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行合一

搜索文档
10家银行系险企2024年业绩大幅改善
金融时报· 2025-05-22 09:24
对此,某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对记者分析称,在新会计准则下,要用当前利率对保险合同负债进行折 现,会导致净资产波动加大。以10年期国债为例,2024年收益率下行88个基点至2024年末的1.7%,使 得保险公司保险负债计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若保险公司负债端的规模和久期均大于资产端债券,那 么利率波动对负债端负向影响将远大于资产端的正向影响,致使保险公司净资产相应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报行合一"对于银行系险企的影响也仍在持续。记者关注到,光大永明保险2024年业绩 出现亏损,原因之一就是保费收入的下降。从数据上来看,2024年,是银保渠道落地"报行合一"后的首 个完整经营年度,人身险银保渠道新单保费整体收入同比下降22%。 整体来看,2024年,10家银行系险企中有8家盈利,两家亏损,亏损额达33.69亿元。记者统计发现,有 5家险企在2024年完成了新旧会计准则切换工作,分别是中邮保险、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农银人寿、 交银人寿。在此背景下,有两家公司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反转。具体来看,中邮人寿和建信人寿在2023年 分别亏损114.68亿元和42.99亿元,但在2024年二者均成功扭亏为盈,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反转。 ...
手回集团“三闯”港交所,保险中介境外上市成资本退出新路径
华夏时报· 2025-05-20 15:5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保险科技中介领域正掀起一股境外上市热潮。 近日,"小雨伞"保险经纪母公司手回集团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成为行业焦点。这已是该公司第三次尝试登 陆港交所,前两次提交的申请均因有效期满六个月而失效。 2023年以来,国内保险中介机构扎堆向美股或港股递交上市申请,有顺利圆梦者,如车车科技、有家保险等四家 机构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众淼控股也在港交所成功"敲钟"。也有望洋兴叹者,如早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圆 心科技却暂缓上市计划,赴美上市已获得证监会备案通知书已在谋划打包出售公司。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中介机构扎堆上市一方面是资本对赌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破解盈利困境的出 路。 资本驱动下的保险科技中介上市潮 此次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的手回集团是一家线上人身险中介服务提供商。招股书显示,该公司致力于通过以 保险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人身险交易及服务平台,为保险客户提供定制保险服务解决方案。 在业务模式上,手回集团主要通过小雨伞、咔嚓保和牛保100三大平台赋能于不同销售场景中的保险交易及服务。 其中,通过小雨伞平台进行在线直接分销;在咔嚓保 ...
关停!这家保险中介为何放弃这一省级分公司?
经济观察报· 2025-05-13 10:43
一位接近保通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除江西省分公司 外,保通还计划关停云南、内蒙古等地的分公司。 作者:姜鑫 封图:图虫创意 2025年5月18日,是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下称"保通")成立12周年的司庆日,但是今年的司 庆并不平静。 近日,保通江西省分公司的代理人收到了一条分公司关停的消息。 5月10日,代理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展示的消息显示,经公司研究决定,保通将于2025年5月30日 关停江西省分公司的所有业务。6月15日后,公司会统一办理执业登记注销,合同终止后,代理人 有30天提现权益。 一位接近保通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除江西省分公司外,保通还计划关停云南、内蒙古等 地的分公司。 保通隶属于上海豹云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豹云网络"),后者是一家服务于保险行业的综 合性集团。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同样隶属于豹云网络的爱云保技术有限公司(下称"i云保")正在 谋求打包出售。去年7月,i云保曾计划赴美上市。 上述代理人还表示,江西分公司业绩达成率一直比较低,但直接关停还是有些意外。由于大部分代理 人依托i云保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机构关停不影响其销售,但在销售非互联网产品时,面临着合规问 题。 ...
低利率下保险业的困境与出路系列报告(三):资负并举,循序渐进
东吴证券· 2025-05-12 0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防范和化解利差损需资负并举,负债端调整更关键,“以时间换空间”是核心策略,通过长期业务调整消化历史包袱 [6][12] - 负债端聚焦负债成本管理,降低预定利率,调整业务结构,全面落实报行合一 [6] - 资产端加强固收久期管理,关注权益高股息资产,另类投资长期有配置价值但短期难扩大规模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利差损风险应对之道——资负并举 - 海外寿险市场面对利率下行风险时,通常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应对利差损问题,国内保险行业也应资负并举 [11] - 利差损关键在于高刚性负债成本与低投资收益率的矛盾,降低刚性负债成本是关键基础措施,资产端调整主要是保持长期投资收益率稳健,利差损解决需负债端业务结构调整贡献死差益和费差益 [12] 负债端:聚焦负债成本管理 监管引导下持续下调预定利率,降低刚性负债成本 - 下调产品预定利率是防范利差损的关键负债端举措,历史上典型利率下行阶段监管会下调预定利率,2023 - 2024年监管两次全面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对新增业务成本压力有积极作用 [13][14][15] - 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期发布研究值,保险公司参考调整,预计2025Q3可能再次下调预定利率 [16][17] - 加强对万能险结算利率和分红险分红水平管理,万能险新规助力险企缓解负债成本压力 [21][22] 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对利差依赖 - 提升分红、万能等非保本产品占比可减少利差损影响,其投资风险共担或仅承担保底部分,新会计准则下有利于资产负债管理,2025年上市险企普遍开始分红险转型 [24][26][29][31] - 重视保障型产品销售,长期保障型业务NBV中利差占比小,可降低NBV对投资收益率敏感性,目前国内保障型产品需求偏弱,长期看保障型产品对稳健经营意义显著 [35][37][38] 全渠道落实“报行合一”,管控费差损 - 2023年银保渠道率先执行“报行合一”,费用率下降约30%,上市险企银保渠道NBV margin显著改善,带动NBV贡献提升 [40][42][43] - 2025年4月个险渠道“报行合一”要求落地,监管加强管理有助于规范费用支出,防范费差损,稳定险企经营,引导销售高价值率产品 [48] 资产端:加强固收久期管理,关注权益高股息资产 固收投资:加强资产负债久期管理,防范利率风险冲击 - 上市险企债券配置转向利率债为主,资产久期持续拉长,2025年短期期限利差压缩、利率波动大,可采用灵活久期策略,长期拉长久期仍是重点方向 [49][53][55] - 国内寿险业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仍大,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规模扩大、期限结构拉长为拉长久期提供配置基础,也可适当缩短负债久期 [55][56][64] 权益投资:可适度提升仓位,关注高股息策略配置价值 - 保险资金增配权益持仓是长期慢节奏过程,短期适度提升权益仓位具备条件,监管政策优化为险资入市扫清障碍 [67][68] - 低利率环境催生“股息换利息”策略,新会计准则下高股息(OCI)策略受关注,上市险企持续增配OCI股票,预计未来仍会提升 [70][71] 另类&境外投资:具有长期配置价值,但短期较难扩大规模 - 另类投资当前占比持续下滑,优质项目仍有配置价值,可拉长久期、提高收益率,但传统非标投资性价比在削弱 [74][76] - 境外投资目前占比低,适度提升海外资产配置有利于提高收益水平,主要受QDII额度不足制约,未来需等待政策放松 [81][84]
72家人身险公司 一季度合计净利超86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5-10 00:56
人身险公司一季度经营业绩 - 72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万亿元,净利润861.43亿元 [1]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分别为3544.09亿元、1738.46亿元、1002.16亿元 [2] - 49家公司实现盈利总额886.33亿元,23家公司亏损总额24.90亿元,盈利公司数量和占比同比提升 [3] - 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净利润断层领先,分别为281.00亿元和205.03亿元 [3] 业绩驱动因素 - 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方式,"报行合一"政策落地压降费用,优化负债端成本 [3] - 2024年四季度以来投资浮盈逐步释放,一季度金融资产估值盈利对利润形成正面贡献 [3]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报行合一"政策从银保渠道扩展至个险渠道,进一步压降不合理费用 [4] 会计准则变更影响 - 多家险企采用新会计准则和偿二代二期规则核算净利润、总资产等核心指标 [5] - 新会计准则下险企利润对股市波动敏感,净资产受债市影响,可能出现净利润上升但净资产下降的情况 [5] - 上市险企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资产按市值计价,负债反映即时利率变化,业绩波动性加剧 [6] 行业展望 - 消费者在健康管理、老年医疗等方面需求释放,保险行业在中长期现金流和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优势将凸显 [6] - 人身险行业未来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6]
明亚人事变局:新老交替下保险经纪“巨轮”将驶向何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8 15:33
公司高层变动 - 北京金融监管局核准凌晨凯担任明亚保险经纪董事长,创始人杨臣转任总裁 [1] - 凌晨凯出身京东,曾担任集团副总裁,分管零售全渠道及战略投资,2021年加盟PAG [2] - 杨臣2004年创立明亚,带领公司成为头部保险经纪,2024年总保费达280亿元,新单保费115亿元,续保保费165亿元 [3] 股权结构变化 - 2020年末明亚引入宁波聚盟(持股53.2%)和宁波亚荣(持股5.7%),杨臣持股已不足5% [1] - 宁波聚盟由成都金苹果教育集团控股,实际控制人为深圳前海太宁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 - 宁波亚荣为太盟集团成员,2023年控制权转让给境外公司China Auto Leasing Holding Limited [2] 行业政策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导致保险经纪行业估值低迷、业务承压、人员流失 [4] - 政策要求保险公司产品定价假设与实际经营一致,旨在降低手续费和佣金 [6] - 政策使一线销售人员佣金减少,中介机构需调整"基本法"留存销售人员 [6] 公司发展前景 - 凌晨凯的零售电商经验可能帮助明亚拓展销售渠道和优化客户服务 [7] - 杨臣转任总裁后可专注业务一线,推动公司稳定发展和人才培养 [7] - 公司可能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探索线上业务新模式 [7]
两跌停后刘益谦“火速”回购,天茂集团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地产腾挪迷局待解
华夏时报· 2025-05-08 10:51
公司核心事件 - 天茂集团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3][4] - 公司自5月5日起停牌 若停牌两个月内仍未披露年报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若再逾期两个月将终止上市[4] - 公司在停牌同时公告已完成1亿元股票回购 回购3649万股占总股本0.7386% 成交价均为2.74元/股[6][7]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4年三季报显示现金流量大幅变动-218.78% 主要因国华人寿产品到期满期给付增加[5] - 国华人寿2024年三季度赔付支出暴增1619.92%至218.22亿元 流动性压力突破警戒线[5] - 2025年一季度国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15.9亿元 同比减少36.2亿元降幅23.8%[6] 房地产投资情况 - 国华人寿2023年投资性房地产从112亿元猛增73.96%至194.84亿元[8] - 公司控股14家地产开发子公司 项目遍布上海、武汉等地 包括多个康养社区项目[8][10] - 上海北外滩地块项目历经多次股权变更 最终建成上海国华金融中心作为总部[9] 关联交易与资本运作 - 多个地产项目通过宸嘉发展代建管理 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与国华人寿董事长刘益谦关系密切[11] - 刘益谦近年通过拍卖艺术品套现 包括2023年香港拍卖5.44亿港元和北京拍卖9453万元[12][13]
中国人寿20250507
2025-05-07 23:20
纪要涉及的公司 中国人寿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渠道与产品策略** - 监管推动代理人渠道产销分离及分级销售,公司积极响应参与标准制定,预计对代理人队伍影响小,队伍将保持稳定[2][3] - 银保渠道报行合一对价值率改善显著,个险渠道价值率提升主要源于分红险转型及资产负债管理,一季度分红险新单占比约 50%,全年将持续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2][3][4] - 面对利率下行,公司坚持业务多元化,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销售,控制超长久期负债,积极推进保障型产品销售[2][5] 2. **资产负债管理** - 公司资产久期约 8 年,负债久期约 10 年,有效久期缺口已缩短至 1.5 年以下,将继续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进一步缩短久期缺口[2][5] - 负债端选择即期利率是为与资产端有效匹配,实现净资产相对稳定,避免因负债曲线与资产端市场利率变动方向不一致对净资产产生不利影响[6] 3. **利率对公司的影响** - 利率上行和下行对保险公司影响复杂,与会计准则计量方法、资产负债管理成效、市场利率变化方式等有关,不同情况会导致不同财务结果[7] - 不能片面认为降息就对承保不利,中国人寿股价表现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需从全局角度看待[8] 4. **业绩增长因素** - 一季度业绩增长重要原因是医疗健康险赔付显著改善,得益于全流程优化,降低赔付成本,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但具体数值未披露[2][9][10] 5. **经营成果指标** - 新准则下,内涵价值和新业务价值更能反映公司经营成果,同时需关注净利润、总保费增长及市场份额等量化指标[2][10] 6. **投资策略** - 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整体投资方向未做重大调整,一季度利率较高时大规模配置债券,股票侧重组合均衡性,提升欧洲市场比例[2][12] - 权益投资中枢已提升,偿付能力风险因子调降 10%提供宽松空间,但权益配置仍从支付匹配和长期战略角度出发,目前无突发性变化[12] - 计划继续增加高股息股票安排,具体节奏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存量高股息股票平均股息率约为 5%-6%,入池标准更看重公司经营稳健性[13][14] - 2024 年提升基金配置比例是为优化资产组合、分散风险,未来可能更多委托专业基金公司投资[15] 7. **其他业务情况** - 一季度短期险保费增长较好,总体占比低于整体保费,意外险下降,健康险提升,公司将继续优化产品缴费期间,重视短期险发展[20][21] - 寿险业务坚持长期战略,不会因短期因素改变,短期险有交易机会会抓住,但不削弱主线战略[2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存量业务的负债保证成本率约为 2.9%,呈下降趋势,新单的负债成本率为 2.21%,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3] 2. 公司对投资经理的考核标准根据策略不同而有所区别,相对策略采用相对基准考核,绝对策略设定具体绝对指标,对内部管理人还有财务收益方面考核[17] 3. 目前没有发债提高偿还能力充足率的相关可披露信息,过去发债是为测试市场运营能力,公司资本充足度较高[18] 4. 合同服务边际计算所用折现率与 4%的长期投资收益率预期难以直接比较,两者含义不同且会计准则有明确要求[19] 5. 目前公司存量高股息股票中港股略多,占比超过 50%,未来增配无固定倾向性[19] 6. 目前没有明确可预期的分红指引,公司将综合考虑市场、同业、监管要求及财政部诉求[24] 7. 回购股票是持续讨论议题,目前重点是分红,公司市值管理还包括基本面沟通,董事会已通过市值管理制度[25]
天茂集团年报“难产”被立案,业绩预告亏损、现金流承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4:04
公司动态 - 天茂集团因涉嫌未按期披露2024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但已停牌 [1] - 若停牌两个月内仍未披露年报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退市风险警示后两个月内仍未披露则可能被终止上市 [1] - 公司原定4月29日披露定期报告但因部分信息需补充而延期,目前尚未完成披露 [1] 财务表现 - 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5-7.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5.03-7.53亿元,2023年同期亏损6.52亿元 [2] - 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2.73亿元,同比下滑218.78%,主要因产品到期满期给付增加 [3][4] - 2024年前三季度赔付支出暴增1619.92%至218.22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198.14亿元,同比下滑2836.57% [4] 业务挑战 - 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受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影响增加计提准备金,导致亏损 [2] - 国华人寿2018-2019年销售的五年期储蓄型产品集中到期,给付高峰导致现金流压力 [3] - 2025年一季度国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115.9亿元,同比减少36.2亿元降幅23.8% [5] 行业环境 - "报行合一"政策和"一对三"放开对依赖银保渠道的国华人寿保费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5] - 满期兑付高峰对中小险企现金流管理提出挑战,需加强应急管理 [5] - 部分险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强化渠道管理等措施已实现保费正增长 [5] 潜在风险 - 年报延期可能反映控股型上市平台在治理协同、财务透明度及行业周期性压力下的多重风险 [6] - 国华人寿尚未披露2024年四季度及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财务透明度存疑 [2]
中国人寿(601628):净利润和净资产均实现较好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5-06 12:33
财务表现 - 2025Q1公司归母净利润288.02亿元,同比+39.5%,主要得益于资产负债联动深化及保险服务费用减少134.38亿元[1][3] - 2025Q1年化净/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60%/2.75%,同比分别下降0.22PCT/0.48PCT,净投资收益442.5亿元(同比+3.7%),总投资收益537.7亿元(同比-16.8%)[1][3] - 截至2025Q1末,公司投资资产达68191.7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3.1%,归母净资产5325.1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4.5%[3] 新业务价值(NBV)与保费 - 2025Q1公司NBV同比+4.8%,主要受益于NBV Margin提升,但新单保费1074.34亿元同比-4.5%,因产品结构调整及客户需求边际放缓[1][2] - 首年期交保费中浮动收益型业务占比达51.72%,产品转型效果显著[2] - 代理人数量59.6万人,较2024年末减少1.9万人,队伍持续出清[2] 业务展望 - 公司预计全年NBV增长将受产品结构优化、预定利率下调及个险渠道"报行合一"政策推动[2] -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1085亿(+1.5%)、1226亿(+13.0%)、1416亿(+15.5%),负债端稳健及资产端弹性为支撑因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