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气候变暖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中国能源报· 2025-09-26 15:53
研究核心发现 - 中国科学家发现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是控制全球气候的“化学开关”,能改变海底甲烷的消耗方式[1] - 随着现代北极海洋快速变暖和淡化,类似的开关可能被再次激活,需要密切关注[1] 历史气候事件机制 - 在5600万年前的超级变暖事件中,地球经历了极端的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该事件与当前气候变化存在诸多相似[1] - 5600万年前,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因硫酸盐严重不足,微生物无法高效转化甲烷[4] - 硫酸盐不足导致甲烷“快速燃烧”模式,好氧细菌消耗甲烷并释放二氧化碳,使北极海洋从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变为排放二氧化碳的“烟囱”[4] 甲烷消耗的现代认知 -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大量以“可燃冰”形式储藏在海底[3] - 当前绝大部分海底释放的甲烷会快速溶解在海水中,被各种微生物“消化”掉,很少能直接进入大气[3] - 正常条件下,微生物以硫酸盐为“燃料”高效转化甲烷能源,此过程像“慢燃发电厂”,同时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4]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全球气候新“化学开关”
新华社· 2025-09-26 09:25
研究核心发现 - 海洋硫酸盐浓度变化可改变海底甲烷消耗方式 如同控制全球气候的化学开关 [2] - 现代北极海洋快速变暖淡化可能激活类似机制 需密切关注 [2] 古气候事件分析 - 5600万年前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足现代三分之一 [3] - 硫酸盐短缺导致微生物无法高效转化甲烷 促使好氧细菌快速燃烧甲烷释放二氧化碳 [3] - 当时北极海洋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全球平均值 从碳吸收海绵转变为排放烟囱 [3] 甲烷循环机制 - 海底甲烷主要以可燃冰形式储存 当前绝大多数释放后溶于海水被微生物消化 [2] - 微生物以硫酸盐为燃料转化甲烷能源 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 [3] - 硫酸盐不足时甲烷直接进入海水 通过好氧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 现代气候关联 - 北极海水变淡及化学环境改变可能重演古气候事件模式 [3] - 甲烷从高效利用转向快速燃烧可能加剧气候变化 [3]
北极航线“破冰”,又一场格局重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22:44
北极航道开通与首航 - 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CAX)由海杰航运"伊斯坦布尔桥"轮首航 从宁波舟山港至英国弗利克斯托港仅需18天 较苏伊士运河航线40余天缩短超50% 较中欧班列20余天更快 [1] - 航线采用北极东北航道 通航期因气候变暖与破冰技术提升延长至5个月(7-12月) 北极冰盖面积萎缩至约270万平方公里 2030年夏季或现"无冰北极" [4][7] - 首航装载价值2亿美元货物 含4000多个集装箱 覆盖光伏组件、储能柜及跨境电商商品 热敏货物运输优势显著 [7] 航线经济与战略价值 - 航线降低企业库存量40% 减少碳排放 规避海盗、拥堵及战争风险 地缘安全性高 [7] - 北极地区资源储量丰富 未探明石油900亿桶、天然气47万亿立方米 分别占全球13%和30% 煤炭与可燃冰储量丰沛 半数大陆架水深不足50米利于开采 [8][9] - 北极航道有望形成连结东亚、北欧和北美的新世界经济圈 推动经济重心北移 北方港口(如大连、青岛)相较南方港口更具地理优势 [13] 港口与城市发展机遇 - 挂靠港口包括大连、青岛、上海、福州、宁波 其中宁波舟山港补齐全球大洋通航网络 枢纽地位巩固 [10][12] - 福州港实现国际航线新突破 宁波创新"海铁联运+中欧快航"模式 货物抵德国威廉港仅26天 较传统方式减12天 [10][12] - 北极航线或改变东亚地缘经济格局 北方城市贸易成本优势凸显 南欧及东南亚国家可能面临挑战 [13] 多通道协同与行业影响 - 北极快航弥补中欧班列运力瓶颈 2020年以来口岸积压问题突出 沿线设施陈旧制约发展 [16][17] - 北极航道年往返运营仅16趟 计划2025年实现夏季固定通航 冰区船队建设推进全年通航 [18] - 北极航道纳入"冰上丝绸之路"战略 2017年提出共建 2018年白皮书明确国际合作方向 [18]
国家公园法将施行;五年来高排放车辆淘汰近两千万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0:04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 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一、碳中和政策 1、我国首部国家公园法将施行 9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 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该法共七章六十三条,明确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 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国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将自然 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国家公 园,实行严格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 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 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国家公园法》为我国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保护,同时为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与公 众教 ...
从“被动治”到“主动防”—全球变暖,中国农业如何应“烤”
科技日报· 2025-09-21 17:36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核心影响 - 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工业化前已上升1.1℃,导致农作物产量变化幅度达到-10%至25%不等[2] - 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导致小麦减产6.0%,水稻减产3.2%,玉米减产7.4%,大豆减产3.1%[4] - 至2040年高温有可能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4] 农业种植格局变化 - 气候变暖导致主要农作物种植带明显北移,例如赣南脐橙最优区种植北界北移,可种植面积增加46%[3] - 新疆棉花种植北界向北扩展100公里至200公里[3] - 全国冬小麦可种植面积因气候变暖增加约35万平方公里[3] - 小麦条锈病适生区北扩西移200公里至300公里,稻飞虱越冬北界从北纬25度推移至28度[6] 极端天气与病虫害挑战 - 气候变化引起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甘肃省今年降水减少近一半,188万亩农作物受旱[5] - 高温高湿天气引起果园病害大流行,高温胁迫显著抑制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生长[2][4] - 害虫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地区进军,北方麦区出现赤霉病和白粉病,稻飞虱和黄萎病向高纬度蔓延[6] - 稻飞虱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120亿元,水稻高温热害可能导致减产超过20%[6] 适应性技术与措施 - 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以确定不同地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6][7] - 选育抗旱耐热新品种,例如中麦36小麦品种可在1亿亩旱地实现增产20亿公斤、节水40亿吨[7] -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五连环”浅埋智慧滴灌技术模式,在甘肃武威示范区玉米田实现亩产1.29吨[9][10] - 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通过预测预警和生物防治将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下[11] 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 - 需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当前核心瓶颈是“科学认知不足”,需评估全产业链气候风险[13] - 呼吁从全国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整体行动方案,明确优先事项和适应目标[13] - 应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化方法和适应机制[14] -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气候韧性,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5]
国泰海通:从全球视角看电力供需 煤电仍是压舱石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14:41
全球电力需求增长 - 全球电力需求增速中枢逐级抬升 2024年增速达4.4% 明显快于全球GDP增长2.9%的水平 [1] - 需求结构呈现发展中国家维持高增 发达国家重拾增长的态势 [1] - 三大深层动力推动用电增长:工业领域深度电气化 人工智能驱动数据中心扩张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冲击增加 [1] 电力供给结构性瓶颈 - 新能源因间歇性强和输出不稳定等特性 未能形成对电力需求稳态支撑的能力 [2] - 电网基础设施老化 区域调度能力薄弱 储能系统缺位等问题造成电量增长与电力可用性严重脱节 [2] - 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虽取得进展 但供给端结构性瓶颈未同步解决 [2] 传统能源核心地位 - 煤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发电仍是未来中长期全球电力系统的压舱石 [1][3] - 2025年美国宣布重启煤电 25H1美国电煤发电过去10年首次恢复同比增长15% [3] - EIA预计2025年美国煤炭消耗量同比增加6% 发达国家为保障AI发展及应对极端天气需煤电发挥优势 [3] 行业投资方向 - 推荐中国神华 中煤能源 兖矿能源 陕西煤业 晋控煤业等兼具国企改革逻辑的煤炭企业 [1] - 发展中国家煤炭需求保持高增长 发达国家能源发展思路调整 煤炭出清压力最大时期或已过去 [3]
世界最大冰山解体
财联社· 2025-09-05 18:01
冰山A23a解体过程 - 冰山A23a面积从3672平方公里缩减至1770平方公里 缩减幅度超过50% [1] - 大量冰块脱落 最大脱落冰块面积达400平方公里 小型冰块威胁船只安全 [1] - 漂流速度加快至每日20公里 2020年脱离搁浅状态后持续向北移动 [2] 冰山规模变化 - A23a解体后 D15a以3000平方公里面积成为世界最大冰山 A23a退居第二位 [2] - 原A23a重量近一万亿吨 为全球巨型冰山之首 [1] - 最宽处达60公里 目前仍保持显著体积特征 [1] 环境影响因素 - 温暖海水导致冰山迅速分解 南半球春季将持续加速解体过程 [2] - 南极冰架流失速度加快 可能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暖相关 [3] - 曾滞留南乔治亚岛海域 存在与岛屿碰撞威胁生态系统的风险 [2] 研究观测数据 - 欧盟哥白尼项目通过卫星图像监测冰山形态变化 [1] - 美国国家冰中心将脱落冰块归类为大型冰山 [1] - 英国南极考察处预测未来数周内将持续解体至难以辨识 [2]
【特稿】世界最大冰山解体
新华社· 2025-09-04 16:34
冰山A23a解体过程 - 冰山A23a面积从3672平方公里减少至1770平方公里 缩减超过50% [1] - 大量冰块脱落 部分脱落冰块面积达400平方公里 小型冰块威胁船只航行安全 [1] - 漂流速度加快 单日最远移动距离达20公里 [2] 冰山规模变化 - A23a解体后 D15a冰山以3000平方公里面积成为世界最大冰山 A23a退居第二位 [2] - 研究人员预测南半球春季海水持续温暖将导致A23a持续分解至难以辨识 [2] 历史背景与移动轨迹 - 冰山于1986年从南极菲尔希纳冰架断裂 在威德尔海搁浅超过30年 [2] - 2020年前后开始向北移动 今年3月曾停留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 [2] - 5月重新向北漂流 移动轨迹受冰层融化和海洋环境影响 [2] 气候关联性 - 南极冰架近期冰流失速度加快 可能与人类行为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存在关联 [2]
冰美式变温水!日韩“史上最热”夏季 韩国央行预警热浪推高CPI
第一财经· 2025-09-04 13:18
极端高温天气记录 - 日本6月至8月平均气温较基准值高出2.36摄氏度 创1898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且夏季气温已连续三年刷新纪录 [1][2] - 韩国同期全国平均气温达25.7摄氏度 为197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 刷新去年25.6摄氏度的纪录 [1] - 东京都中心区域35摄氏度以上酷暑天气达23天 创历史纪录 其中兵库县丹波市7月30日最高气温达41.2摄氏度 [2] 高温持续性预测 - 日本气象台预计未来两周高温持续 气温可能超过35摄氏度 全国气温偏高趋势将延续至10月 [1] - 韩国气象台预计全国性热浪持续至9月 当月气温有六成概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1] 健康与水资源影响 - 日本5月至7月因中暑送医人数达5.9万人 其中75人死亡 [2] - 韩国夏季超4000人因高温相关疾病就诊 为2018年以来最多 26人因高温死亡 [2] - 韩国江陵市因持续干旱面临供水危机 五峰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新低 干旱级别升至"严重" [3] 农业与经济冲击 - 日本高温少雨导致水稻产地缺水 7月大米价格同比上涨90.7% 新米价格达每5公斤5000日元 [4] - 日本农协大幅提高新米收购预付款 预示秋季后米价可能进一步走高 [4] - 韩国央行报告指出极端天气冲击农产品和水产品 7月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7.3% [5] - 极端天气预计使韩国第三季度CPI上升0.3个百分点 全年上涨0.1个百分点 [5] 气候变暖关联性 - 气象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抬高温室基线 极端炎热夏天出现频率可能增加 [1] - 韩国央行警告气候灾害可能推高物价并削弱长期增长潜力 [5]
冰美式变温水!日韩“史上最热”夏季,韩国央行预警热浪推高CPI
第一财经· 2025-09-04 13:08
极端高温天气记录 - 日本2024年6月至8月平均气温较基准值高出2.36摄氏度,为1898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连续三年刷新纪录[1][3] - 韩国2024年6月至8月全国平均气温达25.7摄氏度,为197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刷新去年25.6摄氏度的纪录[1] - 日本东京都中心区域2024年35摄氏度以上酷暑天气总天数达到23天,创下历史纪录[3] - 日本西部兵库县丹波市7月30日最高气温达到41.2摄氏度[3] 高温天气持续性与影响范围 - 日本气象台预计高温天气将持续至10月,全国气温预计仍将较往年同期偏高[1] - 韩国气象台预计全国性热浪将持续至9月,9月气温有六成概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1] - 韩国8月25日有182个地区发布热浪预警,覆盖全国183个地区中的绝大部分[4] - 韩国江原道江陵市因持续干旱,供水危机升级至最高的严重级别,主要水源五峰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新低[4] 对农业与水产业的影响 - 日本高温少雨导致多个水稻产地严重缺水,水稻长势受影响[6] - 日本7月大米价格同比上涨90.7%,是推高CPI的关键因素之一[6] - 日本2025年新米预上市价格达每5公斤5000日元,农协大幅提高收购新米的预付款,预示秋季后米价恐进一步走高[6] - 韩国7月极端天气对菠菜、紫苏叶、桃子、西瓜等农产品造成显著冲击,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6] - 韩国海水温度升高导致鱿鱼等水产品捕捞和养殖出货减少,推动7月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7.3%[6] 对宏观经济与物价的影响 - 日本7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1%,高于市场预期的3.0%及央行2%的目标[6] - 韩国央行报告警告极端天气已成为冲击韩国经济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可能推高物价并削弱增长潜力[1][6] - 韩国央行估算此轮极端天气冲击将使韩国第三季度CPI上升0.3个百分点,全年上涨0.1个百分点[6] - 日本5月至7月因中暑送医治疗人数达到5.9万人,其中75人死亡[3] - 韩国今年夏天已有超过4000人因关联高温的疾病就诊,为2018年以来最多,今年以来已有26人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