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AI
icon
搜索文档
首届医学人工智能大会即将开幕,AI+医疗将迎来深度研讨
选股宝· 2025-09-24 22:49
行业动态 - 首届医学人工智能大会(MAIC2025)将于2025年9月26日在山东开幕 聚焦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议题 [1] - 大会在医疗AI市场加速扩张背景下举办 成为资本与产业对接的关键窗口 [1] - 济南正构建"AI + 医疗"产业集群 与京津冀、长三角形成互补 凸显区域产业布局深意 [1] - 国家卫健委发布《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等政策文件 各地纷纷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医疗AI发展 [1] 公司参与 - 万达信息将以"AI+健康管理"为核心 展示医疗人工智能领域最新成果与典型应用案例 [1] - 卫宁健康将重点展示医生专属Al工作站WiNBOT、新一代智慧医院系统WiNEX、医疗大模型WiNGPT及医护智能助手WiNEX Copilot等创新成果 [1]
创业慧康和海光信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4:24
战略合作 - 创业慧康与海光信息签署医疗AI领域战略合作协议 [1] - 双方已完成AI产品与DCU芯片的适配调优 搭建生态兼容的算力基础平台 [1] - 合作旨在实现灵活部署和广泛集成 全面助力医疗AI应用落地 [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创业慧康已发布并上线数十款医疗AI产品 [1] - 公司持续投入研发资源于医疗公卫AI应用、行业智能体及医学大模型 [1]
联影智能首席科学家高耀宗:医疗AI的普及正在缓解医患信息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0:4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郑世凤,实习生 宋晨曦 高耀宗认为,开源AI模型正赋能各行各业。企业可基于开源大模型进行二次开发,结合行业需求做针 对性优化与应用创新,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效率与发展速度。通过构建开源生态,整个行业得 以迅速壮大。 (原标题:联影智能首席科学家高耀宗:医疗AI的普及正在缓解医患信息差) 近日,聚焦于AI技术对医学影像市场的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联影智能高级研发副总裁、首席科学家 高耀宗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
联影智能首席科学家高耀宗:医疗AI面临的两大技术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4:07
近日,聚焦于AI技术对医学影像市场的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联影智能高级研发副总裁、首席科学家 高耀宗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高耀宗认为,目前医疗 AI 在推进的过程中面临两大主要的技术挑战。一是尚未出现真正通用、跨模态 的医疗影像大模型。在传统文本大模型上,只要用户输入特定的提示词便可以得到指定的结论,但在医 疗影像模型上,目前还无法通过"找出病灶"等自然语言指令精准处理CT、MR、超声等不同影像;二是 多模态信息有效融合方法仍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目前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将多模态信息变成报 告形式,然后在文本上进行融合,但如何将影像、文本、检验、心电图等多源数据在原层面有效融合, 而不损失关键信息,是提升诊断准确性与可靠性的核心难题,目前仍需深入研究与突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8亿+战略合作落地!港仔机器人×美年健康:重塑人类健康管理,开启AI医疗新纪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15:43
合作概况 - 港股具身智能龙头港仔机器人集团与A股健康管理巨擘美年健康于2025年8月签署智慧健康分布式体检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价值超8亿元人民币[2] - 合作标志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医疗大模型首次规模化进驻全民健康管理领域 人类健康服务迈入AI主动守护新阶段[2] 业务模式创新 - 未来三年联合部署2万套智慧健康机器人体检中心 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机协同健康服务网络[3] - 通过模块化企业健康智能小屋进驻写字楼社区工厂 实现15分钟普惠体检圈[3] - 健康管理从被动跑医院模式转变为在身边主动守护模式[3] 技术整合方案 - 港仔机器人轮臂人形机器人具备30余项即时检测功能 覆盖基础生命体征至中医体质辨识[4] - 海睿OS云端医疗大脑实时分析数据生成个性化健康方案 实现检测-诊疗-康复全周期智能管理[4] - 依托华为云昇腾AI异构算力底座 实时处理千万级用户健康数据并通过增量预训练优化模型精度[4] 合作协同效应 - 美年健康贡献500余家线下分院及千万级客户资源 提供覆盖全国渠道网络[5] - 港仔机器人具备具身智能技术优势 已成功交付1000台四足机器人至香港通宏护卫[5] - 美年健康渠道广度与港仔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 形成AI人形机器人+健康管理差异化服务体系[5] 规模影响与行业意义 - 项目预计触达30万企业用户 覆盖千万级个人用户[7] - 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向世界输出智能医疗范式 定义全球医疗AI新标准[6][7] - 港仔机器人实现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概念到落地价值的跨越 海睿OS构建数据-模型-服务闭环形成代际优势[7]
一半美国医生都在用的AI产品,OpenEvidence 是医疗界的 Bloomberg
海外独角兽· 2025-09-16 20:04
文章核心观点 - 医疗是LLM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 OpenEvidence通过AI驱动的临床决策支持工具 直击医生对高效实时循证医学知识的需求 解决了传统静态数据库如UpToDate在时效性和交互性上的滞后问题[2] - 公司采用消费级产品设计理念和PLG策略 绕过传统机构采购流程 实现病毒式增长 并成功将商业模式从工具提供转向情境感知的药品营销服务 成为医疗广告市场的直接竞争者[3] - 平台已覆盖超过40%的美国医生 月咨询量从2024年36万次飙升至2025年850万次 增长超过20倍 并获得2.1亿美元B轮融资 投后估值达35亿美元[3] 市场定位与需求 - 医疗差错是美国第三大死因 源于医学知识更新过快 毕业十年医生可能对最新疗法一无所知 且不同年龄段患者最佳疗法差异巨大[2] - 传统静态数据库如UpToDate依赖数千作者手动更新 存在信息滞后问题 而OpenEvidence通过每晚LLM再训练吸收最新文献 提供秒级响应的互动式精准答案[5] - 公司切入临床决策中最复杂关键问题 而非低风险文书工作 重塑医疗技术分发模式 将医生作为个体用户对待[3] 用户增长与参与度 - 平台月活跃医生用户达30-40万 覆盖美国约100万执业医生的40% 每月新增6.5万名认证临床医生注册 已渗透超1万家医院和医疗中心[41] - 月处理医生咨询量达850万次 2025年7月数据较2024年36万次增长超过20倍 过去一年查询量增长37倍[16][3] - 医生平均每次会话停留13.3分钟 比Doximity长4倍 比传统药企代表互动时间长7倍 树立医生参与度新标杆[14] 竞争优势与技术壁垒 - 拥有高质量专有医学知识库 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及专科期刊建立内容合作 合法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同行评审内容进行模型训练[18] - 采用更小更专业的模型策略 在USMLE考试中错误率比通用LLM低77% 减少幻觉问题 首个得分超过90%的AI系统[38][40] - 数据来源仅限政府机构、顶级期刊和专业协会指南 建立质量分级系统 每日更新知识库 避免连接公共互联网确保信息纯净性[40] 商业模式与商业化 - 收入主要来自情境感知的药品营销 广告基于医生实时临床问题投放 价值指数级高于社交平台信息流广告[19] - 广告位eCPM高达80-100美元 是标准展示广告的3-5倍 能带来10-30%的处方量增长[32] - 已开始试点基于席位的许可证 价格比UpToDate低20-30% 以及按使用量计费的API接口 未来向广告订阅双轮驱动演进[19][47] 市场格局与TAM - 目标市场是美国每年超200亿美元的HCP营销预算和全球166亿美元的CDS市场份额[22] - 美国2024年面向医生的推广预算约280亿美元 其中数字渠道占18% 预计2029年升至30%[23][25] - Doximity2025财年收入5.7亿美元 覆盖80%美国医生 OpenEvidence流量已是其AI工具的12倍 使用量全面超越[10] 产品功能与应用 - 提供双响应模式 Care Guidelines和Clinical Evidence 每个答案附交叉引用编号和文献列表 确保可追溯性[35] - 支持临床诊疗、复杂病例证据综合、行政工作流辅助和医学知识追踪等功能 包含50+临床计算器覆盖高频场景[36] - 2025年7月推出DeepConsult 首个为医生设计的AI助手 可自主分析数百篇同行评议研究 尽管计算成本是标准搜索的100倍 但仍向全美医生免费提供[37] 竞争环境 - 面临传统临床内容平台如UpToDate的竞争 其拥有1.2万篇专家撰写文章 与Epic/Cerner深度集成 但价格昂贵且AI功能响应慢[51] - AI原生挑战者如Abridge、Ambience竞争医生工作流程和注意力 若成功掌控临床工作流核心环节 OpenEvidence可能被边缘化为参考工具[53] - 科技巨头如Google、Microsoft拥有强大模型能力和云渠道 若将临床助手与EHR集成捆绑 用户采用速度可能非常快[55]
京东健康亮相2025服贸会:以创新服务与医疗AI 为健康消费注入新活力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18:41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连续第六年线下参展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并展示互联网医疗服务闭环及医疗AI大模型落地应用 [1] - 公司作为国内线上健康消费第一入口坚持强化自营、在线平台和即时零售的全渠道模式协同效应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首发30款全球创新药及健康新品并巩固新特药全网首发第一站地位 [2] - 公司承接上海、深圳、长沙、太原等全国多地适老国补政策落地精准满足3亿银发人群健康养老需求 [2] - 网上买药医保个账支付服务范围持续扩大惠及全国近2亿参保用户 [2] - 公司率先打通医检诊药服务闭环提供在线问诊、超160款到家检测服务、专业护士上门护理及最快9分钟药品送达服务 [2] - 公司发布AI京医系列产品包括AI医生、AI药师、AI营养师等智能体累计为超5000万用户提供智能化健康管理服务 [3] - 智能健康助手"康康"能为用户连接在线问诊、找医生医院、报告解读等服务资源 [3] 行业政策环境 - 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出台《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壮大新型健康服务业态等重点要求 [1] - 健康消费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1] 技术创新应用 - 公司加快大模型技术在各服务场景应用致力于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体验 [2] - 公司基于业内最丰富线上医疗健康场景开发AI产品驱动健康消费高质量增长 [2][3]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坚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3] - 公司计划进一步拓展服务场景提升服务体验激发健康消费内生动力 [3] - 公司致力于提供易得、便捷和可负担的健康商品和服务并引领健康消费与服务水平的能级跃升 [3]
华商创新医疗混合A:2025年上半年利润523.61万元 净值增长率17.87%
搜狐财经· 2025-09-05 17:40
基金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基金利润523.61万元,加权平均基金份额本期利润0.1359元 [2] - 上半年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7.87% [2] - 近三个月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25.16%,同类排名65/138;近半年增长率27.59%,排名103/138;近一年增长率50.85%,排名85/136 [5] - 基金经理彭欣杨管理的3只基金近一年均为正收益,其中华商产业升级混合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达66.97% [2] 基金规模与持仓结构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基金规模为3398.14万元 [2][30] - 成立以来平均股票仓位79.64%(同类平均86.95%),2024年上半年末达最高仓位90.68% [29] - 十大重仓股包括信达生物、联影医疗、京东健康、爱尔眼科、昭衍新药、惠泰医疗、卫宁健康、中芯国际、特宝生物、南微医学 [38] 估值水平分析 - 持股加权市盈率(TTM)16.88倍,显著低于同类均值120.96倍 [9] - 加权市净率(LF)1.09倍,低于同类均值4.07倍 [9] - 加权市销率(TTM)0.99倍,低于同类均值6.52倍 [9] 财务指标表现 - 持有股票加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TTM)0.04% [14] - 加权净利润同比增长率(TTM)0.19% [14] - 加权年化净资产收益率0.06% [14] 风险收益特征 - 成立以来夏普比率0.0645 [22] - 成立以来最大回撤29.03%,2024年一季度单季度最大回撤16.93% [26] - 最近半年换手率138.98%,持续低于同类均值 [36] 投资者结构 - 基金持有人共计369户,合计持有3715.17万份 [33] - 机构投资者占比53.83%,个人投资者占比46.17% [33] - 管理人员工持有12.5万份,占比0.34% [33] 行业展望 - 创新药全球合作热潮有望延续,CXO产业链将受益于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 - 创新器械技术迭代红利与医疗AI商业化突破有望成为新主线 [2] - 医药行业预计进入全产业链创新周期 [2]
国投瑞银创新医疗混合A:2025年上半年利润945.16万元 净值增长率20.2%
搜狐财经· 2025-09-04 17:43
基金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基金利润945.16万元,加权平均基金份额利润0.1572元 [2] - 上半年基金净值增长率20.2%,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67.54% [2] - 近三个月净值增长率32.25%(同类排名34/138),近半年50.66%(52/138),近一年67.54%(58/136),近三年5.21%(71/108) [5] 基金规模与持仓 - 截至上半年末基金规模5513.18万元,持有人4131户,总份额5890.68万份 [2][31][34] - 机构投资者占比42.16%,个人投资者占比57.84%,管理人员工持有0.45% [34] - 近三年平均股票仓位87.76%,最高93.2%(2022Q3),最低70.1%(2019Q3) [29] 投资策略与配置 - 重点配置创新药板块,关注确定性和估值水平,长期持有优质公司 [2] - 持续看好CXO/科研服务板块,预期美联储降息将改善投融资和客户需求 [2] - 同时关注医疗器械、医疗消费、医疗AI等医药细分领域 [2]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生物-B、信达生物等医药企业 [39] 估值水平 - 持股加权市盈率44.55倍(同类均值120.96倍),市净率3.27倍(同类均值4.07倍),市销率4.27倍(同类均值6.52倍) [10] - 三项估值指标均显著低于同类平均水平 [10] 成长性指标 - 持股加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0.06%,净利润同比增长率0.52% [17] - 加权年化净资产收益率0.07% [17] 风险指标 - 近三年夏普比率-0.1989(同类排名88/105) [24] - 近三年最大回撤41.56%(同类排名39/107),单季度最大回撤30.99%(2022Q3) [26] - 最近半年换手率170.66%,持续一年低于同类均值 [37]
AI闯入急诊和ICU,一次悄无声息的突围
第一财经· 2025-09-04 10:06
医疗AI在危急重症救治的核心应用进展 - AI开始进入危急重症救治的核心诊疗环节 例如胸痛急诊和ICU场景 [1][2] - 具体应用包括阿里巴巴达摩院与浙大一院联合发布的iAorta模型 可通过平扫CT在几秒内识别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将确诊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1][5] - 腾讯与迈瑞医疗共同研发的启元重症大模型可在5秒内回溯整合患者病情 并提供重症趋势预测和建议 [1] 医疗大模型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蓝想数科发布LAN-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 面向急诊 手术和重症三大核心场景 通过多模态数据构建数字患者 实现风险预测和诊疗建议生成 [3] - 该智能体可自动追踪生理参数变化 提前识别休克和呼吸衰竭风险 并推荐个性化抢救路径 实时触发备血和手术室预定等流程联动 [3] - 浙江医院升级后的Maicim®大模型将高年资专家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算法 使医护人员效率提升30%以上 临床失误率降低25% [4][5] 医疗AI在急诊领域的专项应用 - 北京天坛医院2024年9月推出全球首款卒中辅助诊断AI机器人 对量表全流程自动评分准确率达95% 面瘫和肢体肌力评分达到资深医生水平 [5]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死亡率高达40%-50% 漏诊率约40% iAorta通过平扫CT识别该病症 对临床救治意义重大 [6][9] - AI可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 在急诊救治中实现实时监测生命体征 自动追踪检查结果 并给出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 [7][8] 医疗大模型行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 - 截至2025年5月 国内已发布近300个医疗大模型 其中医疗服务场景占比超过一半 [1] - 当前医疗AI应用主要集中在辅助决策 预问诊 病历生成等外围场景 但正逐步向临床核心环节渗透 [2][7] - 清华大学研发的紫荆AI医生覆盖21个科室42位AI医生 诊治300多种疾病 其人工智能医院用2天完成三甲医院2-3年诊断量 准确率超96% [7]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价值与优势 - AI可完成医生无法实现的功能 例如iAorta通过比对训练成千上万张CT片 在几秒内勾画主动脉结构 判断血管壁变化 而人类医生无法用肉眼在平扫CT上发现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9] - 大模型技术框架下 AI应用可实现多维度生命体征自动实时评估 动态生成质控报告 并建立知识沉淀机制 [4] - 在挽救生命的最高维度上 AI的进化具有积极意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