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车险
icon
搜索文档
三大险企开打非车险“终局战” ,中小险企路在何方?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作者金妹妹 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 追踪保险银行业圈内动态,剖析最新风向,分享有料、有价值的"内行人"洞察见解。 导语: 几乎可以确定,头部三家险企的行业集中度将继续上升。 中国保险业的监管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穿透全业务链条,在相继重塑了车险与寿险市场后,终于 指向了非车险领域。 11 月上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司正式下发《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工作指引》。 作为 10 月 10 日 36 号文的细化落实文件,该指引明确了非车险 "报行合一" 的产 品备案时间 表、保费管理规则及刚性监管要求,标志着这项制度性变革从 11 月 1 日新规实施的启动阶段全 面落地。 非车险在过去三年间快速膨胀,但增长与盈利的背离越来越大。 2025年上半年,非车险保费收入达5140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略高于车险,但行业经营压 力仍存。 从成本表现来看,财险业整体COR(综合成本率)降至96.61%,创近五年同期最低,但非车险 内部细分险种分化明显: 此前非车险费用率长期处于高位,部分激进险种费用率曾超40%;同时极端天气频发、产业事故 增多,叠加医疗费用通胀、赔偿标准提高等因素,导致赔 ...
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 定价能力或成竞争焦点   
中国证券报· 2025-11-17 09:56
政策实施背景与核心定义 - 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于11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条款和费率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1][2] - 该政策此前已在车险和人身险领域实施,此次是推广至非车险领域 [2] - 政策旨在解决非车险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战、虚列费用、变相降费等问题 [2] 非车险市场现状 - 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今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达6878亿元,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比已达半壁江山 [2] - 由于激烈的价格竞争,非车险业务承保盈利难度较大,不少公司出现承保亏损 [2] 行业影响与预期效果 - 政策落地有助于规范非车险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推动费用率优化和承保盈利水平改善 [1][3] - 短期将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如加强手续费管控、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增长 [3] - 长期将促进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推动非车险业务形成量增质优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3] - 非车险业务过往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定价能力或成为未来竞争焦点 [1][5]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多家险企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对现有非车险产品和条款进行梳理评估,并对产品、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 [1][4] - 人保财险已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的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 [4] - 太保产险已完成监管部门要求修订的企财险、安全生产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的迭代升级 [4] 具体执行要求与时间表 - 政策要求之一是实行“见费出单”,即财产保险公司应在收取保费后向客户签发保单并开具保费发票,改变了此前先出保单后收保费的普遍模式 [4] - 监管部门对不同险种产品的重新备案时间分别明确:企财险需于2025年12月1日前重新备案,安责险、雇主责任险分别需于2026年1月1日、2026年2月1日前重新备案,其他非车险产品需于2026年12月31日前重新备案 [4] 未来竞争格局演变 - 新规对保险公司的定价、成本管控、产品创新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 未来竞争将从费用的比拼转向定价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服务能力的综合较量 [5] - 竞争焦点将从以手续费驱动的业务拓展转向基于风险的合理定价与审慎承保 [5] - 具有专业化定位的小型保险公司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定价来维持增长 [6] - 保险公司需建立精细化成本核算体系,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风险定价与核保能力,并回归保障本源进行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 [6]
东海证券:非车险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建议把握稀缺行业龙头配置机会
智通财经· 2025-11-13 10:53
政策核心与影响 - 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从宣传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旨在推动行业向以合规与质量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1] - 工作指引出台有望避免非车险长期存在的非理性竞争和内卷式发展,解决费用水平过高、保费充足度不足及持续承保亏损等问题 [1] - 政策参考了车险综合改革的成功范式,引导保险主体更注重业务质量和效益,而非单纯追求保费规模和增速 [1] 分阶段实施安排 - 政策要求自11月1日起全面实施非车险“报行合一” [2] - 对不同产品设置了差异化的重新备案时间线:企财险需在今年12月1日前完成,安责险在明年1月1日前,雇主责任险在明年2月1日前,其他非车险在明年12月31日前完成备案 [2] - 差异化备案时间点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充足调整周期,确保政策平稳落地 [2] 费率与手续费监管 - 新规要求明确列示预定附加费率、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上限 [3] - 预定附加费率方面,大公司和中小公司分别设置30%和35%的上限 [3] - 平均手续费率和逐单手续费率方面,大公司(行业前三)、中型公司(4-8名)和小公司(8名之后)分别设置14%、16%、18%的上限 [3] - 安责险因需考虑事故预防服务费,其预定附加费率可适当上浮,共保业务采取“就低不就高”原则 [3] 保费收入管理规范 - 新规明确要求“见费出单”,即收取保费后签发保单和发票 [4] - 保费20万以下的业务需见费出单,20万以上的工程保险等业务可分期付费,但首期保费不低于25% [4] - 对分期期数进行约束:保险期限不超过1年的,分期期数不超过4期;期限超过1年的,每增加1年可增加2期;每期间隔不超过6个月 [4] - 中银保信正在研发见费出单监管系统,未来有望实现刚性管控 [4] 行业标准化与监管支持 - 政策将从安责险开始,逐步推进行业标准条款和标准费率的落地,并基于行业产品库推动更多标准化条款 [1][3] - 进一步强化市场行为监管,采取与车险报行合一相同的检查机制,包括停止使用条款等监管措施 [5] - 明确保险业协会、精算师协会、银保信等在制定行业标准条款、纯风险损失率及建设非车险平台方面的支撑服务作用 [5]
中国财险(02328):新力量NewForce总第491期
第一上海证券· 2025-11-12 19:52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对中国财险(2328)给予“买入”评级 [2] - 目标价为23.30港元,较当前股价有21.7%的上升空间 [2][8][10] - 2025年每股收益(EPS)预测为2.575港元,较旧预测2.253港元上调14% [2] - 2026年每股收益(EPS)预测为2.708港元,较旧预测2.375港元上调14% [2] 核心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859亿元,同比增长5.9% [5]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50.5% [5] - 2025年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359亿元,同比增长33%,未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达5.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5]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5亿元、543亿元、591亿元,同比增长60%、5%、9% [8] - 预计2025年保险服务收入为5021.19亿元,同比增长3.5% [11] 业务结构转型 - 非车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占比达到50.3%,首次超过车险业务 [6] - 2025年前三季度非车险保险服务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车险的3.7% [5] - 车险业务2025年前三季度保险服务收入2276亿元 [5] - 公司目标2025年车险综合成本率控制在96%以内,非车险综合成本率控制在99%以内 [6] 非车险业务发展机遇 - 非车险业务已成为公司保费增长的核心引擎 [6] - 监管政策引导行业费率下降,直接利好承保利润率的提升 [6] - 非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预计将持续改善 [6] 国际化战略布局 - 公司启动国际化战略规划,目标5年内推动海外业务增量大幅增长 [7] - 战略核心是服务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围绕新能源车出海和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两大主线 [7] - 已在中国香港和泰国成功落地相关业务,未来计划拓展至欧洲及东南亚 [7] - 选择新能源汽车保险作为海外业务先锋,复用国内积累的定价和风险管理经验 [7] - 中国企业的海外风险保障需求被识别为千亿级蓝海市场 [7] 估值与市场表现 - 当前股价为19.13港元,市值1320亿港元 [10] - 对应2025年预测市盈率7.7倍,2026年预测市盈率7.3倍 [11] - 每股净资产为13.03港元 [10] - 52周股价区间为10.97港元至19.53港元 [10]
第一上海:予中国财险“买入”评级 目标价23.3港元
智通财经· 2025-11-12 14:24
投资评级与市场观点 - 第一上海予以中国财险“买入”评级,目标价23.3港元,对应2026年1.5倍PB,较现价有21.7%上升空间 [1] - 公司处于关键战略转型期,非车险领域是未来保费增长的核心引擎 [1] - 非车险业务已成长为与车险并驾齐驱的“双轮”之一,国际化战略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保险服务收入3859亿元,同比增长5.9% [1] - 车险业务收入2276亿元,同比增长3.7%;非车险业务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9.3% [1] - 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50.5% [1] - 实现总投资收益359亿元,同比增长33%,未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达5.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1] 非车险业务发展 - 前三季度非车业务原保费收入2230.6亿元,占比达到50.3%,超过车险业务 [2] - 非车险政策新规引导行业费率下降,直接利好承保利润率提升 [2] - 公司非车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将得到持续改善,目标全年非车险综合成本率控制在99%以内 [2] 国际化战略规划 - 公司启动国际化战略,目标5年内推动海外业务增量大幅增长 [3] - 战略核心是“服务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围绕中国新能源车出海和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两大主线 [3] - 已在中国香港和泰国成功落地业务,未来有望辐射至欧洲及东南亚 [3] - 选择新能源汽车保险作为海外业务先锋,利用国内积累的经验形成差异化优势 [3] - 中国企业的海外风险保障需求是一个千亿级的蓝海市场 [3] 业务目标与监管环境 - 2025年公司目标全年车险综合成本率控制在96%以内 [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对非车行业实行费率管理监管,政策于11月1日正式实行 [2]
非车险报行合一落地 定价能力或成竞争焦点
中国证券报· 2025-11-12 04:09
政策实施背景与核心规定 - 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于11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要求保险公司实际执行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与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1] - 政策旨在规范非车险市场秩序、遏制恶性竞争,推动费用率优化和承保盈利水平改善 [1] - 监管部门发布通知,从优化考核机制、加强费率管理、严格条款费率使用等方面对非车险报行合一进行明确 [2] 行业现状与影响 - 非车险业务快速发展,今年前9个月保费收入达6878亿元,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占比达半壁江山 [1] - 长期以来非车险市场存在激烈价格战,部分公司通过虚列费用、变相降费等方式突破备案费率,导致承保盈利难度大,不少公司出现承保亏损 [1] - 政策实施后,非车险业务过往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模式已难以为继,定价能力或成为未来竞争焦点 [1] 保险公司应对措施 - 多家险企已成立非车险报行合一专项工作组,对现有产品和条款进行梳理评估,并对产品、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 [1] - 人保财险已启动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和安责险产品改造与定价模型升级 [3] - 太保产险已完成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修订的企财险、安全生产责任险、雇主责任险等产品的迭代升级 [3] 具体执行要求与时间表 - 政策要求实行“见费出单”,财产保险公司应在收取保费后向客户签发保单并开具保费发票,改变了此前普遍采用的先出保单后收保费的模式 [3] - 监管部门已对不同险种产品的备案时间分别明确:企财险需于2025年12月1日前重新备案,安责险、雇主责任险分别需于2026年1月1日、2026年2月1日前重新备案,其他非车险产品需于2026年12月31日前重新备案 [2]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短期来看,政策有望引导保险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如加大手续费管控力度、避免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增长 [2] - 长期来看,政策有望促进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推动非车险业务形成量增质优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2] - 未来非车险市场竞争将从费用比拼转向定价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服务能力的综合较量 [3] 未来发展方向与能力要求 - 保险公司需聚焦于技术定价与数据分析能力,以提升定价能力并改善服务质量 [3] - 具有专业化定位的小型保险公司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聚焦特定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定价,并提供定制化产品与差异化服务 [4] - 为适应新变化,保险公司需建立精细化的成本核算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定价与核保能力,并回归保障本源聚焦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 [4]
中国财险(02328.HK):业绩符合预期 关注出海带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格隆汇· 2025-11-11 20:52
业绩回顾 - 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91.5%至158.1亿元,九个月净利润同比增长50.5%至402.7亿元,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1] - 公司净资产较年初增长12.3%至2899亿元 [1] - 三季度/九个月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0%/3.5%至1199.0亿元/4431.8亿元,增速稳定 [1] 保费收入与业务结构 - 车险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三季度/九个月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7%/3.1% [1] - 非车险业务增长略快于车险,三季度/九个月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7%/3.8% [1] - 非车险中的意健险业务增速较高,三季度/九个月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5%/8.4%,主要得益于个人随车非车险业务的拓展 [1] 盈利能力与成本控制 - 九个月公司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改善2.1个百分点至96.1%,车险和非车险综合成本率分别改善2.0和2.5个百分点至94.8%和98.0% [1] - 三季度公司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 [1] - 非车险综合治理持续推进,行业竞争格局或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公司2026年综合成本率有望维持优秀水平 [1] 投资表现与资本实力 - 受益于资本市场走强,九个月公司总投资收益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至5.4% [2] - 强劲的投资收益驱动了净利润和净资产的高增长 [2] - 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提升8.7个百分点至244% [2] 战略发展与估值 - 公司展示业务出海战略,包括企业出海和产品出海两大主线,并已进行系统规划 [2] - 公司展望未来5年增量保费中有30%将来自于海外业务贡献 [2] - 公司目前交易于1.5倍/1.3倍2025年/2026年预测市净率 [2] - 基于投资表现超预期,研究员上调公司2025年/2026年每股收益预测25%/7%至2.14元/1.89元,并将目标价上调23%至19.1港币 [2]
中国平安(601318)2025年三季报点评:利润稳健增长 价值快速扩张
新浪财经· 2025-11-10 08:30
财务业绩 - 公司实现归属净利润1328.6亿元,同比增长11.5% [1] - 新业务价值达357.2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46.2% [1][2] - 新业务价值率(首年保费)上升7.6个百分点至25.2%,新单保费同比增长2.3% [2] - 受一次性事件影响,包括美元及港元可转债转股权价值重估、平安好医生与平安医保科技并表、出售汽车之家,合计对利润造成93.5亿元负面影响 [2] 投资表现与资产端 - 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4%,同比改善1.0个百分点,收益率预期处于行业前列 [2] - 险资增配权益及规模增长的逻辑得到验证 [4] 渠道与业务发展 - 个险渠道代理人数量为35.4万人,较上半年34万人持续提升,已连续两个季度回升 [3] - 个险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大幅同比增长29.9% [3] - 银保及社区等多元化渠道前三季度贡献新业务价值的35.1% [3] - 财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2562.5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车险保费增长3.5%,非车险保费增长14.3% [4] - 财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至97.0% [4] 行业趋势与公司展望 - 预期行业下调预定利率的速度将放缓,新单保费“量”将重新成为价值增长的主要来源 [2] - 公司持续推进渠道改革、供给侧创新,并深耕医养、综合金融等业务,生态圈优势有望构建未来产品与定价壁垒 [4] - 行业盈利能力和估值有望重估,公司当前2025年PEV估值为0.71倍 [4]
非车险新规指引落地!险企告别低价“内卷”,深耕“专业化”
券商中国· 2025-11-09 12:46
监管政策核心内容 - 监管正式下发《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工作指引》,非车险“报行合一”或综合治理落地执行 [1] - 指引明确20万以下业务见费出单,20万以上业务可分期付款,并规定首期保费缴纳比例、分期期数及最后缴费时间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36号文”,将非车险纳入全面详细监管,涵盖优化考核机制、规范产品开发、强化市场行为监管等六个方面 [4] - 中银保信正在研发系统,未来产品将上线平台系统进行刚性管控 [2] 非车险产品重新备案时间表 - 企财险需在2025年12月1日前完成重新备案 [3] - 安责险需在2026年1月1日前完成重新备案 [3] - 雇主责任险需在2026年2月1日前完成重新备案 [3] - 其他非车险产品需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重新备案 [3] 行业竞争模式转变 - 保险行业竞争模式已发生范式变化,传统以价格、费用为主的竞争模式难以适应转型需求 [2][4] - 随着利率下行和“报行合一”等环境因素转变,行业竞争成败将取决于定价、风控、减量服务等专业化能力 [2][4] - 非车险长期依靠低价竞争手段展业,导致费率低、承保亏损等问题 [4] - 参考车险“报行合一”实践,车险综合费用率逐年走低,综合成本率自2023年开始下降,业务质量和承保盈利能力提升 [3] 非车险业务发展前景与战略 - 非车险业务被视为“十五五”及今后时期重要的保费和盈利增长点 [5] - 非车险是保险行业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 [5] - 公司提出将加快推动非车险高质量发展,打造集团增长第二曲线 [5] - 公司将以专业化、数字化、融合化为抓手,全面强化非车险核心竞争力 [5] 保险公司战略方向 - 深耕非车险领域风险特征与需求变化,成为比客户更了解自身风险的专家 [6] - 坚持拥抱数字化趋势,运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重塑非车险经营各环节 [6] - 坚持强化协同化模式,包括集团内部各业务单元的有效协同及与外部合作伙伴的深度协同 [6] - 公司愿与保险同业、实体企业等共谋发展,携手维护市场秩序、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6]
中国人保赵鹏:将非车险打造成集团增长第二曲线
中国经营报· 2025-11-08 09:24
行业竞争格局转变 - 保险行业竞争模式发生范式变化,传统以价格、费用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模式难以适应转型需求 [2] - 竞争成败将取决于定价、风控、减量服务等专业化能力的高低 [2] - 我国保险市场将进一步向成熟市场演进 [2] 公司核心战略:非车险发展 - 公司将做精做强、全面巩固车险优势,同时加快推动非车险高质量发展,打造集团增长第二曲线 [2] - 非车险是保险行业发挥"两器"功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 [2] - 公司将以专业化、数字化、融合化为抓手,全面强化非车险核心竞争力 [3] 公司国际化业务 - 公司海外利益业务已覆盖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 [2] - 为海外业务提供风险保障1.7万亿元 [2] - 公司已形成一套包含集中核保、协同展业、高效联动的成熟运营流程以服务中国品牌、技术、企业"走出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