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搜索文档
金融赋能 助力“湘米”更“香” 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
金融时报· 2025-05-19 09:48
粮食安全与金融支持 - 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1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1] - 湖南监管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截至2024年末湖南银行机构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535.3亿元,同比增长20.7% [1] - 2024年湖南水稻保险金额460.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湖南银行机构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413.6亿元,同比增加94亿元 [2] - 创新"高标准农田+"多种模式,解决抵(质)押不足问题 [2] - 探索开展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险、农业工程安责险等保险服务 [2] 农业科技装备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1.1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农机贷款52.6亿元 [2] - 鼓励发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促进先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 [2] - 满足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合理融资需求 [2] 农业保险创新 - 建立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生产地域风险地图,划分14个市州为5类风险区域 [3] - 全面推行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创新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等产品 [3] - 建立保险、气象与应急等多元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服务水平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 - 湖南辖内有信贷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建档评级全覆盖 [3] - 开展"百行联万户"融资对接,组织银行机构进村上门提供融资服务 [3] - 2025年一季度发放春耕备耕贷款205亿元 [3] 种业振兴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4.2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种业贷款124.3亿元 [4] - 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将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作为信贷准入重要参考因素 [4] - 支持优质种业领军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4] 未来工作重点 - 持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投入,保障粮食生产信贷资金和保险保障需求 [5] - 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推出更多"接地气"的产品 [5] - 推动信贷与担保、保险形成合力,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 [5]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莱芜公司高标准农田管护保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齐鲁晚报· 2025-05-13 14:42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险机制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开展工程质量保险 [1] - 中办国办印发实施方案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1] -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保险公司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巡查 [2][4] 保险机制实施效果 - 中国人寿财险为莱芜区4.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设施保险,保额达3.06亿元 [7] - 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设备设施损毁 [11] - 2023年以来已完成23处损毁设施的理赔和维修服务 [9] - 维修响应时间快,从报案到完成修复仅需5天 [2] 具体案例 - 于家庄村塘坝因暴雨受损,保险公司5天内完成修复保障春耕 [2] - 前卞庄、龙尾村、止凤村等地的出水口、管道、变压器故障得到及时修复 [9] - 保险公司聘请专业施工队进行维修,农户无需承担费用 [2][6] 运营模式 - 巡查组使用"巡田助手"App实时上传发现问题 [4] - 保险费用由区财政从项目建设结余资金和管护费中列支 [12] - 保险发挥"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三位一体作用 [12] 未来规划 - 莱芜区计划将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已交付的高标准农田 [12] - 该模式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点
广州日报· 2025-05-12 05:10
在物理空间建设智慧灌溉、数字田管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农田从"工程化"向"数字化"跃迁;在技术维 度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墒情感知、灾害预警、产能评估的智能联动;在服务层面构 建云端知识库、边缘计算节点与终端交互界面的技术扩散通道,将复杂算法转化为可视化的生产决策。 特别要注重技术适配性创新,通过开发适老化交互界面降低应用门槛,使数字技术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工 具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载体,最终实现"藏技于地"与"藏技于人"的协同进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这一国家战略的根基所在。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力提升耕 地质量,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随着《逐 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出台,我国耕地保护加快实现从数量管控转向质量跃升 的历史性跨越。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约束趋紧的新挑战,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赋能与制度创 新,能够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点作用,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 进。 以空间治理破解耕地资源分布与利用的结构性矛盾。我国耕地资源禀赋差异所导致的生产效率区域落 差,已成为制约粮食产 ...
我国强耐盐水稻育种材料创制与品种培育取得重要进展
海南日报· 2025-05-03 07:02
耐盐碱水稻育种进展 -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创制出耐受10‰盐浓度的新育种材料[1][2] - 团队鉴定到6个正向调控耐盐基因、8个负调控耐盐基因和1个主效耐碱基因[2] - 挖掘出显著提高水稻耐盐碱的关键基因STRK1[2] 育种材料性能数据 - 筛选到苗期在10‰盐度下存活率高于80%的材料179份[2] - 筛选到在12‰或15‰盐度下存活率高于50%的材料13份[2] - "耐盐恢复系0W590"在10‰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93.5%[2] - "耐盐恢复系D1849"在12‰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68.7%[2] 新品种产量表现 - "盛两优3217"在3‰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427.6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5‰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355.7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7‰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达263.2公斤/亩[2] 行业技术突破 - 超过7‰盐胁迫下的耐盐碱材料选育仍是学界难题[3] - 近五年已有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审定[3] - 2023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耐盐不育系"盐416S"[3] 战略意义 - 高耐盐材料选育将推动"亿亩荒滩变粮仓"[3] -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战略[3]
巴彦淖尔市掀起大田玉米播种热潮
内蒙古日报· 2025-05-02 17:06
转自:草原云 4月30日,巴彦淖尔市抢抓土壤墒情较好有利时机,开展大田玉米播种作业热潮。 大佘太镇仁贵组种植大户杨润在播种大田玉米。 在大佘太镇仁贵组种植大户杨润的农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正 开足马力,按照预设路线匀速前进,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种子连同肥料被精准地播撒进土壤。 "这个时间段墒情比较好,正是种植玉米的季节,我准备在10天之内把2800亩玉米全部种进去。"杨润 说。 为确保玉米播种的顺利进行,杨润积极组织调配了4台玉米播种机,采用先进的精量播种技术,通过北 斗辅助驾驶系统的精准操控,实现了从点穴、施肥、播种到覆土覆膜等工序的一体化作业,有效提升了 播种效率与质量,降低了种植成本。 农户查看土壤墒情。 今年,乌拉特前旗计划播种玉米150万亩左右,乌拉特前旗农牧业部门将继续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密切 关注天气变化,指导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玉米茁壮成长,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农技人员在农田里插地扦准备放种子。 在临河农场七分场,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匀速驶过后,地膜与滴灌带同时被铺设在大田中。 巴彦淖尔市农发中心的技术人员不停地在现场插地扦、放种子、拉绳子 ...
农行四平分行助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27 23:36
黑土地资源与粮食产量 - 吉林省四平市拥有约981万公顷黑土地,占全省面积的87.8% [1] - 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达98亿斤,连续21年丰收 [1] 党建引领与金融服务模式 - 公司与四平市委组织部合作,选派53名金融助理至乡镇、725名"金融专干"至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2] - 创新"1+1+N"党建品牌模式,建立"乡镇网点党支部+行政村党支部+农行和行政村党员"共建体系 [2] 信贷支持与耕地保护 - 向种粮大户发放150万元信贷资金解决农资采购需求 [3] -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8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增4.4亿元(增幅23.8%) [3] - 推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增长10%以上,实现"梨树模式"适宜区域全覆盖 [3] 高标准农田与科技赋能 - 发放500余万元贷款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涵盖水利及堆肥还田项目 [4] - 通过支持排水工程和盐碱地治理,推动盐碱地面积减少5%以上 [5] - 强化与农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提供试验田建设与新品种培育金融支持 [4] 惠农服务与产业链支持 - 每年举办20余场融资对接会、100余次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对接15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 - 2024年累计发放粮食重点领域贷款25亿元,增速超30% [6] - 推广"粮农e贷"等系列产品,农业贷款较年初增3.7亿元(增幅17%) [6] - 支持打造"叶赫味稻""双辽杂粮"等农业品牌,推动精品农业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