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搜索文档
颠覆未来20年的科技是什么?“中国诺奖”得主们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5-07-10 10:01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 - 16位"未来科学大奖"历年得主齐聚上海北外滩,共话推动人类未来发展的颠覆性科学技术 [1] - 未来科学大奖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 [1] - 过去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1] 生物医学领域突破 -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鸿沟正在缩小,进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阶段 [2] - 基因编辑疗法有望一针预防心脏病或治愈肿瘤 [2] - 西湖大学管坤良教授提到mTORC1蛋白激酶复合体在增加健康寿命方面具有潜力 [2] 能源技术发展 - 可控热核聚变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效、最清洁、最安全的途径 [3] - 上海交通大学张杰团队提出的双锥对撞点火方案(DCI)提高了激光能量到燃料内能的转换效率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表示室温超导的实现可能有助于可控核聚变的发展 [4] 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 - 人工智能技术对生物医学领域产生影响,AI在衰老机制研究和预测方面具有潜力 [6] - 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叠加量子纠缠有望创造颠覆性新体系 [7] -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表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将重塑未来科学发展 [8] 科研资助与人才培养 - 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10年投入100亿元,为200位中国杰出科学家提供资助 [10] - 实验类科学家每人每年可获得最高500万元资金奖励,理论类每人每年最高300万元 [10] - 施一公表示要支持"雄心勃勃、年富力强、敢于担当"的科学家 [11]
张永合:捕捉宇宙深处的“焰火”
科技日报· 2025-07-10 10:01
卫星技术突破 - "天关"卫星是国际首颗大视场X射线成像卫星,具备软X射线波段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能力,能够系统性发现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5] - 卫星采用"大眼"+"小眼"创新设计:12台软X射线望远镜模块实现3600度大视场,2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实现深度观测,定位精度达1角分[10][11] - 应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12台望远镜配置432个MPO镜片,每个镜片含上百万微孔,实现观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升1至2个数量级[11][12] 科学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是在软X射线波段发现暂现源和剧烈爆发天体,这些天体携带宇宙形成早期的关键信息,可追溯至上百亿年前[8][9] - 具备五项全能优势:广巡视、精捕捉、快响应、深观测、速联网,是目前唯一能同时实现大视场和高灵敏的软X射线探测卫星[10] - 通过VHF与北斗短报文系统建立全球天文观测设备实时通讯网络,实现观测数据快速共享[15] 研发历程 - 卫星重量从立项初期的1吨增至发射时的1.4吨,性能持续提升[11] - 研发过程中增加遮阳板设计并采用全桁架式光学平台,使12台望远镜能避开干扰观测深空[13] - 团队规模近百人,骨干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涵盖卫星设计、载荷设计、计算机等多专业领域[16] 行业意义 - 打破我国在伽马暴等暂现源探测领域长期依赖国外设备的局面[6] - 卫星命名为"天关"寓意连接古今天文观测,延续公元1054年北宋对天关客星的历史记录[6][7] - 别称"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可通过监测X射线辐射验证广义相对论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预言[9]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为人类首次揭开月背演化史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0: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嫦娥六号一年前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举世 瞩目,其采回月背样品的研究进展吸引全球关注。 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最新消息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地球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 台与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分别揭示出月背岩 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这四项被誉为月球及行星科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7月9日夜间以封面文 章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中新网记者 孙自 法 摄 中国科学院当天早些时候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并回顾自 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中国科学院统筹院内优势力量,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的科研历 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一直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航天重大科技 任务。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后,中国科学院高度 ...
颠覆未来20年的科技是什么?“中国诺奖”得主们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5-07-09 21:48
16位"未来科学大奖"历年得主齐聚上海北外滩,共话推动人类未来发展的颠覆性科学技术。 近年来,企业出资设立民间科学奖项的做法在国内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激励科学创新的社会力量。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未来科学大奖上海峰会联席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 研究所副所长丁洪院士表示,希望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前沿。 "未来科学大奖"被《自然》杂志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 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表彰在中国做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单项奖金高达 100万美元。 今年是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十周年。过去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真格基金创始人徐 小平表示:"也许在100年后,比起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更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激光核聚变领域的物理专家张杰介绍了可控核聚变 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张杰表示,激光聚变点火成功使得美国在聚变能源方面更具优势;在我国,张杰 及其团队提出的双锥对撞点火方案(Double-cone ignition scheme,DCI)从原理上提高了激光能量到燃 料内能的转 ...
设60个学术分会场!中国金融国际年会在深圳前海举办
南方都市报· 2025-07-09 16:11
会议概况 - 第23届中国金融国际年会(CICF)在深圳前海举办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长江商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和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南方科技金融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1] - CICF始于2002年 由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办 现为亚洲规模最大 学术水平最高 位居世界前列的国际金融学术会议 [1] 学术成果 - 本届年会收到3056位作者提交的1758篇有效论文投稿 最终录用236篇 设置60个学术分会场 安排472场学术论文宣讲和点评 [2] - 注册参会人数达1345位 创线下举办年份参会人数新高 [2] 重要嘉宾 -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教授作主旨演讲 题目为《基于短期债务实施最优财政政策》 分享其与香港科技大学蒋为教授及长江商学院王能教授的最新合作研究 [2] 会议议程 - 年会议程为期三天(6月29日至7月2日) 主题涵盖AI驱动的资本市场 AI在交易 融资 运营部署及数据共享中的影响 资产定价行为科学与生成式AI的新视角等金融学科前沿领域 [3] 主办方参与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深度参与大会学术与组织工作 王丛教授 张博辉教授和张劲帆教授担任最佳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并主持学术分会场 [3] - 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将依托深圳前海在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上的优势 促进产学研创新融合 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转型 [3]
为什么 AI 搞不定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刘嘉:这才是生物智能最难攻克的“万里长征”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9 15:59
以下文章来源于CSDN ,作者唐小引 CSDN . 成就一亿技术人 作者 | 唐小引 出品 | CSDN(ID:CSDNnews) 1997 年,AI 正处于第二次寒冬,这次寒潮的时间有点长,从 20 世纪 90 年代直至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寒冬之下,有人坚持,有人幸运,也有人不是那么地有运气。 李飞飞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因为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始于 AI 寒冬的末期,也就是 AI 开始腾飞的时候,所以我真的非常幸运,也有点 自豪。" 而在现任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刘嘉 的世界里,则不一 样。 1997 年,对人工智能深感困惑的青年刘嘉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MIT ) 深造,慕名拜访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 ( Marvin Minsky ), 想要从这位鼎鼎大名的 AI 教父身上寻求良方。 明斯基很 Nice,完全没有任何架子,让刘嘉前往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面谈。但面谈的结果却让刘嘉备 受打击," 我记得当时人工智能实验室在 MIT 是一栋很高的楼,我 上去的时候是仰视 ,终于到了那种殿堂级的地 ...
中国科协主席:人工智能迎来关键窗口期给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很多机会
环球网资讯· 2025-07-09 15:52
人工智能发展 - 人工智能正在迎来关键窗口期 将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大量机会 [1] - 人工智能向理 工 农 医等领域渗透 正在重塑生产和生活方式 [4] - 建议青年科技人才掌握跨学科技术知识 使用新工具训练人工智能解决问题 [4] 新能源汽车产业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具体实践 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3] - 产业成果包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防止大气污染 为汽车产业提供新思路 [3]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明确战略目标 产业化路径 加强产学研和国际合作 [3] 职业发展路径 - 科研道路需系统性知识储备 学术创新能力与长期专注力 [4] - 就业可通过工作平台积累经验 逐步向创业目标迈进 [4] - 创业依赖资源整合能力 风险承受力 市场敏感度及多学科知识积累 [4] 科研与科普关系 -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成长的"两翼" 呈双向促进关系 [5] - 科普工作能加深科研认识 提升科研效率 应作为乐趣开展 [5] 科学家精神传承 - 建议通过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融入科学家精神环境汲取奋进力量 [7]
夏季想减肥的朋友 快上车
央视新闻· 2025-07-09 09:16
减肥期间饮食建议 - 早餐坚持吃有助于保证人体所需的钙、矿物质和维生素,提供足够氨基酸帮助消化 [3] - 多吃深色叶子菜可促进肠胃蠕动,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且低糖健康 [4] - 用五谷杂粮代替精细主食可补充多种营养并减少热量摄入,其粗纤维促进消化 [5] - 减少盐分摄入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提升排毒效率并促进新陈代谢 [6][7] - 用白肉替代红肉更适合减肥人群,白肉脂肪含量低且蛋白质含量高 [9] - 控制糖分和油脂摄入是关键,糖和油属于高热量物质,过量摄入易导致热量堆积 [9] 运动减脂方法 - 早上11时前运动减肥效果更明显且更易坚持,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跳绳等适合减脂 [13] - 游泳能减轻关节压力并调动全身肌群 [14] - 中速跳绳30分钟消耗约300千卡,快速跳绳30分钟消耗约480千卡 [14] - 骑行是周期性有氧运动,建议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可燃烧更多脂肪并塑造肌肉 [14] - 力量训练如器械练习、俯卧撑等可提高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并促进骨健康 [16] - 利用碎片时间运动如爬楼梯、步行等可积少成多增加热量消耗 [18] 生活习惯对减肥的影响 - 每天保证7至8小时睡眠很重要,睡眠不足会扰乱激素平衡导致食欲大增 [19] - 每天至少饮用1.5至2升水,远离含糖饮料和酒精这些"隐形热量炸弹" [21] - 焦虑和压力会引发暴饮暴食,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有助于减肥 [22] 减肥雷区 - 极端节食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代谢率下降且体重易反弹 [24] - 单一饮食如只吃水果或代餐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引发脱发、皮肤变差等问题 [25] - 部分减肥药可能含有违禁成分,盲目服用或引发心悸、腹泻等副作用 [26]
英国顶尖生态学家:中国“好得令人无法拒绝”
环球网资讯· 2025-07-09 06:56
科研人才流动 - 英国顶尖生态学家杰森·查普曼决定全职加盟中国南京农业大学 [1] - 查普曼的选择凸显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 [1] - 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1] 科研技术优势 - 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昆虫雷达技术,能够高效追踪飞行昆虫 [1] - 中国在雷达昆虫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众多科研人员 [1] - 昆虫探测雷达技术具备高度灵敏的探测和追踪能力,分析软件复杂 [1] 科研资金与协作 - 中国的科研资金支持"远优于"英国,为查普曼提供充足资源 [2] - 南京农业大学承诺为查普曼团队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平台 [2] - 中国科研团队协作高效,查普曼称机会"好得让人无法拒绝" [2] 科研成果与国际影响 - 查普曼发表过140余篇学术论文,促进中英科研机构合作 [2] - 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上频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 - 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推动昆虫迁徙研究 [2] 研究应用领域 - 查普曼的研究将助力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智慧农业问题 [2] - 中国对农业研究的重视为昆虫雷达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1]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33
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艺术表达规律之美。在科学普及的"底座"上,科技馆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才 能形成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持久"引力"。这就需要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国科技馆还会继续挖掘 科学背后的文化,继续探索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硬核"的科学,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爱上科学文 化。 艺术能赋予科学"温度"。艺术的表达形式,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是对青少年等群体来说, 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跨时空交流,能够在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与真实动人的故事里,更好地了 解深奥的科学知识。 剧中,"苏颂"带着观众身临其境,了解北宋元祐年间研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故事;"苏颂"还与现 代"拉索"里的青年学者,在时空隧道中对话。这种新颖的艺术表达,深深吸引了观众。古与今的科学工 作者"走近"了,科学和公众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丰沃的文化土壤,适宜科学的种子扎根、生长。在声、光、电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加持下,观众或瞬 间"穿越"至北宋,感受当时司天监官员首次记录"天关客星"的震惊、苏颂终其一生铸就"水运仪象台"的 坚持;或"身临"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真切了解"拉索"观测站工作的艰苦、科学工作者锲而 不舍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