非理性繁荣
搜索文档
鲍威尔:美股“太贵”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5 08:36
美股估值水平 -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 美国三大股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创历史新高 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估值问题的表态导致市场情绪降温 股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落[2] - 市场观点认为调整主因是鲍威尔表态及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相关交易持续性的疑虑升温 华尔街人士认可鲍威尔观点有依据 过去三年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持续强劲上涨 将多项估值指标推至历史高点或接近历史高点[2] - 鲍威尔并非首位指出股市估值过高的美联储主席 其言论被与格林斯潘1996年提出的"非理性繁荣"名言相联系 该说法后来成为互联网泡沫代名词[3] 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 - 周期调整市盈率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提出 通过计算股价与过去10年经通胀调整的平均盈利之比消除经济周期干扰 提供更稳定估值参考[4] - 自本轮牛市启动以来该比率持续走高 截至8月底CAPE比率升至2021年底以来新高 当时美股开启熊市行情 标普500指数在9个月时间内下跌超过20%[4] - 标普500指数CAPE比率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40 而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熊市刚刚开始[5] 巴菲特指标 - 巴菲特指标将美国股市总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对比 被巴菲特称为"衡量特定时点估值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6] - 截至6月底美国股市总市值约64.5万亿美元 第二季度GDP为23.7万亿美元 股市估值约为GDP的2.7倍 这一水平自2001年3月以来从未出现[6] - 该指标能反映资产估值相对于整体经济水平 当指标触及历史新高时意味着资产价格相对于经济规模的涨幅远超以往任何时期[6] 市销率 - 截至8月底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预期市销率达3.12 创2000年1月有纪录以来新高[7] - 市销率被视为更贴合实际的估值指标 因企业可通过调整非现金支出操纵净利润 而销售额相对更难操纵[7] - 美国企业利润率已回升至接近历史高点水平 将当前市销率与历史水平直接对比并非完全同类比较 因盈利环境存在差异[7] 市场新常态观点 - 大量华尔街研究表明估值指标的预测能力有时非常有限 市场对企业盈利预期增速加快 第三季度企业利润有望再创新高 强劲盈利增长让投资者更愿接受较高估值[8] - 高估值或许只是新常态的一部分 如今标普500成分股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更低 浮动利率债务几乎消失 偿债支出更具可预测性[8] - 大型企业利润增长而季度间盈利波动下降 高资质企业在指数中权重超60%(20年前不足50%) 企业轻资产化程度更高 自动化程度提高帮助减少劳动力成本[8]
鲍威尔:美股“太贵”
第一财经· 2025-09-25 08:32
美股估值水平分析 -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 美国三大股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创历史新高 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估值问题的表态引发市场情绪降温 股市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落 [3] - 鲍威尔并非首位指出股市估值过高的美联储主席 其言论与格林斯潘1996年提出的"非理性繁荣"警告形成呼应 当时演讲三年后股市达到峰值 [4] 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 - CAPE比率由诺贝尔奖得主席勒提出 通过股价与过去10年经通胀调整的平均盈利之比消除经济周期干扰 [6] - 截至8月底CAPE比率升至2021年底以来新高 过去几周随股市攀升进一步走高 [6] - 标普500指数CAPE比率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40 而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熊市刚开始 [6] 巴菲特指标 - 该指标将股市总市值与GDP对比 被巴菲特称为"衡量估值的最佳单一指标" [8] - 截至6月底美国股市总市值64.5万亿美元 GDP为23.7万亿美元 股市估值达GDP的2.7倍 为2001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8] - 指标反映资产估值相对于整体经济的水平 当前涨幅远超历史任何时期 [8] 市销率指标 - 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预期市销率达3.12 创2000年1月有记录以来新高 [10] - 市销率被视为更贴合实际的估值指标 因销售额相对净利润更难被操纵 [10] - 企业利润率回升至接近历史高点 使当前市销率与历史对比存在盈利环境差异 [10] 高估值合理性争论 - 市场对企业盈利预期增速加快 第三季度利润有望再创新高 强劲盈利增长支撑高估值 [12] - 标普500成分股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更低 浮动利率债务几乎消失 偿债支出更具可预测性 [12] - 高资质企业权重超60%(20年前不足50%) 轻资产化降低固定成本 自动化减少劳动力成本 [12] - 美国银行认为高估值或是"新常态" 不应期望回归历史平均水平 [12]
转折临近?鲍威尔称美股“太贵”,多项估值指标发出信号
第一财经· 2025-09-25 07:12
市场情绪与近期调整 -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美国三大股指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创历史新高,但随后因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有关估值问题的表态而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落 [1] - 市场调整的主要原因是鲍威尔的表态以及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相关交易持续性的疑虑升温 [1] - 过去三年,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持续强劲上涨,已将多项广泛使用的估值指标推至历史高点或接近历史高点 [1] 周期调整市盈率分析 - 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通过计算股价与过去10年经通胀调整的平均盈利之比,以消除经济周期对短期盈利的干扰 [2] - 截至8月底,CAPE比率已升至2021年底以来新高,而当时美股开启了一段熊市,标普500指数在9个月内一度下跌超过20% [2] - 标普500指数的CAPE比率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40,而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熊市才刚刚开始 [2] 巴菲特指标分析 - 巴菲特指标是将美国股市总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对比的估值指标 [3] - 截至6月底,美国股市总市值约为64.5万亿美元,美国第二季度GDP为23.7万亿美元,当前股市估值约为GDP的2.7倍 [3] - 当前估值水平自2001年3月以来从未出现过,意味着资产价格相对于美国经济规模的涨幅已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3] 市销率分析 - 截至8月底,标普500指数未来12个月预期市销率为3.12,创下自2000年1月有纪录以来的新高 [5] - 市销率被视为更贴合实际的估值指标,因为销售额相对净利润更难被企业操纵 [5] - 美国企业利润率已回升至接近历史高点,意味着将当前市销率与历史水平直接对比并非完全同类比较 [5] 高估值的潜在合理性 - 市场对企业盈利的预期增速加快,第三季度企业利润有望再创新高,强劲的盈利增长可能使投资者更愿意接受较高估值 [6] - 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遍更低,浮动利率债务几乎消失,使得偿债支出更具可预测性 [6] - 高资质企业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占比已超过60%,而20年前这一比例还不到50%,企业轻资产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有助于降低固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6]
鲍威尔的政治勇气
搜狐财经· 2025-09-18 00:51
美联储政策框架调整 - 更新框架放弃平均通胀目标策略 不再将有效下限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4] - 对最大就业率潜在不足进行类似调整 重申2%通胀目标最符合双重任务 [1][4] - 实际利率评估相对于两个阈值:下端的有效下限和上端的"中性"利率 [4] 鲍威尔货币政策立场 - 风险平衡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 为未来货币政策提供严格指导框架 [2] - 指出劳动力市场存在"奇异平衡"状况 可能很快被更高失业率取代 [3] - 阐述美联储决策复杂性 包括影响任务授权的因素和实现目标的程序考虑 [2] 历史央行行长比较 - 鲍威尔展现沃尔克式政治勇气 在政治压力下坚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1][5] - 沃尔克通过收紧政策抑制两位数通胀 尽管明知会导致经济衰退 [1] - 格林斯潘引入风险管理手法 在决策中考虑资产泡沫和生产力因素 [1] 双重任务授权挑战 - 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双重任务让央行面临两难境地 [3] - 关税和移民政策同时影响供应和需求 近期就业和GDP增长失去动力 [3] - 国会通过1946年《就业法案》和1978年《汉弗莱-霍金斯法案》授权任务目标 [3]
大象转身:房地产视角下的宏观经济
国信证券· 2025-09-05 13:06
房地产行业趋势与结构变化 - 城镇化率从2000年至2024年上升31个百分点至67%,但增速放缓,人均住房面积约40平方米[11] - 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21年18亿平方米降至2024年9.7亿平方米,接近腰斩,待售面积升至7.5亿平方米[11] -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高峰8.3%降至2024年6.3%,下降2个百分点[18] - 信息与计算机服务业占比连年提升至2024年4.7%[18] 经济影响与财政压力 - 2024年房地产业拖累GDP 0.26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转为拉动0.07个百分点[24] - 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占一般公共收入比例从19%降至13%,土地财政依赖度从近30%降至17%[31] - 房地产开发投资2024年住宅投资占GDP比重降至5.6%,较日本3.3%和美国4.1%差距缩小[24] 居民部门风险暴露 - 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重59.1%,高出美国28.5个百分点,户均住房资产187.8万元[32] - 房价每下降10%导致居民总资产缩水约6%,杠杆率被动提升[32] - 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96.0%,户均拥有住房1.5套,远高于美国63.7%[32] 就业与金融稳定 -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就业合计占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13%,较2018年下降五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就业约2147万人[37] -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收缩,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扁平,社融主要依赖政府融资支撑[42] 市场供需与库存 - 广义库存去化时间达86倍,较2015年高点高出60%,狭义库存去化周期约9.5个月[110] - 2025年1-7月百城土地成交总价同比增12.2%,但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降4.6%[92] - 土地储备专项债已发行3031亿元,覆盖4949块宗地,总规模5476亿元[92] 需求端长期压力 - 劳动力人口2014年达峰7.6亿,2024年降至7.3亿,减少2910万人[116] - 25-50岁购房主力人口占比从2015年41%降至2023年35%,年均减少约870万城镇人口[116] -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显著偏高,但潜在购房群体集中于中高收入人群[128] 政策与周期定位 - 房地产政策基调转为"止跌回稳",包括降首付、降利率及取消限购等措施[77][78] - 销售面积短周期可能已触底,但长周期仍向下,平均周期长度约3年[48][53] - 70大中城市房价总体于2021年三季度见顶,一线城市2023年二季度见顶[58][64] 国际经验与风险 - 日本房价下跌持续近二十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下跌六年,中国下行时长预计短于日本[156][169][162] - 政策通过"保交楼"、专项债收储及房企债务重组化解风险,地产债违约只数下降[176][173] 需求中枢测算 - 未来住宅需求中枢合计约7.5-8亿平方米,包括刚需2.8-3亿、改善需求2.9亿、更新需求2亿平方米[177] 投资与储蓄背景 - 中国国民储蓄率均值42.2%,较发达国家高约20个百分点,房地产提供安全资产属性[145] - 租金收益率缓慢回升,但预期房价增长率为负,投资需显著高于无风险收益率[140]
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股市正处于泡沫初期
智通财经· 2025-08-23 08:53
美国股市估值水平 - 美国股市可能正处于泡沫早期阶段 股票相对于基本面显得昂贵 [1][2] - 市场已有16年未出现严重修正 投资者不再习惯考虑市场修正 认为当前情况会持续下去 [2] - 均值回归可能性较大 投资者乐观情绪难以消退 市场波动主要与心理波动相关 [2] 历史对比与科技股估值 - 当前环境与1997年科技股泡沫时期相似 市场飞速发展 不担心估值水平 对互联网机会极其乐观 [3] - 即使存在"非理性繁荣"警告 市场仍可能继续上涨两年半到三年 [3] - "华丽七雄"股票(如亚马逊和谷歌)对市场上涨贡献巨大 以美元计收益占标普500指数所有500只股票总收益的一半以上 [3] - 高估值被应用于更普通的公司比应用于卓越公司更令人担忧 其他493只股票估值也相当高 虽不如"华丽七雄"但相对于历史而言仍处高位 [3] 投资策略调整 - 建议在投资组合中增加防御性 投资债券而非股票是一种方式 [1][4] - 债务投资比股票更具防御性 有合同约定的回报率 大多数公司会按承诺支付利息和本金 [4] - 债券承诺7%或12%的回报 未来10年内提供约6%左右回报的概率极高 比高估值股票更具防御性 [5] - 信用利差虽为1998年以来最紧张 但假设1998年投资高收益债券组合 过去27年表现良好 [5] 全球投资机会比较 - 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佳投资地 拥有创新精神 自由市场 法治 资本市场 增长活力等卓越特质 [6] - 美国投资环境可能较前略微恶化 世界其他地区相对于美国存在折价 在投资组合中拥有部分代表性份额合理 [6] - 世界其他地区缺乏美国活力 且过度监管 但可提供更便宜的投资选择 [6]
霍华德·马克斯:美股处于泡沫的“早期阶段”,尽管回调的关键点尚未到来
美股IPO· 2025-08-21 11:28
美股估值水平 - 美股估值处于历史高位 市场价格确实很昂贵[1][3] - 巴菲特指标(总市值/GDP)达217% 创历史最高纪录[4][7] - 科技股估值相对于历史水平亮起红灯 显现泡沫早期阶段迹象[3][4] 历史对比分析 - 当前市场环境与1990年代末非理性繁荣时期高度相似[1][5] - 距上次真正市场回调已16年 投资者对风险存在历史健忘[4] - 格林斯潘警告后市场仍持续上涨数年 预示当前上涨趋势可能延续[5] 估值压力评估 - 企业私有化与上市推迟导致实际估值压力比表面更严重[4] - 市场需要为膨胀的估值寻找合理支撑[4] - 均值回归可能性非常大[5] 投资策略建议 - 建议转向防御性投资策略应对潜在波动[1][7] - 美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 但需选择信贷等防御性资产[8] - 将美国市场形容为"价格高昂的好车" 基本面略有恶化但优势仍在[8]
霍华德·马克斯:美股处于泡沫的“早期阶段”,尽管回调的关键点尚未到来
华尔街见闻· 2025-08-21 10:17
美股估值分析 - 橡树资本联合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认为美股估值偏高并显现出泡沫"早期阶段"迹象[1] - 科技股估值相对于历史水平已亮起红灯[1] - "巴菲特指标"(美股总市值/GDP)达217%处于历史最高点显示美股"严重高估"[1][6] 历史对比与市场环境 - 当前市场环境类似1990年代末科技股热潮时期[2] - 市场在格林斯潘"非理性繁荣"警告后仍持续上涨数年才破裂[2] - 距离上一次"真正的市场回调"已过去16年投资者对回调风险意识薄弱[1] 投资策略建议 - 建议转向防御性投资策略[7] - 美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但需选择信贷等防御性资产[7] - 公司私有化潮和IPO延迟导致"巴菲特指标"实际压力可能比表面更严重[1]
橡树资本马克斯预警:美股初现泡沫迹象,但调整临界点未至
智通财经· 2025-08-21 08:17
美股市场估值分析 - 美股正处于泡沫的早期阶段但调整的临界点尚未到来[1] - 市场估值已经偏高投资者距离上次经历严重的市场修正已有16年之久[1] - 当前时期与上世纪90年代末科技股狂热时期相似[1] 科技股与历史比较 - 部分科技股相对于历史估值处于相当高位[1] - 在科技泡沫破裂前市场仍持续上涨了数年[1] - 均值回归极可能发生因人们已经淡忘了市场修正的教训[1] 市场指标与投资策略 - 衡量美股总市值与GDP比值的指标创下历史新高该指标反映的问题可能比表面更为严峻[1] - 自4月宣布关税政策以来股市已进入释然性反弹但持续高估值必须找到合理依据[1] - 现在是时候为投资组合增加防御性配置投资信贷是可行方案之一[1] 资产类别比较与投资环境 - 债券利差已经收窄但相比股票仍更具防御性[1] - 美国被比作高价但性能卓越的汽车世界其他地区缺乏同等活力或理想的监管环境[1][2] - 尽管基本面投资环境已略有恶化美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2]
2025,钢琴市场崩盘之后
商业洞察· 2025-08-08 17:37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超7000家琴行倒闭,钢琴年销量断崖式下跌至19万台,相比高峰期直接腰斩 [2] - 2025年第一季度,海伦钢琴净亏损968.48万元同比下滑154.56%,珠江钢琴亏损5168.47万元同比下降162.52% [5] - 钢琴清仓价格暴跌,原价5万元的钢琴现5000元无人问津 [5] - 2025年仅有46.3%音乐专业从业者月薪超6000元 [15] - 2025年艺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低首次跌破100万 [16] 历史发展 - 90年代末素质教育推行,乐器等级证书纳入中考加分范围刺激钢琴热 [7] - 巅峰期中国有超4000万琴童占全球80% [7] - 2019年中国钢琴年销量突破40万架(美国同期仅3万架),全产业链产值逼近2000亿元 [11] - 2012年珠江钢琴上市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5%,海伦钢琴成为"中国民营钢琴企业第一股" [11] 产业链变化 - 浙江湖州洛舍镇钢琴产业集群年产钢琴占全国七分之一,现有114家相关企业 [11] - 2025年珠江钢琴预计上半年净亏损1.21亿至1.57亿元,斥资2亿转型文旅产业 [15] - 湖州钢琴厂商纷纷转型家具制造,出现"厂房招租"和"全屋定制"现象 [15] 市场转向 - 2018年全国废止艺术考级加分政策,就业市场降温成为转折点 [13] - 2024年教育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少儿编程市场规模达488亿元 [20] - 少儿编程培训年增长率达40%-50%,预计2027年规模1400亿元 [20] - 2025年本科就业率最高专业均为理工科,音乐表演被列为"红牌专业" [20] 从业者困境 - 钢琴教师课时费从巅峰期100-3000元/节降至难以维持生计 [5][7][8] - 音乐专业毕业生60%成为培训机构老师,形成自给自足商业闭环 [9] - 2025年培训机构招生困难,出现教师转行自媒体或考编现象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