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战略
搜索文档
茅台机场再推乘机购酒资格活动,中奖概率100%;帝亚吉欧欲出售非洲啤酒业务丨酒业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08:43
茅台机场购酒活动 - 茅台机场在2025年5月30日至6月30日期间推出乘机抽取购酒资格活动,中签率为100%,中签者可按1499元/瓶的价格购买飞天53%vol 500ml贵州茅台酒1瓶 [1] - 该活动可能提升贵州茅台品牌形象及市场推广效果,并增强消费者对茅台产品的关注度和购买意愿 [1] 《白酒质量通则》国标起草 - 中国酒业协会召开《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起草工作会议,讨论白酒的术语定义、质量分级、通用要求等内容 [2] - 该标准有利于规范白酒行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信任度,对贵州茅台等龙头企业形成利好 [2] 帝亚吉欧出售非洲业务 - 帝亚吉欧考虑出售其非洲业务,包括东非啤酒有限公司(EABL),作为其轻资产战略的一部分 [3] - 此举旨在精简运营,减少经济波动影响,并应对酒精需求下降和投资者担忧的问题 [3] - 此前公司已出售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埃塞俄比亚的啤酒厂资产 [3]
Stellantis集团内提拔新任CEO,重心在美洲市场
中国经济网· 2025-05-29 22:08
新任CEO任命 - Stellantis集团任命Antonio Filosa为新任首席执行官,自6月23日起生效,董事会全票通过该决议 [1] - Antonio Filosa此前担任Stellantis集团美洲区首席运营官,职业生涯几乎全部集中于美洲地区 [2][3] - 新任CEO的任命可能预示着公司未来业务重心将向美洲市场倾斜 [1][3]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财年Stellantis集团净营收为1569亿欧元,同比下滑17% [1] - 2024财年净利润同比骤降70%,至55亿欧元 [1] - 公司此前已下调2024年财务预期,预计营业利润率下滑至5.5%至7%,远低于此前的两位数目标 [1] - 预计2024全年自由现金流将在"负50亿至负100亿"欧元之间 [1] 美洲市场表现 - 2024年北美地区销量152.7万辆,同比下滑14.31% [3] - 2025年一季度北美市场出货量再次下滑20%,至32.5万辆 [3] - 南美市场成为2024年唯一增长的主要市场,销量增长4.21%,市场份额达22.9% [3] - 2025年一季度南美市场交货量再增长19% [3]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合资企业)销量为4.6万辆,同比下降29.2% [4] - 2025年一季度包括中国、印度及亚太地区(不含合资企业)的合计销量仅为1.2万辆,下滑20% [4] - 公司在中国市场采取"轻资产"战略,逐渐弱化现有项目,转而押注零跑汽车 [5] - 零跑汽车股价相较于年初已经翻番,对公司应有不小贡献 [5] 管理层变动 - 前任CEO唐唯实因公司惨淡表现于2024年12月1日提前辞职 [1] - 董事会特别委员会历时半年最终选定Antonio Filosa接任CEO职位 [2] - 新CEO在美洲市场的深厚经验被视为公司恢复盈利增长的关键助力 [3]
王健林卖光家产断腕自救,他的儿子王思聪现在咋样了
搜狐财经· 2025-05-28 07:25
万达资产出售交易 - 2025年5月万达再次出售48座万达广场,交易金额达500亿元,接盘方包括太盟投资、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资本方[1] - 48座广场覆盖全国39个城市,包括北京银河万达、上海颛桥万达等一线城市核心资产,其中年租金收入超3亿元的项目占比达40%[3] - 万达保留运营权继续收取管理费,延续2017年起推行的轻资产战略[3] - 2025年初已出售5座广场,2024年全年累计出售26座[1] 万达债务压力 - 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有息负债达1316亿元,其中237亿元需一年内偿付[3] - 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触发对赌协议,需支付180亿元回购款[3] - 王健林个人名下80亿股权被冻结[3] 轻资产转型成效 - 2024年万达商管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23%[3] - 自持广场数量从巅峰期513座降至约300座,租金总收入同比下降12%[3] - 轻资产模式使万达不再承担物业贬值风险,专注商业运营[4] - 腾讯、京东加入可能带来数字化升级如智慧零售场景融合[4] 轻资产模式挑战 - 过度依赖管理输出可能导致质量控制难度增加[6] - 万达仅能获得约净租金30%的分成,无法享受资产增值红利[6] - 资本方持股比例上升后万达在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可能减弱[6] 王思聪商业布局 - 主导的寰聚商业管理公司资产规模超60亿元,布局70余个项目[6] - 泰安寰聚文旅中心投资37亿元,将打造华北最大室内四季滑雪场[6] - 收购北京朝阳区某商业综合体30%股权,溢价率不足15%[8] - 通过普思资本向AI教育企业注资2.3亿元[8] - 潮牌"球员工"2023年双十一销售额破5.2亿元[8] 父子商业路径对比 - 王健林坚持"商业生态+资本运作"的重度运营模式[9] - 王思聪采用"IP+流量+资本"的轻量化打法,强调"年轻力""微度假"概念[9] - 王思聪商业布局刻意避开万达主战场[9] 行业影响 - 万达危机是传统商业模式生存考验的体现[11] - 王思聪尝试代表新一代对商业本质的理解[11] - 这对父子成为中国商业文明迭代的典型案例[11]
深度视角 | 从首富到“卖楼狂人”: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的背后
搜狐财经· 2025-05-27 21:13
万达广场抛售交易 - 2025年5月王健林以约500亿元抛售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核心城市,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1] - 这是万达两年内第80座广场的资产处置,既是应对债务危机的紧急措施,也是轻资产战略转型的关键步骤[1] - 交易价格较峰值缩水40%,资方通过折价收购锁定长期收益[9] 万达债务危机根源 - 债务危机始于2016年与资本签订的"上市对赌"协议,核心条款为若万达商管未能在约定时间上市需以高额利息回购股权[3] - 港股四次上市失败直接触发380亿元回购条款,叠加其他债务导致短期债务攀升至40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6亿元[4][5] - 截至2025年5月,王健林名下股权被冻结4.9亿元,集团整体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债券利率飙升至15%[5][16] 资本接盘动机 - 太盟投资认购次级份额50亿元,计划将万达广场打包为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获取超额收益[9] - 腾讯计划投入120亿元接入智慧零售系统,将万达广场年60亿客流转为私域流量[9] - 京东拟开设"京东之家"体验店补充线下布局短板[9] - 险资通过私募基金低价收购,锁定年化5%-6%的保底租金收益[6][9] 轻资产战略实施情况 - 万达自2015年提出轻资产战略,通过出售物业所有权保留品牌管理与运营权,负债率从79%降至53%[8][10] - 但过度抛售导致核心资产流失,自持广场从513座降至约300座,品牌控制力下降[14] - 2024年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轻资产模式盈利能力受电商冲击和消费疲软影响[1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万达与恒大、融创共同印证房企"借债-扩张-上市"模式的崩塌,行业转向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能力竞争[11] - 商业地产租金回报率跌至5%-8%,传统"收租逻辑"逐渐失效[11][14] - 资本通过分层设计将风险转嫁,国有大行提供300亿低息贷款,太盟认购50亿次级份额,形成风险分层的"狼群战术"[12]
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腾讯等熟人团接盘,万达日子不好过啊
搜狐财经· 2025-05-26 19:07
万达广场出售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万达集团一次性出售48座万达广场,主要目的为缓解4378亿元总负债及1375亿元有息负债压力,同时推进轻资产战略转型 [1][3] - 接盘方为太盟投资、腾讯、阳光人寿等组成的联合体,交易金额或达500亿元,反映资产仍具商业价值 [7][9][11] - 此次交易标志商业地产行业从重资产开发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变的行业趋势 [11] 万达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总负债4378亿元,有息负债1375亿元,账面现金仅892亿元,存在显著偿债缺口 [3] - 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触发300亿元回购条款,与永辉/苏宁/融创另有180亿元债务纠纷 [5] - 轻资产模式收入规模有限:2023年品牌管理费收入43亿元,难以覆盖债务利息 [7] 轻资产战略进展 - 自2015年启动转型,当前管理472个商业项目,但所有权转移后抗风险能力减弱 [7] - 2023年以来频繁出售资产,本次48座广场交易后保留运营权,持续获取管理收益 [4][11] - 战略转型逻辑:从自主开发(土地购置+建设)转向输出品牌与管理能力 [3][4] 接盘方动机分析 - **太盟投资**:亚洲最大私募之一,擅长低谷期抄底优质资产 [7] - **腾讯**:完善智慧零售生态,将万达广场纳入线下消费场景布局 [7] - **阳光人寿等险资**:看重5%-7%的年化租金回报率,高于保险资金负债成本 [7][9] 资产价值评估 - 48座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一二线核心商圈,地理位置稀缺 [9] - 成熟运营模式保障稳定客流,多数为区域商业中心,具备长期收益潜力 [9] - 买方联合体资金充裕,低价收购后可通过租金收益+资产增值获利 [9] 行业影响 - 反映商业地产行业从重资产持有向资产管理模式转型的普遍趋势 [11] - 头部企业通过资产出售优化资产负债表,同时保留运营权实现轻资产化 [4][11]
华住集团-S(01179.HK):短期受行业周期扰动 龙头兼顾高质量扩张与内功修炼
格隆汇· 2025-05-24 02:28
财务表现 - 2025Q1公司酒店营业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 [1] - 总营收约54亿元,同比增长2.2%(此前指引0-4%) [1] - 归母净利润约8.94亿元,同比增长35.7%(外汇收益同比增加约3亿元) [1] - 经调整净利润7.75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1] 国内酒店业务 - Q1国内分部收入44.81亿元,同比增长5.5%(此前指引3-7%) [1] - 直营收入19.13亿元,同比下降9.4%,加盟收入24.72亿元,同比增长21.1% [1] - 经调整EBITDA 15.73亿元,同比增长5.8% [1] - Q1国内整体RevPAR下降3.9%(ADR下降2.6%,OCC下降1.0pct) [1] - 同店RevPAR下降8.3%(ADR下降5.3%,OCC下降2.5pct) [1] - Q1末国内共11564家酒店,Q1新开694家/关店155家,全年目标新开约2300家 [1] - Q1末待开业酒店数量为2865家,环比有所减少 [1] 海外酒店业务 - Q1海外DH收入9.18亿元,同比下降11.3% [2] - 直营店收入8.76亿元,同比下降11.2%,加盟店收入0.31亿元,同比增长34.8% [2] - 报告期内有10家直营店转为轻资产加盟模式,另关闭1家直营店 [2] - Q1经调整EBITDA-0.77亿元,去年同期为-0.66亿元 [2] 行业与公司展望 - 公司预计Q2收入增长1-5%,其中国内分部增长3-7%,加盟收入增长18-22% [2] - 商务市场逐步触底企稳,休闲旅游需求维持韧性 [3] - Q2国内RevPAR降幅环比有望收窄,全年争取至少持平或增长 [3] - Q1末华住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在营店占比43%,待开业占比54% [3] - Q1末公司中央预订比例达65.1%,同比提升5.4pct [3]
华住集团-S(01179.HK):营收稳健增长 加盟商热情延续
格隆汇· 2025-05-24 02:28
财务业绩 - 2025Q1公司实现营收54 0亿元 同比增长2 2% 其中租赁及自有酒店收入同比-10 0% 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收入同比+21 1% [1] - 2025Q1经调净利润为7 8亿元 同比增长0 5% 受所得税拖累 [1] - 整体/Legacy-Huazhu/Legacy-DH分部收入分别为54 0/44 8/9 2亿元 同比分别+2 2%/+5 5%/-11 3% 符合此前收入指引 [1] 运营效率 - 2025Q1公司毛利率同比+0 7pct 轻资产战略延续助力 [1] - SG&A费用率同比下行0 6pct Legacy-DH的SG&A费用同比下降11 1% Legacy-Huazhu的SG&A费用同比增长1 6% [1] 国内市场表现 - 2025Q1华住中国RevPAR同比下滑3 9% ADR同比下滑2 6%为主要拖累 同店RevPAR下滑8 3% [1] - 2025Q1Legacy-Huazhu新开694家酒店 3月末储备门店2865家 中端及以上酒店占比61 1% [1] 海外市场表现 - 2025Q1 Legacy-DH推进轻资产化 当季10家租赁转特许经营 [1] - Legacy-DH RevPAR同比增长12 7% 得益于ADR与OCC双升 [1]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248 57/264 44/282 73亿元 对应增速分别为4 0%/6 4%/6 9% [2]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 22/50 11/57 01亿元 对应增速分别为38 5%/18 7%/13 8% [2]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1 38/1 63/1 86元/股 [2]
瑞安房地产(00272) - 2023 H2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5-23 20:21
业绩总结 - 2023年公司总收入为人民币9,752百万,同比下降37%[25] - 2023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397百万,同比下降5%[33] - 2023年股东应占利润为人民币810百万,同比下降11%[33] - 2023年每股基本收益为人民币10.1分,全年每股股息为港币0.09[33] - 2023年总资产为人民币100,998百万,较2022年下降4%[119] - 2023年总债务为人民币31,933百万,较2022年下降5%[119] - 2023年每股股东权益为4.84人民币,较2022年下降1%[119] 用户数据 - 2023年整体销售和顾客流量分别达到2021年水平的106%和110%[94] - 2023年成熟办公物业的平均入住率为90%[97] - 2023年整体入住率为86%,较2022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116] - 上海香港寿坊的零售入住率为93%[101] - 上海盘龙天地的零售入住率为87%[115] 未来展望 - 2024年及以后的租赁面积超过26,000平方米已成功锁定[97] - 2024年,上海太平桥地块122的可售面积为56,600平方米,集团权益为50%[70]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2023年公司成功发行了规模为人民币4,401百万的绿色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票息为3.9%[38] 市场扩张和并购 - 2023年公司物业销售总额为人民币5,898百万,其中上海潘龙天地项目贡献了人民币5,501百万[26] - 2023年公司在上海的优质零售物业空置率降至9%[15] - 2023年公司录得合同销售额为人民币11,396百万,其中住宅物业销售为人民币7,208百万,商业物业销售为人民币2,982百万,其他资产处置为人民币1,206百万[60] 负面信息 - 2023年公司现金及银行存款总额为人民币8,917百万,较2022年下降33%[119] - 2023年净债务为人民币23,016百万,较2022年上升14%[119] - 2023年投资物业在开发中的公允价值为人民币19,553百万,较上年减少2.1%[42] 其他新策略和有价值的信息 - 2023年总租金及相关收入为3243百万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16%[116] - 2023年公司现金及银行存款为人民币8,917百万,净负债比率为52%[37] - 2023年零售租户中,食品与饮料占比为31.9%[127] - 新开业的上海盘龙天地在春节活动期间销售收入超过3500万人民币,访客人数达到120万[99]
【环球财经】新加坡凯德投资设立首只在岸人民币母基金 拓展中国房地产投资
新华财经· 2025-05-22 21:58
基金设立 - 凯德投资在中国设立首只在岸人民币母基金——凯德投资人民币母基金(CLI RMB Master Fund),总认缴规模达50亿元人民币(约合9亿2100万新元)[1] - 母基金将重点投资于中国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商业园、零售商场、租赁住宅和服务式公寓等领域[1] - 母基金已获得一家中国大型保险公司参与,成为主出资方,契合其"轻资产"战略[1] 投资方向 - 未来母基金将通过一系列子基金,进一步拓展至数据中心、物流园区和办公楼等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核心资产[1] - 投资方向与中国"消费驱动、创新引领"国家战略高度契合,有助于推动城市更新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 - 保险公司正加大在华房地产的资本配置,投资于多元化和能提供稳定核心回报的房地产组合[1] 公司布局 - 凯德投资在中国已布局逾300项房地产项目,覆盖40余座城市,资产类型包括写字楼、零售、长租公寓、物流园、数据中心等[2] - 自2021年以来,公司在中国已累计募集人民币基金达540亿元[1] - 计划推出在华首个由国际机构发起的零售类房地产信托基金(C-REIT),以进一步拓展在岸资产管理业务[2]
华住集团-S:短期受行业周期扰动,龙头兼顾高质量扩张与内功修炼-20250522
国信证券· 2025-05-22 10: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5][7][1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公司收入符合预期,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基本持平,短期受行业周期扰动,公司兼顾高质量扩张与内功修炼,后续若政策发力带动行业供需平衡,有望展现向上弹性 [1][4][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季度经营情况 - 酒店营业额约225亿元,同比增长14.3%;总营收约54亿元,同比增长2.2%;归母净利润约8.94亿元,同比增长35.7%;经调整净利润7.75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1][11] 国内酒店业务 - Q1国内分部收入44.81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直营19.13亿元,同比下降9.4%,加盟24.72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他0.96亿元,同比增长4.3%;经调整EBITDA 15.73亿元,同比增长5.8% [2][16] - Q1国内整体RevPAR下降3.9%,同店RevPAR下降8.3%,结构与产品升级带动整体好于同店 [2][16] - Q1末国内共11564家酒店,Q1新开694家、关店155家,全年目标新开约2300家;Q1末待开业酒店数量为2865家,环比有所减少 [2][16] 海外酒店业务 - Q1海外DH收入9.18亿元,同比下降11.3%,其中直营店收入8.76亿元,同比下降11.2%,加盟店收入0.31亿元,同比增长34.8%;Q1经调整EBITDA -0.77亿元,亏损增加主要来自轻资产转变及重组相关,预计全年减亏计划继续推进 [3][17] 二季度展望 - 预计Q2收入增长1 - 5%,其中国内分部增长3 - 7%,加盟收入增长18 - 22% [4][18] - 短期行业周期仍有扰动,但商务市场逐步触底企稳、关税冲突阶段缓和,休闲旅游需求维持韧性,Q2国内RevPAR降幅环比有望收窄,全年争取至少持平或增长 [4][18] 公司内功修炼举措 - 持续下沉,Q1末华住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在营店占比43%,待开业占比54% [4][18] - 推动拳头品牌升级迭代,推进中高端酒店卡位布局 [4][18] - 强化会员直销,Q1末公司中央预订比例达65.1%,同比增加5.4pct [4][18] - 推进轻资产战略 [4][18] 投资建议 - 维持公司2025 - 2027年经调整净利润为46.6 /53.7/61.3亿元,对应3年CAGR为18%,对应动态PE为17/15/13x [5][19]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指标|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21,882|23,891|25,429|27,034|28,624| |(+/-%)|57.9%|9.2%|6.4%|6.3%|5.9%| |经调整归母净利润|3513|3719|4660|5373|6126| |(+/-%)|355.5%|5.9%|25.3%|15.3%|14.0%| |经调整每股收益(元)|1.13|1.20|1.50|1.73|1.97| |EBIT Margin|17.1%|17.9%|22.0%|23.6%|26.2%| |净资产收益率(ROE)|33.7%|25.5%|28.4%|26.6%|25.4%| |市盈率(PE)|22.5|21.3|17.0|14.7|12.9| |EV/EBITDA|26.2|24.3|19.8|17.8|15.4| |市净率(PB)|6.52|6.52|5.23|4.25|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