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行合一
搜索文档
非车险“报行合一”将正式实行 多家险企成立工作专班推进
中国经营报· 2025-10-14 16:36
新规核心内容与实施时间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旨在解决非车险领域经营不规范和非理性竞争等问题,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1] - 新规将从优化考核机制、规范产品开发使用、规范保费收入管理、强化市场监管等多方面着手 [1] - 《通知》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1] 非车险市场现状与问题 - 2025年前8月财险公司总保费收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非车险保费达6195亿元,占比50.77% [2] - 非车险业务占比从2013年~2016年的26%~27%一路增长至当前超过半数,但盈利表现明显弱于车险 [2] - 行业面临费用水平过高、承保亏损、应收保费率高等问题,阻碍行业发展 [2] - 非车险长期承保亏损的主要原因被指脱离了保险定价的大数法则,产品销售中通过差异化降低费率 [2] 新规具体监管措施 - 要求财产保险公司科学厘定费率,合理设置预定附加费率和手续费率,不得设置与所提供服务不符的高额费用 [3] - 主险精算报告和附加险备案材料需明确列示预定附加费率、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上限 [3] - 建立费率定期回溯和动态调整机制,精算假设偏差过大时应及时调整并重新备案,必要时停售产品 [3] - 明确非车险应严格实行“见费出单”制度,即在收取保费后签发保单并开具发票 [4] - 要求加强应收保费管理,完善信息系统和内控流程,从源头控制风险,保险中介机构不得垫付或引导延期支付保费 [4] 行业影响与预期效果 - 非车险实施“报行合一”预计能有效约束保险公司及中介机构行为,避免非理性价格竞争和费用比拼 [5] - 促使市场竞争回归理性,让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参考车险实行“报行合一”后,多数中小险企车险承保已扭亏为盈 [5] - 新规推动非车险业务理性竞争、降本增效、提质扩面,并更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8] 险企应对举措 - 多家险企如中国人保、平安产险、太平财险、安盛天平财险等均表示已成立相应工作专班推进落实 [1][7] - 中国人保已将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作为2025年重要工作任务,成立集团指导的工作专班,并率先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的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 [7] - 平安产险已成立专项工作组,积极推进条款备案和系统改造,并将在考核中降低保费规模和增速的权重,强化合规与质量效益 [7] - 太平财险将落实新规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保设计与落实结合 [8]
人保财险、太平财险、平安产险回应
金融时报· 2025-10-14 15:55
监管政策核心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全面梳理和优化非车险监管政策,规范产品开发使用并强化费率管理,标志着非车险领域“报行合一”全面启动 [1] 人保财险应对举措 - 推动完善首新保险补偿机制,牵头或参与首新保险、安责险行业示范产品研发及配套服务指引的编写 [2] - 预先启动非车险产品改造,全面梳理评估现有产品,率先升级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的产品与定价模型 [2] - 制定营销费用治理方案,优化费用管理模式,实现费用与产品、客户、业务场景的精准匹配和闭环管理 [3] 太平财险应对举措 - 将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进行系统治理和宣导部署 [4] - 预先评估非车险产品条款,升级系统管控功能,更新分级授权制度,优化费用管理模式并建立条款管理系统 [5] - 配合参与行业示范产品研发,推动“见费出单”系统在多地改造升级上线 [6] - 完善10项非车险相关制度,从费率、费用、特约等多维度形成细致全面的管理机制 [7] 平安产险应对举措 - 转变经营理念,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考核权重,强化合规、质量效益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 [8] - 成立专项工作组,积极参与监管及行业协会工作,推进条款备案和系统改造,确保11月1日新规实施时全面达标 [9] - 以落实通知为契机提升内部管理,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 [10] 非车险业务行业数据 - 非车险业务在财产险总保费中占比持续提升,从2019年的37.1%攀升至2024年的47.4% [10] - 今年前8个月,财产险公司总保费收入1.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其中非车险业务收入6195亿元人民币,占比50.8% [10]
港股异动 | 新华保险(01336)高开逾6% 前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45%-65% 利润和ROE创历史新高
智通财经· 2025-10-14 09:35
股价表现 - 新华保险股价高开逾6%,截至发稿时上涨6.22%至49.5港元,成交额达4212.95万港元 [1] 财务业绩预期 - 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同比增长45%至65% [1]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深化改革发展、提升保险业务价值与经营质量、推进分红险转型以及优化资产配置 [1] - 投资收益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上继续大幅增长 [1] 业务运营与展望 - 公司新业务价值和保费实现快速增长,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创历史新高 [1] - 在“报行合一”推进和预定利率下调等因素贡献下,新业务价值有望保持在当前增速水平 [1] - 公司权益资产配置占比显著高于同业,市场回暖下利润增速或继续提升 [1]
非车险业务实施“报行合一”制度
金融时报· 2025-10-14 09:01
政策核心与目标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全面启动非车险业务"报行合一",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保险条款和费率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1] - 政策核心意图是引导非车险行业回归保险本源、重塑经营逻辑,实现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根本转型 [1] - 政策旨在推动非车险业务理性竞争、降本增效、提质扩面,在"防风险、促转型、提质量"的框架下重建市场秩序 [3][5] 行业背景与问题 - 非车险业务持续扩容,在财产险总保费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37.1%攀升至2024年的47.4% [2] - 今年前8个月,财产险公司总保费收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非车险业务收入6195亿元,占比50.8% [6] - 行业存在恶性竞争,部分机构为抢占份额通过拆分保额、更改标的使用性质变相降费,或虚列费用科目套取手续费,导致费用结构失真、承保利润承压 [2] - 非车险业务中长期存在"应收保费"问题,部分公司业务人员先出单再收费、垫付保费,一旦客户交费出问题,公司面临坏账风险 [3] 主要监管措施 - 优化考核机制,要求财产险公司合理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市场份额的考核要求,提高合规经营、质量效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核权重 [1][2] - 规范产品开发使用,要求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产品,推动非车险产品的使用符合备案内容 [2] - 健全保费收入管理,推行"见费出单",要求公司在收取保费后签发保单并开具发票,加强应收保费管理 [3][4] - 强化中介管理,要求保险中介机构配合执行相关要求,不得以垫付保费、引导投保人延期支付保费等方式扰乱市场秩序 [4] - 推动改进非车险承保理赔服务,提升服务透明度,努力提升消费者获得感 [5] 预期影响与挑战 - 政策将有效防止高手续费、高附加费率的发生,推动行业形成风险可控、费用可负、收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 - "报行合一"等政策实施将显著规范非车险业务费用投放,改善整体盈利空间,头部公司将更加受益 [6] - 行业面临定价与精算能力不足的挑战,部分公司基于大数据、风险模型的科学定价能力不足 [6] - 渠道利益格局调整存在阻力,部分中介机构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抵触情绪,甚至通过复杂方式规避监管 [6] - 中长期看,政策将促使中介机构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向风险顾问、理赔协助等方向升级 [7]
保险业“反内卷”再强化 ,非车险“报行合一”正式落地
新浪财经· 2025-10-13 18:13
监管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非车险“报行合一”要求,并定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 [1] - “报行合一”制度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条款与费率必须与报送监管的内容完全一致,旨在遏制“阴阳合同”、暗中返佣等违规操作 [2] - 《通知》包含12条内容,涉及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强化保险中介管理、规范经营管理费用等多项要求 [2] - 监管要求严格实行“见费出单”制度,保险公司必须在收到全部或首期保费后方可出具保单和发票,以提高保费实收率并防止虚挂中介等行为 [2] 行业背景与现状 - 自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后,车险业务盈利空间被压缩,非车险市场被视为新的增长蓝海,近年来保持快速扩张,其保费规模已接近财产险总保费的一半 [1] - 非车险市场在快速增长背后出现无序竞争,不少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陷入激烈的“价格战” [1] - 中国人保高管指出,非车险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保险定价的大数法则,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差异化来降低费率 [3]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业内普遍认为,监管措施旨在根治非车险领域手续费畸高、费用失控和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经营,摆脱“拼规模”的恶性循环 [2] - 专家表示,监管推行非车险全面报行合一,是为了解决市场乱象、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3] - 该政策被视为推动非车险业务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型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3] 公司应对措施 - 中国人保已将落实非车险“报行合一”作为2025年重要工作任务,成立工作专班,并协同主要主体在山东、云南等区域推进“见费出单” [4][5] - 平安产险已成立专项工作组,积极推进条款备案、系统改造等准备工作,并将在考核中合理降低保费规模等权重,强化合规与质量效益 [5] - 安盛天平已从考核机制、产品管理等多维度展开部署以确保合规,并计划依托安盛集团资源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AI智能定价等领域深化创新 [5]
中泰证券:维持中国财险“买入”评级 非车险“报行合一”打开承保盈利第二曲线
智通财经· 2025-10-13 14:36
评级与盈利预测 - 维持中国财险“买入”评级 盈利预测保持不变 [1] - 预计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0.90亿元、353.89亿元和369.38亿元 [1] - 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预计为2.8%、6.9%和4.4% [1] 非车险业务发展与“报行合一” - 公司积极推进非车险“报行合一” 提前布局重点工作 [2] - 参与首新保险和安责险行业示范产品研发 预先启动非车险产品改造 [2] - 全面启动非车险费用治理工作 努力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2] - 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被视作打开承保盈利第二曲线 [1][2] 承保业绩分析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险非车险综合成本率(COR)为95.7% 较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2] - 除意健险和责任险外 其余主要非车险种均实现承保盈利 [2] - 意健险COR为101.8% 责任险COR为103.6% 处于承保亏损状态 [2] - 公司优化责任险经营策略 加强高风险产品业务管控 提升费用使用效能 [2] - 当前公司承保利润主要仍由车险业务贡献 [2] 管理层目标与潜在影响 - 管理层将车险COR目标由97%左右调整至96%以内 其中新能源车COR目标为100%以内 [3] - 商业非车险COR目标由此前承保打平调整至99%以内 [3] - 假设“报行合一”通知落实后 可降低非车险业务综合费用率1个百分点 [3] - 静态测算对应2024年可增加承保利润约13.51亿元 占税前利润约3.6% [3] 公司特征与估值 - 公司兼备高股息红利和行业景气度上行的特征 [1] - 估值倍数有望进一步释放 [1]
中泰证券:维持中国财险(02328)“买入”评级 非车险“报行合一”打开承保盈利第二曲线
智通财经网· 2025-10-13 14:33
投资评级与盈利预测 - 维持中国财险买入评级 盈利预测不变 预计20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0.90亿元 353.89亿元和369.38亿元 同比增速为2.8% 6.9%和4.4% [1] - 公司兼备高股息红利和景气度上行的特征 估值倍数有望进一步释放 [1] 非车险业务发展与“报行合一”影响 - 公司积极推进非车险报行合一 提前布局重点工作 包括参与行业座谈会倡议贯彻落实非车险行业自律要求 [2] - 公司参与首新保险和安责险行业示范产品研发 预先启动非车险产品改造工作 全面启动非车险费用治理工作 [2] - 非车报行合一落地 打开承保盈利第二曲线 [1][2] - 1H25中国财险非车险COR受2025年上半年大灾影响较同期降低 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95.7% [2] - 除意健险COR 101.8%和责任险COR 103.6%承保亏损外 其余主要非车险种均实现承保盈利 [2] - 公司优化责任险经营策略 加强高风险产品业务管控 提升费用使用效能 [2] 承保盈利目标与潜在改善 - 公司管理层在2024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将车险COR目标由此前97%左右调整至96%以内 其中新能源车COR力争100%以内 [3] - 商业非车险目标由此前承保打平调整至99%以内 [3] - 假设《通知》落实后 降低除农业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外的非车险业务1个百分点的承保综合费用率水平 静态对应2024年可增加承保利润约13.51亿元 占税前利润约3.6% [3] - 当前公司承保利润主要仍由车险贡献 [2]
非车险业务新规将在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国际金融报· 2025-10-13 13:56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自2025年11月1日起强化非车险业务保险费率管理,严格执行“报行合一”监管规则 [1] - 新规旨在规范非车险业务经营行为,确保其运行在合规、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 [1] 监管新规内容 - “报行合一”指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必须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1] - 不得通过虚列费用、拆分保费等手段突破备案标准 [1] - 非车险业务包括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工程保险等机动车辆保险以外的财产保险业务 [1] 对行业规范发展的影响 - 消除保险机构在非车险业务上打监管“擦边球”的企图和侥幸心理,督促其坚守监管底线 [2] - 将非车险费率和条款作为行业统一行动“指针”,自觉遏制“阴阳条款”、费率随意突破等乱象 [2] - 为整个保险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2] 对业务效益提升的影响 - 解决因缺乏严格监管导致的费用水平过高、持续承保亏损、应收保费居高不下等问题 [3] - 要求科学厘定费率,合理设置预定附加费率和手续费率水平,不得设置与所提供服务不符的高额费用 [3] - 要求建立费率定期回溯和动态调整机制,当精算假设与实际偏差过大时应及时调整或停售产品 [3] - 促进费用支出规范化、科学化,遏制过度依赖渠道、中介漫天要价等乱象,推动公司经营理念转型 [3] 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影响 - 解决过去“内卷式”竞争导致的未收保费即出单问题,该问题引发大量理赔纠纷并损害消费者权益 [4] - 严格实行“见费出单”,即全额保费入账后才能打印正式保单,有效遏制“内耗式”竞争 [4] - 规范保费收入管理,大幅减少应收保费,化解保险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矛盾,促进良性互动 [4]
非车险“报行合一”有望改善承保表现
华泰证券· 2025-10-13 10:34
行业投资评级 - 保险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1] 报告核心观点 - 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正式落地,有望压降非车险费用率,改善财产险行业整体承保表现[4][5] - 政策将于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通过遏制不理性竞争、优化考核机制及推行“见费出单”来提升业务质量和盈利水平[4][5] - 头部三家财险公司中,人保财险受益或最大,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次之[4][8] 非车险市场现状 - 非车险保费占比快速提升,2025年前8个月占比已达51%,显著高于2014年的27%[6][12] - 但非车险承保表现不佳,2019年以来头部三家财险公司加权平均非车险COR持续高于100%,处于承保亏损状态[6] - 分险种看,企财险、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承保表现偏弱,农险、意外及健康险表现相对较好[6] 主要公司非车险表现对比 - 人保财险2024年非车险COR为101.9%,受企财险(COR 113.4%)和责任险(COR 105.2%)拖累较大,两者合计占非车险保费29%[7][35] - 平安财险2024年非车险COR为99.8%,微盈利,过去主要受信用保证保险拖累,目前该业务已基本出清[7][41] - 太保财险非车险承保表现相对优秀,2024年COR为99.1%,且2021-2024年均保持在100%以下,与加强风险选择及农险等表现较好有关[7][48] 政策潜在影响量化估算 - 假设政策使承保亏损险种扭亏为盈,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的整体COR有望分别下降0.2、0.8、0.9个百分点[8][53] - 整体承保利润有望分别提高16%、58%、76%[8][53] - 税前利润有望分别提高5%、16%、11%[8][53]
非车险业务“阴阳费率”将被严查
新京报· 2025-10-13 08:24
政策核心内容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财产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条款和费率,禁止通过虚挂中介业务、虚列费用等方式变相突破手续费率上限 [1][2] - 该政策被称为“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产品设计时的假设费用率必须与实际销售费用率相符,杜绝“阴阳费率” [1] - 政策自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监管机构将对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 [1] 政策出台背景 - 非车险业务在财产保险行业中占比显著提升,保费占比由2020年的39%提升至2024年的46%,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2] - 2024年行业非车险保费收入达7770亿元,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0% [2] - 市场份额竞争导致非车险领域出现经营不规范和非理性竞争等问题 [2]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政策核心意图是引导非车险业务回归保险本源,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 [3] - 短期内将给依赖规模驱动和高手续费冲量的财险公司带来直接压力,其利润率可能明显回落,业务规模可能出现阶段性收缩 [4][5] - 中长期将提升行业发展质量,推动竞争焦点从价格与渠道转向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和客户体验 [6] 历史经验参考 - 车险业务实施类似严格费用管理后,2024年底车险综合费用率降至23.8%,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创近18年最低水平 [5] - 银保渠道推行“报行合一”后,平均佣金降低30%,但头部险企业务量激增,例如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同比增长45.7%,平安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8.6% [5] 行业转型方向 - 手续费率约束将促使保险中介机构由“销售导向”转变为“服务导向”,向风险顾问、理赔协助等方向升级 [6] - 财险公司需加快完善非车险领域的精算与定价体系,构建以风险因子为基础的科学定价模型,实现从“经验费率”向“精算费率”转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