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深耕睡眠科技,喜临门联合浙大共建大健康联合研究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0 16:09
转自:新华财经 深耕睡眠领域四十载的喜临门再次迈出关键一步。9月30日,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上海 高等研究院在沪正式签署协议,共同揭牌成立"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大健 康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研究中心")。 此举标志着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围绕睡眠与大健康领域,开展深度前沿探索,致力于打造引领未 来的医疗级睡眠解决方案,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具科技含量的健康新体验。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睡眠科技与大健康的深度融合,也为行业向医疗级精度迈进提供了可行路径。 内外协同,深化产学研融合生态 强强联手,共绘大健康产业新蓝图 签约仪式在上海浦东的国创中心内举行。喜临门总裁陈一铖与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研究与 转化中心主任俞杭平作为双方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喜临门董事长陈阿裕与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 任奎共同为联合研究中心揭牌。绍兴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主任金松等相关领导到场,共同见证本次 合作。 陈阿裕在致辞中表示,喜临门始终致力于探索并践行由传统制造业向 AI 智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路径。此次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双方合作步入新阶段,更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 ...
特姆化工清洁创新研究院揭牌
中国化工报· 2025-10-10 11:17
公司动态 - 山东特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的特姆化工清洁创新研究院并举行揭牌仪式 [1] - 校企双方签订了《共建特姆化工清洁创新研究院及项目研发与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1] - 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清洗剂、消毒剂的科技型企业 [1] 合作目标与战略方向 - 创新研究院旨在搭建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等级平台 [1] - 校企双方将在清洁化工技术领域展开紧密合作,聚焦行业痛点,合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 [1] - 合作将不断研发推出新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 行业影响 - 合作共同推动化工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1] - 合作为行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1]
1.59亿元!湖北民族大学采购大批仪器设备(含多个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仪器信息网· 2025-10-08 11:58
采购计划概述 - 湖北民族大学发布3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59亿元 [2][3] - 采购计划预计在2025年4月至10月期间执行 [3] - 此次采购旨在满足学校教学实验、科研工作及实验室设备更新的需求 [3][4] 详细采购项目分析 - 科研平台设备购置项目预算最高,为1.5253亿元,计划采购117台(套)其他电气设备,用于更新四个重点实验室的重大教学科研设备 [4] - 临床医学院实习实践设备购置项目预算为340万元,计划采购14台其他医疗设备,包括激光治疗机、负压吸脂机、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等 [4] - 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预算为300万元,用于采购多媒体教室互动黑板、激光投影仪等设备以解决设备老化问题,并采购云终端、数字电路设计与实训系统等教学实验设备 [4] 学校背景与科研实力 - 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由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09亿元 [6] - 学校在理工科领域拥有多个省级重点学科,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7][8] - 学校建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省内硒领域研究的核心基地 [9] 学科建设与产学研结合 - 学校重点打造“生物资源与营养健康”和“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群,紧扣恩施地区硒、生物资源等特色 [8][9] -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例如与利川市政府共建“林学园艺利川研究院”,并与省内重点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10] - 理工科专业覆盖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1]
科技破解产业瓶颈,院企共育黄精“芯片”——泰山黄精良种升级工程项目签约启动
齐鲁晚报网· 2025-09-28 17:13
合作核心内容 - 山东泰尚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合作旨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黄精产业迈向标准化、科技化、高端化 [1] - 合作立足国家中医药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局 [1] 具体合作项目 - 双方启动“博士工作站”揭牌项目 汇聚顶尖科研人才进行核心技术攻关 [1] - 共同推动黄精育种育苗及快速培育项目落地 致力于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 [1] - 项目从源头保障黄精品质与供应稳定 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优质新品种 [1] 行业影响与意义 - 合作将极大提升山东省乃至全国黄精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1] - 推动道地药材从“种得好”向“育得好”根本性转变 [1] - 项目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黄精产业样板 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促进农民增收 [1]
写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百卅学府 向新而行
中国青年报· 2025-09-28 06:33
核心观点 - 天津大学通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 在神经重症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化工催化、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突破 并系统性培养具备"实事求是"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以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1][9][12] 学科建设与科研突破 - 神经重症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青年领军者刘秀云回国后开设5门新课 推动学科建设[1] - 化工学科位列ESI全球前万分之一 王静康院士研发青霉素结晶新工艺打破国际垄断 范晓彬团队推动新能源化工催化技术刷新世界纪录[3] - 精密仪器团队自主研制大空间精密数字化测量设备 解决国家重大装备制造需求 孵化易思维科技公司提供机器视觉解决方案[6][7] - 合成生物学团队加入全球Sc2.0计划 成立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学院 团队平均年龄27-28岁[10][11] - 水利工程智能建设团队在金沙江研发无人大坝智慧建设方案 青年教授王佳俊年驻工地200余天[8]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 推出U35计划 32岁青年学者获聘正教授并承担国家重大基金课题[8] - 职称评定增设"科研为主型(科技成果转化类)" 鼓励解决产业问题的教师发展[5] - 开设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专业方向 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12] - 实施"新工科领军工程" 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11个国家战略急需领域超常规培养人才[12] - 合成生物学课程本科生参与顶尖期刊研究 形成全新本硕博培养路径[11] 产学研融合实践 - 化工学院团队常年深入企业车间 以"产业需求就是科研课题"为使命[3] - 青年教授王跃飞将AI技术用于蛋白质结构设计 创办企业获600万元天使投资[4][5] - 新工科教育强调产教融合 要求学生经历从0到N的完整研发过程并熟悉真实生产线[12] - 精密仪器学科师生持续深入产线现场研制工业测量仪器 形成"从实验室到产业"的传承体系[6]
四十载博士后制度上海实践 九层之台赋能“无限可能” 集结科研生力军 成为创新强引擎
解放日报· 2025-09-24 10:04
博士后制度发展历程 - 中国博士后制度于1985年正式确立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2] - 上海创造了中国博士后发展史上的多项第一 包括全国第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全国第一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全国第一位企业博士后 全国首创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 - 上海市共设立博士后科研站点456个 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3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3个 全市16个行政区均设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 博士后培养成果与贡献 - 40年来上海市累计培养博士后3万余人 涌现出院士 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近2000人[1] - 获国家科技奖近百项 省部级科技奖近千项 发表高水平论文3.8万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超8000项[1] - 全国第一位博士后洪志良培养了300余名博士和硕士 多人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3] 博士后平台与产业覆盖 - 博士后载体覆盖全市高校 科研院所 龙头企业 三甲医院及新型研发机构[4] - 覆盖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4] - 博士后平台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强引擎 博士后群体是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生力军[4] 博士后创新实践与企业结合 - 中国在企业创新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培养新模式[8] - 企业博士后刘玉文参与技术研究开发 使中国无缝钢管产品99.99%实现国产化[8] - 上海已连续举办5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涌现大量成果转化典型 解决企业研发技术难题[8] 国际合作与人才吸引 - 2024年上海启动实施首批博士后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促进国内外人才双向流动[7] - 西班牙学者安娜·桑切斯通过项目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利用上海独有的单神经元记录技术进行脑科学研究[7] - 上海实施"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提供资金保障与政策扶持 同时解决落户 住房 社保等生活保障问题[6]
92名“科技副总”期满考核!泰安产学研融合结硕果:建平台71个,引人才145人
齐鲁晚报网· 2025-09-22 17:15
科技副总项目政策背景 - 泰安市2024年出台科技副总选聘政策 重点围绕项目研发 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 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企业创新服务[4] - 政策旨在破解企业创新人才匮乏和技术研发薄弱困境 通过搭建高校与企业双向对接平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 项目实施成效 - 2024年完成92名科技副总期满考核 评选出10名优秀科技副总包括山东大学刘国良等[4] - 科技副总共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06项 解决技术难题254个 建立市级以上科研平台71个[4] - 引进高层次人才145人 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12亿元[4] - 优秀科技副总在解决技术创新难题 推进产学研合作 搭建人才引进平台 理顺企业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 未来发展规划 - 科技副总选聘将坚持人才引领和产才融合 优化管理评价方式[5] - 通过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 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教授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5]
同济科技:绿色科技驱动综合服务转型 聚焦房地产去化、碳中和布局、产学研融合及战略升级
全景网· 2025-09-19 18:19
房地产业务现状与规划 - 目前有2个在售房地产项目 青浦同济蟠龙里项目基本销售完毕且预计2025年底交房 青浦同悦湾璟庭项目销售推进中 [1] - 公司将保质量 保安全 保交付 做好控成本 抓去化工作 [1] - 未来房地产业务发展方向将根据市场趋势 公司战略及资金情况确定 [1] 绿色建筑与碳中和布局 - 参与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项目建设和运维 促进绿色建筑 智能建造 绿色低碳智慧园区技术服务的实践推广 [2] - 开发超低能耗建筑项目 包括已基本售罄的同济蟠龙里项目和杨浦区定海社区B3-1地块商品住宅示范项目 采用特殊技术方案及节能材料实现建筑能耗大幅降低 [2] - 旗下天佑咨询研发碳智慧管理系统 集碳数据采集 储存 分析计算为一体 已应用于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项目和中国一冶集团智能建造项目 [2] - 天佑咨询连续第二年发布《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ESG评级报告》为交通业绿色转型提供数据支撑 [2] 产学研合作进展 - 围绕"区校科技成果应用战略平台"定位 把握区校企合作优势 实施"基金+基地+研究院+产业联盟"战略主线 [3] - 投资设立同杨孵化基金 围绕同济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质量孵化器 探索"孵投联动"服务模式 [3] - 通过破产重整收购三门路项目 将建设同济科技未来中心 作为"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重要载体 聚焦智能建造 智能交通等未来产业 [3] - 加强与同济大学相关院系对接 形成产教融合协同机制 联合开展技术研发 咨询管理服务 [3] - 牵头成立"城乡建设与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联盟"汇聚120余家会员单位 通过平台搭建和活动举办提升产业链影响力 [3] 公司发展战略 - 董事会明确发展战略为构建以"双碳"为引领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以数字化 智能化为支撑的发展新格局 [4] - 致力于成为城乡建设与发展领域价值提升综合服务企业 [4] - 董事会将持续审视战略方向 动态优化资源配置 严格管控底线风险 高效履行监督职责 [4]
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与清华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书》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9-19 04:25
合作概况 - 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 合作开发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项目[3] - 合作领域包括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小试及中试[3] - 通过校企资源互补推动开发成果落地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3] 合作方信息 -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教授团队负责开发 该团队长期从事能源化学与能源材料研究[4] - 清华大学开办资金为184,219万元 具备多学科研究生培养和科研能力[4] - 合作方与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5] 合同内容 - 合同包含技术指标、验收方式、分期付款及保密义务等具体约定[7] - 采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 结合科研资源与产业优势[7] - 合同签署无需提交董事会和股东会审议[2] 战略影响 - 项目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7] - 本年度财务状况不会受重大影响 未来业绩取决于项目实施进展[7] - 合作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 属于精细化工新材料技术升级[3][7]
丰山集团与清华大学达成合作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8 20:41
战略合作 - 丰山集团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低碳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达成合作意向 在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工新材料领域开展研发、小试及中试合作 [1] - 双方签署《技术开发合同书》 合作开发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项目技术 [1] - 合作通过校企联合模式整合清华大学科研资源与公司产业优势 推动研发成果落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 [1] 财务影响 - 本次合同签署不会对公司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构成重大影响 [1] - 未来年度经营业绩影响将取决于双方后续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