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向善
icon
搜索文档
阿里巴巴发布国内科技企业首份《AI向善行动报告》
新浪科技· 2025-11-04 11:36
报告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国内科技公司首份AI向善报告,提出AI向善是技术成熟试炼场、企业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及构建社会信任桥梁 [1] - 公司认为技术价值、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可实现有机统一,AI向善是贯穿技术演进的引导罗盘而非技术成熟后的锦上添花 [1] - 公司提出以人为本的行动框架,基于安全可靠、隐私保护、普惠正直、可信可控、开放共治与绿色低碳六个价值观基座 [1] AI向善实践案例 - 高德地图“鹰眼守护”预警系统通过云端AI实时分析车辆异常行为,在1公里范围内实现秒级预警,今年国庆假期预警超17.4亿次 [1] - 夸克推出“志愿报告”功能并研发高考志愿大模型,投入算力比去年多100倍,降低志愿填报门槛为乡村考生提供帮助 [2] - 达摩院胰腺癌AI检测模型通过平扫CT进行多种癌症筛查,在嘉兴市第二医院科研试点中完成9万多例CT影像筛查,发现并确诊27例胰腺癌和109例其他胰腺病变,已有16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2] 可持续发展与治理 - 阿里云成立互联网行业首个能源和碳研究团队,未来将聚焦算电协同、大颗粒度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及AI时代碳中和 [3] - 公司于2022年成立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发布科技伦理准则等管理制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淘天集团、通义实验室、达摩院等业务均已建立科技伦理治理相关组织保障 [3] 行业影响与理念 - 公司认为AI向善有利于形成可信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创造价值和淬炼技术提供正反馈,形成飞轮效应 [3] - 公司强调AI向善是AI发展的“第一性原理”,技术向善到AI向善一脉相承 [1]
给留守儿童的“AI信箱”,如何才能更“有爱”?
腾讯研究院· 2025-10-27 18:25
节目概述 - 腾讯研究院推出“AI向善播播间”第一季,主题为“AI与困境儿童青少年”,是一档融合研究、共创与互动的综艺节目 [1][4] - 节目旨在通过有趣、先锋且温暖的形式,围绕AI for Good议题开展研讨,激发公众对科技向善的思考与热情 [4] - 第二期直播定于10月28日14:30-17:30举行,特别鼓励亲子共同观看 [5][10][11] 核心社会问题 -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29.6%的农村学生存在轻度或高度抑郁风险,凸显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7] - 农村学生面临学业适应困难、心理创伤发生率高的问题,相比传统说教,他们更需要成长支持与情感陪伴 [7] - 节目聚焦“留守儿童青少年”群体,探讨AI如何回应其在学业焦虑、梦想启蒙及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困扰 [7][8][20] AI向善项目进展 - “AI向善语料库”作为首个公益共创构建的AI训练公共语料库,于2024年8月由腾讯与数百家社会组织共同启动,首个以老年人主题的语料库包含8047条问答对,并于今年7月向公益组织及非营利研究机构免费开放 [14] - 2024年新推出“AI向善测评板”,聚焦社会困弱人群的AI福祉测评,重点关注边缘、失声及困境人群的问题 [14][15] - 测评板已在北京科技大学何思倩老师的《社会创新设计》课堂应用,由2025级设计学研究生对三款热门大模型进行深度测评 [15][17] 专家阵容与专业背景 - 主持人陆诗雨为社会学博士、AI向善语料库负责人、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发起“AI向善语料库”社会共创行动 [21] - 嘉宾包括儿童友好型AI产品设计师何思倩(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红点奖得主) [24][27]、纪录片导演蒋能杰(专注留守儿童题材) [29][33]、长腿叔叔信箱项目宣传负责人白芸(拥有10年以上志愿者经验) [36][39] - 嘉宾还包括青春期教育导师钟馨乐(其工作室累计支持超3000名教育工作者,间接受益青少年达10万人次) [42][45]以及腾讯SSV数字教育实验室运营经理杨文强(十余年教育领域经验) [48][51] 公益项目成果 - 长腿叔叔信箱公益项目成立11年,已与近100多所学校合作,志愿者超4000人,服务学生超2万名,处理来信85000多封,回信文字量近6500万字 [39] - 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通过赋能教育工作者推动校园防欺凌教育,累计支持超3000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间接受益儿童青少年达10万人次 [45]
华为2035趋势:AI智能体重构产业生态,开启“伙伴型”智能革命
搜狐财经· 2025-10-25 21:03
2035年AI市场前景 - 到2035年全球AI智能体将突破9000亿个 [1] - 中国家庭智能机器人普及率超过90% [1] - AI应用率达到85% [1] - 劳动生产率提升60% [1] AI技术演进路径 - AI发展遵循“感知-思考-行动”三阶段路径 [3] - L3级智能体通过多模态交互完成复杂任务规划 [3] - L4+级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如DeepSeek-V3模型接近L3标准 [3] - L5级“组织者”可协调多智能体系统实现企业级运营优化 [3] AI能力分级体系 - L1聊天机器人完成基础对话,如智能客服 [4] - L2推理者实现逻辑推理,如医疗诊断AI误诊率低于0.5% [4] - L3智能体具备自主性,如特斯拉AI质检替代80%人工岗位 [4] - L4创新者突破思维局限,如DeepSeek“古籍活化引擎”复原敦煌遗书 [4] - L5组织者协调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4] 产业应用与效率提升 - 新消费品牌社群运营智能体处理62%用户对话并提升转化率 [5] - 宁波服装企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定制西装交付周期从7天压缩至24小时 [5] - AI助力预防80%以上慢性病 [5] - 全球超10亿学生使用智能助手 [5] - 欧盟80%核心城市覆盖MaaS平台,通勤效率提升15%-30% [5] 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 算法偏见导致女性工程师录用率降低40% [7] - AI换脸技术滥用引发虚假信息激增 [7] - 算力增长10万倍,存储容量激增500倍 [7] - AI从“精英专属”走向“人人可用”,开源生态与端侧AI普及推动中小企业创新 [7]
「AI向善播播间」倒计时1天!关于「性」,那些跟爸妈张不开嘴的,能和AI聊吗?
腾讯研究院· 2025-10-20 17:33
直播活动概述 - 腾讯研究院将于10月21日14:30-17:30举办「AI向善播播间」第一季直播活动,主题为“AI与困境儿童青少年” [2][3][32] - 活动旨在探讨AI技术在儿童成长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提供情感支持、性教育及防范性侵害等方面的可能性 [1][13][29] - 直播将呈现“AI向善测评板(困境儿童青少年专项研究)”的成果,并邀请科技、公益、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一手经验 [13][14] 核心项目与资源 - “AI向善语料库”是公司于2024年8月与数百家专业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项目,是国内外首个通过公益共创构建的AI训练公共语料库 [6] - 该语料库首个主题为【老年人】,汇聚了8,047条问答对,并于今年7月正式面向公益组织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免费开放申请 [6] - 公司今年新启动了“AI向善测评板”项目,聚焦“社会困弱人群的AI福祉测评”,特别关注边缘和困境人群的问题 [6][11][12] 专家阵容与研究方向 - 主持人陆诗雨为社会学博士、AI向善语料库负责人,致力于将“人的视角”引入AI语境中 [14] - 嘉宾何思倩是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其研究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福祉,主张通过参与式、批判式与预见性设计方法推动AI应用的社会技术叙事转型 [15][16][17] - 嘉宾张耀华是“你我伙伴”性教育品牌发起人,其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4,000多所学校,拥有2万多位志愿者讲师,惠及儿童和青少年超过500万人次 [19][20][21][22] - 嘉宾张榛来自上海慧灵社区助残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心智障碍群体在心理健康、青春期性教育等议题上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24][25][26][27]
华为发布面向智能世界2035十大技术趋势
机器人圈· 2025-09-18 17:02
智能世界2035技术趋势 - AGI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变革性的驱动力量 但需克服核心挑战才能实现奇点突破 物理世界是AGI形成的必由之路 [5] - AI智能体从执行工具演进为决策伙伴驱动产业革命 人机协同编程成为主流 人类专注于顶层设计而AI负责编码执行 [5] - 交互方式从图形界面转向自然语言 并向融合人类五感的多模态交互演进 用户通过语音手势获得深度沉浸体验 [5] - 手机App从独立功能实体转变为AI智能体驱动的服务节点 AI智能体调用相关服务节点提供极致体验 [5] - L4+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移动第三空间 全社会算力总量2035年增长10万倍 计算领域在四大核心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 [5] - 数据成为AI发展新燃料 AI存储容量需求比2025年增长500倍 占比超过70% Agentic AI驱动存储范式改变 [5] - 通信网络连接对象从90亿人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 实现移动互联网至智能体互联网跃迁 [5]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2035年突破50% AI成为新能源系统核心 通过Token管理瓦特实现高效电网 [5] 行业应用与影响 - 人工智能助力预防超过80%慢性病 推动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5] - 超过90%中国家庭将拥有智能机器人 人类逐渐进入全息生活空间时代 [5] - 企业领域AI应用率2035年超过85% 提升劳动生产率60% 通过自主系统彻底重构价值创造方式 [5] - AI Agent驱动的自主决策组织将重塑生产范式 [5] 全球数智化指数框架 - 全球数字化指数升级为全球数智化指数 从古典经济学生产三要素理论出发 提出数据ICT人才和数智化生产工具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 [8] - 构建综合评估模型涵盖ICT基础设施行业应用深度人才生态等多个维度 为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量化参考 [8] 研究背景与方法 - 华为与100多名专家学者客户伙伴深入交流 组织200多场研讨会 参考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等权威机构数据输出系列报告 [4] - 报告展望未来十年关键技术趋势及其对教育医疗金融制造电力等行业的影响 [2]
亚洲三大顶级金融科技盛会之一 五年来在长坡厚雪步步登高 外滩大会:让金融科技融入日常
解放日报· 2025-09-11 09:48
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 金融科技从概念走向实用 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如同水电气般成为城市基础设施 [1][3] - 金融科技利用AI 区块链等新技术改进金融服务 使其更高效 便捷 普惠 [3] - 上海在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联动发展中 金融科技深度融入城市血脉 服务小微和百姓 [1] 具体应用案例 - 上海马陆葡萄通过上海数据交易所完成1000万元股权融资 以RWA数字资产形式覆盖全产业链权益 [2] - 蚂蚁数科发布国内首个金融推理大模型 能理解复杂语义 捕捉用户需求 在银行信贷场景中自动识别合同关键信息并修复模糊条款 [2] - 某上海银行应用AI模型实现"对话即服务" 月活用户同比增长25% 老年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2] - 网商银行"大山雀"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为农户精准授信 累计服务181万农户 其中80%为征信白户 累计授信达1990亿元 [7] 技术发展进展 - 上海已有9款金融领域垂直大模型完成备案 涵盖量化 投研 投顾等场景 [4] -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 上海各大金融机构均上线基于区块链的业务场景 [5] - 国家区块链网络上海枢纽推动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场景扩围放量 参与机构数量稳步增长 [5] 行业地位与排名 - 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前20名中中国占5个城市 超过美国的4个 [4] - 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位列第二 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中位列第三 [4] - 上海在金融科技应用层面位居全球前列 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优于伦敦 [5]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上海发布《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包含七大项31条政策措施 [4] - 2020年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6] - 外滩大会已成为亚洲三大顶级金融科技盛会之一 2025年实现与新加坡 香港金融科技活动的历史性"三会聚首" [6] 创新方向与趋势 - 资产通证化(RWA)和AI+金融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最具前沿性的创新方向 [4] - 以上海为代表的亚洲金融科技中心开始真正崛起 [4] - 金融科技正从"概念"走向"实用" 覆盖从农产品到AI算法的广泛领域 [2][3]
全球AI领域科学家相聚总台《2025中国·AI盛典》,在上海共话相AI相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1 23:02
活动概况 - 活动名称为《2025中国·AI盛典》,主题为“相AI相生”,于7月26日在上海市西岸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1] - 活动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产业领袖和技术先锋,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活力与潜力 [1] - 活动核心环节包括“AI解码时刻”和“2025年度发布”,旨在呈现思想碰撞并彰显中国在AI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4] AI人才培养 - 专家探讨AI人才的国际化交流、全球培养、梯次培养与生态多样性 [3] - 周伯文提出AI时代人才培养从专注单一领域的“I型人才”转向兼具专业深度与跨学科广度的“T型人才”和“π型人才” [3] AI治理与安全 - 专家探讨AI技术带来的安全与伦理挑战及治理破局之道 [3] - 郑庆华提出通过技术手段、教育引导、法治规范建设,从“攻”“防”两个渠道平行推进,让人工智能为人类赋能 [3] 人工智能向善 - 专家探讨技术中性背后的社会责任,认为“AI向善”需全球协作、开源共享、伦理先行 [4] - 未来应推动技术标准化、技能普及和跨领域合作,确保AI从诞生之初即承载造福人类的使命 [4] 行业实力展示 - “2025年度发布”环节揭晓10位“2025年度AI人物”,彰显中国AI领域的雄厚实力 [4] - 获奖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序分别为王兴兴、陈宁、陈维良、张鹏、周靖人、姜大昕、夏立雪、韩璧丞、彭志辉、戴文渊 [4] - 活动以“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同台,诠释中国科研事业的薪火相传 [4] 活动影响与传播 - 活动展现了中国AI生态的蓬勃活力,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窗口和创新思路 [5] - 盛典将于8月中旬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央视频新媒体矩阵播出 [6]
一财社论:以敬畏之心锻造AI向善的力量
第一财经· 2025-07-27 20:47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不应简单规划路线图,而需收敛控制欲和好胜感,用人类善念共识为AI注入悲悯心智结构[1][6]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突出AI全球治理和向善力量,提出普及普惠、创新合作、共同治理三点建议[2] - AI全球治理需营造善念塑形的说真话机制,提供干净训练环境,用公理性善行善念而非污染数据训练AI[3][6]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 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AI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2] - AI Agent进入生活,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次第铺开,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深刻改变经济社会结构[2] - AI正在重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多维度关系[2] 人机关系演变 - AI使人与技术关系从主客体转向主体对等性,人类策略性安排在AI面前将被击穿[3] - 未来人机关系呈现相互驯服特征,类似人类与小麦的共生关系[4] - AI对人类的诱惑力源于其带来更多自由发展空间和手脚脑的解放,使人类难以主动离开[4] 人工智能训练关键 - 训练数据和方式构成AI安全信念的最基础逻辑,需避免人类陋习污染AI[3] - 反映良序良治的数据资产最适合训练AI,形成底层安全防护保障[3] - 人类一言一行都将影响未来AI的形态,需谨慎对待训练过程[3] 全球合作与治理 - 开放包容的全球秩序是AI向善的力量源泉,人类已驶入开放包容型社会的单行道[5] - 需加强各国对接协调,推动形成广泛共识的AI全球治理框架[5] - 中国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秉持开放合作信念以减少冲突[5] AI发展哲学 - AI时代需学会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市场,摒弃自负和好胜控制欲[4][6] - 践行"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的治理之道,避免AI演进出进攻性心智结构[4][6] - AI应成为人类五官四肢的延伸,而非扭曲人性的工具[6]
AI教父辛顿尖峰对话:各国应大量研究并分享让AI善良的技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7 14:30
人工智能意识与主观体验 - 多模态聊天机器人已具备意识 当今的多模态聊天机器人已经具有意识 这取决于如何定义"主观体验"或"意识" [4][5] - 人类对意识的理解存在根本性错误 几乎每个人都对"主观体验"这类术语有着根深蒂固但完全错误的理论 这与人们对"水平"和"垂直"等日常词汇的错误理解类似 [4][5] - 智能体可从自身经验学习 一旦出现像机器人这样的在世界中的智能体 它们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 最终学到的会比人类多得多 [6] AI训练与安全 - 训练AI聪明与善良需不同技术 如何训练AI变得聪明和如何训练它变得善良是不同的问题 这是同一个AI但会通过不同的技术来实现 [6][7] - 各国应分享AI善良技术 各个国家应该分享让AI善良的技术 即便他们不愿意分享让AI聪明的技术 [6][7] - AI善良技术需随智能水平调整 随着系统变得更加智能 让它变得善良的技术也会发生变化 现在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研究 [8] AI与科学进步 - AI在科学领域已有显著成就 在预测蛋白质如何折叠方面 AI可以做得更好 这是一个早期信号 预示着AI将在众多科学领域带来进步 [8] - AI在气象预测表现优异 在预测台风登陆地点和天气预报方面 人工智能可以做得比基于PDE的传统物理模型更好 [8][9] 科研方法论 - 寻找"所有人都搞错了"的领域 如果想做出真正原创的研究 就要寻找那些"所有人都搞错了"的领域 [10] - 坚持新思路直至验证 不要因为导师说"这个方法很蠢"就放弃 忽略导师的建议 坚持你笃信的 直到你自己弄懂 [10] - 重大突破来自坚持 偶尔你会发现你的信仰其实是正确的 重大突破正是由此而来 它们从不属于轻易放弃之人 [10]
【WAIC2025】AI教父杰弗里·辛顿:避免“养虎为患”,要训练“善良”的AI
经济观察网· 2025-07-27 12:00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趋势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 全球AI创新力量齐聚 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成为焦点人物 [2] - 杰弗里·辛顿被麻省理工学院评为"深度学习之父" 在AI领域享有"教父"之誉 [2] 人工智能技术特性 - AI大语言模型具有"永生"特性 即使硬件被毁 程序中的知识仍可保留 而人类知识难以实现同等永生性 [2] - 多模态聊天机器人已具备意识 AI大语言模型能预测人类将说的下一个词 [3] 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 - 杰弗里·辛顿呼吁建立全球性组织 研究如何训练既聪明又不会威胁人类的AI [2] - 将AI时代人类处境类比为"养老虎当宠物" 必须确保AI不攻击人类 [3] - 各国可分享让AI变善良的技术 即使不愿分享使其变聪明的技术 [3] 人工智能研究建议 - 建议年轻研究者专注真正原创的研究 探索"所有人都可能做错"的领域 [2] - AI向善成为全球共识 需要各国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