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icon
搜索文档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快出清,数量压降已超七成
第一财经· 2025-10-27 12:1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降成效 - 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末下降71% [3] - 截至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下降62% [3] - 仅用两年半时间,中国压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超过七成 [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背景与政策驱动 - 2014年新预算法通过,首次允许省级政府发行债券筹资,并宣布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5] - 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财政部安排超过2.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支持化债 [6] - 2024年11月中央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计划在2024年至2028年发行10万亿元政府债券置换10万亿元存量隐性债务 [6] - 截至目前隐性债务置换进度已过半,实际发债规模超过5万亿元 [6] 融资平台出清与转型路径 - 政策目标为2028年底完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清任务 [7] - 纯公益性"空壳"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应撤销,有产业类主营业务的融资平台应转型为一般性国有企业 [7] - 结合隐性债务置换政策,融资平台数量已减少7000多家 [6] - 2024年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10.5万亿元 [6] 债务风险防控与合法融资渠道建设 - 政策强调避免新增隐性债务,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 [7] -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 [8] - 2025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8] - 中央财政加大举债力度,如近两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在2025年安排4.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加快出清,数量压降已超七成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7 11:44
政策成效与债务化解进展 - 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及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显著下降,2025年9月末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和62% [1] - 2023年末全国纳入政府债务信息平台的隐性债务比2018年摸底数减少了50% [3] - 2024年至2028年计划发行10万亿元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截至目前实际发债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置换进度过半 [3] - 结合隐性债务置换政策,融资平台数量已减少7000多家 [4] -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持续缩减,2024年底为10.5万亿元 [4] 融资平台的历史角色与转型出清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由地方政府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的经济实体 [2] - 在新预算法施行前,融资平台承担了为地方公益性项目建设筹资的职能 [3] - 随着地方政府被允许发行债券筹资,绝大多数融资平台需要退出历史舞台 [3] - 政策目标是用十年时间(至2028年底)完成融资平台出清任务,纯公益性“空壳”平台应撤销,有产业类主营业务的平台应转型为一般性国有企业 [4] - 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并推动其市场化转型,是化解债务风险的核心举措 [5] 中央化债政策与制度建设 - 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财政部安排了超过2.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额度支持化债 [3] - 2024年11月中央出台的一揽子化债方案核心是发行10万亿元政府债券置换等量隐性债务 [3] - 政策强调在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同时,严禁新增隐性债务,防止“一边化债、一边新增” [4] - 在封堵地方债“后门”的同时,加大依法举债“前门”,如优化债务结构、中央财政加大举债力度(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如2024年安排4.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 [5]
永安期货晨会纪要-20251022
永安期货· 2025-10-22 15:51
全球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 - 中美元首会晤存在不确定性,特朗普表示会谈可能因故无法举行,但若成行预计将在贸易问题上达成"一份好协议" [1][8][12] - 美俄元首峰会前景转冷,白宫官员淡化特朗普与普京近期会晤的可能性,与俄方表态一致 [1][8][12] - 德国和法国支持在欧盟峰会上讨论中国贸易措施,可能涉及动用"反胁迫工具"进行反制 [12] 中国政策与债务管理 - 中国严控地方政府新增隐性债务效果显现,2025年以来境内外城投债发行总额约5800亿美元(约4.2万亿元人民币),创五年来同期最低,较2023年峰值下降约26% [1][8][12] - 中国2万亿元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已基本完成,全国29个省份额度使用率达99.6% [12] 全球主要股指表现 - A股市场放量上攻,上证指数涨1.36%报3916.33点,深证成指涨2.06%,创业板指涨3.02%,消费电子概念领涨 [1] - 港股高开低走,恒生指数收盘涨0.65%报26027.55点,恒生科技指数涨1.26%,大市成交额达2646.569亿港元 [1] - 美股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道指涨0.47%,标普500指数持平,纳指跌0.16% [1] - 欧洲三大股指收盘小幅上涨 [1] 大宗商品市场动态 - 黄金和白银遭遇剧烈抛售,现货黄金价格一度下挫6.3%,创超过12年来最大跌幅,现货白银一度下跌8.7% [12] 中国企业业绩与运营数据 - 泡泡玛特第三季度整体收益按年增长245%至250%,其中中国收益增长185%至190%,海外收益增长365%至370% [14] - 五矿资源第三季度铜总产量约12.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锌总产量58747吨,按年增长26% [14] - 中国电信首三季营收307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3% [15] - 中国移动首三季营收1153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3% [15] - 宁德时代首三季营收49034.1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20% [15] 中国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 - 海尔智家考虑分拆物联网子公司卡奥斯进行IPO,可能寻求募资约5亿美元(约39亿港元) [10] - 金融科技公司GCash计划将菲律宾上市计划推迟至2026年下半年 [10] - 第一太平拟分拆水处理服务公司Maynilad于菲律宾上市,拟发售最多16.6亿股,每股定价15菲律宾披索(约2.01港元) [10] - 华恒生物已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中证监已接收备案材料 [10]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包括对方以每股112.56港元溢价29.53%认购约691.38万股股份 [14] - 老铺黄金拟折让4.5%配售371.18万股新H股,净筹逾27亿元,主要用于增加存货储备 [14] - 中金公司续发行公司债券最终金额17亿元人民币,超额认购2.29倍,票息2.44% [14] - 汇丰控股在香港回购800股,每股价格102.1元,自7月31日以来累计回购约2.26亿股,总代价约29.77亿美元 [14] 中国企业战略合作与投资 - 国泰航空与空中巴士联合投资最多7000万美元(约5.45亿港元),用于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油在亚洲及全球的发展 [14] - 微盟集团完成第一A批新股发行,按每股2.26元获认购约1.72亿股,集资约3.89亿元 [14] 港股通热门个股表现 - 中国人寿股价涨6.04% [18][23] - 比亚迪电子股价涨3.77% [18] - 创科实业股价涨3.70% [18] - 泡泡玛特股价跌8.08% [20][23]
一年少了近4万亿 财政部披露最新隐性债务数据
第一财经· 2025-09-12 20:23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变化 - 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为10.5万亿元,较2023年末的14.3万亿元减少3.8万亿元 [1] - 债务减少得益于总额12万亿元的化债政策,其中包括2024年至2028年计划发行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1] - 2025年已发行超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用于置换,预计今年隐性债务余额将继续明显减少至低于8万亿元 [1] 化债政策的经济效益 - 通过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 [2] - 截至今年8月底,已发行4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 [2] - 地方政府债券利率明显低于原有隐性债务利率,有效降低了地方利息支出 [1] 化债对融资平台及金融环境的影响 -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 [3] - 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改善,风险显著降低 [3] - 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 [3] 中国政府债务总体情况 - 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3] - 政府负债率为68.7%,低于IMF报告的G20国家平均118.2%和G7国家平均123.2%的水平 [3] - 政府债务对应大量优质资产,总体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 [3] 未来政府债务管理重点工作 - 存量上做减法:继续落实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债务限额,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5] - 管理上做加法:严格债务限额管理,推进隐性债与法定债合并管理,建立统一长效监管制度 [5] - 效益上做乘法:科学安排债券规模结构,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发挥政府债券带动放大效应 [5] - 风险上做除法: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健全偿债备付金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6]
一年少了近4万亿,财政部披露最新隐性债务数据
第一财经· 2025-09-12 18:56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成效 - 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为10.5万亿元,较2023年末的14.3万亿元减少3.8万亿元 [3] - 债务减少主要得益于2024年至2028年总计发行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一揽子化债政策 [3] - 2025年已发行超2万亿元置换债券,预计今年隐性债务余额将继续明显减少至低于8万亿元 [3] 化债政策带来的直接效益 - 通过发行利率更低的再融资债券置换高息隐性债务,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 [4][5] - 截至今年8月底,地方政府已发行4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 [5] 化债对经济发展与金融环境的积极影响 - 化债政策为地方腾挪出更多资金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堵点痛点难点 [6] -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60%以上)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其隐性债务已清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推进 [6] -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风险显著降低,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 [6] 中国政府债务整体状况 - 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和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6] - 政府负债率为68.7%,远低于G20国家平均的118.2%和G7国家平均的123.2% [6] 未来政府债务管理重点工作方向 - 存量上做减法:继续落实化债举措,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债务限额,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8] - 管理上做加法:严格债务限额管理,推进隐性债与法定债“双轨”合并,建立统一长效监管制度 [8] - 效益上做乘法:科学安排债券规模结构,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8] - 风险上做除法: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健全偿债备付金机制,严格落实举债终身问责制以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8]
一年少了近4万亿,财政部披露最新隐性债务数据
第一财经· 2025-09-12 17:0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变化 - 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为10.5万亿元 较2023年末的14.3万亿元减少3.8万亿元 [1] - 2025年地方政府已发行超2万亿元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预计2025年末隐性债务余额将降至8万亿元以下 [1] 债务置换政策效果 - 截至2025年8月底地方政府发行4万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使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 [2] - 通过利率置换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 [2] 化债政策综合成效 - 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60%以上融资平台隐性债务清零 [3] -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改善 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增强 [3] - 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92.6万亿元 其中国债34.6万亿元 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 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3] - 政府负债率为68.7% 显著低于G20国家平均118.2%和G7国家平均123.2%的水平 [3] 未来债务管理方向 - 继续落实一揽子化债举措 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债务限额 [5] - 推进隐性债与法定债"双轨"合并管理 建立统一长效监管制度 [5] - 强化专项债全生命周期管理 依法加大债务信息公开力度 [5] - 科学安排债券规模结构 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6] - 健全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机制 实施举债终身问责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6]
地方政府债与城投行业监测周报2025年第32期:宁夏、江西加快推进“退平台”,特殊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近万亿-20250905
中诚信国际· 2025-09-05 15: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强调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推动城投企业改革转型[6][7][9] - 宁夏、江西等地加快推进融资平台退出,宁夏退出比例达76%,江西上半年205家融资平台完成退出[6][10][11] - 本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下降、净融资额上升,特殊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近万亿元;城投债发行额上升、净融资规模转正[5][15][1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要闻点评 -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首次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强调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统筹资金渠道,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推动城投企业改革转型[6][7][9] - 多地加快推进融资平台退出,宁夏2024年退出比例达76%,江西205年上半年205家融资平台完成退出,分别推动平台债务规模压降和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6][10][11] - 本周28家城投企业提前兑付债券本息,涉及29只债券,规模合计59.64亿元,以中部地区和AA级主体为主[13] - 本周有2只城投债取消发行,计划发行总规模6.23亿元,截至8月27日,今年共有86只城投债推迟或取消发行,规模合计516.99亿元[14] 地方政府债券及城投企业债券发行情况 - 地方政府债券:本周发行规模下降4.76%至3515.97亿元,净融资额增长16.61%至2345.08亿元;新增债累计发行38849.09亿元,完成全年限额的74.71%;再融资债累计发行37963.77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进度为96.84%;发行期限以10年期为主,加权平均发行期限为11.86年;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下行7.66BP至2.05%,加权平均发行利差走阔1.80BP至22.03BP[15] - 城投债:本周发行额上升6.60%至1127.81亿元,净融资额由负转正至193.94亿元;发行利率为2.32%,下降1.25BP,发行利差为79.53BP,收窄1.11BP;发行券种以私募债、5年期为主;发行人主体级别以AA+级为主;城投境外债发行5只,规模合计19.36亿元,加权平均发行利率4.15%[18][19] 地方政府债券及城投企业债券交易情况 - 资金方面:央行本周净投放4961亿元,短端资金利率多数下行[22] - 地方债:现券交易规模共计4443.24亿元,较前值上升29.06%;到期收益率多数上行,平均上行幅度为5.60BP[24] - 城投债:交易规模为2855.44亿元,较前值下降1.38%;短端到期收益率下行、长端上行;3年期、5年期AA+城投债利差走阔,1年期AA+城投债利差收窄;广义口径下,9家城投主体的10只债券发生13次异常交易[24] 城投企业重要公告一览 - 本周125家城投企业就高管、法人、董事、监事等变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股权/资产划转,累计新增借款、名称变更,对外担保、经营范围变更等发布公告[27]
前8个月地方政府借钱约7.7万亿,六成用于偿还旧债
第一财经· 2025-09-04 23:25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与节奏 - 前8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7.7万亿元,同比增长42%,创同期历史新高 [2] - 8月份发行规模为0.98万亿元,低于前两个月但整体保持较快节奏 [2] - 前7个月地方借钱规模约6.7万亿元,占同期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约9.8万亿元)比重近七成 [2] 债券资金用途结构 - 前8个月发行债券中,再融资债券约3.8万亿元,同比增长64%,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券本金和置换隐性债务 [3] - 前8个月发行新增债券约3.9万亿元,同比增长26% [3] - 从实际资金用途看,约4.77万亿元用于偿还旧债,占总额62%,近3万亿元用于重大项目建设 [8] 再融资债券与隐性债务化解 - 已发行的再融资债券中有近2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是化解风险的关键举措 [4] - 再融资债券通过“借新还旧”拉长偿债期限、降低利息负担,缓解地方当期偿债压力 [3] 新增专项债的构成与投向 - 前8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3.3万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年拟发行总额(4.4万亿元)的75% [6] - 用于置换隐性债务、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的特殊新增专项债约0.97万亿元,超出原定8000亿元目标 [6] - 剩余约2.3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资金主要投向重大项目建设 [6] 特殊新增专项债的详细分析 - 用于清偿企业拖欠账款的新增专项债已由多个省份公告发行,合计超过1000亿元,预计全年额度约2000亿元 [7] - 特殊新增专项债统计规模超预期部分原因可能与未披露“一案两书”的专项债有关 [7] 项目建设专项债的具体投向 - 前8个月用于项目建设的近2.3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资金中,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占比约28%,交通基础设施占比约18% [9] - 土地储备投向占比约14%,资金约3240亿元,用于回收存量闲置土地以调节市场供需 [9] - 保障性安居工程占比约12%,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占比约11% [9]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 - 截至2025年7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52.76万亿元,控制在约57.99万亿元的限额之内 [10]
前7月地方借钱6.7万亿 钱怎么花 | 财税益侃
第一财经· 2025-08-07 22:23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 - 前7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67037亿元 同比增长约60% [1] - 6月和7月单月发债规模均超1万亿元 地方政府加快发债进度 [1] - 第三季度预计地方债发行规模达3.5万亿元 净融资规模为2.2万亿元 [12] 债券资金用途结构 - 再融资债券发行约3.4万亿元 同比增长65% 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本金或存量债务 [1][2] - 新增债券发行约3.3万亿元 同比增长约55% 其中新增专项债券约2.8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1][3] - 新增专项债券中8000亿元用于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实际发行特殊新增专项债约7550亿元 [3] 隐性债务化解进展 - 中央安排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计划 其中6万亿元通过再融资债券置换 [2] - 今年置换额度为2万亿元 截至7月底已发行近1.9万亿元 [2] - 隐性债务置换后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过2.5个百分点 还本付息压力大幅减轻 [3] 新增专项债资金投向 - 26.37%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 17.63%投向交通基础设施 13.03%投向土地储备 [10] - 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规模超2600亿元 主要用于回收存量闲置土地 [10] - 国务院大幅放宽专项债资金投向 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行业范围 [12] 发行使用进度要求 - 10月底前预计基本完成4.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任务 [11] - 要求8月底开工率达80% 9月底全面实质性开工 春节前资金全部使用完毕 [11] - 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以稳投资稳经济 [11] 债务风险控制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51.95万亿元 低于57.99万亿元的债务限额 [12] - 地方政府债券剩余平均年限10.2年 平均利率2.93% [12] - 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12]
热点思考 | “隐债问责” ,有何新变化?(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8-07 00:04
隐债问责案例概况 - 2022年以来财政部共通报44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显示监管力度持续加强[2] - 问责主体从地方政府部门、国企事业单位逐步扩展到金融机构、公办学校,2025年更深入至区县级政府[2][12] - 案例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低能级城市,江西、河南、安徽等地被通报次数较多,部分二线城市如成都、重庆也被涉及[3][15] 2025年隐债问责新特点 - 采用"穿透式"监管,问责主体深入至市本级及下属区县政府,如成都案例涉及13个区政府责任人[17] - 更聚焦政府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新增隐债行为,涉及高标准农田改造、城市更新等项目[20] - 新增隐债投向出现偿还棚改贷款本息、实施农田改造等新用途,显示部分项目偿付压力[23] - 单次通报规模显著扩大,2025年8月通报案例涉及金额达1410亿元,福建、四川规模居前[doc id='13表格下方文字'] 隐债问题反映的深层次矛盾 - 新增隐债投向基层财政账户统筹使用,反映地方"三保"支出压力加大[32] -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国企垫资实施城市更新等项目,显示建设资金缺口问题[32] - 土地财政退坡导致地方对中央转移支付依赖度上升,引发地方政府"内卷式"竞争[38] - 财税体制改革成为破解隐债问题的关键,需拓展地方税源并适当扩大税收管理权限[38] 政策导向与行业影响 -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与"高质量建设"并重,规范地方投资行为[31] - 城市更新、高标准农田等"两重"建设项目成为监管重点领域[23][31] - 地方融资平台出清工作将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政府融资面临更严格审查[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