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L4自动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无人配送爆发前夜:翻倍上量、售价“砍半”与格局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21:14
行业趋势 - 快递场景成为L4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突破口 市场快速扩容带来产业链机会 同时可能加剧行业竞争 [1] - 2023年以来 行业头部公司销量目标普遍翻倍增长 A股无人配送概念受资金热炒 [2] - 相比于载人场景的艰难 低速商用载货(尤其是快递物流)成为技术落地的优先方向 [3] 商业化进展 - 顺丰2023年招标百台级无人物流车 2024年扩至千台级 被视为行业商业化标志性事件 [6] - 主要快递企业投入规模:中通1000辆 圆通500辆 韵达超100辆 申通超200辆 顺丰超800辆 [6] - 中通与新石器合作计划未来落地10000台 顺丰预计2025年无人车规模达8000辆 [6] 成本效益分析 - 无人物流车单趟可载500票快递 往返1000票 单票成本节约30%-50% [4] - 通达系加盟商案例:日单量5000+ 使用3台无人车后单票成本从0.2元降至0.1元 年节省18万元 [4] - 人效提升:快递小哥业务量增加20% 月增收2000元 公司业务量同步提升20% [5] 技术及成本突破 - 当前无人物流车时速40公里/小时 固定路线可实现安全运营 [7] - 激光雷达价格从10万元/台降至千元级 整车BOM成本普遍低于10万元 [7] - 九识智能2024年新车价格降至4-5万元 FSD订阅模式5年总成本约10万+ 最新车型裸车价低至1.98万元 [7] 产能与市场扩张 - 九识智能2024年目标产量3000台 实际单日预售5290台 全年交付目标1万台 [8] - 易咖智车南京工厂规划年产1万辆 利用当地汽车产业链优势降低成本 [8] - 行业核心指标转向"日活" 白犀牛2025年日活目标5000台以上 [8] 市场空间与政策 - 华泰证券测算:仅快递网点到驿站场景潜在市场空间366亿元 [10] - 2021年起北京等地开放路权试点 但全国性标准仍需3年左右建立 [11] - 头部企业采用"地推"模式 每城单独申请牌照 已落地超百城 [11] 产业链合作 - 九识与吉利远程合作推进车规化量产 白犀牛与经纬恒润合作开发高可靠性硬件 [11][12] - Robotaxi企业文远知行切入市场 但行业认为技术复用率仅10% 跨界竞争难度大 [13]
哈啰重金入局Robotaxi 能否破局商业化之路
证券日报网· 2025-07-01 18:19
行业前景与市场预测 - Robotaxi处于行业爆发前期 AI技术飞跃、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政策助力及消费者接受度提高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1] - 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元年 2030年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 渗透率32% 较2027年增长22倍 [2] - L3技术量产落地为L4商业化提供依据 车企普遍计划2023下半年至2024年实现L3量产 产业化临近临界点 [2] 哈啰战略布局 - 联合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成立造父智能科技 专注L4自动驾驶研发 首期投资超30亿元 [1] - 业务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打造多层级运营平台 适配不同车型 提供运维体系及充换电等配套服务 [1] - 从共享两轮业务转型 2018-2020年累计亏损50亿元后 逐步拓展网约车、顺风车等四轮业务 Robotaxi为战略转型关键一步 [3] 技术合作与数据积累 - 蚂蚁集团提供AI算力与算法支持 宁德时代提供滑板底盘及电池技术 哈啰贡献出行平台运维能力 [1] - 聚焦"长尾场景"数据攻关 结合真实驾驶与模拟仿真数据加速积累 利用行业开源模型降低研发门槛 [2] 行业竞争格局 - 赛道已聚集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科技公司 T3出行等平台及主流车企 竞争呈多层次化 [6] - 多数企业仍处测试运营阶段 市场未达白热化 哈啰需突破核心技术壁垒与场景应用难题 [6] 商业化挑战 - 政策法规待完善 运营覆盖密度不足制约商业模式闭环形成 [4] - L4技术依赖海量道路测试数据迭代 哈啰缺乏自研历史沉淀 外部合作或影响技术壁垒构建速度 [5] - 资金压力显著 30亿元投入仅支撑初期研发 需在未来2-3年内验证盈利模式以维持资本市场信心 [5]
微软计划在Xbox游戏部门大幅裁员|首席资讯日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6 11:58
泡泡玛特跨界家电行业 - 泡泡玛特疑似进军家电行业,正在招聘冰箱领域相关人才,包括小家电采购主管、家电品质专家、研发工程师等岗位 [1] - 招聘薪资范围在12000-45000元之间,工作地点分布在深圳、东莞、上海、北京等地 [1] 国家发改委支持灾后恢复 - 国家发改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亿元支持贵州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灾后应急恢复 [2] - 追加安排1亿元支持广东、湖南进一步做好灾后应急恢复工作 [2] 货拉拉首款专属货车上市 - 货拉拉多拉首款专属纯电厢式货车将于7月首发并开售,由长安跨越深度定制 [3] - 该车型载货容积达7.8立方米,18分钟快速充电,承重达1475KG [3] 小米发布AI眼镜 - 小米将于6月26日发布小米AI眼镜,定位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 [4] 中国建设新一代太阳望远镜 - 中国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省稻城县无名山启动建设"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 [5][6] - 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6] 特斯拉Robotaxi及自动驾驶行业 - 特斯拉于6月22日在美国推出基于FSD的Robotaxi试运营服务 [7] - L4自动驾驶行业今年迎来拐点,Robovan龙头订单加速放量 [7] 芯片模型研究渐冻症 -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ALS患者干细胞创建"芯片上的ALS"疾病模型,有望揭示疾病成因并推动治疗开发 [8] 微软Xbox部门裁员 - 微软计划下周在Xbox游戏部门进行大规模裁员,作为公司整体重组的一部分 [9] 阿里巴巴业务整合 - 马云和吴泳铭现身饿了么工区参与淘宝闪购周会,显示阿里三大业务线协同作战序幕拉开 [10] 房地产行业政策预期 - 预计下半年"稳楼市"政策将进一步加码,城市更新和土地收储政策将改善行业库存压力 [11] 长安汽车集团更名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更名为"辰致汽车科技集团",注册资本609227.34万元 [12] 济南公积金政策调整 - 济南允许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提取公积金支付保障性住房购房首付款,最低首付比例15% [13]
午评:创业板指半日涨超1% 军工、多元金融板块集体大涨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5 12:19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6月25日早盘震荡走高 沪指涨0 28%至3430 16点 深证成指涨0 64%至10282 96点 创业板指涨1 34%至2091 82点 [1] - 大金融板块集体走强 中农工建四大行创历史新高 国盛金控、湘财股份、瑞达期货等多股涨停 [1] - 军工股震荡拉升 中天火箭、航发科技、北方导航等十余股涨停 固态电池概念股一度冲高 天际股份涨停 [1] - 油气股延续调整 准油股份连续跌停 [1] 热点板块 - 涨幅居前板块:多元金融、证券、军工装备、互联网保险、中船系、期货 [2] - 跌幅居前板块:油气开采及服务、影视院线、白酒、可燃冰、短剧游戏、CRO [2] 机构观点 - 中信建投:L4自动驾驶行业迎拐点 特斯拉推出Robotaxi试运营 九识、新石器等订单放量 机器人板块和整车新车周期为汽车投资主线 [3] - 开源证券:债市定价宽货币加码 权益资产性价比凸显 国内股市股息率高于存款及债券 估值低于海外市场 [3] - 中金公司: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2030年或达119亿元 多模态感知需求推动电力、MU、视觉传感器增量 [3] 政策动态 - 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信息报告试点启动 首批覆盖江苏、上海、天津等8省市 [4] - 上海拟推动海洋智能机器人发展 重点开发水下机器人、无人运载装备及深海潜水器 目标构建跨域多平台智能系统 [5] 行业动态 - 国泰君安国际获批升级牌照 成为首家可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香港中资券商 服务涵盖加密货币交易、衍生品发行等 [6][7]
中信建投:特斯拉robotaxi开始运营 新车、内需和出口仍为主线
快讯· 2025-06-25 08:13
L4自动驾驶行业 - 特斯拉于6月22日在美国奥斯特推出基于FSD的Robotaxi试运营服务 [1] - Robovan龙头九识、新石器和白犀牛订单加速放量 [1] - L4自动驾驶行业今年迎来拐点 [1] 汽车板块投资主线 - 机器人板块(科技成长)和整车新车周期仍是汽车板块投资主线 [1] - 新车、内需和出口等因素仍是确定性较强的结构性增量 [1] 行业情绪与订单情况 - 前期行业受主机厂淡季开启促销活动影响情绪 [1] - 近期终端订单有所回暖 [1] - 当前仍然存在预期修复或上行空间 [1]
华为发布L3商用方案后,嬴彻、智加们的日子还好不好过?
雷峰网· 2025-05-29 16:14
行业竞争格局 - 华为推出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获得11家车企支持,对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公司形成竞争压力[10] - 理想汽车成立无人卡车项目组,由智驾感知负责人常黎领导[12] - 行业原已存在图森未来、小马智行、嬴彻科技、千挂科技等公司,但部分企业遭遇困境(图森转型游戏、千挂破产清算)[5] 智加科技发展现状 - 2024年处于净亏损状态,但控股方满帮集团持续追加投资[2] - 2024年底完成行业首个仓到仓全无人驾驶运营测试,路线覆盖复杂城区与多车道高速[2] - 2018年获全国首张营运货车自动驾驶路测牌照,2023年在苏台高速完成全球首次示范运营[2] - 中美团队分拆运营:美国团队30-40人,主要与亚马逊合作销售自动驾驶系统;中国团队由容力领导[4] 技术商业化难点 - 编队运输模式面临货物供应稳定性挑战,空载率影响成本效益[5] - L4级自动驾驶技术难度高且改造成本大,运输调度体系与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尚未解决[5] - 嬴彻科技的L2+方案仅实现从4人减至3人,仍需补贴且未减少工作时间[6] 企业资本动态 - 智加科技2021年上市计划因滴滴事件暂停,2023年传出重启美股上市消息[2][5] - 嬴彻科技2025年考虑上市,2024年销售约2000台车辆,采用以租代售模式[6] - 九识智能2023年收入约1亿元,软件收费7000元/季度,正按15亿美元估值筹备港股IPO[7] 细分场景差异 - 矿山和末端物流是无人驾驶重卡发展较好的场景,九识智能的无人小车被定义为特种设备降低落地难度[6][7] - 货运平台布局自动驾驶具有防御性战略考量,满帮增持智加是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无人化货运需求[9] 市场潜在变量 - 特斯拉FSD和华为ADS若进化至L4级别,将对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10]
自动驾驶出海:墙内开花香墙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0 14:08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动态 - 文远知行与优步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未来5年新增15座国际城市部署Robotaxi服务,涉及欧洲、中东等区域[3] - Momenta与优步合作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优步平台,首批合作车型将于2026年初在欧洲启动[4] - 小马智行与优步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在中东市场接入Robotaxi服务,并逐步向北美、东南亚扩张[4] - 百度"萝卜快跑"计划扩展至瑞士、土耳其、日本,此前已与迪拜签署协议部署超1000辆无人车[5] 区域市场拓展策略 - 东南亚、中东成为首选目的地,因开放度高、场景明确[5] - 中东地区如阿联酋、沙特将自动驾驶视为智慧城市核心,阿布扎比已启动自主快速交通系统[6] - 欧洲市场通过《欧洲汽车行业行动计划》推动向智能、清洁、网联汽车转型[6] 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 - L4自动驾驶Robotaxi/Robobus为主要抓手,中国企业提供技术赋能优步[7] - 文远知行技术迭代效率提升3倍,法国项目收费比人工驾驶低20%,日均订单200单[7] - Momenta采用"无图技术"适配全球复杂路况,计划2025年底在慕尼黑、巴黎启动全无人测试[8] - L2与L4技术并行发展,中国企业在AI大模型、Robotaxi量产等关键技术实现工程化[9] 市场数据与渗透率 - 2025年中国市场L2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将达62%[10] - 2025年高速NOA渗透率预计10.8%,城市NOA渗透率9.9%[10] - 地平线与大众合作开发高阶智能驾驶方案,计划2026年在主要海外市场量产[11] 行业驱动因素 - 国内整车企业海外布局带动配套供应商体系延伸[9] - 新能源汽车崛起为自动驾驶技术出海打开局面,形成"整车+技术"打包输出[9] - 跨国零部件企业利用中国智驾优势拓展全球业务,如博世获5家中国车企定点合作[11] 技术优势与效率 - Momenta通过复用国内30亿公里驾驶数据,将新城市落地周期压缩至6个月,效率提升3倍[8] - 中国企业在复杂城市交通环境积累大量实践经验,技术成熟度受国际认可[9] - 智能辅助驾驶完成从高精地图到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演进,成本不断降低[10]
顺丰领投,白犀牛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5-11 09:31
融资情况 - 白犀牛智达完成2亿元B轮融资 由顺丰集团领投 鑫源汽车及线性资本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新产品开发 市场推广及供应链优化 [1] - 融资后成为首家同时获得快递龙头与商用车主机厂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 [1] 业务进展 - 无人配送车已在顺丰体系内实现日均活跃运营数百台规模 并持续快速交付 [1] - 主要服务于快递网点到末端驿站的无人配送场景 物流效率显著提升 [1] - 与三通一达 极兔等快递公司合作 帮助客户实现物流效率提升20%-50% [1] - 无人车应用场景覆盖传统物流 工业物流 零售 生鲜等50余个城市 [2] 产品技术 - 主力产品R5系列货箱容积5.5立方米 可装载超500件包裹 [2] - 单次充电满载续航超120公里 [2] - 顺丰将加速无人车在末端物流的规模化应用 [1] - 鑫源汽车通过底盘研发与车规级标准支持推动产品标准化落地 [1]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19年4月 由前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成员创立 [2] - 专注于城市公开道路自动驾驶 以无人配送为起点 [2] - 与永辉超市 达达快送 盒马生鲜 饿了么等企业深度合作 [3] 行业布局 - 顺丰12年前开始布局无人机物流 成立丰鸟科技 丰翼科技等公司 [3] - 2021年丰翼科技获腾讯投资 中粮资本 碧桂园创投等机构投资 [3]
对话小马智行CEO彭军:L4是与L2不一样的物种,L4的规模化就要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9 11:58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自动驾驶行业在2016年存在渐进式(L2逐步升级)与跨越式(直接攻关L4)路线之争,公司选择后者并坚持L4路线[4] - 2020年前后行业资本寒冬,公司面临转向L2++的诱惑但未动摇[5][6] - 当前行业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复苏期",资本回归理性,商业化曙光初现[14]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路径 - L2与L4是截然不同的物种和商业模式,目标差异导致技术、成本诉求不同[10][25] - L2市场已红海化,陷入价格战;L4处于规模化前夕,是蓝海市场[9][31] - L4商业化需在特定ODD(运行设计域)内实现安全性与成本平衡[18][24] - 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下降70%,为量产奠定基础[7][37] 规模化进展与主机厂合作 - 公司进入1-10规模化阶段,目标2023年底或2024年初全球运营车辆破千[55] - 与丰田、北汽、广汽共研Robotaxi,通过产线批量生产降低成本[7][34][38] -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成熟推动硬件成本快速下降,激光雷达等部件价格大幅降低[36][37] 竞争优势与全球化布局 - 中国复杂路况训练出更强技术细节打磨能力,商业化降本优势显著[47][49] - 无人驾驶车辆事故率比人类司机低10倍以上,保费更低体现安全性[54] - 已在中美建立样板工程,并拓展韩国、沙特、阿联酋等市场,采取本地化合作模式[63][64] 未来挑战与战略目标 - 需构建供需网络,实现用户等待时间缩短和全方位成本优化[58][59] - 运营车辆过万或10万级才能进入L4成熟阶段,预计还需15年时间[60] - Robotruck商业化闭环更快但全无人进程更慢,当前处于0-0.8阶段[70][71] 公司发展阶段与里程碑 - 已完成0-1技术验证阶段,超百辆全无人车辆常态化运营[16] - 下一阶段目标为千辆级运营规模盈亏平衡,逐步向万级迈进[55][60] - 上市后投资者关注点从技术可行性转向量产规模与用户反馈[68][69]
对话小马智行CEO彭军:L4是与L2不一样的物种,L4的规模化就要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8 15:55
自动驾驶行业技术路线 - 自动驾驶行业存在渐进式(L2逐步升级至L4)与跨越式(直接攻关L4)两种技术路线之争,公司选择后者[3] - L4路线商业化前景曾不明朗,导致部分企业转向L2辅助驾驶[4] - 当前L2市场已进入红海阶段,竞争白热化且难以差异化,L4则处于规模化前夕的蓝海阶段[8][25] - L2与L4在技术目标、成本诉求和商业模式上存在本质差异,属于不同物种[9][18][20] - L2转向L4需另起炉灶,数据采集、传感器布置等均需重构[22][24][25] 公司商业化进展 - 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下降70%,硬件成本仅为前代1/3[6][29] - 与丰田、北汽、广汽等主机厂合作研发量产车型,工业化程度提升带动成本进一步下降[27][30][31] - 全球运营车辆目标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突破千辆[44] - Robotruck已实现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但全无人进程慢于Robotaxi[58][59] - 运营车辆事故率比人类司机低10倍以上,保费更便宜[43]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无人驾驶行业已走过0-1技术验证阶段,进入1-10规模化阶段[14] - 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行业处于"复苏期",资本回归理性且商业化曙光初现[13] - 实现L4规模化需15年时间,车队规模需达到万级甚至10万级[48] - 北京、深圳等城市已颁发无人驾驶"城市通行证",政策环境逐步破冰[10] 核心竞争优势 - 中国复杂路况带来数据优势,使公司在细节打磨上优于国际同行[37] - 中国制造业降本能力强劲,商业化竞争力显著[38] - 技术方法论无秘密,关键在于应用场景的差异化实现[16][36] - 海外市场已拓展至韩国、沙特、阿联酋等地,采取本地化合作模式[52][53] 规模化挑战与策略 - 当前最大挑战是建立供需网络,缩短用户等待时间并降低全链路成本[46][47] - 需打造样板工程证明安全性,推动监管放开和用户信任[39][40] - 运营重点转向人机交互体验优化,涵盖接客送客全生命周期[41] - 团队能力需补充生产制造和网约车运营经验,构建新业态Know How[49][50] 管理层战略视角 - 坚持L4路线源于目标驱动,技术手段服务于产品定义[15][17] - 阶段性目标达成是维持团队信心的关键,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可实现的里程碑[68][69] - 行业寒冬期通过开源节流和加强沟通度过,未动摇核心方向[63][65] - 专注L4赛道,暂不考虑机器人等延伸领域[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