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搜索文档
北京市朝阳区20万张文旅消费券明起免费领
北京青年报· 2025-07-04 09:10
朝阳区博物馆发展现状 - 朝阳区目前拥有90家博物馆 博物馆覆盖率达每十万人2 6座 [1] - 8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 2024年接待观众超2400万人次 [1] - 本地居民人均参观博物馆2 2次 逛博物馆成为文化生活"新常态" [1] 2025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活动 - 7月文创主题落地朝阳区 打造"博物馆+"活动平台 [1] - 活动覆盖蓝色港湾 合生汇 侨福芳草地 DT51等商圈 [1] - 采用"文化IP+商业空间+互动体验"创新模式 构建文商旅体多元生态 [1] 各商圈特色活动规划 - 蓝色港湾将举办"北京消夏文创妙会" [2] - 合生汇联动50家博物馆打造限定印章IP 引入顶流集章品牌 [2] - 侨福芳草地主打文旅融合 构建"文化展示-旅游推介"闭环体验 [2] - DT51结合AR科技 体育博物馆与迪卡侬体验区创新体育文博概念 [2] 文旅资源整合与消费促进 - 推出"博物馆进商圈"跨界联动 提供文化体验与消费购物一体化服务 [2] - 整合博物馆 酒店 餐饮 演艺空间四类资源 推出约80项暑期优惠 [2] - 7月5日起发放20万张朝阳文旅消费券 可在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等场所领取 [2]
我市发布提升“苏超”赛事及其他大型文体活动服务保障举措和优惠政策 来镇江主场,赴一站式服务盛宴
镇江日报· 2025-07-04 08:39
赛事经济与城市活力 - "苏超"赛事人气飙升,体育赛事对景区、酒店、餐饮等关联消费带动效应显著[2] - 去年招引的6场大型演唱会直接拉动关联消费,今年已成功举办许嵩演唱会吸引超3.5万人观演[2] - 体产公司正在洽谈多个演唱会项目,预计全年大型演唱会不低于4场[2] - 下半年将承办"金山杯"全国击剑公开赛、全国象棋儿童赛等国家级赛事,并举办南山越野赛等特色品牌赛事[2] 文旅融合与消费促进 - 文广旅局策划十大亮点项目,推出"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模式,设置55个非遗市集展位涵盖12个城市32个非遗项目[3] - 配套推出10余款文创产品如醋坛玩偶、蹴鞠冰箱贴,开展17项非遗美食品尝活动[3] - 比赛当日设置传统戏剧、曲艺等舞台演出,并融入镇江神话人物IP互动环节[3] - 推出"苏超"镇江畅游二维码整合七大板块信息,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4] 交通与配套服务 - 主场比赛日开通5条定制公交专线,其中2条赛前免费直达专线发车间隔30分钟,3条赛后散场专线流水发车[5] - 赛前一日及当日新增"三山一渡""醋文化博物馆"两条旅游专线,定班运营且凭票免费乘坐[5] - 设置4个网约车上客点及交通志愿服务队伍,现场引导乘车[6] 消费激励与市场监管 - 商务局推出"票根+"三大主线活动,包括向客场游客赠送万碗锅盖面套餐(含肴肉、香醋)[7] - 客场比赛日现场赠送2000份锅盖面,消费者可通过"U惠+"小程序在35家门店领券[7] - 市场监管局建立重点酒店价格监测机制,动态跟踪异常涨价行为并优化投诉响应机制[8]
一个乡村“很好的样子”
四川日报· 2025-07-04 08:2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石椅村通过农文旅融合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以羌族文化为特色发展研学旅游和民俗体验项目 [4][5] - 北川创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石椅羌寨为核心带动周边7个乡镇形成跨区联动发展 [4][8] - 该村已接待研学团队6.34万人次(1-5月),相关收入达1077万元 [6] 文旅产业发展 - 研学旅游成为核心业态,开设10余个羌族文化体验项目,提供定制化服务(中小学生侧重民俗体验,大学生侧重社会实践) [5] - 打造四季差异化体验项目:春季采茶赏花、夏季水果采摘、秋季赏林观叶、冬季民俗活动 [6] - 直升机起降点建设完成将开通永昌机场航线,预计带来高端客流 [3][10] 特色农产品销售 - 建立乡村振兴先行区农文旅交流中心,免费为农户提供近百种农特产品展销平台 [8] - 在绵阳龙门市场设立"石椅子"高山蔬菜销售点,统一收购销售山野菜和订单农产品 [8][9] - 正与四川商超洽谈农特产品进驻事宜,推动北川特产规模化输出 [10] 返乡创业现象 - 青年返乡创业案例:29岁王民豪放弃月入万元工作,开设山顶民宿(旺季20间全满)并开展农产品电商 [6][7] - 民宿经济带动常住游客消费,夏季避暑游客平均停留一周 [6] - 返乡创业者表示收入虽不稳定但成就感显著提升 [7]
停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又在乌市翻红了
36氪· 2025-07-04 08:13
城市文旅与公共交通融合 - 乌鲁木齐2路汽车以"城市畅游专线"形式回归,定位为连接主要旅游景点、历史文化街区和商业区的"时光班车",票价1元[7][8] - 线路覆盖三屯碑水上乐园、新疆国际大巴扎、红山公园等标志性目的地,并串联八楼车站这一由昆仑宾馆(新疆首座高层建筑)形成的地标[8] - 官方介绍显示该线路采用双向循环运行模式,米黄色车身设计强化怀旧元素[7] 历史线路的商业价值挖掘 - 原2路汽车于2011年停运并升级为BRT1号线,但2024年4月重启后引发市民集体怀旧情绪,社交媒体出现"爷青回"热议[3][7] - 历史数据显示该线路曾以40秒间隔发车,贯穿乌鲁木齐南北主干道友好路,1962年延伸后成为连接火车站与城市北端八户地的交通动脉[9][10] - 公交爱好者通过复刻视频等UGC内容强化线路IP价值,官方保留"线路取消 保存留念"标识作为历史见证[9] 文化符号的产业化应用 - 刀郎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使"停靠八楼的2路汽车"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带动新疆昆仑宾馆周边形成美食(八楼猪蹄)、艺术(新疆美术馆)等衍生消费场景[1][8] - 类似案例包括南宁2024年5月复刻的怀旧2路汽车,以及深圳310-315环线等具有城市记忆的公交线路[13] - 文旅观察显示,此类项目通过激活市民情感连接实现"地理坐标情感化",比网红景点更能体现城市文化内核[12][13]
加快建设文旅强省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 2025-07-04 07:30
文旅产业战略定位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1] - 河南省提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1] - 河南省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87%,已成为支柱产业,带动相关收入4.37万亿元 [2] 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度全省接待游客量突破10亿人次,综合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文化旅游市场经营主体达47万户,数量增长23.2%,吸纳就业人数增长8.8% [2] - 文旅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1万个,拉动相关就业岗位987万个 [3] - 云台山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700余人,间接带动3.9万人从事旅游行业 [3] 产业融合创新 - 推出100多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建成多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7] - 打造"黄河古都"等旅游公路品牌,新县"红色大别山"旅游公路入选国家首批旅游公路项目 [7] - 开发红旗渠精神研学游、大别山红色生态游等"山水+文化"主题旅游线路 [8] - 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150亿元,"4+8+N"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初步成型 [10] 数字技术应用 - "元豫宙"平台整合老君山、少林寺等知名文旅IP,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 [19] - 河南博物院"玛雅VR超沉浸体验展"等数字化展览开拓多元消费空间 [20] - 《知道·老君山》沉浸式乐舞秀利用5G、AR、XR等新技术吸引游客打卡 [20] - 云台山全域旅游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景区资源全面监控和管理 [21] 重点项目推进 - 2025年度谋划34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918亿元 [21] - 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 [21] - 建成并开放殷墟、隋唐洛阳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1] - 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场馆相继落成 [11] 国际影响力提升 - 2025年"五一"假期首日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140% [13] - 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打造"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13] - 推出"世界文化遗产巡礼之旅"等面向国际市场的精品旅游线路 [22] - 开通运营"VisitHenan"官方账号,构建国际传播体系 [13]
废旧空间变身文旅新天地(文旅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4 06:46
文旅创新实践案例 - 江西上饶望仙谷由废弃采石场改造为旅游度假区,包含悬崖民宿、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营业收入5.28亿元,带动周边3万余人就业[5][7][8] - 大连熊洞街由4800平方米废旧厂房改造为文商旅综合体,以机械巨熊"北北"为核心IP,2024年接待游客163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60%[4][6] - 浙江金华山小冰岛由废弃矿山改造为艺术美学空间,包含潜水基地等新业态,开业后接待游客30万人次,吸引东南亚等地游客[9] 项目运营数据 - 望仙谷悬崖民宿38间客房设计独特,二期云海崖亮灯仪式获网络3亿次观看,2024年接待海外游客超15万人次[7][8] - 熊洞街本地游客复游率达80%(4次以上),成为大连入境旅游热门目的地,吸引韩国游客[6] - 金华山小冰岛水域面积9000平方米,水深3-25米,提供专业潜水服务[9] 社会经济效益 - 望仙谷带动周边发展约1000家民宿和386家农家乐,户均增收达30万元[8] - 金华山小冰岛促进周边乡村经济,提供再就业机会,助力大学生创业[9] - 熊洞街由博涛文化和大连冰山集团联合打造,保留工业厂房元素[6] 行业发展趋势 - 文旅创新需挖掘自身特色,突破传统景区模式,打造新体验[10] - 需强化产品研发与人才培养以支撑持续创新[10] - 原创IP(如机械巨熊)成为旅游新"代言人"[6]
用艺术点亮城市(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7-04 06:08
图为哈尔滨音乐厅及国际著名音乐家勋菲尔德姐妹铜像。 李 野摄 对城市来说,艺术是文旅经济的创新引擎,是文化气质的鲜活载体。现代城市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渐 趋同质,而艺术能够点亮城市的色彩,艺术滋养的品质生活也成为城市独特的吸引力。艺术让一座城 市"腹有诗书气自华",镌刻在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的血液中、乡愁里,也成为到访者难以忘怀的美妙记 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4日 2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松花江畔,乐声悠扬。第六十九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度大会刚刚在黑龙江哈尔滨落幕。联盟汇集 了全球顶尖的艺术赛事,极富影响力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等等,都是联盟成 员。廖昌永、吕思清、郎朗、王羽佳等中国艺术家,也是通过这些国际音乐比赛崭露头角,成为国际乐 坛的知名人物。 举办历届联盟年度大会的城市,无不与音乐有着深刻渊源。本届大会首次落户中国,选择了哈尔滨,源 于这座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城市的艺术积淀。20世纪初古典音乐就扎根在了这里,哈尔滨交响 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交响乐团之一,也是当下中国顶尖乐团之一。音乐厅、音乐公园、音乐长廊广 场、音乐博物馆……音乐凝结成 ...
以数智技术赋能文旅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50
数智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应用 - 数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文旅发展 催生新场景和新服务 提升消费者体验并赋能高质量发展[1] - 数智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 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整合文化资源并转化为大众喜爱的产品和服务[1] - 线上游览和数字化资源为游客提供新选择 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但无法替代实物和亲身经历[1] 文旅融合的新空间 - 数智技术改变文旅体验方式 形成更深层情感互动 系统性工程涉及文化资源加工整合、基因激活和叙事创新[2] - 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结合全息影像、机械舞台等技术 生动还原历史场景 营造全域沉浸式体验[2] - 文化资源通过数智技术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项目 提升游客文化氛围和游览体验[2] 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样化 - 数智技术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旅游业态从单一跟团游转向多样化形式[3] - 研学游增设AR答题体验 提升趣味性和知识性 银发游通过语音导览、电子地图等专项服务解决老年人需求[3] - 未来个性化、多样化文旅需求增加 数智技术将在提升体验中发挥更大作用[3] 文旅行业的发展前景 - 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优势 围绕游客真实需求应用新技术 打造新产品和服务[3] - 科技为文旅融合打开更广阔发展空间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3]
重庆南川:高铁畅通出行路 建设跑出加速度
人民日报· 2025-07-04 05:46
高铁开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重庆市南川区正式纳入高铁网络 从中心城区出发20多分钟可直达 通行时间大幅缩短[1] - 南川区全面融入全市"半小时通勤圈" 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1] - 南川是东向 南向出渝大通道重要节点 具备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1] 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 南川加快构建"332"产业集群体系 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2] - 2025年第二季度集中开竣工重点项目53个 其中29个新开工项目协议金额67 2亿元 24个竣工项目总投资124 8亿元[2] - 重点推进年产80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年产200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组件等项目[2] - 未来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绿色建材 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三大主导产业集群[3] - 培育铝器时代 鸿路钢构 中石化页岩气等百亿级企业[3] 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 金佛山拥有国家5A级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张名片[4] - 优化"一山一片一带多点"产业布局 发展景区游 康养游 民宿游 农旅融合游四大业态[4] - 打造10余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 包括滑翔伞 飞拉达 泉水漂流等[4] - 推进"花好月圆"主题文旅项目 山王坪康养生活区等项目建设[4] - 实施"178环线"六大提升行动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自驾游线路[5]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 南川是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区县 国家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7] - 北部片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精品农业 休闲农业 打造农旅融合优选地[7] - 南部片区发展中药材 南川大树茶 方竹笋等山地特色产业[7] - 推动南川米定制化生产 蓝莓集群化种植 南川大树茶品牌化发展[7] - 新建方竹抚育示范基地 加快"渝十味"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建设[7]
郑州短剧产业火了三年争取干到100亿
证券时报· 2025-07-04 03:11
郑州短剧产业发展现状 - 郑州正成为继横店之后的短剧拍摄重地,被业内称为"竖店",短剧基地快速崛起,包括文化创意街区和传统家装市场转型[1] - 郑州短剧市场演员收入较高,儿童演员日薪达1.5万元,成人"明星"单日出演费用高达数万元,形成"逐戏而居"的"迁徙潮"[1][6] - 截至2024年,郑州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23亿元,短剧制作企业超800家,从业人员规模达3万人[4] 短剧产业硬件与政策支持 - 郑州航空港区引入聚美集团共建"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已完成17个场景,总置景面积1万余平方米,日均接待4-7个剧组[3] - 管城区成立"亳都·未来之城"正能量网络微短剧联盟创作基地,通过短剧展现郑州商代遗址风貌,实现文旅文创融合[4] - 郑州市提出到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100亿元的目标,并出台扶持政策,对优质作品最高奖励30万元[9][10] 短剧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 短剧产业催生了摄影师、灯光师、化妆师等高薪岗位,直接带动大量就业,间接拉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11] - "微短剧+文旅"模式兴起,各大景区因短剧客流量激增,带动全省旅游经济发展[11] - 短剧市场推动了场景经济、人才培训、器材租赁等几十个相关产业发展,并衍生出文创产品[11] 郑州发展短剧产业的优势 - 郑州交通便利,便于剧组人员、设备运输和调配,降低拍摄成本[8] - 郑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国际都市风貌、文化遗产等元素齐全,为短剧提供多样取景地[8] - 郑州信息流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短剧最初的诞生土壤,具有先发优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