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藏粮于地
icon
搜索文档
饭碗端得更牢 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央视网· 2025-10-07 09:02
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 - 粮食安全被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立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 -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安全保障类约束性指标,提出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1.3万亿斤[2]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并制定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3] 粮食生产成果与目标 -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2][3] - 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1000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800斤安全线[4] - 到2030年目标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有力夯实大国粮仓安全根基[7] 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 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一半以上耕地实现旱能浇、涝能排[5]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拥有1000多万台(套)现代化农机具[2][5]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超过95%,一批突破性品种释放增产潜力[5] 科技应用与效率提升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北斗导航系统为播种提供厘米级精度轨迹,5G物联平台构建“农田数字大脑”[6] - 病虫害有效防治每年挽回产量损失2800多亿斤,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最近三年机收减损500亿斤以上[6] - 110多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带领全国近一半小农户实现稳产增产[6] 抗灾与应急保障体系 - 3300多家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1.36万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有效提升粮食抗灾能力[5] - 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3]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新华社· 2025-10-06 20:37
粮食生产情况 - 四川省秋粮播栽面积超过7000万亩 目前收获进度约70% [1] - 种粮大户王元威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田全部丰产 测产结果每亩可达1500余斤 [1] - 宜宾市南溪区高标准农田头茬水稻每亩收获近1700斤 再生稻预计每亩收300多斤 实现吨粮田突破 [3] - 三台县种粮大户通过坡地改造将亩产提升一倍 [3] 种业发展 - 眉山市东坡区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 建成制种核心基地5.5万亩 [2] - 东坡区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 产量预计达440万公斤 [2] - 四川省将种业振兴作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关键支撑 [2] - 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等重大功能平台 成为资源保护与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 [2] 高标准农田建设 - 四川省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328.94万亩 改造提升444.27万亩 [4] - 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 增数量与提质量并重 [4] -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粮食产量占四川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改造升级丘陵地区土地对提升产量重要 [3] - 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成方 渠成网 路相通 沟相连 大大提升水稻产量 [3]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新华网· 2025-10-06 17:12
农业现代化战略 - 四川省将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为核心任务,重点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环节 [1] - “十四五”期间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 [8] 粮食生产与丰收情况 - 四川秋粮播栽面积达7000多万亩,目前收获进度约为70% [2] - 种粮大户王元威流转的2000多亩水稻全部丰产,其种植的“竹香莉丝”品种测产结果每亩可达1500余斤 [1][2] - 宜宾市南溪区高标准农田头茬水稻每亩收获近1700斤,再生稻预计每亩再收300多斤,实现“吨粮田”突破 [6] 种业振兴与发展 - 眉山市东坡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预计2025年建成制种核心基地5.5万亩,水稻制种面积达3万亩,产量达440万公斤 [2] - 四川将种业振兴作为关键支撑,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壮大种业领军企业,向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目标推进 [2] - 天府现代种业园搭建“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成为资源保护、科研攻关、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1至2024年,四川新建高标准农田1328.94万亩,改造提升444.27万亩 [8] - 丘陵地区通过土地“小改大”、深翻和培肥等改造,成功将亩产提升一倍,如何凯流转的2000多亩坡地 [8] - 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区粮食产量占四川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改造升级该区域土地对提升粮食产量十分重要 [6]
听,“十四五”答卷|饭碗端得更牢 餐桌更加丰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03 18:17
粮食安全与生产成就 -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1] - 全国粮食亩产从“十三五”末提升12.5公斤,2024年达到394.7公斤,单产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7]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确保“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12] 农业科技与现代化应用 - 通过种肥同播、单粒精播、密植滴灌、卫星导航等智慧农业技术,玉米种植亩净收益约1000元 [5] - 河南省尉氏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0万亩,粮食总产连续多年超12亿公斤 [5] -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机车等良机良法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效率 [30] 农民收入与产业效益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16] - 吉林省梨树县鲜食玉米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出厂价每穗2元,实现产值54.9亿元,每公顷收益比普通玉米高3000至5000元 [14] - 严格执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发展订单农业以稳定购销关系,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16]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达7358万吨,较2020年增长12.3%,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 [24] - 2024年底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较2020年增加2778万吨,增长18.8% [26] - 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种植业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 [24][26] 品种创新与单产提升 - 云南省元谋县成功培育“云麦114”小麦新品种,旱地百亩连片示范最高亩产达708.1公斤,具备抗病、抗逆、高产特性 [10] - 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 [12] - 深远海养殖鱼类品质优良,如大黄鱼市场价格可达每斤100元,一条两斤重的鱼售价约200至300元 [21]
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陕西府谷县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侧记
环球网· 2025-09-30 11:12
金风送爽,硕果满枝。9月26日,榆林市府谷县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庆祝活动热闹启幕。活动设立1 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构建起"展销—消费—文化"全链条矩阵,农特产品展销、公益助农直播、金秋 消费季、丰收歌会等活动轮番登场,农业农村成就展、金秋助农体验同步开展,全县群众沉浸在"庆农 业丰收、享美好生活"的浓厚氛围里,共话丰收喜悦,活动将持续至10月8日。 来源:环球网 丰收的喜悦,既藏在粮袋与钱包里,更写在乡村的新貌中。府谷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持续发力乡村建设与治理,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98.8%的农村改厕率、96.5%的生活垃圾有效 治理行政村比例、58.7%的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让干净庭院、整洁道路成为乡村常态;全国民主法治 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火热推进,积分制、清单制让治理更精准,村规民约让文明成自觉,邻里 互助、孝老爱亲的新风尚,为和美乡村添上温暖底色。 丰收,不止于传统粮仓,更在于"土特产"串起的产业新图景。府谷县围绕海红果、肉羊、黄米等优势特 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全国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示范园等平台相继建成,"府 ...
美国豆农的血泪教训:天量大豆烂在地里,背后真相更残酷!
搜狐财经· 2025-09-29 11:26
伊利诺伊州的农场里,联合收割机轰鸣而过,金黄的豆粒如瀑布般倾泻,但农场主约翰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喜悦——这些大豆,可能永远都卖不出去了。 "仓库已经满了,价格跌破了成本线,而最大的买家已经转向巴西。"美国中部农业带的上空,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息。 自5月以来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为零,这个数字像一记重锤砸向美国豆农。与此同时,中国1-8月从巴西进口了6600万吨大豆,这个数字背后,是美国农 业帝国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场危机并非突如其来。数据显示,中国在过去十年间稳步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同时大力开发巴西、阿根廷等替代来源。而美国豆农却沉浸在"最大供 应商"的光环中,忽视了市场多元化的战略价值。 t a CREAT - 40 A p 表面看,这场危机源于贸易摩擦;实质上,美国农业竞争力下滑才是根源。 "巴西大豆不仅价格更低,而且蛋白质含量更高,"农业专家分析,"南美洲得益于年轻肥沃的土壤和更适宜的气候条件,这是美国老化的耕地无法比拟的。" 土壤健康成为决定农业竞争力的隐形战场。过度耕作、连作障碍,让美国中部"玉米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直接影响了作物品质和产量。 相比之下,中国农业近年来大力推行"藏粮于地"战略 ...
新华时评: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 2025-09-24 14:27
全国广大农民和在"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是丰收节的主角。他们是"汗滴禾下土"的耕作者收获者,是耕 地红线的守护者建设者,是深入一线的"科特派",是满腿泥土的农技工作者。他们奔走山乡,让森 林"粮库"日益丰盈;他们耕海牧渔,把海鲜鱼货送上万家餐桌……在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更加感念他们 的辛劳付出,祝他们安康、快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 年。丰收节里话丰收,宝贵的经验是什么,成功的做法有哪些,可以健全完善的空间在哪里,都要盘点 清晰。忙秋收,抓秋冬种,在争取秋粮丰收的同时,播下明年的五谷丰登。(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说起收成,总是会提到年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 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生产格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升高,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品质,面临更多挑战。庆祝丰收节,一起话年景、唠收成,更能感受粒粒 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投劳投力,也离不开政策给力与科技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 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 ...
高标准农田保险: 让“巴掌田”变高产田
金融时报· 2025-09-24 12:39
高标准农田保险发展现状 -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曹家镇共峨村通过高标准农田试点将零碎土地转化为高产良田 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1] - 人保财险定制三阶段专属保险产品 覆盖工程质量缺陷 管护费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建设工程损毁损失[1] - 2024年10月发现渠道破损和蓄水池渗漏等问题 保险支付维修费用5.75万元 历时两个月完成修复[1] 保险产品全国推广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末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等产品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份[1] - 累计支付赔款超过1.35亿元[1] -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高标准农田概念后 其建设成为各地重点工作[2] 行业痛点与政策支持 - 约30%的高标准农田因管护不善导致使用效能大幅降低[2] - 建设阶段涉及规划设计 施工团队和材料供应商等多方主体 工程质量隐患丛生[2] - 2024年3月中央文件鼓励开展工程质量保险 支持承保机构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监督[2] 创新业务模式 - "保险+服务"模式成为主流 解决建设主体多 环节复杂及管护资金不足等难题[3] - 保险公司积极探索"保险+风险减量+科技"模式 运用无人机遥感和AI识图技术[3] - 通过AI技术精准识别灌溉管道破裂和田埂坍塌等异常风险 自动生成维修工单[3] 行业战略意义与发展趋势 - 高标准农田保险正从局部创新走向规模化落地 成为农业保险细分领域重要增长点[4] - 填补高标准农田建管全周期风险保障空白 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防控转型[4] - 为耕地质量提升和产能稳定筑牢防护网 增强农户种粮信心并提供金融支撑[4]
奋力书写农业强省建设新答卷
河南日报· 2025-09-24 07:56
中原沃野,万物生长。 "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殷殷嘱托,念兹在兹,句句关情。 牢记嘱托勇奋进,笃行实干显担当。河南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定不移提升农 业产能、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蹄疾步稳,行稳致远。 天下粮仓,中原担当;乡村振兴,田园风光;农民增收,笑颜绽放——河南正以整体发展的视野,奋力 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农业提效: 农村提质: 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家园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中原熟,天下足。粮食安全是农业强省的根基所在。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 端牢了手中的饭碗,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起坚固屏障。 这一成就的取得,源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得益于要素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 9月13日,走进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作物长势喜人,种粮大户牛煜会正拿着手机 查看田间墒情监测数据,"这2000亩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改造,每50亩配套一眼机井,还安装了智能滴 灌和物联网墒情仪,动动手指就能浇地。"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河南农田的常态。截至2024年年底,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 ...
新华时评|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 2025-09-23 21:33
秋分岁稔道丰年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春华秋实,大地流金。秋分节气,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说起收成,总是会提到年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夏粮稳产、早稻 增产,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粮食生产格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升高,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品质,面临更多挑战。庆祝丰收节,一起话年景、唠收成,更能感受粒粒 皆辛苦的来之不易。 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条件、投劳投力,也离不开政策给力与科技发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党中 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促进农业基础持续稳固。好收成 要靠科技支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新农人,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模式。丰收的背 后,更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与实践的硕果累累。 全国广大农民和在"三农"战线上的工作者是丰收节的主角。他们是"汗滴禾下土"的耕作者收获者,是耕 地红线的守护者建设者,是深入一线的"科特派",是满腿泥土的农技工作者。他们奔走山乡,让森 林"粮库"日益丰盈;他们耕海牧渔,把海鲜鱼货送上万家餐桌……在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更加感念他们 的辛劳付出,祝他们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