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

搜索文档
美国一季度工人生产率大幅下滑
快讯· 2025-06-05 21:15
美国一季度工人生产率大幅下滑 金十数据6月5日讯,在企业已经面临进口商品关税成本上升之际,美国一季度工人生产率下降速度快于 最初预期,推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美国第一季度非农生产力终值下降了1.5%。此前公布的初值降 幅为0.8%。这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经济学家预期终值仍为0.8%。企业利润在一季度 下降,并可能面临压力。经济学家警告称,不确定性将阻碍消费者和企业支出。航空公司、零售商和汽 车制造商等公司已经由于不确定性而撤回或没有给出2025年的财务指引。第一季度,单位劳动力成本飙 升了6.6%。劳动力成本较上年同期增长1.9%,高于此前公布的1.3%。 ...
美国财长贝森特:生产率的提高可能会在未来12或24个月为GDP增速贡献一个百分点。
快讯· 2025-05-30 06:19
美国财长贝森特:生产率的提高可能会在未来12或24个月为GDP增速贡献一个百分点。 ...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全球经济面临通胀与债务再平衡的核心挑战
新浪财经· 2025-05-29 13:19
短期数据显示,美国消费与投资有一定韧性,消费信心指数回升、股市上涨,一季度私人消费与投资增 速较快,但进口下滑导致GDP环比转弱。然而,能源价格对通胀的滞后影响(3-6个月)可能推高今年 下半年CPI与核心CPI,使货币政策陷入"抗通胀"与"稳增长"的两难。明明认为,当前美债利率上升主要 由实际利率驱动,而非通胀预期,全年美债利率回落至4.0%以下难度较大,金融市场稳定性仍面临考 验。 中国经济呈现波动复苏,结构性亮点突出 智通财经5月29日讯(记者 王晨)5月28日,中信证券2025年资本市场论坛在上海举办。中信证券首席 经济学家明明论坛上发表演讲,分析中美经济格局的变化,并提出全球大类资产展望。 明明指出,全球经济面临通胀与债务再平衡的核心挑战,美国深陷"特里芬难题"与财政赤字压力,金融 市场波动风险加剧。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呈现"波动复苏"态势:政策驱动的消费回暖(以旧换新提振社 零)、制造业聚焦高质量发展、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强、房地产去库存进行中及出口仍具韧性构成核 心支撑。 明明强调,我国宏观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特别国债规模、提高赤字率、增加 专项债额度等方式,在消费和社保、新 ...
新西兰联储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康威:对新西兰中期生产率表现可能持更为悲观的态度。
快讯· 2025-05-29 05:20
新西兰联储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康威:对新西兰中期生产率表现可能持更为悲观的态度。 ...
消费也是另一种投资
北京商报· 2025-05-28 22:46
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 消费需求是发现合理回报投资方向的基础,投资通过创造就业和技术创新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2] - 消费增长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创新,形成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2] -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随着供给短缺缓解,消费逐渐主导投资方向 [3]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 储蓄率决定经济体稳态产出水平,但过高储蓄率会牺牲消费福祉 [4][5] - 索洛模型显示存在最优储蓄率使消费最大化,拉姆齐模型强调消费与投资的最优组合路径 [5][6] - 中国储蓄率从2000年36.4%升至2010年50.1%,2019年回落至44.0%,疫情期间因预防性储蓄再度上升 [7] 政府支出与资源配置 - 财政支出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消费,但也可能因税负预期产生挤出效应 [3] - 政府投资增加可能导致私人投资和消费资源被挤占,削弱消费对投资的刺激作用 [13] - 产能过剩环境下企业减少投资会进一步抑制居民收入和消费,形成负反馈循环 [14] 消费与投资的动态平衡 - 消费稳定性高于投资,通过消费带动投资可降低经济波动 [9][12] - 有效益的投资需实现最终销售利润,有潜能的消费需能持续促进生产扩张 [9] - 消费通过影响资本回报率激发投资积极性,是决定投资的核心因素 [16]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演进 - 技术进步内生性体现在消费升级与投资结构变化中,如服务消费和无形资产投资比重提升 [15] - 消费不仅维系劳动力再生产,还通过提升资本回报率间接促进下一期生产 [16] - 现有增长模型未充分刻画消费与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 [15] 发展模式转型 - 中国需从政府主导投资转向消费驱动模式,当前消费占比仍低于最优水平 [17] - 投资是延迟的消费,消费是对未来的投资,二者良性互动是长期发展密钥 [17] - 消费对技术进步和投资引领作用被传统理论低估,需重构供需结构分析框架 [15][17]
AI的落地难题、应用案例和生产率悖论
36氪· 2025-05-27 17:32
一、AI的企业应用现状 - 2024年美国居民生成式AI渗透率达39.6%,但企业应用仍处早期阶段,美国AI企业采用率仅5.4%,欧盟总体普及率13.5% [2] - A股上市公司2023年财报提及AI企业数量达1200家,占比不足20%,较2020年172家显著增长 [2] - 行业差异显著:计算机行业70%企业提及AI,电子/通信/传媒/银行提及比例居前,超半数行业提及比例不足10%,煤炭行业零提及 [4][6] 二、AI应用的行业特征 - 信息密度决定应用深度:信息业AI采用率18.1%居首,专业/科技服务超10%,金融/教育/房地产超5%,农林牧渔仅1.4% [6][8] - 典型应用领域集中在编程/广告/客服等场景:谷歌30%新代码由AI生成,微软达20-30%,YC孵化器部分企业95%代码库AI生成 [9][10] - 广告业AI改造显著:腾讯AI广告点击率从1%提升至3%,2026年全球生成式AI广告支出预计达500亿美元占数字广告6% [11][13] 三、标杆企业实践案例 - 编程领域:Anthropic预测3-6个月内AI可编写90%代码,OpenAI预计2025年底99%编码自动化,IBM则认为仅20-30%可实现 [10] - 广告领域:蓝色光标AI覆盖95%作业场景,2024年AI驱动收入12亿元占总收入2%,较上年增长10倍 [13] - 客服领域:Klarna AI助手处理三分之二客服对话(230万次/月),效率提升5倍(11分钟→2分钟),满意度等同人工 [13] 四、传统行业转型挑战 - 基础问题:85%IT支出仍为本地部署,数据孤岛普遍,业务云化不足 [15] - 技术瓶颈:大模型平均幻觉率6.7%(最高29.9%),工业场景需96%以上准确率 [15] - 实施障碍:中国SaaS占比仅12.7%远低全球60%,IT部门价值量化困难,组织协同要求高 [16][17] 五、通用技术发展规律 - 历史经验显示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等通用技术需40-90年才显著提升生产率,呈现J型曲线 [18][20] - 计算机对生产率贡献拐点出现在1995年(发明后50年),当前AI尚未改变美国劳动生产率下降趋势(-0.8%) [20][22] - 学术界提出"播种-收获"理论,AI可能重复"索洛悖论"现象,需等待资本积累临界点 [18][22]
AI的落地难题、应用案例和生产率悖论
腾讯研究院· 2025-05-27 16:06
AI企业应用现状 - AI的2C应用渗透率已达39.6%(美国居民生成式AI),但企业应用仍处早期阶段,模型厂商侧重技术炫耀而非落地场景[2] - A股上市公司提及AI的企业数量从2020年172家增至2023年超1200家,但占比不足20%;美国AI企业采用率仅5.4%,欧盟平均13.5%(各国区间3.1%-27.6%)[2] 行业应用差异与信息密度 - 信息密度高的行业AI应用更深入:A股计算机行业70%企业提及AI(超250家),电子/通信/传媒/银行紧随其后;超半数行业提及比例不足10%,煤炭行业零提及[4][5] - 美国信息业AI采用率最高(18.1%),专业/科学/技术服务超10%,农林牧渔最低(1.4%)[8][9] 典型应用领域案例 - **编程**:谷歌30%新代码由AI生成,微软20%-30%;YC孵化器25%初创公司代码库95%为AI生成,Python进展显著于C++[11] - **广告**:腾讯AI广告点击率从1%提升至3%;全球生成式AI广告支出2026年将达500亿美元(占数字广告6%)[14][16] - **客服对话**:Klarna AI助手处理三分之二客服对话(230万次/月),效率提升5.5倍(11分钟→2分钟);医疗领域Abridge估值27.5亿美元,部署超100个卫生系统[17] 传统行业转型挑战 - **基础不佳**:全球85%IT支出未上云,数据孤岛普遍[19] - **精度不高**:大模型平均幻觉率6.7%(最高29.9%),工业模型需96%以上准确率[20] - **软硬不调**:中国SaaS占比仅12.7%(全球60%),IaaS占比74.2%[20] - **考核与组织**:IT部门产出难量化,转型需一把手推动[21][22] 通用技术的生产率悖论 - 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均经历数十年滞后才显著提升生产率(蒸汽机100年、发电机90年、计算机40年)[24][26] - 当前AI未扭转美国劳动生产率下滑趋势(2024Q1下降0.8%),或处于"播种阶段"[30]
刘俏:中国是独一无二研究场域 构建经管自主知识体系正值千载难逢机会
新浪财经· 2025-05-25 13:04
5月25日消息,北大光华四十周年院庆主庆典活动今天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光华 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面向2030的研究战略中,将推动构建中国 自主的经济管理知识体系作为根本遵循。 刘俏强调,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重大问题,光华管理学院将全力构建中国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的原 创理论体系,将瞄准国际最前沿,在经济政策与行为干预等若干重要学科方向上寻求巨大突破,并打造 探索新时代中国经济管理的若干特色领域,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刘丽丽) 责任编辑:尉旖涵 他还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商业逻辑和经济运行的模式。如 何在新的技术背景下重新思考证券市场的角色,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发展治理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 新课题。 刘俏还谈到,在中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怎么通过投资节点行业,向诸如数字化 转型、新基建、碳中和等关键行业来释放技术能力变革带来的指数效应,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 1.8亿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资源等课题。 "这样的中国故事俯视皆是。事实上中国正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研究场域,每一步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