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
搜索文档
立短谋长擘画光明未来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13
人工智能行业政策支持 - 人工智能被定位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获得最高层关注[1] - 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集体学习,总书记随后调研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1] - "十四五"规划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纳入102项重大工程之列,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2] - 中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3] 五年规划战略体系 - 1953年-2025年通过十四个五年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 - 五年规划体系体现立短谋长的战略方法论,在时间长轴上统筹当前和长远发展[3] - "十四五"规划推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8] - 规划编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收到网民建言超311.3万条[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诸多领域跻身全球科技创新第一梯队,科技自立自强成为重点部署方向[8][15]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针对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行系统性调整[15] -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15] - 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形成统一规划体系[19] 现代化战略实施路径 - 党的二十大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5] - 规划体系串联"两步走"战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 - 坚持全国一盘棋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施机制,具备超强执行力保障规划落地[16] - 建立规划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20]
迎风搏浪 勇毅前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8 06:13
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2024年超过134万亿元,年均增长5.5% [2] - 2020年至202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明显高于3.7%的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年均30%左右 [2] - 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4] 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 - 中国进出口较"十三五"期间大幅增长,是助推全球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 [3] -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跨国投资共赢,例如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互联互通项目重塑亚欧经济地理格局,显著降低全球物流与交易成本 [3] - Kilimall企业已发展成为东非头部电商平台,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家建立了大型海外仓,通过推广直播带货、提升物流效率激发当地经济活力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6]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0位 [6]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6] - 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8] 跨国企业研发与战略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中国充满创新活力的汽车生态体系已成为其全球研发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提到宝马计划于2028年推出氢燃料电池车型,并期待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6] - 众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实现跨越式成长,也将发展成果和红利带向世界 [6] 经济治理与战略规划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治理方式,过去70多年中国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今年还将制定第15个五年规划 [8] - 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认为五年规划确保政策的前瞻性与连贯性,是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8] - 俄罗斯经济学家尼基塔·斯捷潘诺夫认为中国的五年规划为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有效参考,具有极强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9]
特稿|迎风搏浪 勇毅前行——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前行的“中国引擎”
新华社· 2025-10-17 22:51
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 过去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2024年超过134万亿元,年均增长5.5% [2] - 2020年至202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明显高于3.7%的全球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年均30%左右 [2] - 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4] 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 - 中国进出口较"十三五"期间大幅增长,是助推全球贸易发展的主要力量 [3] -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跨国投资共赢,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互联互通项目重塑亚欧经济地理格局 [3]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4] 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6]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0位 [6]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6] 数字经济与新兴业态 - 中国数字经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如Kilimall电商平台通过推广直播带货、提升物流效率激发东非经济活力 [2] - 中国将数字化工具普惠化,通过跨境电商、数字支付、物流平台等拉近中小企业与全球市场的距离 [7] - 中国不断降低新技术"进入门槛",持续改善光伏、储能、电动车等技术的性价比,让"绿色升级"成为现实 [7] 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 - 中国参建的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二期项目、科威特阿祖尔炼油厂、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等重大工程在世界各地投入运营 [3] - 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8] - 通过完备的工业体系和高效供应链,有力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平稳运行 [3] 跨国企业参与与中国市场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称中国是其最重要的创新基地之一,中国研发团队在全球研发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5] - 宝马集团计划于2028年推出氢燃料电池车型,并期待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6] - 众多跨国企业在中国实现跨越式成长,并将发展成果和红利带向世界 [6]
特稿丨迎风搏浪 勇毅前行——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前行的“中国引擎”
新华社· 2025-10-17 22:27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迎风搏浪 勇毅前行——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前行的"中国引擎" 新华社记者邓茜 闫洁 陈斯达 金秋时节,"十四五"收官在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克服重重风 浪、勇毅前行,不仅迎来新的丰收时节,更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机遇与期待。 这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多重挑战困扰世界的5年,也是中国经济展现巨大韧性、推动各国共同发 展的5年。多国人士表示,中国以显著高于全球整体水平的增速,继续担当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为其 他国家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并以治理智慧与经验启迪世界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迎风前行 担当全球增长动力引擎 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家仓库里,工作人员忙碌地理货、扫码、打包。作为第一家进入非洲 互联网和电商行业的中国公司,这家名为Kilimall的企业已发展成为东非头部电商平台,在肯尼亚、乌 干达、坦桑尼亚等国家建立了大型海外仓,通过推广直播带货、提升物流效率,激发当地经济的活力与 潜力。 这是中国数字经济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5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与投资、实体经济、新 兴产业等方面拓展互利合作,不断为世界经济注入动能、驱动增长。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 ...
立短谋长擘画光明未来——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工作述评之五
新华社· 2025-10-17 20:14
人工智能行业战略地位 - 人工智能被定位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1] - "十四五"规划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纳入102项重大工程 [2] - 人工智能技术被要求与互联网、大数据共同深度融入产业 [2] 五年规划体系与经济发展成就 - 1953-2025年间通过十四个五年规划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 [8] - "十四五"期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8] - 规划体系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 [3] 现代化战略部署与实施路径 - 党的二十大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 [5] - 采用"两步走"战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5] - 通过连续三个五年规划期实现2035年目标 再用三个五年规划期达成2050年目标 [15] 规划编制方法论与治理体系 - 规划编制采用开门问策模式 "十五五"规划网络征求意见收到网民建言超311.3万条 [12] - 建立"党的领导-国务院编制-人大审查批准"的法定程序 形成统一规划体系 [18][21] - 规划法草案提请审议 旨在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21] 高质量发展与民生福祉 -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中民生福祉类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13] - 102项重大工程包含教育提质扩容、"一老一小"等28项民生工程 [13] - 规划编制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3]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以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
新华网· 2025-10-17 20:10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相伟在"中国经济圆桌会"节目中表示,以五年规划引领经 济社会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案。 ...
“不确定时代”的确定答案:中国经济
搜狐财经· 2025-10-17 13:37
长期规划的定力 - 自1953年起连续实施14个五年规划,形成制度性规划力 [6] - 规划内容涵盖脱贫攻坚、高端制造、高铁及航天等长期布局领域 [6] - 长期规划使经济在周期波动中保持稳健前行 [6] 要素流动的活力 - 经济热度体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稳定与畅通 [7] - AI与5G技术加速融入实体经济,催生新质生产力 [7] - 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中有松,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 [7] 全球比较的韧性 -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仍保持中高速增长 [8] -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及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 [8] - 不断扩大的开放格局和高效的制度执行力构成硬核底气 [8] 发展核心逻辑 -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世界不确定性为最强逻辑 [10] - 通过深化改革、激活创新及稳定预期来办好自己的事 [9]
以更宽视野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日报· 2025-10-17 08:08
从国际比较看清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性问题加剧的背景下,我国 经济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这种韧性,源于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 的配套能力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源于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和巨大的创新空间;源于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全球要素资源保持着强大吸引力;更源 于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信心,建立 在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对微观主体活力的真切感知上,建立在对我国经济强 大韧性的深刻认识上。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要坚决贯彻落 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努力完 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从战略全局认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 ...
书写中国发展的“长期答卷”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06:54
在世界经济史上,通过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实现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繁荣、推动科教发展的案 例并不少见。但是,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持续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并将其与治理实践深度绑定, 从而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经济社会能取得如今的良好发展局面,五年规 划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生动诠释着中国制度与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五年规划形成了"党中央全会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 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制度路径。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计 划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呼之欲出。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作一个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那么五年规划便是系统的中枢调控机制。这种系统性思 维,体现在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全链条协同中,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合力。 生态环境部门与水利部门携手破解水环境治理难题,工信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协同推进绿色制造,财政 政策与 ...
经济日报金观平:以更宽视野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日报· 2025-10-17 06:11
宏观经济政策与战略布局 - 宏观政策加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1] - 通过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14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 [1] - 经济治理体现了锚定长远目标的持续迈进,使经济能够穿越周期、稳健前行 [1] 经济运行要素与活力 - 劳动力市场总体稳定,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2]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社会物流成本稳步降低 [2] -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2] -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落细,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2] 经济韧性与国际比较优势 - 经济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源于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 [2] - 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创新空间 [2] -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全球要素资源保持着强大吸引力 [2] - 独特的制度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2] 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 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坚定信心并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 [3] - 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3] -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