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技术
搜索文档
云顶新耀自研AI+mRNA技术平台,核心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最前线
36氪· 2025-07-18 16:38
mRNA领域复苏迹象 - 2025年以来mRNA领域呈现复苏迹象 艾伯维斥资21亿美元收购体内CAR-T疗法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 [1] - BioNTech和Moderna等早期入局企业已建立成熟mRNA疫苗研发平台 肿瘤疫苗研发进展快者已进入二期临床阶段 [1] - 国内企业布局整体处于早期阶段 但云顶新耀等企业已开始崭露头角 [1] 云顶新耀mRNA技术平台 - 公司展示3款基于自研mRNA平台开发的产品:通用型肿瘤疫苗EVM14 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 以及自体生成CAR-T项目 [1] - 技术平台整合AI算法与LNP递送系统两大核心能力 AI算法已完成三代升级 最新第三代算法整合UTR与CDS联合优化 大幅提升靶蛋白表达水平 [1] - LNP平台在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领域有专利布局 拥有超500种专有脂质库 可覆盖肿瘤 自免 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 [2] 云顶新耀产品管线进展 - EVM14已完成中美双报 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4年三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针对3种鳞状细胞癌 [2] - EVM16于2024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初步数据显示低剂量即可激发特异性T细胞反应 免疫原性良好 [2] - 公司已与全球Top 20药企中的多家建立联系并签署保密协议 [2] 行业交易趋势 - 2024年以来全球肿瘤领域授权交易首付款中 中国资产贡献近50%份额 显示跨国药企对中国创新的认可 [2] - mRNA技术具备平台化优势 可覆盖多种难治性疾病 实现从分子筛选到信息设计的转变 [2] - 个性化肿瘤疫苗领域代表性交易包括Moderna与默克(2亿美元首付款+2.5亿美元期权) BioNTech与Genentech(3.1亿美元首付款) [3] - 自体CAR-T领域交易集中在2024年后 如阿斯利康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h 艾伯维21亿美元收购Capstan [3] 云顶新耀BD策略 - 公司不急于完成BD交易 坚持做"正确的BD" 2024年底现金储备16亿元 可支持未来1-2年mRNA产品开发 [3] - 临床数据阶段授权价值显著高于临床前阶段 如EsoBiotech仅1例患者数据即获10亿美元估值 [3] - 公司mRNA平台已有动物数据 安全性更优 与全球前20药企保持深入接触 拥有较多选择权 [4]
云顶新耀(1952.HK)伊曲莫德4年安全数据亮相AOCC 2025,商业化潜力再获强支撑
格隆汇· 2025-07-17 08:11
公司动态 - 云顶新耀股价近期表现亮眼,6月以来累计涨幅逾60%,刷新逾4年高点 [2] - 中金公司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并将目标价提升至80港元,反映对伊曲莫德商业化潜力的积极预期 [2] - 公司于2025年3月启动嘉善工厂生产建设项目,支持伊曲莫德本地化生产 [6] 产品进展 - 伊曲莫德全球4年长期安全性随访数据在AOCC 2025年会上公布,覆盖超千例患者 [1] - 亚洲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显示:52周黏膜愈合率52%,黏膜完全正常化46% [2] - 整合多项全球临床试验数据(共1196例患者),4年不良反应暴露矫正发生率仅1.63每人年 [3] - 全球Ⅲ期临床证实:快至2日症状应答,100%无激素缓解,70%患者维持疗效至少52周 [4] - 伊曲莫德已被纳入202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成人UC临床指南一线治疗推荐 [6] 商业化前景 - 业内预测伊曲莫德销售峰值有望达50亿元,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重要引擎 [1] - 中国大陆NDA正在审评中,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获批 [1] - 已在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香港获批上市,韩国上市申请获受理 [6] - 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 [6] - 中国UC患者数量预计从2024年80万人增至2030年100万人 [4] 技术优势 - 伊曲莫德作为每日一次口服药物,便捷性显著优于注射剂或生物制剂 [6] - 新一代高选择性S1P受体调节剂,通过调节免疫和炎症发挥作用 [6] - 在亚洲人群中显示出深度黏膜愈合疗效,证实其创新疗法优势 [1] 市场认可 - 股价创新高反映市场对"mRNA技术突破+商业化兑现"逻辑的认可 [7] - 公司在mRNA技术平台、肾科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持续拓展 [7]
自体生成CAR-T疗法赛道升温,多家药企入局
第一财经· 2025-07-10 21:20
自体生成CAR-T疗法行业动态 - 全球制药巨头艾伯维以21亿美元收购自体生成CAR-T细胞疗法开发商Capstan Therapeutics 创下2025年细胞治疗领域最高交易纪录 [1] - 阿斯利康以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h 押注基于慢病毒载体的自体生成CAR-T疗法 [2] - 港股上市公司云顶新耀公布基于tLNP系统开发的自体生成CAR-T项目 已在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取得临床前验证 [1] 自体生成CAR-T疗法技术优势 - 相比传统CAR-T疗法 自体生成CAR-T为现货型产品 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患者无需进行淋巴耗竭化疗 [4] - mRNA技术可将药物开发从分子筛选转变为信息设计 利用人体自身生成药物 [4] - 行业预测显示单次治疗成本可能比目前商业化CAR-T疗法低一个数量级 [4] 自体生成CAR-T技术路线 - 目前主要形成慢病毒载体与RNA递送两大技术路线 [5] - 慢病毒载体优势在于可实现持久CAR表达 疗效可能维持数年 但靶向性不足 [5] - RNA递送采用脂质纳米颗粒等非病毒载体 安全性高 规避基因组整合风险 [5] 自体生成CAR-T技术壁垒 - 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阳离子脂质 [5] - 精准递送技术要求苛刻 需靶向脾脏及外周T细胞 避免肝脏表达CAR-T带来的安全隐患 [5] - 抗体偶联技术要求高 需保证脂质纳米颗粒抗体数量一致 突破规模化生产难题 [5]
Why Moderna Stock Was So Healthy This Week
The Motley Fool· 2025-07-05 03:07
公司股价表现 - Moderna股价在一周内上涨超过12% 成为近期热门股票 [1] - 实验室积极进展是推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1] 流感疫苗研发进展 - mRNA-1010季节性流感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显示 其免疫反应强于市场现有标准流感疫苗 [2] - 公司CEO称该成果是"降低老年人流感负担努力的重要里程碑" [5] 疫苗审批动态 - 5月撤回COVID-19/流感联合疫苗的FDA申请 承诺将基于独立试验数据重新提交 [4] - 伴随mRNA-1010数据公布 公司将重新提交联合疫苗申请 [4] 研发管线展望 - 公司拥有多项值得关注的开发项目 未来可能带来更多投资吸引力 [6] - 单独流感疫苗虽取得进展 但不足以成为独立买入理由 [5]
千亿mRNA赛道拐点渐至 云顶新耀“双轮驱动”再升级
新华财经· 2025-07-04 14:09
mRNA技术平台价值重估 - mRNA技术从新冠疫苗转向更广泛治疗领域 公司展示AI+mRNA自主平台及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管线进展 [2] - 行业巨头辉瑞、拜恩泰科、莫德纳因mRNA新冠疫苗2021年营收分别达1898亿欧元、18471亿美元 但2023-2024年营收腰斩至68亿/32亿美元 拜恩泰科2024年净亏损7亿欧元 [3] - 2025年行业拐点显现 拜恩泰科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治疗胰腺癌试验显示复发风险降低86% 莫德纳首个mRNA肿瘤疫苗商业化推进股价单日涨1594% [4] 云顶新耀mRNA技术布局 - 公司基于加拿大Providence技术平台升级形成自主mRNA平台 布局个性化疫苗(EVM16)、现货疫苗(EVM14)、自体生成CAR-T三大管线 [5] - EVM16临床前数据与莫德纳/拜恩泰科效果相当 2025年3月首例患者给药显示低剂量即可激发T细胞反应 股价单日涨2012% [4][6] - EVM14靶向5种肿瘤抗原的通用型设计 成本可降至单抗水平 计划2025年Q3启动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 [7] 核心技术突破 - 公司建立自主LNP递送技术平台 拥有500+种专有脂质库 解决mRNA易降解问题 [8] - 开发"妙算"AI算法系统 完成三代升级 可识别已知及新型肿瘤抗原 与莫德纳mChat、拜恩泰科InstaDeep形成竞争 [9][10] - 浙江嘉善GMP基地投产 实现mRNA药物全流程本土化生产 模块化设计支持个性化/通用型疫苗快速切换 [11] 商业化与战略 - 2024年公司营收增长461%至707亿元 通过依嘉、耐赋康、维适平三款引进药物实现商业化盈利 峰值销售额预计达15亿/50亿/50亿元 [11] - 坚持License In+License Out双轮驱动 mRNA平台与全球Top20药企接洽 保持BD合作主动权 [12] - 全球mRNA市场预计以168%年复合增速增长 2023年4683亿美元至2028年1018亿美元 [13]
云顶新耀自研AI+mRNA平台 能否解锁癌症治疗“黑科技”?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4:00
mRNA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mRNA新抗原疫苗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潜力,通过诱导长效、功能性的T细胞反应,有望为癌症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 [1] - mRNA技术通过特定编码的mRNA序列进入细胞后,刺激T细胞和B细胞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形成免疫记忆,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1] - CD8或CD4的T细胞会形成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包括产生抗体和细胞毒的毒素来攻击肿瘤细胞 [1] mRNA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mRNA技术将药物开发从"分子筛选"转变为"信息设计",使人体成为生产蛋白药物的智能工厂 [2] - mRNA技术具备覆盖多种难治性疾病的药物开发能力,包括肿瘤、自免、代谢性疾病、传染病和罕见病 [2] - 递送系统是mRNA技术的主要壁垒,体外合成的mRNA直接进入人体易被降解,需要通过修饰碱基和加帽、加尾技术降低副作用 [2] 国内企业在mRNA技术领域的突破 - 公司已建立并持续优化自主的LNP递送技术平台,在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方面有专利布局 [2] - 公司自研的第三代AI mRNA序列算法可筛选出高表达的mRNA序列,在抗原序列设计这一核心环节取得突破 [2] - AI技术赋能的第三代算法模型实现了靶蛋白表达水平大幅提升 [3] 公司在mRNA肿瘤药物研发的进展 - 公司正在推进mRNA肿瘤药物研发,其中EVM16是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已于2025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3] - EVM14是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拟用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3]
mRNA巨头亏损背后,中国药企能否接棒下一个增长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1 12:53
mRNA行业技术发展 - mRNA技术从传统小分子拓展至大分子、细胞疗法与mRNA疗法,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疫苗研发迅速完成商业化验证 [1] - mRNA肿瘤疫苗有望成为泛癌种、高可及性、现货化与个性化兼具的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市场潜力达数百亿美金 [1] - mRNA技术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包括治疗性疫苗、肿瘤免疫、蛋白替代疗法、再生医学等领域,其中肿瘤免疫是继疫苗后第二大应用领域 [4] 全球mRNA巨头动态 - BioNTech通过战略收购布局ADC、PD(L)1/VEGF双抗等肿瘤管线,并斥资12.5亿美元收购CureVac强化mRNA癌症免疫疗法全链条能力 [1] - Moderna全力押注mRNA技术但发展态势喜忧参半,新冠疫苗收入显著下滑,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锐减66%,全年净亏损36亿美元 [6] - BioNTech 2024年收入下滑至27.51亿欧元,净亏损6.65亿欧元,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仅2亿欧元,净亏损4亿欧元 [7] mRNA技术优势与挑战 - mRNA疫苗具备安全性高、研发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免疫原性强与生产成本更低五大优势 [3] - 2021-2024年Pfizer/BioNTech和Moderna的mRNA新冠疫苗累计销售分别达911亿美金和459亿美金 [3] - mRNA疫苗不良反应总体可控,但业界对其安全性仍有质疑 [3] 中国mRNA产业发展 - 中国mRNA赛道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既有明星药企退场,也有企业加速布局 [8] - 立康生命科技的肿瘤新生抗原mRNA疫苗LK101注射液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为中国首个在FDA获批的肿瘤mRNA疫苗 [8] - 艾博生物覆盖多种KRAS突变的mRNA肿瘤疫苗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 [9] mRNA技术未来前景 - mRNA技术将药物研发从传统模式革新为"编码核酸序列"的信息设计模式,开启"药物即信息"新时代 [5] - 肿瘤治疗被视为mRNA技术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商业价值兑现时间仍不确定 [7] - 中国mRNA企业能否通过商务合作实现快速变现备受关注 [9]
mRNA已成国际药企关注焦点 云顶新耀能否从百亿元规模肿瘤疫苗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30 19:06
公司股价表现 - 6月30日股价上涨8.74%,近7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8.6% [1] - 当前股价62.2港元,市值203亿港元 [1] mRNA技术平台与产品管线 - 展示三款mRNA平台产品:通用型现货肿瘤疫苗EVM14、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自体生成CAR-T项目 [1] - EVM14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适用于鳞状细胞癌,可实现"现货型"生产 [3] - EVM16在小鼠模型中验证疗效,与PD-1抗体联用有协同作用,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3] - 拥有超过500种内部专有脂质库,覆盖疫苗及CAR-T项目需求 [8] 研发进展 - EVM14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EVM14 C101)即将启动,预计2025年Q3完成首例患者入组 [1][3] - 嘉善工厂6月9日放行首批GMP临床试验样品,8月中旬运抵美国临床中心 [1] - 合作临床中心包括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上海市胸科医院 [3] 商业策略 - 与全球Top 20药企建立接洽,BD策略聚焦国际伙伴资源 [1] - 公司在BD方面"有选择权",等待最佳时机追求最大回报 [1] - mRNA平台已成为国际药企关注焦点 [4] 行业竞争格局 - 海外龙头企业如Moderna的mRNA-4157已进入临床III期,有望2027年商业化 [5] - 国内十余家企业布局mRNA肿瘤疫苗,大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5] - 公司优势在于构建了从抗原设计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平台 [7] 市场规模预测 - 中信证券预测2035年全球mRNA肿瘤疫苗市场规模达210亿美元 [7]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100亿元人民币 [7] 技术壁垒 - 递送系统是主要瓶颈,LNP供应商少且存在专利纠纷 [8] - 公司已建立自主LNP递送技术平台,在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方面有专利布局 [8]
从确定性到成长性:云顶新耀以“大单品+自研mRNA”双轮驱动,破局创新药全球化新周期
第一财经· 2025-06-24 08:47
政策环境与行业趋势 - 近年来创新药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包括《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和优化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的公告,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1]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369.29亿美元,显示出海交易呈井喷态势 [1] - 云顶新耀举办首次mRNA技术平台研发日,标志着公司从License-in模式向创新药企的战略转型,也反映行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1] 公司商业化进展 - 云顶新耀通过引进耐赋康®、依嘉®、维适平®等重磅产品构建商业化矩阵,预计2030年销售额达100亿元 [2][6] - 耐赋康®作为全球首个IgA肾病对因治疗药物,医保覆盖后销量飙升,累计超2万名新患者使用,下半年收入有望翻倍至全年突破10亿元 [3] - 耐赋康®适用人群扩大3倍,西南证券预测其峰值销售额达50亿元,商业化团队覆盖80%潜力市场,人均效率极高 [4][3] - 维适平®瞄准溃疡性结肠炎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患者达100万人,峰值销售额或达50亿元 [4][5] - 依嘉®2024年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256%,预计2030年销售峰值15亿元,抗感染领域在研产品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同样瞄准15亿元峰值 [6] mRNA技术平台布局 - 云顶新耀mRNA平台包含个性化肿瘤疫苗(PCV)、通用型肿瘤疫苗、免疫调节疫苗及自体生成CAR-T等多样化管线 [7] - EVM16个性化肿瘤疫苗完成首例患者给药,临床前显示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与PD-1抗体协同 [8] - EVM14通用型肿瘤疫苗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中国IND预计下半年获批,临床样品已放行支持中美试验 [8][9] - 自体生成CAR-T项目将完成大动物验证,相比传统疗法无需淋巴耗竭化疗且可大规模生产,已吸引跨国药企合作意向 [9] 自主研发产品进展 - EVER001共价可逆BTK抑制剂治疗膜性肾病的1b/2a期试验显示高临床缓解率且安全性良好,可能直接进入3期临床 [11] - EVER001在非头对头对比中展现最佳同类药(BIC)潜力,全球超1000万肾病患者群体为其提供市场空间 [11] - 该产品已吸引跨国药企关注,公司计划年内达成海外授权合作,合作伙伴需具备肾病领域专业能力和全球资源 [12] 战略转型与双轮驱动模式 - 公司通过商业化"现金牛"产品创造现金流反哺mRNA等前沿技术研发,形成自主研发与授权引进并进的"双轮驱动"模式 [12][3] - 从依赖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型成功,公司正从Biotech向Biopharma质变,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突破 [12][2]
云顶新耀:嘉善工厂成功放行EVM14首批临床样品
证券日报网· 2025-06-20 15:15
公司动态 - 云顶新耀宣布其嘉善工厂顺利完成通用型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首批临床样品放行,该样品将用于支持中美两地的临床试验[1] - 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此次样品放行体现了公司自研mRNA技术平台端到端的全价值链能力,为EVM14等核心管线自主研发提供保障[1] - EVM14是一款靶向多种肿瘤相关抗原的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拟用于鳞状细胞癌治疗,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等[1] - EVM14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已于2025年3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公司计划近期向中国CDE递交临床试验申请[1] 研发管线 - 除EVM14外,公司还开发了多个肿瘤及自免相关的mRNA治疗药物,包括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免疫调节肿瘤治疗性疫苗、自体生成CAR-T产品等[2] - 公司开发了新一代LNP递送系统以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2] 生产基地 - 公司位于浙江嘉善的生产基地占地面积85亩,建筑面积达58000平方米,投资规模超过9亿元[2] - 该基地拥有全套先进生产设施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已于2022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2] - 该基地为公司产品的本土化研发、生产及商业化运营提供强力支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