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优先
icon
搜索文档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09:45
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 - 迪庆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PM2.5浓度13μg/m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100%,森林覆盖率63.98% [1] - 2020—2023年连续四年获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考核,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实施森林抚育、草原修复、湿地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推进绿美村庄、生态廊道建设,扩大绿地面积 [4] 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 - 金沙江(迪庆段)多年保持Ⅱ类水质,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涉及16个乡镇 [8] - 累计巡河11.5万人次,清理河道垃圾4000吨,整改"四乱"问题76件(整改率100%),绿化河湖面积460万平方米 [8] - 放流123万尾金沙江土著鱼类,总磷浓度稳定低于0.1毫克/升,土著鱼类种类数量逐年上升 [9] 生态旅游与产业转化 - 2024年接待游客3122.98万人次(同比+23.83%),旅游业总收入352.9亿元(同比+17.78%) [10] - 保护地面积占国土43.32%,依托"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品牌发展生态旅游 [10] - 景区反哺社区6093户共3.09亿元,推动"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13] 绿色产业发展与惠民政策 - 建设葡萄基地887.71亩、中药材基地7000亩、食用菌种植12080亩 [13] - 管护国有林1652.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元,兑现公益林补偿1.02亿元 [14] - 聘用生态护林员16165名、公益林管护员2074名,发放工资2.02亿元 [14]
青海: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08
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面积72万平方公里 拥有5000多个湖泊和4000多平方公里冰川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 被誉为"中华水塔" [1] - 全省常住人口593万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3万 各民族团结和睦 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 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青海湖示范区创建为突破口 推动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成效显著 [1]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 成立省级生态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召开两届旅游发展大会 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 [2] - 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 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2] - 开发高原康养生态研学等旅游产品 提质升级基础设施 推动生态旅游收入增长 [2] - 全省现有A级旅游景区225家 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 [6] - 实施景区提档升级"1050"工程 推进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 [6] 文旅融合发展举措 - 常态化举办非遗贺新春等文化活动 127家非遗工坊年收入近1亿元 带动群众增收 [4] - 争取文保专项资金5.6亿元 实施文保项目136个 创作《大河之源》等舞台艺术作品 [4] - 年均投入2000万元为400个村配置文化设备 2024年组织文艺演出252场次 惠及群众80万人次 [4] - 打造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包括"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 [6] - 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 重点村39个 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879家 带动2万户就业 [6] 旅游产品创新与推广 - 开发温泉滑雪登山等项目 将岗什卡雪峰打造为"人生第一座雪山" 带动冬季旅游 [6] - 开行青甘藏旅游专列 开发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产品 促进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 [6] - 举办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 赴沙特西班牙等国家开展文旅推介 [7] - 文旅宣传片全网播放量破千万次 举办全球同拍中国年等5000余场推广活动 [7]
青海省省长罗东川调研时强调 切实加大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力度
中国环境报· 2025-05-14 17:03
青海省省长罗东川近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调研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壮大特色产业,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在门源回族自治县国家现代产业园农牧业标准化孵化基地,罗东川走进企业了解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和 助农增收等情况。他强调,要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载体,围绕青稞、油菜和牦牛等特色产 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推动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 发展。要扶持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以农牧业提质 增效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全面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 刘红 在祁连县阿咪东索林海露营基地,罗东川走进帐篷营地、生态步道,详细了解全县旅游规划、景区功能 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他指出,要立足独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强化总体规划设计和旅游线路打 造,不断优化景区功能布局,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精心做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大文章,以生态颜 值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品质彰显生态价值。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景区管理质效、整 体形象和服务效能,丰富 ...
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调研时强调 推动生态版图从“浅绿”向“深绿”迈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5-07 18:42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 - 强调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1] -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 统筹水资源 水环境 水生态保护 稳妥推进"河湖+"融合发展产业和项目 [1] - 推动人工修复向自然恢复稳定过渡 抓好后续治理和生态环境监测 [1] 生态治理与荒漠化防治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2] - 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 推动生态版图从"浅绿"向"深绿"迈进 [2] - 统筹增绿与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实现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2] 能源产业与绿色转型 - 现代能源是陕西省的基础性 战略性产业 推进能源"稳控转" 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 多元化 低碳化发展 [2] - 以"北电南下""南化北移"为抓手优化省域生产力布局 加快调整产业 能源 交通运输 用地结构 [2] - 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推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 [2]
自然观|望仙谷的“仙气”何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11:30
乡村生态修复与文旅发展 - 望仙谷通过"修复乡村生态、复原乡村建筑、复活乡村生活、复兴乡村经济"的发展逻辑实现转型,从荒废采石矿区变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2] - 项目引入社会资本26亿元对600多公顷土地进行生态重塑,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打造文旅小镇 [2] - 修复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工修复结合,例如利用高陡山体修建民宿和高空栈道,对不宜开发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 [2] 文旅产业运营模式 - 景区整合山水人文景观、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业态,形成"景区+农户"合作模式,提供数万就业岗位并吸引村民返乡创业 [3] - 2023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3] - 挖掘道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特色体验项目,活化赣东北民居文化形成独特"仙气"气质 [2][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项目入选《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成为生态"软实力"全球输出的典型案例 [3] - 带动村民从事特色种植、手工艺制作、民宿经营等产业,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3] - 彻底改变资源破坏型发展模式,转向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路径 [3]
周红波检查长江南京段生态保护和沿江规划工作
南京日报· 2025-04-29 09:42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 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压倒性任务,需协同治污、治岸、治渔,重点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化工、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领域污染 [2] - 要求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质效和管网建设管理水平,加强江豚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2] - 指出南京作为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和全省唯一跨江布局城市,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 [1] 沿江产业规划与转型升级 - 强调要持续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正确处理破除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3] - 提出坚持"一江两岸、联动发展"格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江南与江北、长江与山体等空间关系 [3] - 要求加强对长江岸线的保护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精心设计滨江节点、文化地标等城市空间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强调以底线思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备用水源地规划建设,保障特大城市供水安全 [2] - 要求全面提升河湖长制实施效果,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多维度管理 [2] - 指出汛期将至,需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工作,注重隐患排查 [2] 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 要求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着眼常态长效机制建设 [2] - 指出南京长江段生态改善成效仍属阶段性,需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1]
守正创新,实现秦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中国环境报· 2025-04-28 08:11
秦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 秦岭作为横亘我国中部的生态屏障,东西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1] - 近年来秦岭生态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仍相对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1] -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 [1] 生态保护措施 - 严格落实秦岭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核心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管控 [2] - 加快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的论证和规划,整合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2] - 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巩固提升森林、湿地和水源涵养地质量,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 [2] - 引入国际领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科技与经验,建设"空天地人"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保护系统 [2] 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 以创新为动力、品牌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培优做强生态友好型产业 [3] -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林下经济,扶持周至猕猴桃、柞水木耳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3] - 引入数智技术、先进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做优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和清洁能源项目 [3] - 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中华生态文化体验廊道 [3] 体制机制创新 -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各类规划,用"一张蓝图"引导秦岭保护与发展 [5] -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6] -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汇交易、生态信用等创新模式 [6] -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 [6] 民生改善措施 - 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7] - 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合作项目、生态文旅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合作 [7] - 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把生态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和全球 [7] - 开发护林员、巡山员、生态讲解员等生态公益岗位,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 [7]
穿越天山的绿色之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3-24 14:57
天山胜利隧道工程概况 - 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于2024年12月30日全线贯通,全长22.13公里,穿越天山行程从3小时缩短至20分钟 [1] - 隧道为G0711线乌尉高速公路关键工程,需穿越16条地质断裂带,最大埋深1112.6米,面临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及高寒缺氧挑战 [1] - 项目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 [1] 环保技术应用 - 混凝土拌合站粉尘收集率达99%以上,施工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生态恢复方案与工程进度同步设计 [5] - 采用专利除尘装置(2019年获实用新型专利,2021年获中国交建微创新奖),通过红外控制及风机系统处理粉尘,大幅提升除尘效率并降低耗电量 [6][7][8] - 隧道内使用移动式除尘车循环洒水除尘,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8] - 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合计日处理量1.75万立方米(相当于9个标准游泳池水量),处理后水质达地表Ⅱ类标准,全部循环用于施工及绿化 [12][13] 水资源管理 - 施工高峰期每日涌水量近4万立方米(每小时1700吨),采用"清污分流"策略分离清水与污水 [11][13] - 通过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含油类、氨氮的施工废水,每周进行水质检测确保符合国家地表Ⅱ类标准 [11][13] - 建立河长制监督机制,确保污水零排放至乌鲁木齐河(乌鲁木齐市数百万居民水源地) [14][15] 野生动物保护 - 在116公里生物多样性丰富路段布设17条隧道(总长47.6公里)及36座桥梁(总长20.34公里),其中58.57%隧道和桥梁设计为动物通道 [17] - 修建仿自然椭圆形蓄水池(面积60平方米,深度1.2米)解决野生动物饮水问题,避免混凝土结构干扰 [16] - 采用254米高空索道桥作为施工便道,减少对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破坏 [17] 生态协同设计 - 施工便道、拌合站等临时设施均建于用地红线内,减少周边50余亩土地占用 [18] - 植被恢复使用本地草籽,公路护栏预留动物通行通道,实现工程建设与牧民放牧活动共存 [18] - 项目线位绕开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避免隧道通风热效应破坏冰川生态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