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
搜索文档
消费获得的积分到底谁说了算?专家解读
央视新闻· 2025-10-12 11:59
商家积分政策与消费者权益冲突 - 商家普遍采用积分政策以提升客户黏性和复购频率,但消费者在兑换积分时面临多种障碍 [1] - 积分兑换问题包括积分到期前不提醒、过期作废或被强制清零,以及兑换商品质量差和售后无门等 [1] 积分清零与消费者知情权 - 消费者戴先生在4S店消费获得的积分,在未收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被商家强制回收,涉及价值约1800元的商品 [1][2] - 法律专家指出,商家制定积分规则时若有时效限制,必须以显著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单方面变更规则且未充分告知的“清零”行为可能不产生法律效力 [2] 积分的财产权属性 - 积分并非纯赠送,其价值隐含在产品或服务价格中,消费者为积分买单,因此积分是消费者财产权的一部分 [3] - 商家通过积分兑换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在法律上构成赠予,其财产权应属于消费者 [3] 积分兑换商品的质量与售后问题 - 消费者孙女士反映,用积分加钱换购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售后常以“兑换商品不享受常规服务”为由拒绝退换 [4] - 法律专家强调,通过积分兑换的产品和服务,商家承担的品质担保责任应与普通商品一致,不能因是积分或赠品而免除 [5] 积分兑换规则中的公平交易问题 - 消费者黎先生发现,心仪商品难以兑换,系统常提示“名额已满”,或需“积分+现金”方式兑换,热门款库存虚设 [6] - 法律专家认为,若商家通过积分宣传获客后,为积分兑现设置过高门槛,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欺诈或违约行为 [6] 积分规则的制定与法律效力 - 积分规则常以极小字体隐藏于附件中,商家常以“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回应投诉 [7] - 积分规则属于格式条款,必须确保双方权利义务公平对等,若明显剥夺消费者权利或免除商家责任,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的霸王条款 [7] 积分政策的商业影响与监管建议 - 积分兑换难本质是商家对自身责任的忽视和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可能损害商业信誉并导致口碑崩塌和销量下滑 [8] - 相关部门应考虑出台针对积分规则的管理细则,规范商家行为,让积分真正成为消费福利而非短期引流工具 [8]
重拳整治!全国首张“职业弹幕人”罚单开出 “水军狂欢”该降温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0 23:27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在网络直播间购物,您会留意弹幕吗?前段时间,在一款产品名为"燃咔果冻"的直 播间里,直播带货过程中不断有弹幕弹出,比如"轻松瘦35斤""喝酒夜宵也能瘦",因为反馈效果好,吸引 了众多消费者购买,大半年时间售出了上万单。买的人越来越多,一张罚单也从天而降,到底是怎么回事 儿呢? 01 相同账号频繁发弹幕 反馈内容却自相矛盾 0:00 / 2:12 直播间里,带货主播正在销售一款"燃咔果冻",198元两盒。记者注意到,带货主播虽然没有直接宣称这 款果冻具有"减肥功效",下方却弹出不少弹幕,反馈吃了果冻后瘦身效果显著。 直播间里这些异常弹幕,引起了市场监管人员的警觉。 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四级主办 陆楠:我们发现异常行为主要是有以下几点:一个是同一条弹幕, 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户在反复发送。第二个就是同一条用户可能会反复发一些前后矛盾的弹幕内容,比如说 有的用户发一会是"我是新疆的谁谁谁,我买了很管用",一会是"我是上海的谁谁谁买了很管用"。通过这 个我们就发现它高度疑似是雇了职业弹幕人在直播间发送了相关的弹幕话术。 02 什么是"职业弹幕人"? 这个显示账号为"健XXX"的所谓"消费者"称: ...
西贝贾国龙多个社交账号内容被清空,抖音仅留一条视频作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5:02
创始人社交媒体动态 - 西贝餐饮集团创始人贾国龙在9月28日被发现在多个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已清空 [1] - 其小红书账号和视频号"西贝老贾爱请客"均无作品展示 [1] - 抖音账号仅保留一条2024年9月30日发布的专访视频 内容涉及西贝餐饮成长历程 [1] 预制菜争议与公关危机 - 9月初 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 还那么贵" [3] - 贾国龙起初强硬否认并扬言起诉罗永浩 但在开放后厨后暴露了冷冻食材堆积 西兰花保质期达24个月以及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等问题 [3] - 相关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3] 品牌内容营销与公众反应 - 西贝官方账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文章和《我给大爷一碗汤 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视频 [3] - 内容被网友吐槽"内容煽情"和"刻意炒作" [3] - 在"汤换房"视频中 西贝北京六里桥旗舰店前店长刘某霞称2002年至2004年服务一位顾客 对方要赠其北京一室一厅住房 [3] - 网友推算按刘某霞所述她2004年才17岁 那么2002年她15岁就在西贝门店工作 [3] - 9月26日西贝客服回复称"真人真事" 并不清楚刘某霞是否15岁就在西贝上班 [3] 形象修复尝试与后续影响 - 西贝曾发布视频称一名宝妈分享孩子快1岁时不肯吃饭 后来在西贝学会吃饭的故事 贾国龙称自己听后掉泪 [4] - 这些内容被指表演成分过重 遭网友调侃 [4] - 9月27日西贝官方客服表示 内容下架是因为"顾客和员工遭受网暴" [4] - 目前"西贝品味早读"视频号已设置为私密账号 需经对方同意关注后方可看到内容 [4] 法律诉讼与消费者权益 - 9月26日 西贝的九年老顾客 律师郭乘希以"侵权责任纠纷"为由 将上海西贝周昕餐饮文峰分公司 上海西贝周昕餐饮公司 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诉至崇川区人民法院 [4] - 诉讼指出西贝涉嫌虚假宣传 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4] - 诉讼目的被称是为了促进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更加规范化 促进经营者规范化经营 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4]
西贝别想蒙上消费者的眼睛
搜狐财经· 2025-09-28 13:58
西贝近期宣传《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引发全网吐槽,里面称孩子2岁开始吃西贝,7岁时母亲看新闻后不让吃西贝,于是 大哭大闹,见到店长还抱着腿哭,活脱脱的苦情戏。另外,西贝官方号还曾发文称,一名宝妈分享孩子快1岁时不肯吃饭,后来在西贝学会吃饭的故 事,令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深受鼓励并落泪。 西贝的离奇温情公关文让人难以置信,他们又如此谜之自信,让人不得其解。里面都是一副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的样子。这些文案似乎都想 表明自己的饭菜好吃到能发生奇迹。在罗永浩质疑西贝难吃且使用预制菜后,西贝还在使用老套路让人疑惑。如果说案例是真实的,那只是徒增笑 料,令人反感。如果是虚假的,那是不是违法违规了,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9月27日,"西贝回应一碗汤换顾客北京一套房"冲上热搜。据报道,有网友扒出一则西贝官方发布的视频《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 房》,引发许多人吐槽。(据9月27日极目新闻报道) 这则视频是网友"考古"挖出来的,事件已经过去20多年了。视频中,西贝北京六里桥旗舰店店长刘某霞讲述,有一次一位来自内蒙古的顾客提出要一 碗羊肉汤、一碗凉汤,但只付 ...
贾国龙清空多平台账号内容,此前西贝公关文再引争议,9年老客户起诉其欺诈、虚假广告
搜狐财经· 2025-09-28 12:18
公司动态 - 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的小红书及视频号账号内容已清空 仅抖音账号保留一条发布于2024年9月30日的公开视频作品[1][4] - 西贝官方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宝妈分享孩子在西贝学会吃饭的视频 该视频目前已不可见[9] - "西贝品味早读"视频号已设置为私密账号 需经对方同意关注后方可查看内容[11] 经营数据 - 西贝餐饮年营收达62亿元人民币 被称作西北菜领域佼佼者[4] 法律纠纷 - 西贝九年老客户郭乘希律师于9月25日向法院提起诉讼 指控公司涉嫌欺诈和虚假宣传[11] - 诉讼基于8600余元消费记录证据 指控西贝使用"有机""现点现烤"宣传但实际多为冷冻半成品复热 且使用转基因大豆油未标示[11] - 原告要求西贝承担三倍消费赔偿25917.12元 赔偿1万元精神抚慰金 并在多平台致歉一周[11] 舆论争议 - 西贝官方发布的《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文章及《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视频引发网友吐槽[11] - 公司表示部分视频或文章删除是因为顾客和员工遭受网暴[9]
宣称“安全无毒”“永久修复”,网售树脂补牙产品风险有多大?
新京报· 2025-09-28 10:12
网售DIY补牙产品市场现状 - 多个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存在网售DIY补牙产品,宣称可补牙洞、修复缺牙,使用“一秒修补”、“省钱”、“即补即用”等表述吸引消费者 [1] - 部分产品销量可观,例如一款名为“魅盈牙科模型材料-树脂”的产品在某平台按销量排行首位,已售超过3万件,单瓶价格27.99元 [3] - 商家宣传存在矛盾,例如有店铺在标题中描述产品为“永久医用自补填充神器具”,但在宣传图中又提醒该产品“只是临时补牙材料,不可替代牙科医院专业” [3] 产品宣传中的问题 - 商家在宣传中使用“永久”、“医用”等措辞,容易误导消费者产品具有长期修复效果,属于典型的虚假或误导性宣传 [2][11] - 宣传中使用了“3天告别蛀牙”、“牙医级操作”等表述,这些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令禁止的“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 [11] - 部分产品宣称“进口”,实则国内生产,例如有产品标题标注“美国进口”,但客服表示是使用了进口材料的国产产品,构成虚假宣传 [12][14] 产品资质与合规性问题 - 部分产品标注为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号,但无法查到备案信息,例如备案编号“豫汝械备20250002”对应的产品预期用途是“制作牙科模型”,而非补牙 [16] - 有产品标注的医疗器械备案号在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查询不到,例如“皖阜械备20240023” [17] - 部分产品没有中文标识或国内医疗器械相关证号,仅标注为进口产品的分装款,客服亦未明确回答是否有医疗器械注册/备案编号 [19] 产品材料与性能的真实情况 - 专业医生指出,网售DIY树脂材料成分与纯度不明,可能使用工业级原料,含有大量杂质,生物相容性差,毒性风险高 [24] - 消费者反馈产品遇热发软,例如喝温水或吃热饭会导致材料变软,有消费者反映填充物两三天就少了大半,或产生难以清除的臭味 [23] - 牙科专家表示,消费者使用的可能根本不是牙科复合树脂,而是一种热塑性树脂,其生物安全性、机械性能等远不能满足补牙要求 [23] 消费者使用后的健康风险 - 有消费者投诉使用产品后出现中毒性拉肚子,医生诊断为树脂颗粒中毒所致,材料碎屑可能对胃肠道造成直接刺激或化学性损伤 [25] - 自行补牙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材料吞入腹中,这类树脂可能具有细胞毒性和致敏性,会刺激口腔黏膜,其降解产物可能对肝脏、肾脏造成潜在负担 [26] - 最大的风险之一是继发龋,由于无法专业隔绝唾液,细菌会被封入龋洞,从内部更快地腐蚀牙齿,导致需要更复杂昂贵的根管治疗甚至拔牙 [27] 专业补牙与DIY操作的差异 - 口腔科使用的补牙树脂按照二类医疗器械注册管理,需经过严格的生物相容性测试,而网售DIY产品仅为简单备案的一类医疗器械或根本无证 [20] - 专业补牙需要正确的诊断、无菌隔湿环境及专业操作,DIY操作无法满足任何一点,用劣质材料和缺失专业技术试图补牙注定失败 [27][28] - 即便使用全世界最好的牙科树脂,没有专业技术和设备也无法成功补牙,一次专业的补牙可使用多年,从长远看才是真正省心省钱的选择 [28]
携程、去哪儿等平台回应“抢票加速包是噱头”
新浪财经· 2025-09-27 14:39
第三方抢票平台加速包服务调查 - 第三方平台(携程、去哪儿、飞猪等)售卖"加速包"服务 价格区间为48元至60元 包装为"全能抢票"或"放心抢票"套餐 [1][5] - 平台声称加速包可提高抢票成功率或速度 但实际体验中12306系统最先出票 加速包效果未获验证 [1][3] 平台客服回应与服务描述 - 携程客服称助力包通过专属服务器提高抢票速度但无法保证成功 [1][7] - 去哪儿客服表示加速包可提高概率但无法预测具体效果 [1][7] - 同程和飞猪客服称系统协助抢票但不保证100%成功 失败可退款 [7] 12306官方立场与系统机制 - 12306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 未分配票额或进行数据连接 [3] - 12306候补订单按提交顺序配票 第三方平台无优先权或特殊渠道 [1][3] - 第三方平台通过注册多个个人账号在12306购票 无法被直接阻止 [1] 加速包实际效果与历史测试 - 12306测试显示第三方平台加钱与不加钱效果相同 加速包仅为噱头 [3] - 平台通过界面设计引导消费(如高亮显示付费按钮) 设置多级加速等级(低速至VIP)价格随等级上涨 [3] 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因素 - 超三成消费者对加速包效果存疑 但仍因焦虑心理购买 [8] - 消费者因候补机制焦虑(如开售即候补压力)而尝试加速服务 [9] 法律风险与合规问题 - 若加速包名不副实且夸大宣传 涉嫌虚假宣传或欺诈 消费者可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 [2][11] - 第三方平台技术手段可能导致普通消费者抢票成功率降低 涉嫌不正当竞争 [11] - 未获铁路方授权的加速服务即使有效也可能涉嫌非法经营或行政违法 [11]
携程、去哪儿等平台回应“抢票加速包是噱头”
新浪财经· 2025-09-27 14:35
第三方平台抢票加速服务调查 - 第三方平台如携程、去哪儿、飞猪等将加速服务包装为"全能抢票"或"放心抢票"套餐售卖 价格在48元至60元之间 [2][7] - 平台客服回应称加速服务通过专属服务器或系统提升抢票速度或概率 但均无法保证100%成功 失败则全额退款 [3][9] 12306官方购票机制 - 12306官方明确表示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提供加速抢票服务 候补订单严格按提交顺序配票 [4][6] - 第三方平台所有购票请求最终均需进入12306系统排队 无优先权或特殊渠道 加钱与不加钱效果相同 [4][6] 加速服务实际效果与消费者行为 - 铁路12306中心测试证实第三方平台加速服务无实际效果 仅为噱头 建议消费者直接通过12306候补购票 [6] - 超三成消费者对加速包效果存疑 但仍因购票焦虑心理购买 部分消费者反映候补机制设计加剧焦虑感 [11] 法律合规风险 - 若加速服务名不副实且故意夸大宣传 涉嫌虚假宣传及欺诈 消费者可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 [13] - 第三方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抢票成功率可能降低普通消费者购票机会 违背公平原则 涉嫌不正当竞争 [13] - 即使加速服务有效 因未获铁路方授权 也可能涉嫌非法经营及行政或刑事违法 [14]
守护阳澄湖大闸蟹金招牌
苏州日报· 2025-09-26 08:37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分析总结: 行业监管动态 - 苏州市场监管部门近期组织分级分类监测和专项执法检查以规范阳澄湖大闸蟹营销活动并优化营商环境[1] - 监管行动聚焦电商平台、线下经营户和农家乐等重点场所[1] - 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查办去年蟹季期间相关案件27件 罚没款达95.52万元[6] - 对失联或实际经营地不在苏州的经营主体采取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督促变更登记及移送平台处置等措施[6] 市场销售问题 - 虚假宣传成为突出问题 有公司宣称养殖面积900余亩但实际仅70亩并被处罚款10000元[2] - 存在未获地理标志授权却使用“阳澄湖大闸蟹”宣传的混淆行为 所售大闸蟹实际为外地蟹[3] - 蟹卡提货困难问题显著 有商家操纵营销平台预约数量人为设置提货障碍[4] - 短斤缺两、以次充好、冒用标志和仿制蟹扣等是往年投诉和查处的热点问题[5] 线上销售监管 - 8月起对抖音、快手、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和小红书等平台实施线上分级分类监测[7] - 监测覆盖主体准入、直播带货宣传、商品信息表述及价格表述等关键场景[7] - 累计监测相关主体1184家次和商品4411个次 督促平台整改下架违规线索785条[7] - 发送属地线下查处线索3条以有效防范线上违法风险[7]
榴莲月饼没榴莲”不是“老婆饼里没老婆
新京报· 2025-09-24 15:50
产品成分与宣传不符问题 - 新京报调查发现20款榴莲冰皮月饼中,有6款低价产品未添加所宣称的榴莲肉,而是使用榴莲味食品馅料或榴莲味西点酱等复合调味料,榴莲成分实际占比不足3% [1] - 商家在直播间和电商平台的宣传中暗示或宣称产品含有真实榴莲果肉,例如使用“精选真实榴莲果肉添加”、“品质分量不打折扣”、“假一赔十”等话术,但实际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 [1] - 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并非个例,此前市场已出现蟹黄汤包没蟹黄、牛肉干里没牛肉等类似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2] 行业监管与整治动态 - 市场监管总局在直播电商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强力整治直播电商乱象,重点针对虚假营销和假冒伪劣两类突出问题 [2] - 针对月饼销售货不对板的乱象,将纳入“线上发现、线下追查、线下发现、线上管控”的直播电商一体化监管体制予以重点关注 [2] - 平台被要求承担主体责任,不能任由商家信口胡诌和夸大宣传 [3]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影响 - 消费者购买榴莲月饼的核心卖点在于对真实原料和独特风味的期待,商家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2] - 当直播间商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却宣称品质“不打折扣”时,提醒消费者需多方对比、谨慎购买 [3] - 商家依靠偷工减料和概念炒作牟利,是对品牌信誉的透支,长远来看将影响其生意可持续性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