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期

搜索文档
60天账期,真能做到还是空头支票?
和讯· 2025-06-12 19:29
文/徐帅 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兵荒马乱的二十天,车企成了"众矢之的"。 工信部约谈余音未散,各协会的抗议声明就接踵而至,经销商联名上书的墨迹未干,供应商的控诉诗 已在业内流传。从部委到协会,从上游到下游,车企的合作伙伴们陆陆续续发出了同一个声音:拒绝 继续为无休止的价格战买单。 随着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政策为这场"抗议"扣上关键 一环。 曾经被车企转嫁出去的竞争压力,如今正通过监管重拳、行业反制等手段推回给车企自身, 价格战的战火正逐渐烧回"始作俑者"脚下。 6月10日至11日,17家主流车企的密集声明成为焦点, 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能否成为 平息 价格战 的信号 ?这纸政策又会如何影响接下来的产业生态? 01 谁在负重前行? 压价与拖账是车企在价格战中惯用的手法。 一位自主品牌车企采购部门 人士 向和讯商业表示 , 当 前 车企 降本主要依赖谈判压价,而非通过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或技术创新来实现。 " 理想的价格战, 当然 是在保持甚至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实现降价,成本压缩空间本应源 于规模化带来的研发费用均摊、管理效益提升或产业链技术迭代带来的红利。 ...
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们!60天账期到底是谁的生死劫?
海豚投研· 2025-06-12 19:01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供应链账款问题凸显,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政策,多数车企将面临现金流危机,需紧急融资[1][5][6] - 政策旨在限制车企利用供应链杠杆进行无序扩张和价格战,推动行业竞争回归产品力维度[22][23] - 短期投资逻辑分化:高账期车企承压,上游供应商受益;长期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24][27][29] 60天账期对车企的影响 - 极端假设下需一次性偿还的应付缺口:比亚迪3000亿元、上汽1420亿元、吉利1087亿元[6] - 安全梯队划分: - 第一梯队(完全覆盖缺口):特斯拉(现金/缺口=13.8倍)、理想(2.9倍)[8] - 第二梯队(2-3倍覆盖):广汽、北汽[8] - 警戒线:零跑/蔚来等现金刚够补缺口但无运营缓冲[8] - 危险级:比亚迪/吉利等现金不足以还款需立即融资[8][9] 车企融资风险评分 - 高风险车企:蔚来(1.25分)、吉利(1.25分)、长城(1.5分)、比亚迪(1.5分)[12] - 国企相对安全:北汽蓝谷虽低分(1.5分)但有国资背书[13] - 评分指标:有息负债率、现金覆盖率、净现金缺口、企业性质[12][14] 行业现状与政策动因 - 当前平均账期5-6个月,远超全球均值(45-60天),比亚迪达7个月,海马/北汽蓝谷8-9个月[1][17] - 价格战导致行业净利率<10%,车企通过"年降压价+延长账期"双重挤压上游供应商[17][19] - 政策意图: - 防止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类似恒大事件)[22] - 限制无序产能扩张和恶性价格战[23] - 可能采取软着陆:不追溯旧账,控制新增账期[22][24] 投资逻辑变化 短期影响 - 利空高账期车企:比亚迪面临3000亿缺口,叠加智驾产品周期乏力[25][26] - 利好供应商:回款加速改善现金流,贴息成本下降[27] - 最安全标的:特斯拉/理想因现金充足受影响最小[28] 长期趋势 - 竞争维度转向: - 产品定义能力(用户导向思维)[29] - 精益管理效率(单车成本管控)[29] - 科技护城河(智驾技术突破)[29] - 淘汰依赖经营杠杆的车企,促进行业整合[23][29] 车企供应链布局 - 比亚迪垂直整合最深:弗迪系(电池/电驱/精密件)+半导体/电子子公司[16] - 主要车企均建立供应链金融平台:迪链(比亚迪)、瑞轩(奇瑞)等[28]
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们!60天账期到底是谁的生死劫?
海豚投研· 2025-06-12 18:35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供应链账款问题凸显,车企普遍存在高应付账款周期(中国平均5-6个月,比亚迪近7个月),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将导致现金流危机[1][6] - 政策调控旨在防止产业链系统性风险,限制车企依赖供应链杠杆进行无序扩张和价格战,推动行业回归产品力竞争[20][22] - 极端情形下仅特斯拉、理想及部分国企(广汽、北汽)能安全过渡,比亚迪、吉利等需紧急融资[8][9][12] - 短期投资逻辑分化:利空高账期车企(比亚迪、蔚来),利好上游供应商;长期倒逼车企转向内生竞争力(产品定义、管理效率、智驾技术)[25][27][29] --- 60天账期对车企的直接影响 - **应付缺口测算**:假设严格执行60天账期且清理历史账款,比亚迪需一次性支付3000亿元,上汽(1420亿)、吉利(1087亿)紧随其后[5][6] - **现金流安全梯队**: - 第一梯队(完全覆盖):特斯拉(账期已达标+现金储备充足)、理想(经营现金流充裕)[8] - 第二梯队(2-3倍覆盖):广汽、北汽(国企扩张稳健,应付天数低于行业均值)[8] - 红线警戒:零跑、蔚来等需额外筹资维持运营[8] - 危险型:比亚迪、吉利等现金不足,需立即融资[8][9] --- 车企融资风险评分 - **高风险车企**:蔚来(评分1.25)、吉利(1.25)、长城(1.5)、比亚迪(1.5),共性为高现金缺口+高有息负债+民企融资难度大[12] - **国企缓冲**:北汽蓝谷评分低但短期风险可控[13] - **安全标杆**:特斯拉(评分2.25)、理想(2.25)因低负债与高现金储备[12] --- 政策背景与行业影响 - **价格战传导压力**:车企通过"年降压价+延长账期"挤压上游中小供应商,导致产业链资金链脆弱[16] - **政策双重目标**: - 限制无序产能扩张(切断供应链杠杆)[20] - 抑制价格战(迫使车企用自有资金降价)[20] - **执行路径预测**:更可能"软着陆",逐步收紧新增账款而非清理历史账期,避免行业融资潮引发银行/投资者风险[21][22] --- 投资逻辑变化 - **短期分化**: - 比亚迪面临销量压力:政策限制其利用供应链融资打价格战的能力,海外增量难补550万辆目标缺口[25][26] - 上游供应商受益:回款加速降低贴息成本,现金流改善[27] - **长期转向**: - 竞争维度从账期融资转向产品定义(用户导向)、精益管理(成本管控)、智驾技术[29][30] - 特斯拉、理想因内生竞争力优势进一步巩固[28][29] --- 车企供应链金融平台(补充数据) - 主要车企均布局供应链金融平台,如比亚迪"過链"(2018)、吉利"智慧普华"(2021),用于电子债权流转与贴现[28]
比亚迪打响“账期战”
华尔街见闻· 2025-06-12 18:23
行业动态 - 中国汽车行业过去三年深陷"价格战",全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至3 9%,逼近生存红线[2][14][15] - 2025年6月1日新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规定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0天[6] - 工信部等主管部门多次发声整治汽车行业"内卷",支持中汽协《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6][7] 车企行动 - 6月10日晚起,广汽、东风、一汽、长安、吉利、奇瑞、赛力斯和比亚迪等超过10家车企在12小时内集体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内[2][5] - 上汽和北汽进一步承诺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不合理结算方式[10] - 车企集体行动引发资本市场积极反应,6月11日汽车及零部件板块涨幅居前,比亚迪、上汽等涨超2 5%[7] 供应链现状 - 此前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DPO)高达170天以上,部分超过240天,远高于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的40-50天水平[8] - 供应商长期面临资金压力,有内饰厂反映为某些自主品牌供货账期更长且难以获得应有尊重[8] - 供应商对"60天账期"承诺持谨慎乐观态度,关注起算点(交付日/验收日/开票日)和执行细节[9][10] 财务影响 - 比亚迪2024年底应付账款2440亿元占营收31%,平均付款周期127天;吉利应付账款1824亿元周期127天;赛力斯应付账款685亿元占营收47%周期166天[12] - 理想汽车应付账款536亿元占营收37%周期165天,新势力普遍付款周期较长[12] - A股TOP10车企中仅长安汽车"(货币资金-有息负债-经营性负债)/总资产"为正,部分车企经营性净负债占总资产比例超70%[12][13] 行业趋势 - 2025年前4个月新能源汽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5 7%,但行业利润率从2024年4 3%降至2025Q1的3 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14][15] - "账期战"将加速行业洗牌,财务基础薄弱车企面临淘汰,头部车企凭借健康现金流更具优势[13][15][16] - 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竞争焦点转向内生增长动力和效率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16][17]
【e公司观察】汽车外产业的账期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证券时报网· 2025-06-12 17:59
近两日,多家车企陆续发表声明,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这成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责 任与企业担当的具体表现,对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毕竟,一辆新能源车由上万零部件 构成,背后关联着数以万计的零部件供应商。当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成本压力也持续向供应链转 移。尤其随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压力从整车向产业链环节传 导,出现了供应商货款支付账期加长、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压缩账期为抓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有利于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良好局面, 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实际上,除了汽车行业之外,还有一些行业供应链长期面临账期挑战。比如建筑工程行业,公开统计显 示,该行业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120天,且长期存在工程验收拖延导致账期变相延长等问题。倘若 也缩短至60天,有望直接释放数千亿元资金。 从后续动作来看,市场关注度大概率会向两个层面集中。其一,压力会否转移至"链主"一侧? 以 ...
账期缩短至60天,供应商真能走出“苦日子”?
凤凰网财经· 2025-06-12 17:27
核心提示: 1、 国内目前已有 17 家主流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不超过 60 天,响应政策要求,优化供 应链管理,不过,仍有一些车企并未发声。 2、 多数车企账期超 100 天,如 北汽蓝谷、小鹏、长安等账期更是高达 200 多天,从上百天的账 期缩短至 60 天,压力不可谓不大; 3、 北汽蓝谷应付账款及票据( 156.77 亿元)超营收( 145.12 亿元),占比超 100% ,零 跑、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占比超 50% , 占比较高的几家公司中,除零跑、江淮和长安外,其他 几家车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值,现金流压力较大; 简单来说,不直接给钱,而是先以应付账款的形式先欠着,此前有些车企将已经将欠款时间拖到将 近 300 天。 这一汽车行业集体行动始于 6 月 10 日晚间至 11 日期间,国内主流车企相继发布关于供应商账期 的重要承诺。 目前已有 17 家整车制造企业加入这一承诺行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有包括高合、哪吒在内的 部分车企尚未就此作出公开表态。这一集体行动展现了汽车行业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决心,或将对中 国汽车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01 60天账期意味着什么? 那什么是供 ...
60天账期,给恶性竞争浇一盆冷水
36氪· 2025-06-12 17:09
车企缩短支付账期承诺 - 15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包括广汽集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吉利集团、比亚迪集团、奇瑞集团、长安汽车、赛力斯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零跑汽车、江汽集团 [1] - 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额外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1] - 该承诺响应国务院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应在60日内支付款项 [1] 商业汇票对供应商的影响 - 商业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兑现期限一般为3-6个月 [4] - 供应商提前兑现需支付贴现利息:银行承兑汇票贴息2-3个点,商业承兑汇票贴息5-8个点,年底可能高达11个点 [4] - 商业汇票使供应商面临更长账期或货款损失的两难选择 [5] 当前行业账期现状 - 国内车企对供应商的平均支付账期超过170天,部分车企超过240天 [3] - Tier1供应商账期可能长达一年或更久,Tier2/Tier3供应商账期在此基础上再加2个月左右 [3] - 3-6个月账期已使许多小微型供应商企业财务状况捉襟见肘 [3] 账期计算的可操作空间 - 账期计算方式多样:从交货时间、验收开票日、签合同日或合同约定付款日开始计算 [6] - 主机厂通过改变发货方式(上门提货/寄售)模糊交货时间 [6] - 入库环节若使用三方库可规避监管,验收开票环节存在拖延现象 [7] 政策影响与行业展望 - 《条例》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 [1] - 政策约束将逐步规范过度挤压供应链现金流的竞争形式,加速行业出清 [2][7] - 供应商对60天账期承诺的实际执行效果持怀疑态度 [7]
车企集体反内卷,汽车要涨价?
金投网· 2025-06-12 16:00
行业动态 - 中国车企首次集体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压缩至60天内,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零跑、北汽、小鹏等[1] - 政策高压线推动车企行动,《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6月1日实施,规定大型企业采购需在60日内付款,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3] - 行业"内卷"导致价格战加剧,新能源领域尤为剧烈,长期可能降低产品质量并危及整个产业[4] 行业财务数据 - 中国汽车产量2023-2024年连续突破3000万辆,预计今年继续增长[4] -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18年7.3%降至2024年4.3%,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3.9%[4] - 中国车企向上游供应商付款周期普遍超过120天,比亚迪127天、上汽164天、蔚来195天,海外头部车企一般为60-90天[5] 供应链影响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罕见发文批评车企拖欠账款,导致上游钢铁利润几乎消失[7] - 全球排名前10的供应商中中国仅宁德时代一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且被车企压价拖账[7] - 60天账期可使中小企业现金流周转率提升25%,降低供应链风险[8] 车企应对措施 - 全行业执行60天账期可能使主流车企年资金成本增加数百亿[10] - 一汽、东风通过砍掉40%审批流程和数字化系统将对账时间从15天压至3天[10] - 账期改革倒逼管理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11] 行业地位与展望 - 汽车工业占中国GDP的10%,产业链长且牵扯面广[11] - 头部车企积极响应政策和倡议,维护市场秩序和供应链健康[11] - 行业有望在技术、品质、服务和产业链生态上成为全球典范[11]
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虎嗅· 2025-06-12 15:29
车企账期承诺与供应链现状 - 17家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这是首次公开寻求解决供应链长账期压力的方案 [1] -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部分企业在十年间翻了10倍以上 [1] - 2024年三季度末,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45天、153天、177天,普遍高于特斯拉、通用、大众等国际车企 [1] 账期承诺的执行问题 - 60天账期可能仅指开发票后60天内给承兑汇票,而非实际现金支付 [2] - 车企普遍采用承兑汇票结算,特斯拉是唯一采用现金支付的车企 [2] - 商业承兑汇票存在兑付风险,部分车企利用其深度绑定供应商 [2][3] 结算方式与金融工具 - 大型车企拥有供应商金融平台(如比亚迪的迪链、长城的链),通过电子凭证转单收取手续费,加剧中小企业资金链风险 [3]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不得强制使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账期,但目前仅上汽和北汽明确响应 [3] - 若车企全面放弃商业承兑汇票,多数将面临现金流吃紧问题 [4] 价格战对供应链的传导效应 - 车企前端价格战导致降本压力向供应链逐级传导,汽车板已基本无毛利,部分主机厂要求降价超10% [6] - 汽车行业年降标准从2%-5%升至10%,成本削减体现为材料质量下降、工人收入减少等 [6] - 供应链内卷现象未根本解决,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价格战持续将恶化行业生态 [7] 行业理想生态愿景 - 呼吁车企与供应商建立共赢关系,摒弃唯价格论,保障合理利润以支持研发和可持续发展 [8][9] - 提出透明化成本、共享降本收益、电汇结算等具体措施,参考传统汽车强国健康产业生态 [9]
供应商账期缩短到60天内,财务成本或数亿级增加,车企生死淘汰赛再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6-12 11:46
从多家车企的官宣内容看,此举一方面是落实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保障中小企业资金高效流转;另一方面是响应中 国汽车工业协会《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 自6月1日起,《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或服务时,最长付款周期不得超 过60天。 6月10日至11日,多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包括吉利、比亚迪、赛力斯、东风汽车、广汽集团、中国一汽、长城汽 车、小米汽车,以及长安汽车旗下长安启源、长安凯程、深蓝汽车、阿维塔等。 截至发稿,至少已有17家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当中也包含小鹏、小米、零跑、蔚来和理想等造车新势力。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王泽红 冯紫彤 此次,诸多车企表态缩短账期,意味着其应付账款周期将至少减少60天。具体来看,长安汽车减少145天,赛力斯106天,长城汽车、上 汽集团减少104天,比亚迪至少减少67天,广汽集团53天。 应付账款大部分为无息负债,在业内不乏车企将供应商视为"无息资金池"的言论,但在车企的负债构成中,应付账款是主要构成,这也 导致车企应付账款规模不断攀升,有息负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