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体制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国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
中证网· 2025-11-04 16:21
公司揭牌与战略定位 - 国盛证券于11月3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公司新起点的开始 [1] - 公司成为江西省首家上市券商,为深耕证券主业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1] - 新国盛证券将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部署,朝着一流金融企业目标迈进 [2] 公司历史沿革与股权变更 - 国盛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由国盛金控吸收合并原国盛证券并更名而成 [2] - 2022年7月,江西国资正式收购国盛金控50.43%股份,成为实际控制人,原国盛证券回归国资序列 [2] - 2022年10月,江西省政府批复同意国盛金控列为省管企业 [2] - 2025年10月,国盛金控发布更名公告,宣告全新的省级上市券商平台正式诞生 [2] 政府期望与行业意义 - 此次揭牌是江西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 - 标志着江西省在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一步 [1] - 作为江西省金融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公司将聚焦特色优势,强化改革创新 [1][2]
稳健筑基 活力跃动:数览大国金融“十四五”答卷
上海证券报· 2025-10-15 02:25
行业整体规模与全球地位 - 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1]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1] - 全球最大信贷市场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1] -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2] - 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2] 金融机构体系发展 -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超4000家,保险业金融机构数量超230家,证券公司数量约150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超160家[3] - 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占据6席[3] - 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特色化经营,城商行、农商行坚守服务本地、小微、三农定位[3] - "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 - 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数量从2016年初的200余家增长至1171家,"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率约6.5%[4] 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6] - 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贷款余额增长80%[6] -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达到31.6%,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6]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7]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7] 民生保障与风险覆盖 - "十四五"时期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7] - 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7] - 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0%[7] - 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7] 支持科技创新 - "十四五"期间银行业科研技术贷款年均增长27.2%,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8] - 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支持首台套、首批次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8]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8] 风险防控与监管 - "十四五"期间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10] - 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10] - 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11]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约10.93%,一级资本充足率约12.46%,较2020年末分别提升0.21和0.42个百分点[11]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约1.49%,较2020年末下降约0.35个百分点[11] 保险业改革与资本市场稳健 - 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12] - "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12]
金融业三维度同频共振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证券日报· 2025-10-14 23:44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 金融监管体系由“一行两会”迈入“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 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强化资本市场监管职责 [2] - 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设立加强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负责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及金融系统党的建设 [2] - 新监管架构通过顶层设计优化有效减少监管套利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高风险资产规模大幅压降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有序推进 [3] - 金融治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防控” 从“分散割裂”转向“系统集成” 为金融体系长期稳健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4] -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4] - 货币政策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实现“精准滴灌” 将资金导向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 [4][5] - 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服务从抵押依赖型模式向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模式演进 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难题 [5] 金融对外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 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 [6] - 人民币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 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在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6] - 我国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人民币清算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6] - 未来金融开放将围绕制度深化、技术赋能、风险可控推进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预计继续增长 推动人民币向投融资和储备货币转化 [7]
砥砺奋进五载路 金融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金融时报· 2025-10-13 10:07
金融体系规模与地位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1] - 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1] - 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排名前10位的银行中我国占据6席[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2] - 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分别为27.2%21.7%10.1%[2]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贷款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2]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为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企业[3]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增至24家[3] -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3] 融资成本与外汇服务 - 8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4] - 凭指令即可办理外汇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国家外汇局行政许可业务笔数下降超70%[4] - 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率由2020年的17%上升到30%左右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13] 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 "十四五"时期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8] - 截至今年6月末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初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9]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9]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 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13] - 债券违约率保持低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10] - 探索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创设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10] 金融业对外开放 - 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全球前50大银行中有43家在华设立了机构[12] -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过10万亿元境外机构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万亿元[12] - 截至9月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十四五"期间269家企业境外上市[12] 人民币国际化 -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SDR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13] - 中国人民银行已和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13] - 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14]
证券ETF(512880)盘中涨超2.7%,连续4日净流入超18亿元,市场交易活跃提振证券板块配置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12:37
市场交易与行业景气度 - 市场交易量持续走高,非银金融行业业绩有望超预期 [1] - 资本市场成交火热,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证券业景气度同步回暖 [2] - 基于行业轮动模型,10月行业组合中非银金融被纳入多头配置 [1] 券商板块投资机会 - 看好低估值龙头券商机会 [1] - 券商板块具备较强β属性,主营业务表现与资本市场表现息息相关 [2] - 建议关注规模突破540亿、规模流动性同类持续领先的证券ETF(512880) [2] 保险板块与金融改革 - 反内卷和PPI扩散思路下,保险板块或存估值修复机会,成为顺周期品种扩散的受益方向之一 [1] - “十四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1] - 近五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至31.6% [1] 资本市场建设与监管 - 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包括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及北交所建设 [1] - 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形成 [1] - 监管坚持“长牙带刺”,不断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1]
【远东速听】第13期|国新办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的四大关注点
搜狐财经· 2025-09-25 19:57
宏观经济与政策方向 - 中国“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预计GDP增速目标设定在4.5%左右,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 [1]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6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达10.4% [3] - 政策着力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并加快构建房地产“保障+市场”双轨体系,资本市场将发挥更大作用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1] 金融业发展成就 - 中国金融业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显著成就,银行业总资产达470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二 [2] - 资本市场实现量质双升,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至31.6%,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2] - 金融监管体系全面优化,构建“一委一行一局一会”新格局,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20% [2][8] 信托业转型与挑战 - 2024年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创历史新高,达29.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8%,资产服务信托成为主导业务占比达53.84% [5] - 信托资金加速流向证券市场占比46.17%,而房地产信托规模持续压缩至3.78%,行业营收增长8.89%但利润总额骤降45.52% [5] - 新规提高注册资本门槛至5亿元,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头部公司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5] 近期经济数据与市场动态 - 国内8月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工业增加值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0.5% [6] - 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至4.00%-4.25%,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14%,引发全球资产重定价预期 [4][6][7] - 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至1.88%,央行单日净投放1243亿元流动性,信用债发行量环比提升城投债占比43.8% [7]
逆势大涨!资金又回来了
格隆汇· 2025-09-23 17:41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 但尾盘均走出强力深V走势 创业板从下跌2%转为收涨0.21% [2] - 银行板块逆势上涨 银行指数整体涨幅1.28%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涨幅超过3% [2] - 南京银行涨幅4.78%至10.96元 厦门银行涨3.81%至6.54元 工商银行涨3.06%至7.40元 建设银行涨3.03%至8.85元 [3]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入银行板块近14亿元 位居所有板块首位 其中超大单资金占比超过22% [10] - 银行ETF份额在9月下旬以来环比增长3.2% 部分机构开始增持调整充分的城商行 [22] - 对冲基金上周以三个月来最快速度涌入银行 保险和消费金融公司 [10] 行业动态 - 银行业自7月中旬以来持续回调 累计跌幅超过10% 光大银行跌超17% 中国银行跌超12% 农业银行近半月回撤超10% [7] - 央行行长表示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 金融服务质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 [10] - 上海 深圳等核心城市放松购房政策 包括下调首付比例和降低房贷利率 缓解地产行业流动性压力 [19] 盈利预测 - 2025年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预计达1.0% 较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18] - 息差收窄幅度出现放缓迹象 LPR下行影响逐步消化 银行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18] - 拨备覆盖率处于安全区间 下半年可通过拨备反哺利润平滑业绩波动 [19] 投资逻辑 - 无风险利率全面跌破2% 居民存款搬家成为市场共识 银行板块股息率整体高于4% [17] -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 无风险利率有望继续温和回落 提升高股息银行股吸引力 [17] - 银行股在明显回调后 叠加市场牛市情绪 或成为重新上车契机 [16]
非凡“十四五” |建设金融强国,他们这样干!
新华社· 2025-09-23 16:55
金融体制改革与监管深化 - 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 - 扎实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5年来发布各类规制171件 [21] - 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监管权限 [21][22] - 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惩防体系,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 [13] - 完善股份减持、量化交易、融券等相关监管规则 [13]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 [3] - 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清退违法违规股东3600多个 [3] - 批不法金融集团得到依法处置 [3] - 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 [6] - 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 [13] - 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 [13] 资本市场发展与开放 - 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持续形成并不断巩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 [1][9] - 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 [9] - "十四五"时期共207家公司平稳退市,严格出清"害群之马""空壳僵尸" [9] - 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9] - 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 [9]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源头上促进金融稳定 [6] - 为"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 [15] - 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 [15] - 去年以来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放贷款22万亿元 [15] - 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4000亿元 [16] - 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 [3] 外汇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 外汇领域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推进贸易收支便利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改革落地见效 [1][18] - "十四五"以来办理相关业务近4.6万亿美元 [18] - 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交易量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7% [11] - 截至今年6月末,已有703家银行和115家非银机构参与到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其中包含296家外资机构 [11] -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 [11] -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款超过10万亿元 [26] - 和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有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26] 惠民金融与保险改革 - 优化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 [6] - 上线金融消保服务平台和产品查询平台,方便消费者"掌上查、指尖办" [22] - 推动车险综合改革,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 [22]
策略快评报告:“十四五”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万联证券· 2025-09-23 16:20
核心观点 - 报告总结“十四五”期间中国金融业在体制机制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及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为“十五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4] 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 “十四五”期间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3] - 金融监管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四级垂管”架构有效运转,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 [3] - 以新证券法实施为契机,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系统“立改废释”,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法治体系进一步健全 [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就 - 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3] - 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3] - “十四五”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3] - “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凭指令即可办理业务的企业数较2020年末增长5倍以上 [3] 金融支持科技发展 - “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 [3] - 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分别为27.2%、21.7%、10.1% [4] - 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 [4] - A股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 [4]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有序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源化债,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相关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4] - 优化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以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 [4] - 推动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明显压降,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 [4] - “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下降2.8个百分点 [4] “十五五”展望 - 货币政策将坚持支持性立场,根据宏观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保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4] - 资本市场发展将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适配性,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作用,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4]
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建设金融强国,他们这样干!
新华社· 2025-09-23 15:55
金融体制改革与监管深化 - 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 - 5年来发布各类规制171件,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监管权限 [21][22] - 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惩防体系,坚决破除造假"生态圈",完善股份减持、量化交易、融券等相关监管规则 [13] 资本市场发展与开放 - 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持续形成并不断巩固 [1] - 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 [9] - "十四五"时期共207家公司平稳退市,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9] - 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严格出清"害群之马"、"空壳僵尸" [9]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为"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贷款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 [15] - 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 [15] - 去年以来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放贷款22万亿元 [15] - 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4000亿元 [16] 房地产金融与风险化解 - 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 [3] - 优化调整首付比、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 [6] - 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 [6] 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 -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 [3] - 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省份组建省级法人机构,清退违法违规股东3600多个,一批不法金融集团得到依法处置 [3] - 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 [13] 外汇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 - 外汇领域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 [1] - 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2024年交易量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7% [11] -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由16%上升到近30% [11] - 截至今年6月末,已经有703家银行和115家非银机构参与到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其中包含296家外资机构 [11] - "十四五"以来办理贸易收支便利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相关业务近4.6万亿美元 [18] - 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累计协助办理企业近16万家,付汇已超过2.4万亿美元,外汇展业改革试点银行已纳入优质客户超过2.3万家 [19] - 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款超过10万亿元,和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有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6] - 人民币已成为我国对外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上海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