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

搜索文档
上海农商银行:一江金融水 生态共潮生
新华财经· 2025-06-26 14:58
绿色金融发展 - 上海农商银行自2020年起系统化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与国家"双碳"目标时间表深度绑定,将本土经验与ESG理念融合,探索多行业绿色金融子领域[1] - 绿色金融实践包括"渔光互补"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崇明"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整合有机种植、乡村旅游与土地治理)等乡村绿色振兴项目[1] - 创新工具包括全国首单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首笔CCER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上海首批气候投融资项目及取水权质押贷款,并推出"乡村生态贷""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产品[1] 绿色金融规模与品牌建设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绿色融资规模突破1200亿元,绿色信贷近三年年化复合增长率超60%,绿债及绿色信贷规模居全国农村金融机构首位[2] - 作为UNEP FI负责任银行原则(PRB)上海首家签署行,发布"绿鑫同舟"品牌并提出"GREEN SHRCB"理念(全球视野、本土特色、持续演进、价值创造、净零排放)[2] 氢能产业支持案例 - 国富氢能(氢能全产业链企业)因扩产资金缺口获上海农商银行投贷联动、综合授信支持,成为其在上海地区唯一授信银行,助力突破产能瓶颈及技术产业化[3][5] - 该行通过"鑫动能"培育库为港股IPO提供分类培训、财务顾问等服务,最终推动企业于2024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6] 科创金融生态系统 - 科创企业分五阶段(银种子、金种子、鑫种子、拟上市、已成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2025年一季度服务近4500家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1200亿元),覆盖上海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及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 - "鑫动能"计划历经三次升级(2018年1.0至2023年3.0),构建"鑫生态"系统,联合外部机构从产业资源整合、政策对接等6维度提供增值服务[6] 长三角一体化布局 - 通过"业务、品牌、管理、资本走出去"策略形成金融网络:2011年浙江嘉善设分支机构,2020年设长三角金融总部,2024年设立示范区分行,并参股海门农商银行、杭州联合银行[7] - 控股子公司长江金租聚焦"三现代"(制造、物流、能源)和"三租赁"(普惠、绿色、设备),截至2025年一季度绿色租赁投放占比超35%、资产余额占比近40%,科技租赁投放及余额占比均约33%[7][8]
沪农商行:一江金融水 “三重”生态共潮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3:52
绿色金融战略 - 公司2016年获上海市节能服务绿色金融支持奖,2020年明确"打造长三角最具绿色底色的银行"战略目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并纳入战略发展规划[2] - 科技赋能方面启动绿色金融业务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模型实现智能识别与环境效益评估,将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绿色融资规模突破1200亿元,近三年绿色信贷年化复合增长率超60%,绿债规模领跑全国农村金融机构[3] 绿色金融创新实践 - 落地全国首单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CCER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创新工具,推出"乡村生态贷"等ESG特色产品[3] - 支持"渔光互补"项目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推动崇明"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整合有机种植与乡村旅游[3] - 张江科技支行成为上海首家碳中和银行业营业场所,打造绿色运营标杆[2] 科技金融生态构建 - 将科技企业分为"银种子"至"已成熟"五阶段,截至2025年一季度服务近4500家科技企业,贷款规模超1200亿元,覆盖上海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8] - "鑫动能"计划从1.0升级至3.0版本,联合交易所、投资机构等构建"鑫生态",提供产业资源整合等六大维度服务[9] - 案例:为国富氢能提供投贷联动服务,助其2024年港股上市,该企业自主研发液氢储罐等核心技术[7][9] 长三角一体化布局 - 2011年起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嘉善、昆山)、参股海门农商银行等方式推进跨区域经营,2024年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11] - 长江金租聚焦"三大现代产业方向",绿色租赁资产余额占比近40%,科技租赁余额占比33%,连续八年获浦东新区经济贡献奖[12] - 提出"ONE SHRCB"集团化战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金融水域网络[10][11] 可持续发展理念 - 发布"绿鑫同舟"品牌及"GREEN SHRCB"方法论,涵盖全球化视野、本土特色、净零排放等核心要素[4] - 作为UNEP FI负责任银行原则上海首家签署行,推动价值链伙伴共同践行可持续发展[4]
长三角地区前5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5.2% 三省一市各具特色
新华财经· 2025-06-26 13:07
长三角地区外贸表现 - 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6.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5% [1] - 前5个月出口4.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3%,进口2.44万亿元,同比下降2.7% [1] - 5月单月进出口1.44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出口9159.3亿元增长7.7%,进口5201.2亿元增长2.1% [1] 各省市外贸表现 - 江苏省进出口总值2.33万亿元,同比增长5.3%,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34.7% [1] - 浙江省出口1.69万亿元,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贡献率居全国首位 [1] - 安徽省进出口总值3747.9亿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国增速12.9个百分点 [1] - 上海市进口近1万亿元,占长三角地区进口总值的40.7% [1] 企业类型表现 - 民营企业进出口3.74万亿元,同比增长9.1%,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5.6% [2] -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2] 贸易伙伴表现 - 对东盟进出口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6.9% [2] - 对欧盟进出口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9% [2] -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2] 出口产品表现 - 机电产品出口2.56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占出口总值的59.6% [2] - 集成电路出口2111.6亿元,同比增长19.3% [2] - 电脑及其零部件出口1802.9亿元,同比增长2.1% [2] - 汽车出口1464.1亿元,同比增长14% [2] -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8047亿元,同比增长4.8% [2] - 纺织服装出口4612.4亿元,同比增长7.5% [2] - 塑料制品出口1539.7亿元,同比增长5.2% [2] 进口产品表现 - 机电产品进口9793.3亿元,同比增长2.5%,占进口总值的40.1% [3] - 集成电路进口3243.4亿元,同比增长2.7% [3] - 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648亿元,同比增长29.9% [3] - 民生消费品进口 [3] - 肉类进口227.3亿元,同比增长3.4% [3] - 乳品进口167.6亿元,同比增长26.9% [3] - 食用油进口147.9亿元,同比增长26.8% [3] 历史数据 - 自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长三角地区外贸规模累计突破100万亿元,达101.2万亿元 [3]
安徽,何以崛起
投资界· 2025-06-26 10:33
新兴产业与安徽经济崛起 - 2024年安徽GDP冲破5万亿,进出口总值和增速分别位列中部第一和长三角第一 [3] - 一季度汽车产量超越广东登顶全国第一,汽车出口量超越上海拿下全国第一 [3] - 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达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位居全国第六和中部六省之首 [22] 借势长三角一体化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连接四大黄金腹地,安徽省内行程最长,证明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分量 [5][7] -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安徽全省域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地区 [8] - 2024年1~11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280个,实际到位资金8532.4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省比重62.9% [11] 成本优势与产业承接 - 安徽造车和运输的综合成本比江浙沪便宜5%到10% [9] - 安徽工业用地成交均价10-20万元每亩,合肥最贵仅26.7万元每亩,显著低于江浙的20~60多万元每亩 [10] - 阜阳吸引沪苏浙百亿级投资项目落地,淮北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实现陶铝新材料产业化 [10]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合肥拥有12个大科学装置,数量超过北京,已建成3个在建2个 [12] -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4万多台套科学仪器 [12] - 科大讯飞依托合肥和杭州科研力量,工业巡检机器人等产品持续迭代 [11] 汽车产业全链条布局 -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突破357万辆占全国1/9,新能源汽车168.4万辆占全国1/8 [21] -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1年14.5万辆攀升至2024年135万辆,全国第二 [18] - 芜湖奇瑞汽车2024年产量占全省46.2%,出口量占全省近80% [19] 新兴产业全省协同发展 - 宣城集聚7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年产值超850亿元 [20] - 皖北聚集近1000家汽车产业链企业,目标2025年产业规模占全省超15% [21] - 合肥打造六大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人工智能等 [23] 区域经济格局重塑 - 安徽从"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转变为长三角与中西部的关键交汇点 [26] - 一季度进出口增幅位居长三角第一,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26] - 内陆省份在外贸版图分量提升,安徽迎来新发展机遇 [26]
长三角外贸展现强大韧性活力 二〇一八年以来规模累计突破百万亿元
经济日报· 2025-06-26 05:53
本报上海6月25日讯(记者李治国)从上海海关获悉,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 来,长三角地区外贸规模迅速增长,截至今年5月份,累计已突破100万亿元,达101.2万亿元,展现出 强大韧性和活力。 东盟、欧盟为主要贸易伙伴。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为1.07万亿元、1.02万亿 元,分别增长16.9%、3.9%;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3.36万亿元,增长10.1%。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4.4万亿元,增长4%。民营企业进出口3.74万亿元,增长 9.1%,占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55.6%。 从产品类型来看,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六成,集成电路出口增速较快。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出口机电 产品2.56万亿元,增长9.9%,占同期长三角地区出口总值的59.6%。 今年前5个月,长三角地区进出口6.7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7.5%。江苏进 出口总值2.33万亿元,增长5.3%,占同期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的34.7%;浙江出口1.69万亿元,对全 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居全国首位;安徽进出口总值3 ...
长三角外贸累计破百万亿元!前5月浙江出口增长贡献率最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0:29
长三角外贸总体表现 -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截至2023年5月累计外贸规模达101.2万亿元 [1] - 2023年1-5月进出口总值6.73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国进出口总值37.5% [1] - 出口4.29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44万亿元下降2.7% [1] 分省市外贸数据 - 浙江省出口1.69万亿元增长9.6%,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居首 [2] - 江苏省出口1.55万亿元增长9.6%,上海市出口7873.8亿元增长11.5%,安徽省出口2530.6亿元增长15.8% [2] - 安徽省进口1217.3亿元增长14.6%,是长三角唯一进口正增长省份 [2] - 上海市进口9946亿元占长三角进口总值40.7%,保持枢纽地位 [2] 机电产品贸易特征 - 长三角机电产品出口2.56万亿元增长9.9%,占出口总值59.6% [3] - 江苏省机电出口1.07万亿元增长10.5%,占该省出口68.8% [3] - 安徽省机电出口1818.1亿元增长18.3%,占该省出口71.8% [3] - 机电产品进口9793.3亿元增长2.5%,占进口总值40.1% [3] 重点商品贸易动态 - 集成电路出口2111.6亿元增长19.3%,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3243.4亿元增长2.7% [5] - 电脑零部件出口1802.9亿元增长2.1%,进口648亿元增长29.9% [5] - 当前"大进大出"模式反映区域产业升级阶段特征 [5] 外贸新业态发展 - 浙江省市场采购贸易出口2614.5亿元增长22.2%,占全国同类出口74.7% [2] - 该模式拉动浙江省出口增长3.1个百分点 [2]
破界之后,长三角酒业如何协同共生?
搜狐财经· 2025-06-25 15:12
长三角经济概况 - 2024年长三角GDP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25% [3] - 2025年一季度GDP超8万亿元,持续占全国1/4份额 [3] - 区域以全国4%土地集聚17%人口,经济增长贡献率30% [3][8] 安徽酒业表现 - 2024年规模以上酒企营收375.8亿元(+9.2%),利润127.7亿元(+13.2%) [4] - 古井贡酒为龙头,与迎驾贡酒、口子窖形成"一超多强"格局 [4] - 数字化转型初见成效,头部企业占全省60%以上体量 [6][7] 江苏酒业困境 - 2024年白酒产量下滑9.83%,利润骤降16.69% [4] - 洋河新增10万吨陶坛库,今世缘扩建4万吨产能,但库存压力显著 [4] - 苏州谷小酒以"百日十万店"速度开拓年轻市场 [4] 浙江黄酒转型 - 黄酒产量占全国57.02%,行业向高端化、年轻化发展 [4] - 2024年古越龙山营收19.36亿元(+8.55%),会稽山营收16.31亿元(+15.6%) [4] - 面临消费者老龄化与年轻市场渗透不足挑战 [6] 上海酒业危机 - 金枫酒业2024年营收5.78亿元(+0.87%),净利润576.14万元(-94.49%) [5] - 上海贵酒营收暴跌82.54%至2.85亿元,净亏损2.17亿元 [5] - "石库门"黄酒面临严峻转型压力 [5] 行业协同机遇 - 长三角一体化推动标准互认、物流简化,降低渠道成本 [8] - 共建原粮基地统一农残标准,破解原料品质波动 [8] - 上海、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超8万元,支撑高端酒65%市场份额 [8] 战略发展建议 - 整合四地资源共建"智能酿造"创新链,设立联合实验室 [9] - 开发"酒文旅"一体化IP,串联非遗技艺与文旅资源 [9] - 推动低度化、小瓶装产品,利用浙江电商与上海潮流文化 [9] - 建立长三角酒类信息共享平台,优化跨省市场布局 [9][10] 行业现存问题 - 白酒营销存在品牌运作务虚、定价混乱、渠道建设不足等问题 [12] - 黄酒品类扩容不足,高端化进程缓慢 [7] - 苏酒、徽酒全国化布局未充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7][10]
首单落地!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清算通构建服务“三农”新通道
新华财经· 2025-06-25 13:22
大宗商品清算通首单玉米交收业务落地 - 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清算通成功落地首单玉米交收业务,标志着金融服务延伸至农业产业链核心环节[1] - 该业务由张家港保税科技客户通过湖南长沙新港公司完成,6月18日已将玉米、豆粕、菜籽粕纳入清算通体系[1] - 该体系通过线上化清结算枢纽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市场活力、促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1] 大宗商品清算通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自2021年3月成立以来,已对接8家政府支持的合规大宗商品现货平台和24家仓储机构[2] - 服务覆盖化工、有色、黑色、农产品等行业的1.4万余家实体企业[2] - 累计处理现货交易65万笔,清算金额2.9万亿元,交割数量超4.3亿吨[2] 大宗商品清算通业务模式与战略意义 - 核心模式为对接现货平台及仓储企业,联合商业银行提供大额实时资金清结算服务[3] - 该模式提升地方政府监管效能,响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3] - 2025年被纳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3] 大宗商品清算通未来发展规划 - 将持续深化对"三农"、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3] - 加速构建覆盖更广、层次更丰富的清算体系[3] - 全方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3]
申万宏源助力盐城市城市资产投资集团20亿公司债券成功发行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6-25 09:29
债券发行情况 - 申万宏源证券成功助力盐城市城市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2025年非公开发行可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20亿元,期限3+N年,票面利率2.32% [1] - 本期债券全场认购倍数2.57倍,边际认购倍数1.89倍,创发行人可续期债券发行利率历史新低,同时创盐城市可续期债券发行利率历史新低 [1] - 债券发行结果体现了资本市场投资者对盐城城投企业信用的高度认可,同时展示了申万宏源强大的销售能力 [1] 发行人背景 - 盐城市是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处于国家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交汇点 [2] - 发行人为盐城市第一大平台公司,是当地最主要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基础设施运营公司 [2] - 公司业务涵盖工程项目及土地开发整理、房屋销售、保安业务、酒店业务、房屋租赁、自来水供应、接水安装及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等多个板块 [2] 发行意义 - 本期债券成功发行有助于发行人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拉长债务久期,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2] - 此次发行是申万宏源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践行金融服务实体,聚焦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2] - 发行结果进一步提升了申万宏源在江苏及长三角区域的市场影响力,为深耕区域业务树立良好口碑 [2] 未来规划 - 申万宏源将继续发挥国有大型金融企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深耕区域业务 [2] - 公司将进一步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发展战略 [2]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大会首落临平
新浪财经· 2025-06-24 21:16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现状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连接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1] - 2024年协同创新发展指数达170分(基期2018年=100分),年均增幅超9%,研发经费投入增幅82.4%(年均1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6万家增至5.9万家(增幅2.8倍) [8] - 形成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物联等战略新兴领域60余项国际领先成果 [6] 三大联盟成立及作用 - 重大科创平台联盟:整合九城市近百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科创平台,打破地域壁垒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 [4] - 企业出海服务联盟:联合170余家专业机构提供国际化合作平台与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全球化 [6] - 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聚集300余家产业链成员单位,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6] 临平区产业与区位优势 - 交通枢纽:40分钟高铁直达上海,58公里大运河实现江海河联运,推进沪乍杭铁路建设 [10] - 产业体系:拥有28家上市企业、810家规上工业企业,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省级"未来工厂"6家(全省第一) [10] - 创新生态:R&D投入强度3.79%,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0家、高新技术企业1467家,与上海形成"科研溢出+智造落地"模式 [10][11] 区域合作深化举措 - 建立长三角G60浙江(临平)科创基地,强化九城市在协同孵化、技术攻关合作 [10] - 配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引进领军人才159人、高水平工程师及高技能人才超10万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