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治
icon
搜索文档
带头“开盒挂人”,网络安全博士眼里哪有“安全”
新京报· 2025-04-14 06:46
网络安全行业事件 - 网络安全在读博士利用专业能力实施"开盒挂人"行为,导致3000余人受害,波及主播及关联人群[1] - 涉案人员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1] - 网络安全高学历人才涉案暴露行业伦理教育缺失问题[2] 网络暴力治理动态 - 中央网信办2023年11月将"开盒挂人"列为7类重点整治问题[1] - 2024年暑期专项整治针对未成年人的"开盒挂人"乱象[1] - 2024年法院数据显示292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91人因侮辱诽谤罪获刑[3] 平台监管责任 - 粉丝团体和亚文化社区是"开盒挂人"高发区域,平台需加强巡查处置[3] - 平台需完善敏感信息识别、违规账号处理等机制[3] - 网络社区管理被列为治理"开盒挂人"的核心环节[3] 行业治理方向 - 高等教育机构需强化网络安全与法治结合的教育[2] - 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未成年人矫治机制[2] - 技术甄别能力提升是追责网暴参与者的关键[3]
抖音,首次公布!
证券时报· 2025-03-30 23:04
文章核心观点 抖音集团拟推出10项措施推进算法和平台治理透明化,“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上线公开推荐算法原理及平台治理审核流程,同时行业面临网络暴力、谣言等平台生态治理问题,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算法典型问题,美团已推出算法治理行动 [1][3] 行业动态 - 2024年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要求整治同质化推送等重点问题 [3] - 2024年12月美团建立算法公开机制,计划在2025年底前逐步取消骑手超时扣款 [3] 公司举措 - 今年1月抖音集团拟推出10项措施推进算法和平台治理透明化,涉及公开算法原理、破除信息茧房、治理不实信息等 [3] - “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网站上线,公开抖音推荐算法原理,介绍预估用户行为概率及内容推荐方式,还披露平台治理审核流程 [1]
叶牛平参加雁塔代表团审议市人大常委会 和市法检“两院”工作报告
西安日报· 2025-03-28 10:39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协同 - 雁塔区产业基础良好且科技实力强劲 是行政区与开发区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2] - 高新区 曲江新区与雁塔区协同发展 共同推动西安城市化与产业化进程 [2] - 需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实现"1+1+1>3"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果 [2] 城市治理与资源优化 - 需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通过多方联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 - 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分配 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问题 [2] - 运用"实施主体+行政+技术"手段盘活低效闲置资源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2] 企业改革与创新生态 - 推动国有企业规范化管理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 - 搭建央企 民企与科研院所合作平台 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合力 [2]
北京金融法院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3-27 22:40
证券纠纷案件概况 - 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北京金融法院共受理证券纠纷案件9246件标的总额达43824亿元案件数量持续保持高位[1][3] - 证券纠纷收案数占北京金融法院民商事案件收案数的4407%[3] - 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是最主要案由占证券欺诈责任纠纷案件的997%共9101件[3] 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特点 - 虚假陈述行为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及未按规定披露财务造假为最常见违法行为[3] - 诱多型虚假陈述占主导在57个系列案件中占比93%(53个)[3] - 案件呈现新特点:被诉主体范围扩大涉境外上市发行人案件增多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民事索赔增加[3] 司法审判机制创新 - 北京金融法院采取"双轨双平台"纠纷解决机制"审庭百问"要素化审理模式及"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计算投资损失[5] - 坚持"追首恶惩帮凶精准追责"立体化追责机制强化对发行人控股股东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6] - 特别代表人诉讼推广及损失核算技术完善将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效率[6] 市场参与主体建议 - 发行人需完善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优化信息披露[8] - 中介机构应审慎核查基础工作或专业意见形成合理信赖[8]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需规范行使权利履行公开承诺[8] - 投资者应树立理性投资理念避免不合理索赔请求导致额外成本[9] 金融改革与投资者保护 - 金融创新产品结构复杂化叠加市场变化可能增加投资者权益受损风险[4] - 司法需深入研究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新情况以维护三公市场秩序[4] - 强化惩戒力度畅通维权渠道是做实证券市场人民性的关键[5]
北京金融法院最新发布!全面梳理证券纠纷案件,建言证券市场法治化建设
证券时报· 2025-03-27 21:23
文章核心观点 证券市场规范运行对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北京金融法院发布《证券纠纷审判白皮书》,显示证券纠纷案件数量高位,主要案由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法院采取举措加大惩戒、探索审判机制,《白皮书》还对市场各参与主体提出建议以推动证券市场法治化建设 [1][2][11] 证券纠纷案件情况 - 2021年3月至2024年12月,北京金融法院共受理证券纠纷案件9246件,标的总额达438.24亿元,收案数占民商事案件收案数的44.07% [2][4] - 证券纠纷中最主要案由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证券欺诈责任纠纷案件9101件,其中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占比99.7% [3][4] - 虚假陈述行为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以及未按规定披露,财务造假常见,有诱多型和诱空型,涉及诱多型的虚假陈述系列案件居多 [4] - 证券纠纷案件呈现被诉主体范围扩大、涉境外上市发行人案件增多、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民事索赔增多等新特点 [4] 法院举措与机制 - 北京金融法院加大对违法主体惩戒力度,畅通投资者维权渠道,增强获赔可能性,采取畅通维权渠道、完善损失认定标准、压实看门人责任等司法举措 [7] - 探索实践“双轨双平台”证券纠纷解决机制、“审庭百问”要素化审理模式,推动适用“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计算投资损失 [7] - 在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中,坚持“追首恶、惩帮凶、精准追责”的立体化追责机制 [8] 对市场参与主体建议 - 发行人完善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以提升透明度为目标,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完善信息披露标准,优化披露内容 [11] - 中介机构对所依赖的基础工作或专业意见进行审慎核查和必要调查、复核,排除职业怀疑并形成合理信赖 [11]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范行使权利,履行公开承诺,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共同利益 [11] - 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证券虚假陈述民事索赔中抱有合理预期 [12]
郭树清:深化养老保险改革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26 18:34
文章核心观点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但存在群体、地区和城乡差异,基本养老保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应提速改革,从缩小差异、扩面提质、增加国资划拨、提高投资回报、发展第三支柱、推进医养结合、增强第五支柱等方面应对挑战 [1][5] 养老保险体系组成 -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有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和公务人员三个体制系统,近11亿人参加 [2] -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7000多万人,积累超5.7万亿元 [3] - 第三支柱政策支持下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总额约8万亿元 [4] - 第四支柱是老年人的医养结合保险 [4] - 第五支柱是个人财富终身保障以及家庭资产支持,我国特困和低保制度帮扶近5000万人,约40%为老年人 [4] 基本养老保险进展与挑战 - 进展:统筹层级提高,城镇职工初步全国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待遇水平连年提升;结余资金委托投资成绩较好,规模超1.8万亿元,平均年化收益率超5% [5] - 挑战:人口形势变化使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多重挑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5] 改革建议 缩小不合理差异 - 持续较大力度调增居民基础养老金,未来五到六年追平城镇职工低线水平,2030年缩小城乡老年人平均收入差别至2.4倍或更低 [7] 扩面提质增效 - 提高实质性全国统筹水平,推进三项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8] - 实现应保尽保,做好个体工商户等参保动员工作 [8] - 激励居民提档缴费,分账记录并实时反映账户情况 [8] - 加强政策宣传,告知财政补助、计息方式、发放规则等 [8] 增加国有资本划拨 - 统筹改革,提高国有资本划拨比例充实基金,设立专门投资公司运营管理 [10] - 过渡期现金流通过发行国债和机构债解决,资金收支纳入专门预算接受监督 [11] 提高投资回报 - 提高专业化市场化委托投资比例,放宽投资品种限制 [12] - 完善考核评价办法,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13] 发展第三支柱 - 明确普惠水平养老金不纳税,以家庭为单位设免税上限 [14] - 打通二、三支柱税优政策,允许企业年金税前列支额度用于自主购买 [14] - 一二支柱领取期转向购买相关产品继续提供税收优惠 [14] 推进医养结合 - 全国推广长期护理保险,解决失能家庭问题 [15] - 推出老年特有病健康保险,提高患病老人生活品质 [15] 增强第五支柱 -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 [16] - 引导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合理规划资产分布 [16] - 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16]
中国证监会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证监会发布· 2025-03-21 17:55
资本市场法治建设 - 以新"国九条"为基础建立"1+N"政策体系,出台《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等配套文件,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链条制度 [2] - 推动《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修订,配合《金融稳定法》制定,2024年制定修订《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等1项部门规章和13项规范性文件 [2][3] 资本市场功能发挥 - 制定《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优化并购重组监管制度 [4] - 2024年接收各类行政许可申请2609件(含注册申请607件),送达核准决定1359件,终止审查41件 [5] 监管执法与市场净化 - 2024年办理案件739件,行政处罚592项,罚没款153.42亿元(为2023年2.4倍),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次,市场禁入118人,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178件 [7] - 查处恒大地产、华道生物欺诈发行案及锦州港、紫鑫药业财务造假案,处罚普华永道中天等中介机构 [7] - 出台《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堵住离婚减持、转融通减持等漏洞 [9]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印发《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加强现金分红约束和信息披露,2024年退市制度改革深化 [9] - 中证中小投服提起普通代表人诉讼15件、股东代位诉讼5件,推动金通灵、美尚生态特别代表人诉讼进入司法程序 [13] 投资者保护与纠纷解决 - 38家调解组织2024年调解成功8000余件案件,挽回投资者损失超6.5亿元,12386服务平台处理诉求近40万件 [13] - 开展"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发布10项制度规则和12起执法案例,举办投资者大讲堂16场(参与170万人次) [14] 2025年工作方向 - 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完善基础制度,坚持"零容忍"打击违法犯罪,强化全流程投资者保护 [16]
中方对4名涉毒加拿大公民执行死刑?外交部回应
券商中国· 2025-03-20 16:42
文章未包含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无有效信息可供总结
“制定金融法”任务全面启动,金融体制改革步入立法攻坚期|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4 18:49
文章核心观点 -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金融法”列为2025年重点立法任务,标志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法治建设进入立法攻坚期;我国金融法治体系历经五个阶段发展,但现阶段存在局限性,《清华金融评论》从多方面探寻制定金融法的有效路径 [1][14] 我国金融法治体系的演进过程 - 第一阶段(1949 - 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大一统”金融体系,金融活动由国家行政指令主导,金融法律体系以临时性政策为主,未形成现代法治框架 [3] - 第二阶段(1978 - 1994年):改革开放后金融体系从“大一统”转向专业化分工,1986年《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确立分业监管雏形,初步构建分业监管框架,但运作仍依赖行政手段 [4] - 第三阶段(1995 - 2011年):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金融制度,1995年核心法律密集出台推动法律体系升级,确立分业经营与监管框架;2003年形成“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格局;2005年推动资本市场法治化;加入WTO后修订相关条例应对跨境风险 [5] - 第四阶段(2012 - 2021年):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分业监管漏洞,2018年银保监会合并成立,出台《资管新规》整治问题,推出补充性规定,法治重点转向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系统性风险 [6][7] - 第五阶段(2022年至今):2021年定调“稳字当头”推动金融法治转型,2023年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一方面加速前沿领域立法,另一方面聚焦金融监管体系制度性规范建构,“一行一局一会”金融监管新架构落地,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8] 现阶段我国金融法治体系的局限性与改革方向 - 分业立法监管框架存在问题:我国金融法律体系以分业为主,法与法之间协同、兼容能力不足,存在监管空白和盲区,需明确金融活动范围和监管协作关系,协调相关法律关系 [10] - 难以适应新业态需求:金融环境变化使新兴金融活动频繁复杂,我国金融法律修改间隔长、频率低,无法及时适应法律协调需求,可探索建立修法制度并设置缓冲期 [11] 《清华金融评论》解读如何“制定金融法” - 制定金融法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 [13][14] - 专家观点: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雯认为金融法有望成为综合性立法,统筹协调现有法律法规体系;杨赫指出要回应重要课题,建立逻辑框架,借鉴他国经验,处理好重要关系;刘燕认为“金融法”应定位为金融监管基本法,可将《金融稳定法》并入其立法轨道;伏军提出金融立法要追求效率、维护安全、保护公共利益,以金融基本法为主线展开;王湘淳强调金融法是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肖京指出要准确理解含义,系统规划思路,把握定位,选择模式,构建体系,探寻路径 [14][15][16]
专访广东高院院长张海波:主动对接新兴产业司法需求助力广东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0 08:03
广东民营经济与科技创新司法保障 民营经济司法支持 - 广东民营经济贡献全省50%以上GDP、60%以上出口额和税收、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新增就业、90%以上经营主体 [1] - 法院审结涉民营企业案件116.5万件,二审改判率同比下降1.67%,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犯罪界限 [3] - 网络司法拍卖成交金额达541.93亿元,创新"司法拍卖贷"模式缓解融资难题 [4] - 2024年促成金融纠纷调解成功38.8万件,涉及金额超3000亿元,执结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8.9万件追回款项76.0亿元 [5] 科技创新司法护航 - 广东拥有7.7万家高新企业、138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全球第二 [6] - 2024年审结知识产权案件8.8万件(占全国1/4),其中技术类案件1.77万件涉及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 [7] - 建成全国首个技术调查实验室,312名粤港澳专家参与3000+案件技术调查 [8] - 涉外知识产权案件调解成功率提升40%,专利无效审查周期平均缩短2个月 [8] 营商环境优化 - 市场主体超1800万户,审结涉港澳民商事案件1.35万件(占全国2/3) [9][10] - 发布120个跨境纠纷典型案例,聘请120名港澳调解员,上线3万+部域外法查明平台 [10] - 2024年审结2970家企业破产案件,化解债务3487亿元,105家企业通过重整重生 [10] 民生司法保障 - 审结民生案件158.73万件,执结案件77.68万件到位2400亿元,周期压缩26.5天 [11] - 建立劳动维权联动机制,追回务工人员25亿元欠薪 [12] - 诉讼服务网提供线上服务225.98万次,健全残疾人手语翻译等保障机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