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

搜索文档
二维半导体,国内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7-29 18:29
二维硒化铟半导体晶圆制造技术突破 - 北京大学刘开辉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固–液–固"二维InSe半导体制备策略,成功攻克晶圆级InSe材料高质量生长的关键难题 [3] - 该技术通过在晶圆周围使用液态铟密封创建富铟液态界面,驱动非晶InSe转变为结晶InSe,最终制备出厚度均匀、相结构单一的2英寸InSe晶圆 [3] - 制备的InSe晶圆展现出优异电学性能:晶体管阵列迁移率平均值达287 cm²V⁻¹s⁻¹,亚阈值摆幅平均值低至67 mV/dec [3] 二维硒化铟半导体性能优势 - InSe因其低电子有效质量、高热速度及合适带隙等特性,被广泛认为是突破硅极限的有力竞争者 [3] - InSe理论性能显著优于硅材料,并超过其他二维半导体材料,已在原型器件中得到初步验证 [3] - 该材料超短沟道(10nm以下)器件的关键参数全面优于目前最先进的英特尔3nm节点技术 [3] 技术应用前景 - 该研究实现了晶圆级高质量二维半导体的制备,推动高性能、低功耗的下一代计算和通信技术发展 [3] - 该技术有望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能终端等前沿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3] - 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18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2]
PCB焊工成功逆袭AI心脏!2024年业绩大增70%,中报预告再涨50%
市值风云· 2025-07-29 18:08
行业趋势与需求 -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设备的"神经系统",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智能汽车等领域 [2] - AI算力、高性能计算(HPC)、数据中心、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对高端PCB需求激增 [2] - AI/HPC是高端PCB的主要驱动力,训练大模型需要超级服务器,带动高密度互连技术需求 [3] - 光模块升级推动PCB工艺进步,从800G向1.6T发展,需要mSAP等先进工艺 [3] - 智能汽车和可穿戴设备需要更轻薄、散热更强、信号传输更快的PCB [4] - 低端PCB竞争激烈,高端PCB技术壁垒高,集中度提升 [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6.5亿元-17.5亿元,同比增长45%-53% [6][7]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16.1亿元-17.1亿元,同比增长45%-54% [6][7] - 2024年全年收入133.4亿元,同比增长49.26% [9] - 2024年归母净利润25.9亿元,同比增长71.05% [9] - 2024年扣非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80.80% [9] - 2019-2024年营收CAGR为13%,归母净利润CAGR为16% [11][13] 业务结构与技术优势 - 2024年AI服务器及HPC相关产品占比约29.5% [10] - 海外收入占比达86.5%,绑定国际科技巨头供应链 [17] - 2024年企业通讯市场板中,AI服务器和HPC相关产品占比29.5%,高速交换机及配套设备占比38.6% [21] - 研发费用从2019年3.2亿元增至2024年7.9亿元,研发费用率5.9% [23][25] - 产品毛利率从2019年30.4%提升至2024年35.9% [26] - 净利率从2019年16.9%提升至2024年19.4% [27] 产能扩张与未来展望 - 启动总投资43亿元的昆山人工智能芯片配套高端PCB扩产项目 [33] - 泰国高端PCB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进入小规模量产 [33] - 2023-2028年AI服务器和HPC相关PCB产品CAGR预计达40.2% [33] - 2025年全球车用PCB市场规模预计超300亿美元,占比从12%提升至20% [35] - 汽车板业务占总收入18%,在毫米波雷达、HDI自动驾驶板等领域取得突破 [35]
湾芯展2025“十个大招”构建半导体展会新生态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9 09:14
展会概述 - 2025年湾芯展以"芯启未来,智创生态"为主题,展览面积达60000㎡,汇聚600多家国内外半导体产业链头部企业,覆盖IC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测三大产业链,预计吸引超6万专业观众 [2] - 展会同期将举办20+场活动,搭建"展览展示+高峰论坛+奖项榜单+双招双引+研究报告"五位一体平台 [2] - 上届展会汇聚400家企业、吸引6.8万人次观众、举办22场论坛,线上互动达106万次,入选"2024年深圳发展改革十件大事" [2] 参展企业 - 国际代表包括ASML、AMAT、Lam Research、TEL、KLA等,国内代表包括北方华创、中微、盛美半导体、拓荆科技等600+家半导体领军企业 [7] - 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打造一站式展示与交流平台 [7] 展会特色活动 - 联动上海、无锡、合肥、武汉、深圳、广州六大城市,举办晶圆厂精准对接会及交流会 [10] - 预计汇聚超60000名专业观众,定向邀请3000+优质买家,提供精准匹配的商务洽谈和配对服务 [12] - 举办国际、国内TOP20高层战略闭门会,邀请全球行业知名企业高管探讨行业发展趋势 [14] - 同期举办第九届国际先进光刻技术研讨会(IWAPS),汇聚全球顶尖专家探讨光刻技术最新突破 [16] 展区设置 - 精心打造IC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装、化合物半导体4大主题展区,全链条展示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 [22] 生态服务 - 深圳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联盟依托1400余家会员单位,构建产业、人才、资本、技术四大生态体系,为企业提供全周期资源支持 [18] 同期活动 - 举办半导体产业发展峰会以及20+场技术论坛,聚焦IC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装、化合物半导体四大关键板块,围绕光刻技术、出海、投融资、人才、AI等多维度核心议题 [29] - 设立"湾芯奖",表彰年度卓越企业、技术创新、杰出人物及产业服务典范 [25] 观众福利 - 预登记观众可免现场注册登记、免排队快速入场、提前预约论坛席位、享受专属资讯服务 [31][32][33][34] - VIP买家可获专属贵宾接待、休息间及定制供应商洽谈预约等服务 [35] - 早鸟礼包括深芯盟全年线下产业/产能闭门对接会限定名额,另有抽奖机会及组团优惠 [36][37] 预登记方式 -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或官网完成预登记 [39][40][42]
S&P 500's Record Streak Boosts High Beta, Momentum ETFs
ZACKS· 2025-07-29 00:31
市场表现 - 标普500指数连续第五周创收盘新高 2025年累计上涨9.3% SPDR标普500ETF(SPY)上周涨幅1.5% [1] - 高贝塔与动量ETF表现突出 Invesco标普500高贝塔ETF(SPHB)和iShares MSCI USA动量因子ETF(MTUM)均上涨约17% Invesco标普500动量ETF(SPMO)年内涨幅达21.5% [3] - 零售投资者上半年净买入2700亿美元股票 预计全年净买入规模或达3600亿美元 [11][12] 驱动因素 - 企业盈利强劲 已公布Q2财报的117家标普500公司盈利同比增长8.3% 87.2%超EPS预期 80.3%超营收预期 [7] - 人工智能热潮推动科技股领涨 半导体、云计算和软件平台需求激增 [9] - 美联储可能在2025年底降息的预期升温 [10] 经济环境 - 美国6月零售销售超预期 失业率维持历史低位 [8] - 美日汽车关税降至15% 美欧达成类似框架协议 贸易紧张局势缓解 [5] 投资策略 - 高贝塔ETF在牛市中涨幅高于大盘 动量投资策略通过追涨趋势股获利 [4] - 零售投资者资金流入速度超过机构 上半年净买入规模达2700亿美元 预计将推动标普500再涨5-10% [12]
电子行业周报:半导体全面反弹伊始,看好三重周期共振下的估值扩张行情-20250728
国信证券· 2025-07-28 22:5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电子行业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看好25年电子板块在“宏观政策周期、产业库存周期、AI创新周期”共振下的“估值扩张”行情 [1] - 美国AI行动计划将限制半导体出口,国产半导体各环节将加速自主可控 [2] - 国内模拟芯片公司新产品将进入规模放量阶段 [3] - AI是需求确定性高增长的投资主线,AI应用与算力基建形成正向循环 [4][7] - 存储进入技术迭代十字路口,看好存储方案迭代的增量机遇 [7] - LCD产业竞争格局洗牌充分,其崛起增强了国产电视品牌及ODM的出海竞争力 [8] 行情回顾 - 过去一周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分别上涨1.67%、2.33%、1.69%,电子行业整体上涨2.85%,二级子行业中半导体涨幅较大为4.65%,元件跌幅较大为0.85%;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51%,费城半导体指数、台湾资讯科技指数分别下跌1.51%、0.36% [1][11] - 过去一周电子板块涨幅前十的公司有统联精密、苏州天脉等,跌幅前十的公司有*ST恒久、东田微等 [16] 行业动态 - 过去一周行业新闻包括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2.4%、宇树科技启动IPO、Q2全球PC出货量市场同比增长8.4%等 [35] - 过去一周重点公司发布多项公告,如视源股份股份回购完成、杰华特增加日常关联交易预计等 [35][36] 投资建议 - 推荐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翱捷科技等公司 [1] - 建议关注自主可控链相关公司,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 [2] - 继续推荐国内模拟芯片公司,如圣邦股份、思瑞浦等 [3] - 建议持续关注AI相关公司,如工业富联、华勤技术等 [4] - 继续推荐AI算力产业链公司,如生益科技、工业富联等 [7] - 建议关注存储相关公司,如兆易创新、北京君正等 [7] - 推荐LCD相关公司,如京东方A、兆驰股份等 [8] - 给出重点投资组合,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设备及材料、被动元件等多个领域的公司 [9] - 给出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涉及中芯国际、翱捷科技等公司 [10]
EvaLearn:AI下半场的全新评测范式!
机器之心· 2025-07-28 18:45
AI研究范式转变 - AI研究正从"能不能做"转向"学得是否有效",传统基准测试难以衡量AI实际效用,因忽略任务连贯性和长期适应能力[1] - 更类人的动态学习能力体现在通过实践经验不断优化策略,如学生解题时逐步掌握高效方法[3] - 大语言模型(LLM)是否具备类似"成长"能力关乎其迈向通用人工智能,但长期缺乏有效评估手段[4] EvaLearn基准框架 - EvaLearn是首个量化LLM学习能力与效率的基准,以「连续问题求解」为核心重新定义评估逻辑,开源一个月星标数突破400+[5][6] - 构建648个挑战性问题组成182个序列,每个序列含7个同类任务问题,前序解答经验直接影响后续表现评估[9] - 采用顺序评估流程,结合专业评分标准和GPT-4o验证器,评估准确率超95%实现高效自动化[11][13] 关键研究发现 - 模型学习能力存在任务类型差异:数学/逻辑推理任务更易利用经验提升,摘要类任务更依赖预训练知识[14] - 思维链模型在学习能力和稳定性上普遍优于非思维链模型,能更好利用经验解决新问题[15] - 反馈学习比示例学习效果更显著,可将模型解答准确率提升最高达+18%(如Claude-3.7-Sonnet数学推理)[16][24] - 学习能力与静态模型能力无强相关性,静态高性能模型并非在所有任务学习能力上都占优[17][38] 评估指标体系 - 设计6类任务评估维度:摘要/分类/信息抽取/逻辑推理/数学推理/序列推理[20] - 5大核心指标:整体序列准确率/准确率曲线斜率/首次正确位置/连续正确次数/热身后准确率[21] - 4种学习范式对比:零样本/少样本/示例学习/反馈学习,后者平均提升效果最优[22][48] 模型表现分析 - 9个前沿LLM测试显示:5个模型从顺序学习中获益,思维型模型变化更显著(如OpenAI-o3-mini整体提升+10.5%)[27] - 非思维型模型学习效率斜率更陡峭(起始性能低易提升),思维型模型收益更稳定[44] - 首个正确解答位置(P_first)指标显示,反馈学习比示例学习更能促进模型早期掌握任务[52][53] 研究意义与展望 - EvaLearn提供动态评估新范式,揭示模型与人类学习能力差距,推动更强模型发展[55][56] - 开创性实现从静态评估转向动态学习潜力评估,为AGI发展提供重要测量工具[57]
OpenAI董事长Bret Taylor:2010 年的 SaaS 应用,就是 2030 年的智能体公司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28 18:42
AI行业现状与趋势 - 当前处于"加了10倍速的互联网泡沫"时代,AI技术变革堪比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诞生,为初创公司创造挑战巨头的机会 [3][31][35] - AI能力已超越三年前对AGI的定义,行业正在不断重新定义技术边界 [8] - 软件行业被AI颠覆的程度可能超过其他任何行业,历史上尚无类似先例 [8] - 技术复合效应显著增强,AI可通过现有全球智能设备网络快速触达用户,增长呈现爆炸性 [33][34] 创业方法论 - 真正的创业机会来自市场或平台转变,需关注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力跃迁 [14][15] - 多数B2B公司宣称的"以客户为中心"存在误区,真实价值需通过商业变现验证 [19][21] - 有效创业应始于深度客户需求调研,而非技术推演,典型案例是与Grab CEO长谈后锁定AI客服赛道 [20][21] - 资本主义环境下,金钱交易是唯一诚实的市场信号,免费试用反馈存在误导性 [30] 技术架构演进 - 行业正在探索AI时代的"LAMP"技术栈,当前提示词工程等临时方案未来将显得原始 [46][47] - 模型功能不应过度集成,记忆等辅助功能可通过外部系统实现,这将成为智能体公司的市场机会 [44] - 未来技术栈将明确分工:基础模型集中于研究领域,全栈工程聚焦智能体开发 [42] 公司运营策略 - 应用层AI公司预训练自有模型是最高效的烧钱方式,应避免这种错误 [36][42] - AI市场分为三大领域:前沿大模型(资本密集型)、AI工具(高风险竞争)、应用层AI(最大机会) [37][39][41] - 软件维护成本问题将通过智能体服务解决,延续SaaS对传统软件的优势 [43] 人才需求变化 - "10倍工程师"的定义将被重塑,三年后所需技能组合可能完全不同 [8] - 黑客马拉松价值提升,胜负关键变为操作"代码生成机"的速度 [9] - 教育体系需适应技术变革,AI将放大个体能力,降低专业门槛 [51][52] 历史经验借鉴 - 互联网泡沫时期诞生了亚马逊等巨头,当前AI热潮可能复制这一模式 [32] - 参考云计算市场发展路径,AI工具领域仍可能孕育Snowflake级别的公司 [40] - 2010年的SaaS应用将演变为2030年的智能体公司,垂直领域存在大量机会 [41]
AI淘金站:藏着AI清醒派的生存法则
虎嗅APP· 2025-07-28 17:53
AI应用与商业化 - 核心观点:AI淘金站聚焦于将AI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供可落地的商业案例和操作步骤,帮助普通人绕过技术门槛实现变现 [3][6][12] - 案例1:YouTube封面设计通过精准需求输入、关键词组合参数调整及简单后期修补三步流程实现接单变现,将复杂流程简化为可复制的步骤 [6][7] - 案例2:AI工具出海存在35倍回报率潜力,因海外用户付费意愿(10-50美元/月)是国内5倍叠加汇率差(1美元=7元人民币),推动创业者转向全球市场 [8] - 案例3:小红书治愈系Vlog通过AI工具(豆包生成图片、即梦AI转视频、剪映加BGM)实现零基础制作,单款商品GMV近百万,验证内容带货的商业价值 [9][10][11] 社区生态与资源 - 浪岛定位为AI创客自由群岛,聚集VC/PE投资人(管理规模超10亿)、商业化操盘手(千万级项目经验)及技术极客,提供前沿情报与实操干货 [14][15] - 社区优势包括:技术变现案例直接抄作业、模型指令优化等一手情报、资源互换组队机会,吸引AI创业者、创投人及技术极客 [14] - 建岛福利:岛主身份标识、每周10次官方推流(3倍增速)、核心共创群优先反馈权,初期入驻可获流量与陪跑支持 [15] 用户参与与价值主张 - 目标用户:厌倦AI虚浮噱头的"现实主义者",需拆解商业玩法(如YouTube封面接单)或分享小众赛道变现案例(如AI文档处理) [3][4][6] - 价值主张:将焦虑转化为实操路径,通过案例拆解(如三步生成Vlog)和同频交流,推动技术红利转化为真金白银 [12][14] - 社区活动:鼓励用户登岛分享"野路子"变现经历,碰撞思路并复制成功模板,强调"落地折腾"是获取AI红利的核心 [4][12][13]
30万亿美元帝国!马斯克描绘特斯拉“终局”:核心是人形机器人、是AI,而非汽车
华尔街见闻· 2025-07-28 13:43
特斯拉的长期愿景 - 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提出特斯拉的终极估值可能达到25万亿至30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是当前市值的20到30倍,核心驱动力为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而非传统汽车业务[1][5] - 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被定位为公司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潜在市场需求高达200亿至500亿台,若实现年产10亿台且单台成本降至3000美元,年收入可达30万亿美元[11][34] - 自动驾驶业务(Robotaxi)将采用混合运营模式,部分车辆由公司直接拥有,部分由车主共享加入,类似于Uber与Airbnb的结合体[16][31] 技术协同与核心能力 - 人形机器人将复用公司现有自动驾驶AI计算机和电池技术,体现算力、能源与制造领域的协同效应[8][64] - AI技术被形容为"超音速海啸",旗下xAI公司正推进120亿美元债务融资用于采购芯片和建设数据中心以支持Grok等AI模型的训练[14][46] - 能源业务成为关键增长点,2024年储能部署预计达31.4 GWh,营收约101亿美元,同比增长67%,毛利率超过26%[15] 生态系统布局 - 星际飞船(Starship)项目致力于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轨道运输系统,目标是将每次发射成本降至低于猎鹰1号火箭的水平,最终实现多行星文明[22][23] - Neuralink短期目标为解决瘫痪、失明等医疗问题,长期愿景是实现人机共生与"概念性心灵感应",可能提供某种形式的永生[49][50][53] - X平台正发展为"万能应用",将整合支付功能(X Money)和完全加密的通信系统(X Chat),同时通过Grok实现信息真实性验证[67][72] 市场影响与产业变革 - 人形机器人初期将应用于高价值场景,如24小时医疗护理和危险环境作业,其变革性被认为将超越全自动驾驶技术[36][37] - 自动驾驶出租车将推出专用双座车型Cyber cab,与现有Model 3/Y形成产品矩阵满足不同乘员需求[17][29] - AI与机器人技术可能将经济规模扩大10倍以上,消除物质匮乏的同时带来"人类如何寻找生命意义"的哲学挑战[42][79]
微软CEO公开信透露的“残酷真相”:公司盈利很好,但依然要裁员
华尔街见闻· 2025-07-28 11:23
微软CEO备忘录核心观点 - 微软在业绩蒸蒸日上的同时宣布裁员9000人,反映出AI驱动下公司需雇佣更少但技能更匹配的员工[1] - 备忘录揭示软件行业将首当其冲面临AI冲击,类似工业经济被自动化改造的历史重演[1][5] - 纳德拉将当前变革类比1990年代PC革命,强调技术迭代必然伴随人员结构调整[2] 盈利性裁员现象 - 微软2023年累计裁员1.5万人创历史记录,同期AI基础设施投入激增至800亿美元[2] - 裁员发生在公司一季度营收加速增长后,显示战略调整与财务表现脱钩[2] - 行业新规则形成:裁员成为战略工具而非财务困境的产物[5] 技能结构转型 - 公司反复强调"忘却旧知识"和"学习新技能",暗示传统软件技能正被AI相关能力取代[1][3] - 领导层明确表示裁员对象是技能不符合AI战略的员工,而非财务压力导致[3] - 公司选择直接雇佣AI专业人才而非大规模再培训现有员工[3] 行业影响 - 备忘录被视为软件行业的"天气预报",预示AI将重塑当前业务模式[1] - 盈利性裁员可能从硅谷扩散至更广泛经济领域,类似自动化对工业的影响[5] - 技术公司对员工的忠诚度要求变为单向,战略调整优先于雇佣关系稳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