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版权
icon
搜索文档
AI一字不差背诵《哈利·波特》,居然不算盗版?地表最强法务迪士尼这次遇到对手了
36氪· 2025-06-30 19:25
版权诉讼案件 - 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起诉Midjourney未经授权使用《星球大战》和《小黄人》内容进行AI训练 [1] - Getty Images指控Stability AI使用其数百万张带版权图片训练AI模型,并在生成图片中保留水印 [4] 法律判决分析 - 法官判定Anthropic和Meta使用书籍训练AI属于"变革性使用",不构成侵权,因原告未能证明书籍销量受损 [5] - 法官指出Meta案原告诉讼策略存在问题,暗示未来类似案件可能不同结果 [6] - 法官批评AI公司使用盗版网站数据训练模型的行为,警告非法获取数据不适用"合理使用"原则 [6] AI输出侵权风险 - Meta的模型能重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超过40%的原文内容 [8] - 法官明确表示如果AI输出直接抄袭原作内容将构成侵权,版权方可再次起诉 [10] 行业影响 - 大型AI公司正与媒体和出版商签署授权协议,将版权问题转化为商业成本 [10] - 依赖开源数据的小型AI公司面临更高风险,可能无法承担授权费用和诉讼成本 [10] - 创作者面临AI内容冲击市场的挑战,授权收入可能无法弥补市场损失 [10]
百元定制“AI孙燕姿” 豪赚360万流量
南方都市报· 2025-06-30 12:29
AI歌手技术发展 - AI歌手技术从二次元小圈层进入大众文化 通过"经典曲目+顶流声线+风格混搭"的组合成为破圈利器 如"AI方大同"翻唱《珠玉》播放量达120万次 "AI孙燕姿"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360万次 [1][2] - 技术迭代推动AI歌手发展 2020年Synthesizer V引擎通过神经网络技术实现"呼吸声、转音与真人无异"的演唱效果 2022年So-Vits-SVC模型降低真人声线克隆门槛 用户可用数小时干声素材训练专属AI歌手 [3] - 开源社区出现"声线破解教程" 指导用户通过"频谱图逆向工程"提取歌手声纹特征 AI翻唱账号可实现一天发布4-10条内容 通过"蹭热歌+克隆顶流"模式快速涨粉 [4][5] AI歌手产业现状 - AI音色克隆技术催生"AI声音黑市" 二手平台现"AI声音克隆"服务 完成一首AI翻唱歌曲价格在80-100元 技术门槛降至"百元级" 未经授权的声音克隆可批量生产 [6] - AI歌手内容创作呈现井喷态势 B站UP主"陈墨瞳1995"一周内发布10个"AI孙燕姿"视频 最火爆视频播放量超360万 跨语种、跨次元创作如打雷姐AI翻唱《大悲咒》引发裂变式传播 [3] - AI歌手技术实现依赖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参数调校三个核心环节 专业调校者需花费数小时打磨细节 如调节"气息振动频率"参数避免高音段"虚声"问题 [4] 法律与监管 - AI翻唱涉及三重版权红线:歌手声音权、词曲作者版权、录音制作者邻接权 若单条百万播放量视频按版权费标准计算 侵权方可能面临数万元赔偿 [7] - 现行《著作权法》对使用未授权歌曲素材训练AI尚无明确界定 技术发展带来法律空白 如"AI方大同"未经授权使用歌手发声方式涉嫌侵犯表演者权 [7] - 国家四部门制定《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明确AI合成音乐需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 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AI歌手作品将被纳入监管 [8]
Meta否认用相册图训练AI|南财合规周报(第196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10:06
人工智能 - Meta表示目前未使用用户未发布的照片训练AI模型 但未明确未来是否会使用[2] - Meta推出"云端处理"功能 允许用户授权其访问相机胶卷内容用于AI创意生成 但强调当前未用于模型训练[3] - 美国法院连续两起判决认定AI公司未经授权使用书籍训练大模型属于"合理使用" 但强调数据采集方式需合法[4] - Anthropic案与Meta案对"影子图书馆"非法下载渠道的认定存在分歧 前者认为需区分偷书与学习行为 后者更倾向整体判断[4] 平台治理 -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通过 将于2025年10月15日施行 新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5] - 新法规禁止平台强制商家低价销售 限制利用数据算法妨碍竞争对手[6] - 专门规定禁止大型企业滥用优势地位拖欠中小企业账款[6] 数据安全 - 公安部通报45款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 包括《哈啰》《蘑菇街》等12款短剧APP存在误导用户行为[7] - 上海网信办专项治理AIGC网站 下线未通过安全评估的AI服务 重点打击"AI换脸""AI造假"等滥用行为[8]
晋江文学城怒指哇唧唧哇侵权 《偷偷藏不住之许你》上线前卷入版权漩涡
犀牛财经· 2025-06-28 12:36
版权纠纷事件概述 - 晋江文学城与哇唧唧哇因剧集《偷偷藏不住之许你》的版权问题引发争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2][3] - 晋江文学城声明原著作者仅授权网络剧改编权,未授权网络微短剧改编权,且补充协议明确禁止二次改编为微短剧 [3][4] - 哇唧唧哇回应称其拥有独占影视改编权,认为微短剧属于网络剧范畴,不存在侵权行为 [4] 争议焦点 - 纠纷核心在于对合同中"网络剧"定义的理解及补充协议禁止二次改编条款的效力认定 [6] - 晋江文学城主张网络剧与网络微短剧界限分明需单独授权,哇唧唧哇认为合同定义模糊微短剧应包含在网络剧授权范围内 [6] - 晋江文学城指出主合同采用"无默示授权"原则,网络微短剧类型未包含在授权范围内 [6] 事件进展 - 晋江文学城披露哇唧唧哇在未告知情况下以网络微短剧类型申报并拍摄该剧,拍摄周期18天 [9] - 晋江文学城已发起超170起维权案件,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 [9][10] 行业影响 - 网络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早期版权授权合同缺乏明确界定导致版权方与制作方权利认知偏差 [10] - 此次纠纷为影视行业敲响警钟,规范版权授权和明确权利边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烟台市芝罘区:深化版权保护体系建设 赋能区域创新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6-27 20:49
版权管理模式创新 - 设立"芝罘区版权服务专员"机制,选派6名专家入驻喜旺食品、三环锁业等重点企业,指导组建专业团队并开展12场培训覆盖2000余人次 [2] - 为张裕集团、北极星钟表等30家企业提供定制化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版权转化收益同比增长21% [2] - 联合9个职能部门及15家行业机构成立"芝罘版权保护联盟",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登记绿色通道 [2] 非遗与版权融合 - 北极星钟表融合景泰蓝、贝雕等非遗技艺推出"八仙过海"文创钟表系列,烟台剪纸与深圳赢家服饰合作开发生肖女装订单量超5000件 [3] - 张裕集团打造"解百纳N158"葡萄酒IP衍生沉浸式剧场及民宿业态,带动文旅消费增长11% [3] - 建设12处非遗工坊挖掘40余个项目,烟台绒绣公司通过版权授权开发12类产品线实现年销售额100万元 [3][4] 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 - 1861文化科技产业园建成数字版权保护中心,完成5000件版权登记占全区总量70%,获5项国家级称号 [5] - 张裕集团、北极星集团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原创设计存证,与高校合作建立全流程版权管理体系 [5] - 年内完成1000件文创作品版权审核,查处14起侵权案件挽回损失近百万元 [5]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海洋经济领域联合海洋渔业局开发"芝罘海洋文化"IP [6] - 参与胶东经济圈版权保护联盟,与福山区、蓬莱区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 [6]
聚焦版权保护与人才孵化 多份影视行业分析报告在沪发布
新华财经· 2025-06-27 16:03
中国影视行业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 -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较强韧性 剧集产业"减量增质" 影视作品登记量同比增长15% [1] - 国内市场年度授权商品零售总额达1550 9亿元 同比增长10 7% 新增IP以卡通动漫 文化艺术和影视综艺为主 [1] - AI技术已覆盖剧本评估 虚拟拍摄 后期特效等环节 监管部门明确AI生成内容标识责任 司法部门要求平台建立知识产权处置机制 [1] - 微短剧和潮玩成为文化出海新力量 电视剧出口额连年增长 微短剧海外下载量同比激增1157% [1] 影视人才培养与平台生态 - 网络视听平台成为影视人才高质量培养重要"土壤" 形成融版权供给 创作孵化 技术加持 宣发联动的生态系统 [2] - 虎鲸文娱集团过去五年推出春苗编剧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 已扶持294名编剧和38名导演的剧集处女作上线优酷 [2] - 平台通过系统性资金 导师与项目支持反哺人才发展 形成行业生态循环 [2]
晋江文学城与哇唧唧哇吵上热搜 微短剧版权界定难在哪?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10:02
版权纠纷事件 - 网络微短剧《偷偷藏不住之许你》于6月26日在优酷开播后引发争议,评论区出现大量质疑声音 [1] - 晋江文学城与哇唧唧哇因该剧版权纠纷产生争议,焦点在于哇唧唧哇是否拥有网络微短剧改编权 [3] - 原著作者2019年向哇唧唧哇授予网络剧改编权,但未明确授权网络微短剧改编权 [3] 合同条款争议 - 哇唧唧哇认为授权合同中的"影视"包含"网络剧",即通过互联网播放的连续剧 [3] - 晋江文学城指出2024年补充协议仅限制"不得将改编作品再次翻拍成网络微短剧",但未排除网络剧改编授权 [4] - 该剧以网络微短剧类型申报获批,拍摄周期18天,但未告知晋江及作者 [4] 法律解决途径 - 晋江文学城表示将诉诸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5] - 哇唧唧哇表示希望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争议 [5] - 律师指出需区分监管规范和实践维度,以及具体合同约定来判定网络剧是否包含微短剧 [5] 行业监管背景 - 2020年12月广电总局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 [5] - 在监管规范出台前,网络剧是否包含微短剧存在模糊地带和解释空间 [5] - 监管规定中相关概念的发展仅能作为解释合同条款的参考因素 [6] 合同解释原则 - 判定授权范围应以合同约定为基础,尊重双方意思自治 [7] - 需结合缔约时间、目的、背景及诚信原则等因素综合认定 [7] - 合同条款的解释应按照词句含义,结合相关条款和行为性质 [7]
AI版权关键进展:美国连判两案,大模型“偷书”不算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8:31
核心观点 - 美国两起司法判决为AI训练使用版权作品提供了"合理使用"的法律依据,但适用条件存在差异 [1] - 法院认为AI训练过程具有"高度转换性",不构成对原作品市场的直接替代 [2][3] - 数据获取渠道合法性成为争议焦点,两案对"影子图书馆"的认定出现分歧 [5][6] - 判决强调市场影响是关键考量因素,不同行业受AI冲击程度可能不同 [7] - 版权争议已从文本领域扩展至视觉创作领域,引发多起诉讼 [8] 判决内容 - Meta案判决认为Llama模型训练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因其使用目的具有高度转换性且未再现原文 [2] - Anthropic案同样认定训练过程合法,但区分了合法扫描与盗版来源的不同性质 [3][4] - Meta使用Books3等影子图书馆数据训练模型,累计尝试授权投入上亿美元但未果 [5] - Anthropic建立"永久中央图书库"储存700万本盗版书籍,被认定构成独立侵权行为 [6] 法律分析 - 法院采用四要素判断标准:使用目的、作品性质、使用比例与市场影响 [7] - "高度转换性"指AI训练改变了作品原始用途(如从阅读变为代码生成) [2][3] - 中间性技术行为(如缓存、索引)可能被纳入合理使用范畴 [3] - 市场替代效应是核心考量,新闻类作品可能比图书更易受AI冲击 [7] 行业影响 - 判决为AI公司使用版权材料训练模型提供了有限法律空间 [1][3] - 视觉创作领域出现新诉讼,迪士尼/环球起诉Midjourney,国内插画师起诉Trik AI [8] - 授权机制缺失导致企业转向影子图书馆,Meta曾计划投入上亿美元获取授权 [5] - 技术防护措施(如"去记忆"技术)可能影响法院对侵权程度的认定 [6] 数据细节 - Meta的Llama模型训练数据2/3来自Common Crawl,其余来自Books3等 [5] - Anthropic建立中央图书库储存超过700万本图书,部分来自影子图书馆 [6] - Llama模型仅在极端提示下能重现约50个词的原文内容 [6]
收到迪斯尼110页诉讼起诉,却让用户疯狂,Midjourney到底做了什么?
36氪· 2025-06-26 10:02
公司概况 - Midjourney是一个基于Diffusion模型的AI图像生成平台,用户通过输入文字描述(Prompt)即可生成高质量图像,强调风格化、美学控制和用户体验 [4] - 公司成立于2022年,团队规模不足50人,未进行外部融资,但已实现年营收2亿美元,人均产出超500万美元 [6] - 产品完全依托Discord社群运营,注册用户超1600万,形成独特的共创文化 [4][6] 产品创新 - 颠覆传统设计工具交互模式,采用"文本提示→图像生成"的对话式交互,消除复杂界面和操作流程 [7][10] - 首创"社群即产品"模式,用户通过Discord公共频道实时分享作品和Prompt,形成集体创意工作坊 [11][13] - 技术底层聚焦"感知放大"而非功能叠加,实现从技术操作到意念表达的范式转换 [9][23] 商业模式 - 采用订阅制按需付费模式,核心用户为非专业创作者和小型内容团队,年营收达2亿美元 [6][15] - 催生Prompt经济新生态,衍生AI美术指导、Prompt设计师等新兴职业 [6] - 拒绝传统商业化路径,不开放API接口,坚持"慢商业、重内核"战略 [28][29] 竞争策略 - 错位切入非专业创作者市场,避开与Adobe等巨头的功能竞争,构建平行价值网 [14][15] - 通过Discord社区自下而上扩张,从游戏社区、数字艺术爱好者等边缘群体切入主流市场 [16][18] - 重新定义创作关系链,将"人-工具-作品"转变为"想象驱动+AI生成+社交共创"的新范式 [16][19] 创始人理念 - 核心理念为"AI是人类想象的引擎",主张技术应扩展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 [20][22] - 推行创作平权主义,通过极简交互降低专业门槛,打破传统创意工具的精英垄断 [24] - 在产品中注入独特AI美学,鼓励秩序中的混沌美,追求诗意共鸣而非流水线风格 [30] 行业影响 - 挑战传统内容巨头的审美主权,推动视觉创作从机构垄断向个体赋权转变 [1][25] - 开创生成式AI的社区驱动模式,证明小团队可通过范式创新实现行业颠覆 [35][36] - 展示AI与人文理想的结合可能,为技术发展提供"唤醒可能"的新方向 [37]
收到迪斯尼110页诉讼起诉,却让用户疯狂,Midjourney到底做了什么?
混沌学园· 2025-06-25 18:12
核心观点 - AI图像生成平台Midjourney通过颠覆性产品设计和社群共创模式,重塑数字创意行业范式,年营收达2亿美金,人均产出超500万美元[10] - 公司以"想象力平权"为核心理念,将AI定位为人类思维的延伸而非替代工具,挑战传统内容巨头的审美垄断权[35][37][38] - 差异化战略避开与Adobe等巨头的功能竞争,在边缘市场构建新价值网,实现从极客社群到主流商业市场的S曲线跨越[25][30][31] 产品与技术 - 基于Diffusion模型的AI图像生成平台,用户通过Discord输入文字指令(Prompt)即可生成高质量图像,强调风格化与美学控制[7][17] - 完全依托Discord社群运营,形成"晒图-模仿-共创"的独特文化,注册用户超1600万,催生Prompt经济和新职业生态[8][10][21] - 采用"文本→图像"的对话式交互,消除传统设计软件的复杂界面,使创作过程从技术操作转为意念表达[14][16][20] 商业模式与增长 - 团队不足50人,采用订阅制按需付费模式,拒绝开放商业API保持产品纯粹性,商业化节奏缓慢但用户自发传播强劲[10][41][46] - 错位切入非专业创作者市场,满足快速低成本产出专业级视觉内容的需求,价值主张从工具供给转向想象力服务[25][26][29] - 通过Discord社区实现"反馈-迭代-传播"闭环,作品质量达到"专业结果+非专业路径"的组合,正向主流商业场景渗透[21][30][31] 创始人理念 - David Holz视AI为"思想交通工具",主张技术应透明化以释放个体创造力,反对工具复杂性和专业门槛造成的精英垄断[35][36][37] - 产品设计注入独特AI美学,鼓励非常规创意探索,组织架构采用"社区即公司"模式,用户反馈直接驱动产品演化[44][46][47] - 坚持"商业是副产物"的慢增长战略,拒绝功能堆砌和资本裹挟,通过连接想象力×技术×社群构建结构性创新[43][48][49] 行业影响 - 打破传统"一对一封闭式"创作模式,构建多维交互的创意平台,将分散的创作者、观众、AI连接成实时协作网络[18][19][23] - 挑战Adobe等工具厂商的"技能垄断"和迪士尼等内容巨头的"审美主权",推动视觉创作从专业垄断走向大众平权[37][38][40] - 展示AI技术与人本主义结合的可能性,为生成式AI领域提供"不追求替代人类而专注扩展感知边界"的范式样本[5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