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
搜索文档
中印委三国“县城”比较:现代化向何处去?
虎嗅· 2025-06-07 07:10
县域经济与消费市场 - 全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划,7.48亿常住人口在县域工作和生活,占全国市场38%的消费比重[1] - 县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县城贵妇""县城文学""县域旅游"等概念成为全网热议话题[3] - 县城成为城乡连接的"第一站",农民工外出和返乡的第一站多为县城,农村青年结婚购房首选县城[33] 县域治理历史与演变 - 中国古代采用"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模式,县以下依靠乡绅自治,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体系[6][7][9][10] - 2005年免除农业税后,国家财政支出体系延伸到村级,"皇权下县"成为带有福利性质的制度安排[11][12][13] - 当前县域治理层级增多,财政负担加重,全国省级财政中仅上海能维持结余,市县财政压力逐级加剧[36][39]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 乡镇企业兴起推动城镇化,1984-1994年间中国建制镇数量从三千多个增至三万四千多个[41][42] - 新型县域经济强调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三级市场"机制整合村级生态资源[43][44] - 县域面临产业方向调整,需发展绿色经济,将生态资源价值化作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基础[43] 县域城乡统筹功能 - 县城承担城乡连接"腰杆子"功能,政策落实和基层声音上传都需要通过县城这一关键环节[34] - 教育资源集中县城导致学区房制度,迫使家庭为子女教育进城购房,带动县域房地产发展[37] - 县域平均人口约40万,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在国际上相当于中等规模国家[38] 国际县域治理经验 - 印度喀拉拉邦通过"人民计划"实现地方自治,将20%财政支出下放村镇自行决定用途[15][16] - 委内瑞拉推行公社化运动,从极度城市化回调,以农业为基础建立Commune(公社)[48][49] - 国际经验显示土地改革对农村稳定至关重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村庄自杀率较低[52] 县域未来发展方向 - 县域将成为解决4亿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关键区域,具备基础设施和低成本优势[63][64] - 数字化时代县域经济和社会结构需保持稳定,应对AI和数字变革冲击[67] - 调整城乡比价关系,打破剪刀差,建立公平交换机制吸引青年和老年回归县域[69]
沙漠变花海 长出玫瑰“长”出新业态 生态环境改善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央视网· 2025-06-06 09:54
三北工程建设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两年间已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一亿亩 [1] - 新疆于田县通过生物治沙将沙漠改良为花海,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6] 沙漠玫瑰产业发展 - 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8万余亩,年产量11397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6] - 万方村直接在沙地种植玫瑰4000亩,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 [8] - 当地形成玫瑰全产业链,开发玫瑰酱、茶、面膜、精油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 [6] - 玫瑰产业带动8900户、2.5万群众受益,稳定就业2900余人 [1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先造林、后造田"模式,种植梭梭等先锋植物构建生态屏障 [11] - 玫瑰因耐旱、固沙特性被选为生物治沙重要物种 [11] - 阿热勒乡通过生物治沙将5万多亩沙漠变为绿洲 [13] - 于田县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45万多亩,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经济作物 [13] 产业带动效应 - 生态环境改善使沙尘天气从179天降至128天,沙尘暴从24天减至7.5天 [14] - 吸引外来投资者建设玫瑰深加工工厂 [15]和服装厂 [16] - 园区企业从2015年20余家增至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家 [17] - 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43%,旅游收入11.53亿元 [17] 就业与民生改善 - 服装厂解决当地300多人就近就业 [17] - 治沙农民可获得乔木每亩2000元、灌木每亩1500元补助 [11] - 参与治沙农民享有改良土地50年租赁优先权 [11]
笃行不怠展新颜 锦绣潇湘绽芳华——美丽湖南建设综述
中国环境报· 2025-06-04 10:0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湖南2024年累计创建26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市州全覆盖 [3][14] -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15%,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0.54%以上,洞庭湖监测到46.52万只越冬水鸟创历史纪录 [5][15] - 江豚数量从2017年110头增至160余头,中华穿山甲和银杉等濒危物种种群恢复性增长 [5][15]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 2024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6][18] - 147个国考断面Ⅰ-Ⅲ类水质占比98.6%,无劣Ⅴ类水体,排名全国前列 [6][19]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07%,完成212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8年负增长 [6][20]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锡矿山关停污染企业89家,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 [4][22] - 花垣县"锰三角"封堵1195个矿洞,种植桑叶8000余亩,转型为全国矿业绿色发展示范区 [7][24] - 推动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低碳工艺革新,打造新能源与节能产业集群 [7][24] 生态经济创新发展 - 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利用冷水制冷技术,PUE值低于1.2,吸引62家企业入驻,年节电50亿千瓦时 [8][25] - 湖南省首创"湘林碳票"制度,首单交易涉及3000亩杉木林碳汇,激活森林生态资源 [27] - 怀化靖州颁发全省首张生态产品经营权证书,长沙县开展水权交易累计168.45万元 [28] 生态惠民产业布局 - 资兴市冷水资源开发带动数字经济,园区20万机架年减排二氧化碳552万吨 [25] - 攸县桃源村等生态旅游项目实现客流爆满,油茶、黄精等林下经济形成特色产业链 [32] - 全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达3995个,打造7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27]
“三北”生态行:从“风沙起源地”到“绿色风景线”——一个边境旗县的生态逆转
新华网· 2025-06-03 08:38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通过10多年努力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转 [2] - 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在最近两年里治理2.2万亩沙化土地,项目区内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危害程度持续降低 [2] - 乌拉特后旗加快实施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逐步恢复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植被,实现从"风沙发源地"到"绿色风景线"的生态逆转 [2] 产业发展模式 - 乌兰哈少嘎查今年计划新栽植1400亩酸枣林,人工造林既能防沙治沙也能增产增收 [2] - 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嘎查已建成近11万亩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实现牧民治沙和增收两不误 [3] - 该嘎查今年将新建3000亩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通过梭梭林阻挡风沙的同时增加牧民收入 [3] 技术创新应用 - 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实施"工程固沙+造林"和"光伏治沙+板下种植"系统治理模式,防止两大沙漠交汇 [2] - 乌拉特后旗从2021年起在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发展林下经济 [3] - 全旗按照生态产业化思路打造防沙治沙+光伏、中草药材等产业,推动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3]
挚听助听器闪耀2025北京听力大会,科技引领行业新变革
消费日报网· 2025-05-30 16:17
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旗舰新品RIC3 0 Pro,搭载自主研发6nm专业助听芯片,打破国产助听器依赖进口芯片的困境 [3] - 该芯片算力较进口主流产品提升3倍,结合72通道数字处理技术,可在7毫秒内完成噪声抑制与语音增强 [3] - 产品通过腾讯天籁实验室联合优化的AI降噪算法,深度适配中国老人高频生活场景,用户实测语音清晰度提升40% [3] - 产品创新引入语音助手"小听",支持自然语言指令调节音量模式,并升级IP68防水防尘、受话器防摔、磁吸防丢设计及33%续航提升 [3] - 产品在2024年荣获德国红点奖认证,品质备受认可 [3] 产业链布局 - 公司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全自主产业链,奠定行业标杆地位 [5] - 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为核心,形成芯片设计、算法开发、整机制造的技术闭环 [5] - 自有GMP工厂通过中国二类医疗器械注册及美国FDA认证,采用GF+精密模具和住友精密注塑,年产能超10万台,良品率达99 8% [5] - 智能服务体系覆盖全国线下旗舰店,与京东大药房、漱玉平民等连锁机构合作,门店配备专业验配师及适老化检测环境 [5] - 支持"到店检测+护士上门+远程验配"全场景服务,精准度达三甲医院标准 [5] 品牌影响力 - 公司作为腾讯"老兵听力关怀计划"战略伙伴,为西藏、内蒙古等10省区超2万退役听障老兵捐赠设备 [7] - 推行"买一捐一"公益模式,参与新疆卫健委"大众听力健康新模式"的一带一路健康普惠项目 [7] - 连续三年蝉联京东健康、天猫健康"十大助听器品牌",引领行业服务标准 [7] - 推出30天无理由退换、终身1V1服务、线上+线下相融合等贴心服务 [7] - 与腾讯天籁实验室共创技术获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多年连续参照高交会获央视新闻报道 [9] 研发合作 - 公司联合韩德民院士团队获批十四五国家重大专项"听觉重建核心技术及远程验配助听" [9] - 与首都医科大学及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清华大学腾讯SSV/天籁实验室、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形成产学研医用闭环的国家顶级研发力量 [9] 生态合作 - 公司与腾讯、小米等科技巨头深度合作,探索助听器与健康管理的跨界融合 [11] - 腾讯会议支持远程验配,解决偏远地区服务难题 [11] - UV杀菌舱与跌倒报警功能融入产品设计 [11] - 小米战投投资,与小米深度合作 [11] - 公司推动中国助听器产业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蜕变,招商工作正式启动 [11]
精心呵护草原生态环境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20
草原生态保护进展 -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中央财政"十四五"期间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1100亿元 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 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1亿亩 [1] -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多年稳定在50%以上并稳中有升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1] -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双轨制 17个试点旗县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由23.9%降至10%以下 [2] - 青海省三江源区域实施黑土滩综合治理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56% 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突破1亿吨 [2] 草原保护技术应用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利用卫星遥感 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实时监测植被 动物 土壤 气候等要素变化 [3] - 在关键生态节点设置智能围栏实现禁牧休牧动态化管理 将物联网传感器嵌入草场打造"数字牧场" [3] - 加大草品种选育生产 退化草原植被恢复 人工草地建设及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核心技术研发 [3] 草原产业发展模式 - 推广"草光互补""林草复合"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实现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协同发展 [4] - 培育草原碳汇交易市场 搭建草原碳汇计量 监测与交易体系 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收益 [4] - 培育草原文化旅游新业态 打造"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复合型产业 [4]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 - 打破行政区域壁垒 加强地区间协同合作 共享草原保护经验 技术与资源 [4] - 积极参与全球草原生态保护合作 分享经验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 [4] - 加强草原重点实验室 长期科研基地 定位观测站等平台建设 构建产学研用协调机制 [4]
绵阳平武“绿” 为“熊猫家园”加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发展网· 2025-05-29 14:11
县域经济概况 - 平武县总面积5950平方公里 辖6镇14乡 总人口17.15万人 拥有野生大熊猫335只居全国之首 [1] - 实施生态强县 产业富县 文旅兴县 开放活县四大战略 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22% 2024年一季度增速达50% [1][3] - 2024年对上争取资金增长103.7% 社消零总额增速与固投增速分别位列全省183个县市区第4名和第18名 [3] 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 - 构建"一园四区"自然教育生态产业园 编制全国首个县级自然教育规划 关坝村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2] - 实施报恩寺综合保护项目 拥有8项省级非遗 入选省级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 - 2024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4% 旅游总收入增长67% 建成4大民宿集群93家精品民宿 三年开展旅游活动360余场 [4] 绿色产业发展 - 林业综合产值达43亿元 建成95万亩农产品基地 60万亩标准化中药材种植 创建"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 [5] - 水电装机89万千瓦时 年发电量36.56亿千瓦时 布局风能发电项目 河北-平武工业园入驻162家企业含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6] - 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四年翻四番 形成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新材料产业集群 拥有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城乡与基础设施建设 - 近三年实施46个城建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率94% 绿化覆盖率43.5% 设立7支分险基金撬动10亿元金融资本 [7] - 公路通车里程超5200公里 广平高速 九绵高速平武段全面建成 构建"两高两环十放射"交通网络 [8] - 建成9个和美乡村 3个国家传统村落 生态扶贫案例入选"全球减贫获奖案例" [7] 创新与开放合作 - 成立全国首个"大熊猫生态产品产销联盟" 开展200余场"熊猫走天下"活动 生态产品销售额近3亿元 [8] - 与中国农大 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研发乌梅加工工艺 与清华 中科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5][6] - 设立"政策推送官"服务机制 建立"报恩飨礼"区域公共品牌 培育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5][8]
“四两博千金”,辽宁彰武防沙治沙突出产业化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5-22 10:35
防沙治沙产业化战略 - 辽宁省彰武县启动万亩沙棘种植项目,实现防风固沙与经济林产业融合发展[1] - 彰武县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推行"两林"(林下经济、林业经济)举措,推进"两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1] - 当地政府将林业产业定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提出"四两博千金"发展理念[1]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 彰武县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重点构建"林药、林苗、林花、林菜、林菌、林草、林下养蚕"多业态融合模式[2] - 规划提出2025年建设"一地两园百村"项目,包括万亩仿野生中草药种植基地、两个千亩中草药种植园和5000亩庭院红枸杞项目[2] - 发展路径以中草药种植业为基础,配套切片加工和电商物流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布局[2] 省级政策支持 - 辽宁省委省政府认同彰武县产业化治沙模式,省委书记强调要科学利用沙区资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2] - 省级推进会明确将生态产业化建设贯穿始终,同步推进特色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2]
沙漠披“绿围脖”,发展添“金钥匙”
环球网· 2025-04-29 11:15
生态治理成效 - 阿克苏地区森林覆盖率从荒漠化状态提升至9.08%,实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1][4] - 2024年完成防沙治沙面积275.75万亩(超额完成计划126.04%),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14.72万亩(超额完成121%)[4] - 建成宽60公里、长38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有效控制沙漠移动[3] 沙产业发展 - 沙雅县形成13.9万亩梭梭林和5.7万亩肉苁蓉种植规模,年产鲜品1800余吨,引进2家深加工企业[5] - 全地区规模化种植沙区特色植物59.03万亩,开发23种加工产品,年产值5893万元,带动就业5000人[6] - 采用"梭梭+肉苁蓉"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典型案例企业年收入超千万元[5] 创新治沙模式 - 实施"光伏+治沙"项目2万亩,配套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实现发电固沙协同[7] - 已建成光伏装机218万千瓦(占地7.5万亩),在建225万千瓦(占地7.6万亩),总发电量将达443万千瓦时[7] - 推出《沙漠经济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布局沙漠文旅、体育、康养等产业体系[8] 技术应用突破 - 光伏发电驱动微咸水灌溉系统,解决沙漠植绿缺水难题[7] - 推广滴灌技术应用于梭梭林种植,提升成活率[5] - 形成"工程+生物+沙产业"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从被动御沙到主动经营生态的转变[2]
新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扩边”增绿
新华社· 2025-04-21 17:42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建设进展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转入高质量推进常态化阶段 自2024年11月28日锁边工程合龙以来[1] - 新疆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194.01万亩 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建设任务844万亩[1] - 和田县阿和公路西侧治沙点种植万亩沙枣和红柳 3月下旬种下的防风固沙树种已抽出绿芽并进行定杆作业[1] 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模式 - 选择抗干旱耐盐碱兼具经济价值的树种 在实现生态效益基础上开发经济效益[1] - 于田县西和公路西侧锁边工程合龙点种植玫瑰花苗 未来将打造沙海边景观带[2] - 阿热勒乡以沙漠玫瑰为主体套种耐旱作物 超过230户种植大户承包2.9万余亩地[2] 创新治沙技术应用 - 沙雅县采用光伏发电取水系统 以2000亩沙化土地为单元配套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2] - 利用光伏发电抽取地下浅层苦咸水 节水灌溉种植梭梭和红柳等治沙植物[2] - 已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取水系统30余套 保障治沙造林面积6.3万亩且成活率超80%[2] 水资源综合利用拓展 - 沙雅县探索苦咸水淡化技术 建立苦咸水淡化土地改良示范基地[3] - 基地内小麦白菜油菜生长良好 未来有望通过降低成本发展沙漠林果和粮食产业[3] 政策支持与群众参与机制 - 新疆配套出台资金用水用地等九条措施 推动政策资金科技向防沙治沙聚焦[2] - 政府承担水电路基础设施投入 有效解决造林治沙后续管护问题[1][2] - 多元化种植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