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高质量与高颜值如何有机融合——豫见黄河经济新脉之“流”通协同
河南日报· 2025-10-11 07:2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全省已建成28座公路黄河桥,包括12座高速公路桥和16座普通公路桥 [2] - 正在谋划和推动5座高速公路黄河桥和4座普通干线公路黄河桥建设 [2] - 河南黄河流域与陕西、山西、山东三省的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到20个,其中陕西2个、山西9个、山东9个 [4] - 河南将沿黄高速民权至兰考段等黄河沿岸项目纳入高速公路"13445工程"并加快推进 [2] 水路运输网络发展 - 贾鲁河复航工程计划于年底前开工,是打造中部便捷出海水运通道的关键工程 [5] - 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建设工程正加速推进,将极大改善库区通航条件 [5] - 河南正推进内河航运"11246"工程,推动江河海联运通道建设 [5][6] 交旅融合与生态发展 - "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3100公里主体工程已基本建设完工,将推动黄河流域交旅融合发展 [6] - 河南已印发旅游公路建设"1+1+N"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 [5] -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颜值在黄河流域实现有机融合 [1] 区域协同与战略支撑 -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关中、山西中部、中原、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协同融合发展 [4] - 打造沿黄复合交通走廊旨在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支撑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 [2] - 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6]
河南奋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发展网· 2025-10-10 14:43
战略规划与实施 - 河南省成立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组长”的省领导小组,已召开8次领导小组会议 [2] - 2024年8月印发《河南省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衔接“十四五”与“十五五”目标 [2] -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等专项规划 [2] 绿色低碳发展 - 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23.5%和23.1% [3] -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532万千瓦,占比51.4%,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 [3] - 铁路和水路货运占比分别提升至4.5%和7.3% [3] 产业动能转换与创新 - 国家生物育种中心投用,超硬材料、农机装备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 - 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累计分别突破1.3万家和2.9万家 [3]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较2020年翻两番 [3] 区域合作与基础设施 - 深化晋陕豫省际合作,浩吉铁路、运三高速公路、黄河公铁两用桥建成通车,162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 [3] - 深化鲁豫合作,济郑高铁、日兰高铁运营通车,22个铁路站直连青岛港、日照港 [3] - 与陕西、山西、山东3省高速公路省际出入口达到20个 [3] 对外开放与物流通道 - “四条丝绸之路”拓宽全球通道: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中欧班列”覆盖欧亚140余城;跨境电商链接200余国 [4] - 内河港口开通超40条集装箱航线 [4] - 推动郑州-吉隆坡“空中丝路”论坛,加速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4]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达77.76%,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2% [5] - 传统产业焕新,193个项目获“两新”国债支持,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超1200家,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达85.6% [5] - 新兴产业壮大,郑州比亚迪整车生产基地、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建成投产,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加快建设 [5]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较2020年分别提高2.4个和2.9个百分点 [5] 产业集聚与增长 - 产业园区贡献全省超90%工业增长 [5] - 郑州市信息服务业、下一代信息网络成功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 城乡发展与民生改善 - 沿黄地区城镇化率达66.65%,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 [7] - 流域内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260个、惠及群众101.53万户 [7] - 流域内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570万亩,2024年粮食产量占全省66.58% [7] - 重点打造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涌现出卢氏香菇、洛宁苹果等富民品牌 [7] - 近五年沿黄地区新增城镇就业320万人,11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 [7] - 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养老服务设施县乡两级全覆盖 [7]
秋访黄河探安澜(在现场)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秋意渐浓,但黄河河南郑州中牟段秋天的景色,有了另一番模样。 黄河中牟段,防洪工程沿河铺向远方,宛如一条水上长城。沿岸边前行,目之所见,让人感慨:今日黄 河已安澜,又不只是安澜。 站在堤坝上,秋风拂面,河南中牟新区党工委书记丁文霞掰着指头算细账:"这几年,我们下了硬功 夫。不仅赵口涵闸改建、杨桥险工改建等重点工程投用,还提前谋划了'十五五'防洪项目储备。光是堤 防标准化建设,就整修土石方14万立方米,建成8处示范段。" 远处,16处黄河专用应急通信基站、险工段8公里固定照明设施,已建成投用。52处视频监控、4处根石 预警监测点、2套预警无人机及9套会商系统,构成"数字孪生黄河"体系。"人防+技防",黄河安澜有了 更坚实的保障。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黄河边的中牟新 区,6年来专注做了4件事——黄河安澜守护、生态屏障构建、产业能级跃升、农文旅深度融合。守护黄 河安澜,是前提,是底线。 如今,黄河安澜,日子也踏实安泰。清扫村道的九堡村村民李三大叔笑着说:"谁能想到啊,现在咱这 小渔村,城里人追着来,年轻人成群来,成了'网红村'!" 秋日的黄河,静静流淌着。河边 ...
黄河上游地区如何筑牢生态屏障、确保黄河安澜?
中国环境报· 2025-10-09 13:48
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振兴。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通过就地城镇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增 强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合理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严控城镇 开发边界,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要遵循"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要求;城 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防止 千村一面。 弘扬黄河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黄河文化,让其与始祖文 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形成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增进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弘扬黄河文 化,应当强化政府宣传引导,让生态环境意识成为流淌的文化血脉。推动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创 意等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黄河流域系统治理中具有关键地位。打造国 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立足黄河长久安澜的千秋大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底线管控。建立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构建黄河流域国土空 ...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央广网· 2025-10-06 09:01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今年以来,我国加快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增强水 安全保障能力。 央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重在 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 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 沿黄九省区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奋力开创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国庆假期,黄河兰州中山桥段游人如织。黄河穿城而过的风光、两岸秀美的景观,吸引各地游客驻 足留影。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黄河兰州段水质连年向好,各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 100%。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牛炜:我们对全市重点涉水的29家工业企业上了污水处理设施,对它实现 24小时的动态监管。通过日常的调度、巡查、科学研判、分析水质的趋势,确保水质的安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黄河的保护与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 考察调研足迹遍及黄河上中下游9个省区,主 ...
刘宁到开封市部分县区调研检查秋粮生产、项目建设等工作
河南日报· 2025-10-03 19:00
农业与粮食生产 - 秋粮生产进入关键期 全省正积极组织秋收工作[3] - 加强农机改造调配 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抢抓降雨间隙进行玉米 花生等秋作物抢收抢烘抢晒[3] - 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压茬推进秋种秋管 全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3] 食品加工产业 - 通许县是全国最大酸辣粉生产加工基地 正在建设淀粉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0.5亿元[5] - 淀粉产业园建成后将打通从红薯种植 淀粉加工到酸辣粉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条[5] - 企业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 做强食品加工业 不断创新技术迭代产品 构建完整高效供应链体系[5] 文旅产业发展 - 深度挖掘宋文化 运河文化等独特价值 加大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5] - 推动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 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5] - 节日期间文旅消费市场升温 需做好管理疏导 提升服务质效 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5] 区域经济发展 - 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郑开同城化发展等战略机遇[6] - 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建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6]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6]
济南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项目将于国庆期间正式启用
齐鲁晚报· 2025-09-30 15:2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实习生 李文慧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项目,将于国庆期间正式启用。 该项目以"蓝绿交融、齐风鲁韵"为主题,依托《鹊华秋色图》文化意象,构建"一轴一塔三馆三区"空间格局。其中, 由中建八局一公司承建的鹊华中新园、鹊山华开桥及地下空间此次首次亮相,涵盖休闲观赏、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空 间。 漫步于生态文化区,鹊华桥流光溢彩,与浅塘石桥、葱郁草木相映成趣。游客可体验灯火市集,沉浸于光影演艺,或 静坐园中,仰望星河穹顶,感受《鹊华秋色图》的千年意境在当代焕发新生。 鹊山生态文化区融合自然、文化与城市功能,贯通历史文脉与国际风情,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 动实践,也将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鹊华中新园"作为全国首座中新温室花园综合体,以玻璃穹顶与挑高空间构建通透的"水晶宫殿"。园内引入新加坡特 色植物与生态技术,设置室内瀑布、雨林馆及湿地系统,体现绿色低碳理念。同时,通过南洋主题市集、美食与文化 展演,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打造多元共融的休闲体验空间。 ...
东营人大:两部条例即将实施,为东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齐鲁晚报网· 2025-09-30 10:19
9月29日,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召开《东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了《东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 例》和《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的有关情况。 《东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两部条例是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制度成果,相信条例的出台,将为实现东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5月20日,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实地调研了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基层部门单位、有关利益相关方的修 改建议,充分了解各方面的立法诉求。6月,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并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全面掌握东营市营商环境的真实状 况和一手资料。 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工作站的作用,不断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最大限度倾听民声、集中民智;通过发放征求 意见函,在官方网站刊发公告等形式,共征集市直有关部门单位、立法顾问、市民群众等意见建议170余条。 及时修订《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 适应湿地保护、利用、管理新形势新 ...
擦亮蔚蓝!山东河口北部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齐鲁晚报· 2025-09-30 09:55
项目概况 - 山东东营河口区北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9月28日通过竣工验收 [1] - 项目由山东东营市河口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建设,中交二航局承建 [1] - 项目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河口区,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 [3] 项目规模与生态挑战 - 施工内容涵盖坡面生态提升6322米、活体牡蛎礁构建约457.5公顷、退养还海约64.7公顷、盐地碱蓬恢复约120公顷、碱蓬种植带约31公顷以及互花米草治理248.5公顷 [3] - 山东省东营市拥有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河口区北部海岸带曾一度陷入互花米草肆虐、盐碱化加剧等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当地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 [3] 核心修复技术措施 - 采用"刈割、翻耕、围淹、人工拔出"等组合拳清除互花米草,并进行长达2年的监测以处置复发植株 [3] - 通过土方压实塑形、混凝土框格加固、干砌块石美化等方式重塑坝体,并创新性构建块石牡蛎礁以消浪护堤,为贝类、鱼类等提供栖息地 [5] - 在低潮期采用无人机和人工撒种方式种植碱蓬,以降低土壤盐度和提高肥力 [7] - 拆除海岸带区域的人工养殖池堤坝,实行退养还海,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9] - 研发活体牡蛎礁快速构造技术,采用木桩+棕绳搭建礁体,利用海岸带特有土质条件实现牡蛎礁快速、精准构建 [11] 项目成效 - 项目建成后将改善超过6公里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优化海洋生物栖息条件,为当地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生存空间 [13]
新闻发布厅丨共同抓好大保护 加快建设幸福河
河南日报· 2025-09-29 07:34
生态保护与水资源治理 - 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标准,伊洛河(洛阳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 - 与山西、陕西、山东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现黄河干流及省内主要一级支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覆盖 [2] - 统筹推进防洪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谋划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合河水利枢纽、盘石头水库扩容等重大水利项目 [2][3] - 研究推动陆浑灌区二期、南水北调观音寺调蓄等引调水工程,以织密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 [3] 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郑州、洛阳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流域内193个项目获“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显著提升,2024年分别达到24.8%和14%,较2020年提高2.4和2.9个百分点 [4] - 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彰显黄河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整合郑汴洛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等方式合作,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4] 城镇化与民生保障 - 沿黄地区基本实现落户“零门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5] - 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重点打造粮食、畜牧等6大产业集群和红薯、奶业等18条产业链,累计创建1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5] - 布局建设11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3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创建 [6] - 改善354个县域的医院、高中、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