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搜索文档
最高3500万,怀柔科学城给科学仪器企业的政策我都看眼馋了!
仪器信息网· 2025-07-10 16:19
导读: 北京怀柔科学城发布《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特别提示 微信机制调整,点击顶部"仪器信息网" → 右上方"…" → 设为 ★ 星标,否则很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的推送。 2025年7月9日,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 施(征求意见稿)》,拟通过20条新政加大对 科学仪 器与传感器产业的扶持力度,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达3500万 元。 详情如下: 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国科发规 〔2023〕41号)《"十四五"时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规划》和《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 面)(2020年—2035年)》,构建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产业生态健全、平台创新蓬勃发展的怀柔科学城高端科学仪 器装备产业集聚区,制定本措施。 第一章 适用对象和重点领域 1.本办法支持对象为登记、注册在怀柔科学城范围内开展、服务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及相关产业的企业 ...
五项基于神经科学的有效管理策略
36氪· 2025-07-10 15:07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管理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领导者需要先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而后再谈管理。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Pixabay] 脑部的前额叶皮层负责专注、规划和决策,但它也高度耗能且对过载很敏感。当你突然向团队提出紧急请求、突然设定新截止日期,或堆积大量紧急任务 时,就是在挑战他们大脑的极限。 认知过载会损害工作表现。每个意外需求都会消耗用于优先级排序、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能量。当管理者保护团队免受混乱、被动式工作流程的侵扰 时,就能保留团队的大脑能量。这也有助于建立心理安全感和信任感。 尝试这样做:把上面那些不必要的紧急事情推回去。对于变更事项,尽可能早地通知,为员工创造空间,让他们能专注于手头工作,而非仅仅跟上进度。 2. 创造力需要空间 领导者经常说他们想要创新,但却无法创造允许创新的条件。大脑的创造力引擎,尤其是默认模式网络,在放松、略带白日梦且不受评判的环境中会很活 跃。然而,大多数工作环境却奖励超高效和持续紧迫感。 创造力需要探索与利用的平衡。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最好的想法往往在 ...
真急了,“特朗普要将太阳系拱手让给中国”
观察者网· 2025-07-10 12:02
NASA预算削减计划 - 特朗普政府计划将NASA科学预算从73.3亿美元大幅削减至39亿美元,裁撤或终止包括火星探测器在内的多个太空项目[1][2][4] - 预算削减幅度达到近50%,理由是NASA科研任务过多且开支不可持续[2][4] - 该预算案将使NASA科学预算降至自1984年以来的最低点[9] 受影响的具体项目 - "奥德赛"火星探测器面临终止,其2025年运行预算仅为1000万美元,不到发射成本的1/22[12] - "哈勃"太空望远镜2025年运营成本约9300万美元,"韦伯"望远镜预算从1.87亿美元削减至1.4亿美元[5] - "MAVEN"火星轨道器和"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同样面临终止[9][12] - 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年度资金可能从22亿美元降至8.9亿美元,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可能失去近一半员工[9] 行业影响与反应 - 七位NASA前科学任务理事会主任联名反对,认为这将损害美国在太空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1][5] - 科学家警告预算削减将导致错误增加和任务意外终止[16] - 中国被视为在太空领域快速崛起的竞争者,美国科学家担心单方面削减预算将让出优势[5][9] - 机器人探索项目正逐渐被边缘化,新科学任务数量逐年减少[12][15] 预算重新分配 - "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项目获得重点支持,但技术挑战使其官方时间表难以实现[6] - 预算削减节省的资金理论上可用于采用更先进技术的新任务,但实际上新项目屈指可数[12]
中学教师持续15年拍摄太阳轨迹,物理学家为何被震撼?
第一财经· 2025-07-10 11:20
艺术创作方法 - 使用针孔相机持续15年拍摄太阳轨迹,最长单次曝光时长达3年[1][3] - 自制40余台针孔相机并以光学科学家命名,首台命名为"墨子"[4] - 通过四台相机分别记录1天/2天/3天/半年轨迹,呼应"道生万物"理念[4] - 创新采用110度广角针孔相机同步捕捉太阳轨迹与地面建筑[6] 科学观测发现 - 精确记录冬至37度与夏至84度的太阳仰角,春分秋分呈现直线轨迹[6] - 通过《两季》系列作品呈现秋分至春分的太阳弧度渐变过程[11] - 发现阴雨天气导致轨迹中断,风力影响水面倒影形态[11] 技术实验突破 - 早期相机密封问题导致霉变,后期主动控制空气渗漏形成时间痕迹[11] - 首次年度拍摄失败后改进技术,最终实现年度曝光成像[12] - 三年期拍摄中利用磁铁生锈与粉尘形成银河状视觉效果[12] 艺术哲学理念 - 创作受《针孔摄影》启发,强调时间积累与忍耐的价值[14] - 通过显影过程建立个体与宇宙的联结感[14] - 此前持续20年记录女儿成长与古城变迁,体现长期主义[14] 社会教育意义 - 作品被物理学教授评价为"直观体验科学知识的典范"[8] - 弥补传统科学教育中"体验"维度的缺失[8] - 展览《逐日者》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天文现象认知[1]
颠覆未来20年的科技是什么?“中国诺奖”得主们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5-07-10 10:01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 - 16位"未来科学大奖"历年得主齐聚上海北外滩,共话推动人类未来发展的颠覆性科学技术 [1] - 未来科学大奖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 [1] - 过去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1] 生物医学领域突破 -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鸿沟正在缩小,进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阶段 [2] - 基因编辑疗法有望一针预防心脏病或治愈肿瘤 [2] - 西湖大学管坤良教授提到mTORC1蛋白激酶复合体在增加健康寿命方面具有潜力 [2] 能源技术发展 - 可控热核聚变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效、最清洁、最安全的途径 [3] - 上海交通大学张杰团队提出的双锥对撞点火方案(DCI)提高了激光能量到燃料内能的转换效率 [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表示室温超导的实现可能有助于可控核聚变的发展 [4] 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 - 人工智能技术对生物医学领域产生影响,AI在衰老机制研究和预测方面具有潜力 [6] - 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叠加量子纠缠有望创造颠覆性新体系 [7] -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表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将重塑未来科学发展 [8] 科研资助与人才培养 - 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10年投入100亿元,为200位中国杰出科学家提供资助 [10] - 实验类科学家每人每年可获得最高500万元资金奖励,理论类每人每年最高300万元 [10] - 施一公表示要支持"雄心勃勃、年富力强、敢于担当"的科学家 [11]
张永合:捕捉宇宙深处的“焰火”
科技日报· 2025-07-10 10:01
卫星技术突破 - "天关"卫星是国际首颗大视场X射线成像卫星,具备软X射线波段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能力,能够系统性发现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5] - 卫星采用"大眼"+"小眼"创新设计:12台软X射线望远镜模块实现3600度大视场,2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实现深度观测,定位精度达1角分[10][11] - 应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12台望远镜配置432个MPO镜片,每个镜片含上百万微孔,实现观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升1至2个数量级[11][12] 科学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是在软X射线波段发现暂现源和剧烈爆发天体,这些天体携带宇宙形成早期的关键信息,可追溯至上百亿年前[8][9] - 具备五项全能优势:广巡视、精捕捉、快响应、深观测、速联网,是目前唯一能同时实现大视场和高灵敏的软X射线探测卫星[10] - 通过VHF与北斗短报文系统建立全球天文观测设备实时通讯网络,实现观测数据快速共享[15] 研发历程 - 卫星重量从立项初期的1吨增至发射时的1.4吨,性能持续提升[11] - 研发过程中增加遮阳板设计并采用全桁架式光学平台,使12台望远镜能避开干扰观测深空[13] - 团队规模近百人,骨干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涵盖卫星设计、载荷设计、计算机等多专业领域[16] 行业意义 - 打破我国在伽马暴等暂现源探测领域长期依赖国外设备的局面[6] - 卫星命名为"天关"寓意连接古今天文观测,延续公元1054年北宋对天关客星的历史记录[6][7] - 别称"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可通过监测X射线辐射验证广义相对论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预言[9]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 为人类首次揭开月背演化史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0: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嫦娥六号一年前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举世 瞩目,其采回月背样品的研究进展吸引全球关注。 首次揭开月球背面演化历史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最新消息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地球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 台与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分别揭示出月背岩 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这四项被誉为月球及行星科学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北京时间7月9日夜间以封面文 章形式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中新网记者 孙自 法 摄 中国科学院当天早些时候在北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并回顾自 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中国科学院统筹院内优势力量,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的科研历 程。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一直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航天重大科技 任务。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后,中国科学院高度 ...
颠覆未来20年的科技是什么?“中国诺奖”得主们这样说
第一财经· 2025-07-09 21:48
16位"未来科学大奖"历年得主齐聚上海北外滩,共话推动人类未来发展的颠覆性科学技术。 近年来,企业出资设立民间科学奖项的做法在国内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激励科学创新的社会力量。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在上海举行。未来科学大奖上海峰会联席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 研究所副所长丁洪院士表示,希望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前沿。 "未来科学大奖"被《自然》杂志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 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表彰在中国做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单项奖金高达 100万美元。 今年是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十周年。过去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真格基金创始人徐 小平表示:"也许在100年后,比起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更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高能量密度物理和激光核聚变领域的物理专家张杰介绍了可控核聚变 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张杰表示,激光聚变点火成功使得美国在聚变能源方面更具优势;在我国,张杰 及其团队提出的双锥对撞点火方案(Double-cone ignition scheme,DCI)从原理上提高了激光能量到燃 料内能的转 ...
设60个学术分会场!中国金融国际年会在深圳前海举办
南方都市报· 2025-07-09 16:11
会议概况 - 第23届中国金融国际年会(CICF)在深圳前海举办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长江商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和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南方科技金融省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1] - CICF始于2002年 由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办 现为亚洲规模最大 学术水平最高 位居世界前列的国际金融学术会议 [1] 学术成果 - 本届年会收到3056位作者提交的1758篇有效论文投稿 最终录用236篇 设置60个学术分会场 安排472场学术论文宣讲和点评 [2] - 注册参会人数达1345位 创线下举办年份参会人数新高 [2] 重要嘉宾 -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教授作主旨演讲 题目为《基于短期债务实施最优财政政策》 分享其与香港科技大学蒋为教授及长江商学院王能教授的最新合作研究 [2] 会议议程 - 年会议程为期三天(6月29日至7月2日) 主题涵盖AI驱动的资本市场 AI在交易 融资 运营部署及数据共享中的影响 资产定价行为科学与生成式AI的新视角等金融学科前沿领域 [3] 主办方参与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深度参与大会学术与组织工作 王丛教授 张博辉教授和张劲帆教授担任最佳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并主持学术分会场 [3] - 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将依托深圳前海在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上的优势 促进产学研创新融合 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转型 [3]
为什么 AI 搞不定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刘嘉:这才是生物智能最难攻克的“万里长征”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9 15:59
以下文章来源于CSDN ,作者唐小引 CSDN . 成就一亿技术人 作者 | 唐小引 出品 | CSDN(ID:CSDNnews) 1997 年,AI 正处于第二次寒冬,这次寒潮的时间有点长,从 20 世纪 90 年代直至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寒冬之下,有人坚持,有人幸运,也有人不是那么地有运气。 李飞飞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因为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始于 AI 寒冬的末期,也就是 AI 开始腾飞的时候,所以我真的非常幸运,也有点 自豪。" 而在现任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刘嘉 的世界里,则不一 样。 1997 年,对人工智能深感困惑的青年刘嘉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MIT ) 深造,慕名拜访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 ( Marvin Minsky ), 想要从这位鼎鼎大名的 AI 教父身上寻求良方。 明斯基很 Nice,完全没有任何架子,让刘嘉前往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面谈。但面谈的结果却让刘嘉备 受打击," 我记得当时人工智能实验室在 MIT 是一栋很高的楼,我 上去的时候是仰视 ,终于到了那种殿堂级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