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轻资产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锦江酒店递表港交所后首份财报:上半年净利润预降超五成
大众日报· 2025-07-16 10:33
业绩预告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亿元到4亿元,同比减少4.88亿元到4.48亿元,同比下降57.53%到52.81% [1]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9亿元到4.1亿元,同比增加148万元到2148万元,同比增长0.38%到5.53% [1] - 2024年半年度实现利润总额12.5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3.89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7921元/股 [4] 业绩变动原因 - 2024年上半年转让时尚之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及退出境内外若干物业,产生税后非经常性收益4.59亿元,2025年上半年无类似收益项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 [4]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约29.42亿元,同比减少8.25%,归母净利润约3601.21万元,同比减少81.0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约2661.45万元,同比减少57.29% [5] - 一季度业绩下降主要由于酒店物业处置收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收益金额同比大幅下降及营收规模下降 [5] 战略调整 - 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将资源集中投向酒店运营管理、品牌建设等核心赛道 [5] - 践行轻资产战略,优化资产结构,提升主营业务经营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7] - 整合WeHotel、GPP、SSC构建"三平台"运营管理体系,实现会员系统"三统一",推进全球会员生态体系建设 [7] 港股IPO计划 - 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冲刺酒店业"A+H"第一股 [5] - 募集资金将用于加强海外酒店业务、数字化转型、偿还高利率银行贷款及营运资本等 [7] - 通过资金统筹降低借款余额水平,债务重组降低平均融资成本,改善财务状况 [7]
36氪出海·港股|锦江国际赴港上市:出海十年,为何至今难盈利?
36氪· 2025-07-11 19:04
公司概况 - 锦江国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酒店集团,旗下拥有锦江之星、麗枫、喆啡、维也纳、希尔顿欢朋等多个品牌,覆盖从快捷酒店到中高端市场 [2] - 公司起源于1935年上海长乐路的一家川菜馆,1994年登陆A股,当时还只是区域性酒店企业 [3] - 截至2024年底,公司签约酒店数量达到1.7万家,成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酒店集团 [4] - 公司业务已延伸至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仅在法国就拥有773家酒店,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另有近400家门店 [2] 业务模式 - 公司业务模式分为重资产直营和轻资产特许经营两种 [8] - 直营模式占比不足5%,约700家酒店 [8] - 特许经营模式占比超过95%,类似于茶饮加盟,通过收取品牌使用费和管理费创造营收 [8] - 2024年开始,公司海外业务重心向轻资产过渡 [5] 财务表现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42.56亿元,占总收入30.8%,毛利率达到41.9%,高于国内市场 [6] - 海外业务已连续五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过3亿欧元(约23.5亿元人民币) [7] - 公司积累的商誉高达116亿元人民币,占净资产的73.56% [9] 国际化战略 - 2015年以12.88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酒店集团卢浮酒店集团,获得1233家酒店资产 [8] - 2016年先后并购铂涛集团(3039家酒店)和维也纳酒店(303家酒店) [8] - 2018年完成对丽笙集团(1151家酒店)的收购 [8] - 2024年底宣布将携手马来西亚酒管集团RIYAZ推进五个品牌落地东南亚市场 [12] 欧洲市场困境 - 欧洲市场的高运营成本是亏损主要原因之一,卢浮集团旗下有272家直营酒店 [9] - 欧洲酒店人房比高达0.48,远高于中国的0.18-0.2,显著提高了人力成本 [9] - 欧洲团队经济效益意识较低,制约了集团对资产的整合与优化 [9] - 卢浮集团持续消耗现金流,占用了大量管理精力 [9] 战略调整 - 计划加大资产处置力度,处置亏损及低绩效酒店资产 [10] - 港股IPO募资的50%将投向海外业务升级与数字化系统建设 [10] - 策略包括出售低效酒店、改造法国市场80家门店、降低直营比例向加盟模式转型 [10] - 推动数字化升级WeHotel全球预订系统 [10] 东南亚市场布局 - 东南亚市场吸引力在于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旅游业发展和较低运营成本 [12] - 与马来西亚酒管集团RIYAZ合作,推进五个品牌落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 [12] - 东南亚被定位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点 [12] - 计划结合酒旅融合,推动产业链资源向海外延伸 [12] 行业趋势 - 锦江国际赴港上市可能成为国内酒店集团掀起港股上市潮的信号 [2] - 中国酒店业第一波出海潮中,许多企业通过大举并购进军欧美但铩羽而归 [11] - 第二轮出海潮中,德胧、艺龙、尚美数智等纷纷选择东南亚作为首选市场 [11] - 2019年华住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总部,2021年以来万达也在东南亚签约多家酒店项目 [11]
房地产代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头部企业加速落子
证券日报· 2025-07-08 23:46
代建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5上半年代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头部企业加速布局 绿城管理以1989万平方米新签约规模位列第一 旭辉管理和北京润地建设分别以876万和856万平方米位列第二、第三 [1] - 二季度龙湖龙智造以606万平方米新签约代建面积位列单季度第一 其优势在于大前端研策能力、全业态能力和数字化能力 [1] - 2025上半年典型代建企业新增规划建筑面积同比增长17.6% 后入局企业规模增长普遍较快 [2] 企业战略与行业趋势 - 行业调整期代建作为轻资产业务被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部分企业剥离重资产业务全面转型轻资产 [2] - 房企普遍推行轻资产战略 代建有望成为行业重要增长极 多业态协同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是关键竞争力 [3] 交付力表现 - 绿城管理以25600套交付量位列第一 部分项目实现"交房即交证" [3] - 代建企业通过参与纾困项目代建、严把产品质量、加快工期等手段强化交付力 [2]
瑞安房地产“补仓”上海新天地 佛山项目引入险资
中国经营报· 2025-06-30 21:58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近期通过资产腾挪术进行战略调整,包括联合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拿下上海新天地东区地块50%股权及为佛山岭南天地项目引入险资 [2] - 公司战略聚焦一线城市尤其是上海市场,在市场调整完成前以轻资产模式拓展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并寻求外部资本合作 [2] - 上海新项目有助于发挥公司高端住宅开发运营经验,扩大业务规模及收入来源,佛山项目符合轻资产策略,旨在改善资金循环 [2] 上海新天地项目 - 公司与天安成立合营公司上海瑞天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28.94亿元底价收购上海永业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50%股权 [3] - 该项目包含三宗总出让面积5.1万平方米的地块,成交总价194.4亿元,楼面价约8.46万元/平方米,将开发高层及超高层住宅 [3] - 地块位于大新天地社区内,有助于完善区域功能及生态布局,推动"世界级复合功能都市核心区"建设 [4] - 公司此前与上海永业集团合作开发的翠湖天地六期项目实现"日光",108套房源套均1.11亿元,均价约21万元/平方米,总销售额119.79亿元 [5] 佛山轻资产项目 - 公司将佛山瑞安及佛山安盈100%股权转让予青岛瑞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对价34.9亿元,交易后仍持有基金57.63%权益 [7] - 佛山项目包含岭南新天地及岭南站购物中心等资产,总建筑面积约144,590平方米,估值合计42.049亿元 [7] - 交易符合公司轻资产策略,预计不会产生重大收益或亏损影响,所得款项6.83亿元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7][8] - 交易完成后项目仍由公司旗下瑞安新天地管理,三个项目营运表现优秀,整体出租率维持在90%以上,租金收入保持增长 [9] 公司发展现状 - 上海新天地是公司代表作,经过近30年发展已成为地标级超级复合功能社区,翠湖天地品牌成为高端生活代名词 [6] - 截至2024年,公司在上海市住宅可售权益货值仅剩59亿元,其中新天地板块太平桥地块剩余可售权益货值约41亿元 [6]
李春光旗下东湖国际更名东湖丽华!山西丽华大酒店轻资产连下4城...
搜狐财经· 2025-06-29 11:51
战略合作签约 - 丽华大酒店与山西新晋商酒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托管经营汾杏酒店,目标打造山西商务度假酒店品牌[1] - 丽华大酒店总经理姚建平表示将整合专业管理团队、运营经验及资源,结合汾杏酒店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以"文化+品牌+运营"驱动提升酒店品质[3] - 新晋商酒庄集团董事长侯清泉强调将全力支持合作,期待优势互补,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并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5] 汾杏酒店背景 - 汾杏酒店2023年开业,位于新晋商酒庄集团内部,拥有106间客房、中餐包间、西餐自助、300人宴会厅及多功能会议设施[6] - 酒店依托集团品牌与文化资源吸引商旅人士,周边有太符观等景点及酒厂、博物馆展示汾酒酿造文化[6] - 新晋商酒庄集团前身为1979年汾杏酒厂,2009年改组为综合性集团,旗下汾杏酒厂2020年提出"杏花村第二瓶美酒"目标并启动全国化运营[5] 丽华大酒店发展 - 公司2008年开业,隶属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2010年获评"中国五星级饭店",2024年入选"山西精品"区域公用品牌,预计2024年营收2.89亿元[6] - 2023年起布局轻资产战略,新增酒店管理输出业务,首个试点为代县雁门王酒堡项目,2024年完成管理输出体系手册编制[7][8] - 2024年承接清徐东湖、吕梁新城两家酒店筹备运营,并与新疆哈密宾馆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首个挂牌项目为清徐东湖丽华大酒店(原东湖国际酒店)[9] 行业动态 - 2024年全国酒店平均入住率58.81%(2023年为61.31%),平均房价199.92元(2023年超210元),行业整体下滑[7] - 丽华大酒店通过轻资产战略规避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聚焦品牌建设与服务输出,2023-2024年连续拓展管理输出项目[11] 项目细节 - 雁门王酒堡项目总投资近10亿元,占地9万平米,位于5A级雁门关景区,丽华大酒店2023年6月承接其管理咨询[7] - 清徐东湖丽华大酒店建筑面积98000平米,定位现代豪华型五星级酒店,由地产商李春光旗下项目更名而来[9]
茅台机场再推乘机购酒资格活动,中奖概率100%;帝亚吉欧欲出售非洲啤酒业务丨酒业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30 08:43
茅台机场购酒活动 - 茅台机场在2025年5月30日至6月30日期间推出乘机抽取购酒资格活动,中签率为100%,中签者可按1499元/瓶的价格购买飞天53%vol 500ml贵州茅台酒1瓶 [1] - 该活动可能提升贵州茅台品牌形象及市场推广效果,并增强消费者对茅台产品的关注度和购买意愿 [1] 《白酒质量通则》国标起草 - 中国酒业协会召开《白酒质量通则》国家标准起草工作会议,讨论白酒的术语定义、质量分级、通用要求等内容 [2] - 该标准有利于规范白酒行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信任度,对贵州茅台等龙头企业形成利好 [2] 帝亚吉欧出售非洲业务 - 帝亚吉欧考虑出售其非洲业务,包括东非啤酒有限公司(EABL),作为其轻资产战略的一部分 [3] - 此举旨在精简运营,减少经济波动影响,并应对酒精需求下降和投资者担忧的问题 [3] - 此前公司已出售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埃塞俄比亚的啤酒厂资产 [3]
Stellantis集团内提拔新任CEO,重心在美洲市场
中国经济网· 2025-05-29 22:08
新任CEO任命 - Stellantis集团任命Antonio Filosa为新任首席执行官,自6月23日起生效,董事会全票通过该决议 [1] - Antonio Filosa此前担任Stellantis集团美洲区首席运营官,职业生涯几乎全部集中于美洲地区 [2][3] - 新任CEO的任命可能预示着公司未来业务重心将向美洲市场倾斜 [1][3]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财年Stellantis集团净营收为1569亿欧元,同比下滑17% [1] - 2024财年净利润同比骤降70%,至55亿欧元 [1] - 公司此前已下调2024年财务预期,预计营业利润率下滑至5.5%至7%,远低于此前的两位数目标 [1] - 预计2024全年自由现金流将在"负50亿至负100亿"欧元之间 [1] 美洲市场表现 - 2024年北美地区销量152.7万辆,同比下滑14.31% [3] - 2025年一季度北美市场出货量再次下滑20%,至32.5万辆 [3] - 南美市场成为2024年唯一增长的主要市场,销量增长4.21%,市场份额达22.9% [3] - 2025年一季度南美市场交货量再增长19% [3]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合资企业)销量为4.6万辆,同比下降29.2% [4] - 2025年一季度包括中国、印度及亚太地区(不含合资企业)的合计销量仅为1.2万辆,下滑20% [4] - 公司在中国市场采取"轻资产"战略,逐渐弱化现有项目,转而押注零跑汽车 [5] - 零跑汽车股价相较于年初已经翻番,对公司应有不小贡献 [5] 管理层变动 - 前任CEO唐唯实因公司惨淡表现于2024年12月1日提前辞职 [1] - 董事会特别委员会历时半年最终选定Antonio Filosa接任CEO职位 [2] - 新CEO在美洲市场的深厚经验被视为公司恢复盈利增长的关键助力 [3]
王健林卖光家产断腕自救,他的儿子王思聪现在咋样了
搜狐财经· 2025-05-28 07:25
万达资产出售交易 - 2025年5月万达再次出售48座万达广场,交易金额达500亿元,接盘方包括太盟投资、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等资本方[1] - 48座广场覆盖全国39个城市,包括北京银河万达、上海颛桥万达等一线城市核心资产,其中年租金收入超3亿元的项目占比达40%[3] - 万达保留运营权继续收取管理费,延续2017年起推行的轻资产战略[3] - 2025年初已出售5座广场,2024年全年累计出售26座[1] 万达债务压力 - 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有息负债达1316亿元,其中237亿元需一年内偿付[3] - 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触发对赌协议,需支付180亿元回购款[3] - 王健林个人名下80亿股权被冻结[3] 轻资产转型成效 - 2024年万达商管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23%[3] - 自持广场数量从巅峰期513座降至约300座,租金总收入同比下降12%[3] - 轻资产模式使万达不再承担物业贬值风险,专注商业运营[4] - 腾讯、京东加入可能带来数字化升级如智慧零售场景融合[4] 轻资产模式挑战 - 过度依赖管理输出可能导致质量控制难度增加[6] - 万达仅能获得约净租金30%的分成,无法享受资产增值红利[6] - 资本方持股比例上升后万达在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可能减弱[6] 王思聪商业布局 - 主导的寰聚商业管理公司资产规模超60亿元,布局70余个项目[6] - 泰安寰聚文旅中心投资37亿元,将打造华北最大室内四季滑雪场[6] - 收购北京朝阳区某商业综合体30%股权,溢价率不足15%[8] - 通过普思资本向AI教育企业注资2.3亿元[8] - 潮牌"球员工"2023年双十一销售额破5.2亿元[8] 父子商业路径对比 - 王健林坚持"商业生态+资本运作"的重度运营模式[9] - 王思聪采用"IP+流量+资本"的轻量化打法,强调"年轻力""微度假"概念[9] - 王思聪商业布局刻意避开万达主战场[9] 行业影响 - 万达危机是传统商业模式生存考验的体现[11] - 王思聪尝试代表新一代对商业本质的理解[11] - 这对父子成为中国商业文明迭代的典型案例[11]
深度视角 | 从首富到“卖楼狂人”: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的背后
搜狐财经· 2025-05-27 21:13
万达广场抛售交易 - 2025年5月王健林以约500亿元抛售48座万达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核心城市,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1] - 这是万达两年内第80座广场的资产处置,既是应对债务危机的紧急措施,也是轻资产战略转型的关键步骤[1] - 交易价格较峰值缩水40%,资方通过折价收购锁定长期收益[9] 万达债务危机根源 - 债务危机始于2016年与资本签订的"上市对赌"协议,核心条款为若万达商管未能在约定时间上市需以高额利息回购股权[3] - 港股四次上市失败直接触发380亿元回购条款,叠加其他债务导致短期债务攀升至400亿元,而账面现金仅116亿元[4][5] - 截至2025年5月,王健林名下股权被冻结4.9亿元,集团整体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债券利率飙升至15%[5][16] 资本接盘动机 - 太盟投资认购次级份额50亿元,计划将万达广场打包为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获取超额收益[9] - 腾讯计划投入120亿元接入智慧零售系统,将万达广场年60亿客流转为私域流量[9] - 京东拟开设"京东之家"体验店补充线下布局短板[9] - 险资通过私募基金低价收购,锁定年化5%-6%的保底租金收益[6][9] 轻资产战略实施情况 - 万达自2015年提出轻资产战略,通过出售物业所有权保留品牌管理与运营权,负债率从79%降至53%[8][10] - 但过度抛售导致核心资产流失,自持广场从513座降至约300座,品牌控制力下降[14] - 2024年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2%,轻资产模式盈利能力受电商冲击和消费疲软影响[1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万达与恒大、融创共同印证房企"借债-扩张-上市"模式的崩塌,行业转向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能力竞争[11] - 商业地产租金回报率跌至5%-8%,传统"收租逻辑"逐渐失效[11][14] - 资本通过分层设计将风险转嫁,国有大行提供300亿低息贷款,太盟认购50亿次级份额,形成风险分层的"狼群战术"[12]
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腾讯等熟人团接盘,万达日子不好过啊
搜狐财经· 2025-05-26 19:07
万达广场出售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万达集团一次性出售48座万达广场,主要目的为缓解4378亿元总负债及1375亿元有息负债压力,同时推进轻资产战略转型 [1][3] - 接盘方为太盟投资、腾讯、阳光人寿等组成的联合体,交易金额或达500亿元,反映资产仍具商业价值 [7][9][11] - 此次交易标志商业地产行业从重资产开发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变的行业趋势 [11] 万达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底,万达商管总负债4378亿元,有息负债1375亿元,账面现金仅892亿元,存在显著偿债缺口 [3] - 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触发300亿元回购条款,与永辉/苏宁/融创另有180亿元债务纠纷 [5] - 轻资产模式收入规模有限:2023年品牌管理费收入43亿元,难以覆盖债务利息 [7] 轻资产战略进展 - 自2015年启动转型,当前管理472个商业项目,但所有权转移后抗风险能力减弱 [7] - 2023年以来频繁出售资产,本次48座广场交易后保留运营权,持续获取管理收益 [4][11] - 战略转型逻辑:从自主开发(土地购置+建设)转向输出品牌与管理能力 [3][4] 接盘方动机分析 - **太盟投资**:亚洲最大私募之一,擅长低谷期抄底优质资产 [7] - **腾讯**:完善智慧零售生态,将万达广场纳入线下消费场景布局 [7] - **阳光人寿等险资**:看重5%-7%的年化租金回报率,高于保险资金负债成本 [7][9] 资产价值评估 - 48座广场覆盖北京/广州/成都等一二线核心商圈,地理位置稀缺 [9] - 成熟运营模式保障稳定客流,多数为区域商业中心,具备长期收益潜力 [9] - 买方联合体资金充裕,低价收购后可通过租金收益+资产增值获利 [9] 行业影响 - 反映商业地产行业从重资产持有向资产管理模式转型的普遍趋势 [11] - 头部企业通过资产出售优化资产负债表,同时保留运营权实现轻资产化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