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癌症
icon
搜索文档
2025CACA华东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杭召开
杭州日报· 2025-06-16 09:49
行业动态 - 2025CACA华东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杭州召开 主题为"肿瘤防治 赢在整合" 汇聚全国肿瘤防治领域权威专家及医疗工作者 [1] - 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 浙江省肿瘤医院承办 采用"线上+线下"形式 设立1个主会场及多个分会场 [1] -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指出 协会通过"合纵连横"方针推进癌症防治 落实"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管理 [1] -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以16种语言全球传播 提供肿瘤防治的"中国智慧" [1] 肿瘤防治进展 - 大会发布《中国居民肿瘤防筛核心科普知识(2025)》 系统整合高发癌种(肺癌 胃癌 肝癌等)的危险因素识别及筛查技术 [2] - "医防融合·癌症防治赋能工程(2025-2027)"启动 通过五大核心行动构建现代化癌症防治体系 [2] - 大会开设多场学术分会 涵盖肿瘤防治全领域 推动多学科诊疗理念融合 促进防治规范化与精准化 [2]
Nature Cancer:浙江大学顾臻团队等开发il-2长效缓释平台,促进癌症免疫治疗
生物世界· 2025-06-13 15:33
长效制剂技术突破 - 长效制剂通过持续药物释放可减少给药频率并提高患者依从性 但长期释放行为的精确调控仍具挑战性 [2] - 碳酸钙(CaC)和磷酸钙(CaP)等生物矿物因高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缓慢溶解速率成为长效制剂的理想材料 [2] - 无机结晶过程通过溶解矿物离子并嵌入药物 实现从无定形生物矿物到晶体的转化 有助于药物长期释放 [2] 压力融合生物矿化片剂研发 - 研究团队开发了压力融合的生物矿化片剂 实现IL-2的长效缓释以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 [4] - 采用高压(2 GPa)条件制备化学式为Ca(CO3)x(PO4)2(1−x)/3的杂化生物矿化物 优化IL-2的体内释放行为 [7] - 将7.5毫克CaC纳米颗粒、2.5毫克CaP纳米颗粒和30微克IL-2混合加压 形成均匀透明的IL-2@Ca(CO3)1/2(PO4)1/3片剂 [8] 抗肿瘤免疫效果 - Ca(CO3)1/2(PO4)1/3重塑肿瘤微环境 优先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实现IL-2在肿瘤中数周滞留 [9] - 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 该片剂抑制局部肿瘤复发 阻碍远端肿瘤生长 并维持长期T细胞反应对抗转移肿瘤 [10] - 单剂片剂支持两阶段IL-2释放 使细胞因子在肿瘤内保留数周 克服IL-2短效期和全身毒性的限制 [10]
报告下载 | 2025 ASCO年会亮点:阿斯利康地位难以撼动;“中国疗法”贡献杰出
彭博Bloomberg· 2025-06-12 11:40
2025 ASCO年会核心观点 - 阿斯利康成为大会领头羊 展示变革性数据 支持其2030年800亿美元销售目标 重点领域为胃癌(Imfinzi打开20亿美元市场)和乳腺癌(Enhertu在一线HER2+乳腺癌试验中发力) [2] - 辉瑞Braftovi使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翻倍 Bristol Myers和默克在头颈癌领域突破20年停滞 [2] - 阿斯利康通过MATTERHORN研究抢占默克错失的胃癌围手术期市场 预计2030年销售额达19亿美元 中国市场竞争存在障碍 [6] 肿瘤领域细分进展 胃癌领域 - Imfinzi在MATTERHORN研究中展现无事件生存期优势 覆盖8万患者市场并可能独占8年 中国市场竞争者RemeGen和罗氏仅处于2期临床阶段 [6][7] - 围手术期胃癌FLOT采用率低构成市场渗透障碍 中国21.7万患者市场因数据缺乏难以开发 [6] - 二线HER2+胃癌领域 Jazz与RemeGen竞争激烈 创胜集团等公司展示Claudin 18.2潜力数据 [10] 乳腺癌领域 - 阿斯利康Enhertu在一线HER2+乳腺癌DESTINY-Breast09试验中表现突出 [2] - HER2+乳腺癌治疗ORR数据:RemeGen Aidixi达82% Jazz Ziihera达76% Alphamab JSKNO03达63% [11] 肺癌领域 - TIGIT和KRAS等靶点在利基市场取得进展 [2] - 小细胞肺癌和其他肺癌更新数据集中在ASCO报告第8-10章节 [5] 结直肠癌领域 - 辉瑞Braftovi使患者总生存期翻倍 [2] - BRAF突变结直肠癌和免疫疗法进展详见ASCO报告第11-12章节 [5] 其他癌症领域 - 头颈癌:Opdivo和Keytruda取得突破性进展 [2] - 前列腺癌放射性配体疗法数据集中在ASCO报告第19章节 [5] - 辉瑞PD-1xVEGF药物SSGJ-707在早期试验中ORR达70.8% 但存在VEGF相关副作用 [12][15] 重点药物竞争格局 - Imfinzi主要竞争对手为罗氏Tecentriq(2027年预期数据)和RemeGen Aidixi(中国2期临床) [9] - HER2+胃癌治疗中 RemeGen Aidixi与Jazz Ziihera直接竞争 ORR分别为72%和76% [11] - 辉瑞SSGJ-707展示同类最高疗效潜力(ORR 70.8%) 瞄准600亿美元免疫疗法市场 [12][15][21]
Nature头条:为何男性更容易死于癌症?陈兴宇等人揭示Y染色体的“丢失叛变”让癌症更致命
生物世界· 2025-06-11 12:01
癌症性别差异与Y染色体缺失研究 核心观点 -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癌且死亡率更高,这种差异广泛存在于肝癌、膀胱癌等非生殖系统肿瘤中[1] - Y染色体缺失(LOY)是导致男性癌症进展快、预后差的关键因素,首次从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双谱系角度揭示其协同作用机制[4][5] - LOY不仅发生在肿瘤细胞,还会扩散至T细胞,导致免疫系统功能衰竭,形成"肿瘤-免疫协同逃逸"闭环[6][22] 研究突破 - 2025年Nature研究首次证实LOY通过削弱T细胞功能(杀伤基因下调40%,免疫检查点分子上调)加速癌症进展[21][28] - 整合4000余例男性癌症样本和100万+单细胞数据,发现60岁男性LOY发生率20%,70岁达40%[13][19] - 构建LOY评分系统并纳入生存预测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新框架[25][26] 分子机制 - Y染色体基因(KDM5D、UTY等)缺失导致抗原呈递能力下降50%,肿瘤免疫逃逸增强[27] - LOY使CD8⁺T细胞杀伤功能降低30%,CD4⁺T细胞向免疫抑制型Treg转化[28] - 女性因X染色体存在同源基因拷贝,天然具备更强的免疫防线[30] 临床转化 - LOY检测可优化癌症筛查策略,特别是60岁以上男性高危人群[32] - CAR-T治疗需增加LOY质控指标,避免回输功能缺陷T细胞[34] - 靶向LOY补偿疗法(如基因修复或阻断传播路径)成为免疫治疗新方向[35] 学术影响 - 两篇Nature研究(2023,2025)彻底改变Y染色体"无关紧要"的传统认知[14][37] - 研究团队由西达赛奈医疗中心主导,陈兴宇作为独立第一作者完成跨学科突破[17][18] - 发现LOY从衰老标记升级为癌症驱动因素,开辟性别特异性治疗新赛道[13][38]
NEJM:首个3期临床实验实锤,运动确实能抗癌,效果堪比抗癌药
生物世界· 2025-06-09 11:33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与治疗现状 -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的癌症(年新增200万例)和死亡率第二的癌症(年死亡100万例)[2] - 标准治疗方案(FOLFOX/CAPOX/氟嘧啶)后仍有20%-40%患者复发[2] - 现有治疗副作用显著损害患者生活质量与身体机能[2] 运动干预的临床研究背景 - 临床前研究显示运动可减缓结肠癌进展[3] - 观察性研究表明运动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但缺乏1级证据[3] - 潜在机制涉及代谢生长因子调节、炎症抑制和免疫功能增强[3] CHALLENGE临床试验设计 - 3期随机对照试验纳入889例II/III期结肠癌术后患者[7] - 分组:445人运动干预组vs444人健康宣教对照组[7] - 干预方案:3年结构化运动(前6个月增加10MET·小时/周运动量)[8][10] - 运动强度标准:快走1小时(4MET·小时)为代表的中等强度[8] 临床试验核心结果 - 运动组MVPA量持续高于对照组5.2-7.4MET·小时/周[9] - 中位随访7.9年显示运动组无病生存率提升6.4%(80.3% vs 73.9%)[9] - 运动组总生存率提升7.1%(90.3% vs 83.2%)[9] - 复发/死亡风险降低28% 死亡风险降低37%[9] 运动干预实施方案 - 分三阶段实施:0-6个月(高频监督)、7-12个月(混合监督)、12-36个月(月度随访)[10] - 累计提供48次行为支持课程和48次监督运动课程[10] - 安全性良好 仅10%肌肉骨骼不良事件与干预直接相关[12] 运动抗癌机制解析 - 免疫增强:激活免疫细胞清除微转移灶[13] - 代谢调控:降低胰岛素和IL-6等促癌因子[13] - 微环境改造:血流剪切力抑制肝肺转移[13] 临床价值与推广意义 - 首次提供1级证据支持运动作为辅助治疗[14] - 效果媲美靶向药物且成本效益突出[14] - 可整合进常规术后管理体系推广至肿瘤中心[14]
Immunity:细菌抗肿瘤免疫疗法有益和有害作用的细胞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6-06 11:18
细菌抗肿瘤免疫疗法研究 - 威廉·科利在20世纪初通过注射细菌证明了细菌癌症免疫疗法的有效性 卡介苗(BCG)是目前唯一获FDA批准的细菌癌症疗法 用于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1] - 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作为癌症治疗性疫苗效果不稳定 其细胞学机制尚不明确 [2]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揭示了细菌抗肿瘤免疫疗法的双重作用机制 包括有益的抗肿瘤效果和有害的促肿瘤效果 [3] 实验设计与关键发现 - 研究使用缺乏肿瘤抗原的李斯特菌减毒菌株(ΔactA Lm) 通过静脉注射(i v)、瘤内注射(i t)或联合注射(i v + i t)观察小鼠免疫反应 [5] - 单独瘤内注射Lm会招募中性粒细胞进入肿瘤 转化为免疫抑制表型 形成免疫逃逸微环境 促进肿瘤生长 [6] - 静脉注射Lm可诱导产生抗Lm的细胞毒性CD8+ T细胞 这些细胞在瘤内注射后浸润肿瘤 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限制增殖和增强抗原呈递抑制肿瘤 [7] 核心机制总结 - Lm可在肿瘤内长期存活 注射方式不同导致效果差异 [8] - 单次瘤内注射Lm会募集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加速肿瘤生长 [8] - 静脉注射Lm诱导的抗Lm CD8+ T细胞能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杀伤MDSC并增强交叉抗原呈递 [8] - 注射时序具有依赖性 先静脉注射激活系统性T细胞可为后续瘤内注射奠定免疫基础 避免单独瘤内注射的促肿瘤风险 [10]
两篇Science论文打架:最新研究质疑牛磺酸作为衰老标志物及其抗衰老功效
生物世界· 2025-06-06 11:18
牛磺酸研究进展 - 牛磺酸是一种条件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广泛分布于体内,常见于功能饮料中用于补充能量和改善疲劳 [2] - 近期研究揭示牛磺酸具有抗衰老、提高癌症治疗效果、抗肥胖等新功能,但亦有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牛磺酸会促进白血病 [2][4] 牛磺酸与衰老关联的争议 - 2025年Science研究直接质疑牛磺酸作为衰老生物标志物的观点,指出其浓度与衰老无明显关联 [2][5] - 2023年Science研究认为牛磺酸缺乏是衰老驱动因素,补充牛磺酸可延长中年小鼠健康寿命12% [4] - 两项研究结论存在矛盾:前者显示牛磺酸浓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或不变,后者认为其缺乏驱动衰老 [5][4] 牛磺酸浓度变化的实验数据 - 人类(26-100岁)、恒河猴(3-32岁)、小鼠(9-27月龄)的纵向研究显示:除雄性小鼠外,其他队列循环牛磺酸浓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雄性小鼠浓度保持稳定 [6][7] - 个体间牛磺酸浓度差异大于其一生中的纵向变化,削弱了其作为衰老标志物的实用性 [7][9] - 牛磺酸浓度与肌肉力量或体重的关联在不同队列间不一致,表明其作用具有情境依赖性 [7][9] 研究结论 - 循环牛磺酸浓度变化并非衰老普遍特征,无证据支持其浓度降低会促进衰老表型 [9] - 牛磺酸不适合作为衰老的生物标志物,补充牛磺酸的益处需根据个体情况评估 [9]
Nature Cancer:中科大刘连新团队等揭示相分离促进肝癌发展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6-05 11:43
肝细胞癌耐药机制研究 - 研究发现RIOK1通过相分离形成应激颗粒隔离PTEN mRNA降低其翻译水平从而促进肝细胞癌肿瘤生长[2][3][6] - RIOK1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相关并在应激条件下由NRF2转录激活[6] - 应激颗粒通过激活戊糖磷酸通路缓解应激压力保护细胞免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损害[6][7] 潜在治疗策略 - 小分子西达本胺可下调RIOK1并增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疗效[6] - 在多纳非尼耐药肝细胞癌患者肿瘤中发现RIOK1阳性应激颗粒存在[6] 研究意义 - 揭示了应激颗粒动态变化与代谢重编程及肝细胞癌进展的联系[7] - 为提高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疗效提供了潜在手段[7] - 阐明了应激颗粒通过代谢重编程影响癌症耐药性的机制[8]
IO Biotech (IOBT)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6-04 20:35
IO Biotech (IOBT) 2025 Conference June 04, 2025 07:35 AM ET Speaker0 All right. Welcome, everyone, to twenty twenty five Jefferies Global Healthcare Conference. My name is Roger Song, one of the SMICCAT Biotech Analysts at Jefferies.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introduce our first presenter company and the first for the entire conference for the public side, our biotech, Brit CEO. And then this is the presentation. And then if we have time for question in the end, then we will take that. Thank you. Speaker1 A ...
多癌早筛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
新华日报· 2025-06-04 05:48
肿瘤早筛技术突破 - 公司主导的DECIPHER-Omnia万例多癌早筛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1] - 采用超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联合AI大模型分析cfDNA多维特征,开发出MERCURY无创血检技术[1] - 该技术仅需一管血即可筛查9种高发癌症并准确定位患癌部位[1] 临床需求与行业现状 - 我国80%癌症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1] - 现有筛查方式存在侵入性强、依从性差、准确率低等缺陷[1] - 当前推荐筛查范围仅覆盖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少数癌种[1] 金陵队列研究数据 - 公司联合政府机构开展公益项目,已为1.5万居民提供2.5万人次免费体检[2] - 检测特异性达98.1%,灵敏性为53.8%[2] - 检出阳性患者中91%处于癌症早期阶段[2]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将深化与南京江北新区合作[2] - 依托基因组学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动早筛技术普惠化应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