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

搜索文档
林清轩赴港IPO:虚假宣传数次被罚,高毛利率背后“自导自演”专家认证
新浪财经· 2025-06-19 18:12
公司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2 1亿元 净利润1 87亿元 同比增长均超50% 毛利率高达82 5% [1][2]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6 91亿元增长至12 10亿元 净利润从亏损593万元扭亏至盈利1 87亿元 [2] - 按零售额计 公司在中国高端国货护肤品牌中排名第一 也是中国前15大高端护肤品牌中唯一的国货品牌 [2] - 核心产品山茶花精华油连续11年位居全国面部精华油销量榜首 截至2024年底全国拥有506家门店 超95%位于购物商场 [2] 虚假宣传问题 - 2025年2月因广告宣称"山茶花抗老修护专家"但产品无抗老功效 被罚款2 1万余元 此为近年来第二次同类处罚 [1][2] - 涉事产品实际功效仅限滋养 修护 保湿 抗皱和紧致 监管部门认定其提供的《评审结论》出具机构不具备化妆品功效评价资质 [3] - 2021年曾因宣传"修复肌肤屏障"被罚5万元 当时检测仅证明成分对皮肤屏障有修复作用 不能代表皮肤整体功能 [6] - 2025年处罚后官网仍保留"红山茶花有很好的抗老修护成分"等涉嫌违规表述 [6] 利益关联与认证争议 - 创始人孙来春同时担任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化妆品产业分会副会长 而为其出具评审结论的北京国妆科创为该分会发起单位 [4] -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明确表示分会提供的讨论仅用于学术交流 不得用于市场宣传 直接否定公司对评审结论的使用 [5] 行业监管与处罚力度 - 2021年《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实施以来 全行业11家企业因"抗老"宣称被罚 最高罚款仅20万元 [7] - 公司2 1万元罚款仅占2024年日均营收的0 5% 抗老宣称可使产品溢价30%以上 形成"高收益 低风险"的违规激励 [6] 品牌争议事件 - 2022年指责香奈儿"不正当竞争" 但2023年自身推出无山茶花元素的"沉迷山茶花"高价香水 被质疑碰瓷营销 [8][10] - 2024年曝出客服主管与外包劳务老板存在不正当关系 客服辱骂消费者"赶着投胎"等负面事件 [10] 资本运作与上市进展 - 2025年5月29日递交港交所招股书 同年2月完成股份制改造 创始人孙来春持股79 27% 外部投资者包括雅戈尔(4 49%)和碧桂园关联基金(3 95%) [11] - 2021年B轮融资时估值达31 81亿元 招股书未明确披露多次被罚事实 或成监管关注焦点 [11]
宠物险宣传保额15000实际只赔1500?大地财险被指虚假宣传
凤凰网财经· 2025-06-17 21:28
宠物保险争议事件 - 消费者李女士购买大地财险宠物医疗保险时,投保界面显示"宠物医疗保障额度1.5万元",但实际理赔时被告知单次赔付上限为1500元,且同种疾病仅赔一次,导致其博美犬膀胱结石治疗费用12710.77元仅获赔1500元 [1][4][7] - 保单第一页明确标注"保险金额15000元",而单次赔付上限1500元的条款被置于第二页特别约定第5条,未在宣传页面或保单首页显著提示 [7][10][11] - 大地财险工作人员辩称"投保宣传就是1500元单次限额",并以"申请500元补贴不易"施压消费者接受,态度强硬表示可配合起诉流程 [12][14] 法律专家观点 - 律师指出大地财险存在系统性误导行为,将关键限制条款隐蔽在电子保单次要位置,违反《保险法》对关键条款的提示要求,且要求宠物一年患病10次才能达到宣传保额违背公平原则 [15] - 法律界认为保险宣传内容应视为合同一部分,因宣传页面明确"保额15000元"构成有效要约,法院可能按有利于投保人原则判决按宣传保额赔偿 [15] - 社交平台显示多位消费者投诉同类问题,证明单次赔付上限未显著提示导致的误解具有普遍性 [15][18] 企业出海论坛 - 凤凰网将举办"2025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聚焦全球化战略选择,议题涵盖突破内卷困局与融入全球价值链 [16][17] - 论坛汇聚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等政商学界领袖,以及吉利、格力、TCL等企业分享经验 [19] - 活动旨在搭建跨国政商对接平台,破解合规壁垒与本土化难题,提供资本与政策支持 [19][20]
二手商铺被包装成假公寓销售,50余名业主奔走3年即将开庭
南方都市报· 2025-06-16 22:56
案件背景 - 深圳福田区嘉汇新城嘉汇城项目被中介机构违规包装成精装公寓销售,近600位业主在购房三年后因返租收益爆雷发现受骗 [1] - 部分房源存在墙体发霉等严重质量问题,得房率仅25% [1][3] - 业主已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案件将于2025年6月17日开庭审理,连续三天 [1] 销售欺诈细节 - 2017-2018年间项目以精装酒店式公寓名义销售,要求购房者捆绑签订3年委托经营合同,承诺前三年5%年化返租 [3] - 实际所购为二手商铺,单价6万-8万元,但评估显示真实单价仅2.5万元 [3] - 业主李先生160万总价房源挂牌40万元仍无人问津 [3] 责任主体 - 被告包括深圳市世华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云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中介机构 [1] - 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等十余家机构因涉嫌高评高贷被列为责任主体 [1] 监管处罚进展 - 深圳市世华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80万元(2022年10月) [5] - 中原地产代理(深圳)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70万元(2024年12月) [5] - 深圳市城市房地产土地评估有限公司因价格评估违规被约谈并接受行业自律惩戒(2023年2月) [5] - 兴业银行深圳分行被认定贷前调查不到位(2025年4月) [6] 业主维权行动 - 业主已完整收集证据链,重点指控中介虚假宣传及银行违规放贷 [6] - 案件原告由约50名业主组成,涉及金额和损失规模较大 [1][3]
保健品直播间陷阱揭秘:“高纯度鱼油”中的有效成分去哪儿了?
央视新闻· 2025-06-15 15:30
鱼油产品虚假宣传 - 直播间宣称鱼油核心指标Omega-3纯度超过95%且添加虾青素 [1] - 实际检测显示产品未检出EPA和DHA特征性成分 [5] - 产品实际使用植物油而非鱼油 [7] - 生产企业为安徽谷素元制药有限公司而非宣称的广药集团下属花城药业 [7] - 产品执行标准为糖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17399而非鱼油相关标准 [9] 行业监管现状 - 鱼油行业仅有农业部门发布的《鱼油》和《多烯鱼油制品》两项推荐标准 [11] - 《鱼油》标准未对EPA和DHA含量标注作出要求 [12] - 《多烯鱼油制品》标准仅要求EPA和DHA含量不小于标示量 [12] - 缺乏强制性约束导致虚假宣传空间较大 [14] 产品功效问题 -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日EPA和DHA摄入量为250-2000毫克 [16] - 市场上部分鱼油产品EPA和DHA含量过低可能带来潜在风险 [18] 直播间其他问题产品 - "控瑭复合片"通过暗示可替代降糖药进行宣传 [19] - 产品名称使用近似汉字"瑭"规避监管 [25] - 海藻油产品宣称不含香精但配料表显示含草莓香精 [27] - 婴幼儿食品违规添加香精违反国家标准GB2760-2024 [28] - 部分产品宣称含"太空育种灵芝"等神奇成分但缺乏科学证据 [29][31] 行业调查结果 - 监测的100个直播间中有69件食品存在信息误导行为 [31] - 问题已反馈至各直播平台 [31]
北大清华回应校内河湖水被标价售卖
证券时报· 2025-06-13 13:56
高校河湖商品化事件 - 网络交易平台出现标榜"北大未名湖湖水""清华校河河水"的瓶装水商品 商家宣称具有"增益脑力""激发智慧"功效 [1] -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明确反对此类行为 指出校内河湖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不应成为非法牟利商品 [1] - 两校已采取行动联系相关平台要求下架商品 并呼吁公众举报类似事件 [1] 法律与宣传问题 - 法律专家指出商家宣传的"提神醒脑"等功效涉嫌虚假宣传 属于欺骗消费者行为 [1] - 该事件违反校园管理规定 校方强调河湖资源受保护地位 [1] 事件背景 - 事件经新华社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校方回应时间为13日 [1] - 报道来源为新华社微博 证券时报拥有内容版权 [2] - 转载合作需通过证券时报官方渠道 [3] 注:文档4内容为其他新闻标题汇总 与核心事件无直接关联 故未纳入总结
名校河水网售168元一瓶,“激发智慧”“提神醒脑”?清北回应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3:45
近日,据极目新闻报道,记者在某线上二手交易平台发现,多位商家售卖北京大学未名湖湖 水、清华大学校河河水,每500毫升标价20元至168元不等,有商家称用"高档矿泉水瓶"包 装,取水时可拍摄视频。 在商品页面上,商家称:"未名湖湖水对多种植物生长具有神奇效果。将装有未名湖湖水的容 器置于室内,有助于调节空气湿度。每日凝视未名湖湖水,可提振精神,激发智慧,EQ飙 升。慎购,仅供观赏。" "清华校河河水对部分植物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将盛放校河河水的器皿摆放在房间内,有保 持湿度的作用。每天膜拜可提神醒脑,增益脑力,IQ爆表。慎拍,请勿饮用。" 记者注意到,网上不仅售卖支持拍摄视频的北大未名湖水,还有在销售北大校内土。 有业内人士认为,商家利用大众对名校的向往与崇拜心理,利用名校的知名度和文化附加 值,将校内水土包装成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夸大功效,正是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对名校文化 的猎奇心理。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13日向记者表示,校内河湖水是维系 良好生态系统的宝贵资源,不应成为用以非法牟利的商品,坚决反对这样的行为。同时,这 种行为也违反了校园管理相关规定。 目前,两校已联系相关平台,督 ...
北大、清华回应:坚决反对
券商中国· 2025-06-13 13:28
瓶装水商品事件 - 网络交易平台出现冠以"北大未名湖湖水""清华校河河水"的瓶装水商品 宣传"增益脑力""激发智慧"等卖点 [1] -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相关部门表示校内河湖水是维系生态系统的宝贵资源 不应成为非法牟利商品 坚决反对此类行为 [1] - 两校已联系相关平台督促下架相关商品 并呼吁发现类似情况可向学校举报 [2] 法律与市场反应 - 法律专家指出"提神醒脑""激发智慧"等宣传涉嫌虚假宣传 属于"忽悠"行为 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 [2] - 该事件引发社会关注 但未提及具体涉事企业名称或平台数据 [1][2] 媒体传播 - 事件由新华社微博首发 后续被多家媒体转载 形成传播热点 [3] - 其他财经类热点新闻(如关税 A股等)与该事件无直接关联 属于并列推送内容 [3]
年销量30万件!最新通报:查封、停售!
新浪财经· 2025-06-10 20:21
近日,总台《财经调查》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标有"防晒"字样的产品品类繁多,但部分防晒衣实际无 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一些所谓的防晒衣不仅未标注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等信息,防 晒衣包装袋上还赫然印着"UPF50+"的标识。 在某网络平台直播间里,主播宣传防晒衣的多种特性:"高效防晒、轻薄透气、保护肌肤健康、防晒指 数UPF100+"等。 依据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的规定,当产品的紫外线防护指数(UPF)>40,且长波紫外线 (UVA)透过率时,方可称之为"防紫外线产品"。 记者依据网络平台显示的地址前往江苏省徐州市,以采购商的身份联系上徐州海诺服饰有限公司。进入 公司后,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打包待售的防晒衣,仓库内整齐堆放着大量成品。 工作人员称,他们销量最好防晒衣实际紫外线防护指数仅为30+,但在电商平台的宣传中,却达到了 50+。 商家坦言,消费者很难辨别防晒衣的真假品质。在直播间中,商家用紫外线感应卡测试防晒衣的效果。 然而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能测出防晒衣的品质。工作人员透露,这些伪劣防晒衣不仅有成人款,也有 儿童款。 报道播出后,江西上饶弋阳县、江苏徐州新沂市市场监管 ...
热搜第一!防晒衣不防晒 防晒指数随意写?最新回应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6:26
行业现状 - 市场上标有"防晒"字样的产品品类繁多,但部分防晒衣实际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 [2] - 网络平台直播间存在虚假宣传现象,主播宣称防晒衣具有"核心降温技术""UPF100+"等诱人特性 [3] - 部分检测机构提供"寄样实测"和"直出报告"服务,后者无需寄送样品即可花钱购得检测报告 [5] 公司行为 - 江西信丰服装加工厂生产的防晒衣未标注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等信息,但包装袋上印有"UPF50+"标识 [3] - 公司负责人承认防晒指数可随意定制,并透露最畅销的一款年销量高达30多万件 [5] - 涉事企业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随意定制外包装袋上的防晒指数标识 [5] 监管行动 - 江苏新沂市市场监管局对相关产品进行查封并抽样送检,责令涉事企业暂停生产销售 [7] -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公安等部门连夜进行现场检查,对相关产品查封并抽样送检 [9] - 两地监管部门均表示将对同类企业开展专项排查,依法处理违法问题 [7][9]
防晒指数随意标!“三无”防晒衣销量火爆,总台《财经调查》曝光→
搜狐财经· 2025-06-08 20:12
防晒衣行业乱象 - 市场上部分标榜"防晒"的产品实际无法有效阻挡紫外线,不符合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要求的UPF>40且UVA透过率<5%的技术指标 [1][5] - 网络直播间存在虚假宣传现象,主播宣称产品具有"UPF100+"、"核心降温技术"等特性,并展示伪造的检测报告 [3][19] - 江苏徐州海诺服饰有限公司销售的防晒衣实际UPF仅30+,但电商页面虚标为50+,且年销量超3万件 [8][12][19] 伪劣产品生产链条 - 江西信丰服装加工厂生产"三无"防晒衣(无产品名称/厂商/厂址),包装袋却标注UPF50+,最畅销款年销量达30万件 [21][26] - 该厂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随意修改外包装的防晒指数标识 [25] - 浙江绍兴轻纺城部分布料商明知紫外线防护系数不达标,仍向服装厂供应防晒衣原料 [28] 检测报告造假产业链 - 非法检测机构提供"寄样实测"和"直出报告"两种服务,后者无需样品即可伪造检测结果,每份收费300元 [30][32] - 拓拓传媒公司编造检测报告关键信息(如来样日期/方式),十余项检测结果均显示"合格",形成黑色产业链 [34] - 福建省博顿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参与虚假认证,检测报告公章系伪造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