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

搜索文档
这届《歌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虎嗅· 2025-05-27 20:57
节目争议与代际差异 - 节目《歌手2025》反映出明显的代际审美撕裂,2013年观众与2025年观众群体已完全不同,年轻观众对偶像歌手(如马嘉祺)的宽容度显著提高,仅以"唱完就好"为标准 [1][12] - 粉丝与路人、专家与大众的审美冲突激化,形成"超声波论"(粉丝用科学术语解释听不见的歌声)和"设备论"(指责路人音响差)等极端辩护话术 [7][10] - 节目争议话题高度娱乐化,如"单依纯碰瓷王菲"、"林志炫唱法过时"等,已从音乐竞技转向价值观辩论,衍生内容更接近《奇葩说》模式 [3][24] 粉丝文化与行业现象 - 粉丝经济影响评判体系:马嘉祺因偶像身份被降低期待,而阿云嘎因专业背景的高期待导致零瑕疵表演仍遭淘汰,反映观众评价的双重标准 [11][13] - 粉丝行为极端化,包括用"资本做局"解释失利(如林志炫粉丝)或攻击路人听力,甚至出现"贵耳机"等消费主义话术 [9][7][10] - 偶像歌手面临代表作缺失困境,马嘉祺等新生代缺乏原创作品,依赖翻唱(如《Lemon》)却因歌词质量遭嘲,行业创造力整体下滑 [22][23] 音乐评价体系变迁 - 技术流博主崛起,以专业术语(如"多利亚调式"、"喉头松通道")重构评价标准,单依纯因技术完美被推崇,但过度技术化可能造成对普通听众的"专业霸凌" [14][15][16] - 听众审美从"大歌"转向"小歌",偏好细腻婉转风格(如单依纯《跳楼机》),倒逼歌手创作小众化、碎片化,但加剧音综破圈难度 [18][19][20] - 历史对比显示技术原教旨主义并非新现象,早期周杰伦等也曾被批"咬字含混",但当下技术流话语权更强,与大众听感矛盾更尖锐 [17] 行业生态与艺人发展 - 资深歌手(如林志炫)面临市场淘汰压力,年轻观众对其唱法评价两极,反映主流听众迭代带来的行业断层 [18][9] - 新生代歌手(如单依纯)陷入技术崇拜与代表作缺失的矛盾,虽被赞"技术超王菲",但缺乏审美贡献和边界探索,难以成为真正领军者 [21] - 综艺节目(如《歌手》《天赐的声音》)逐渐偏离音乐本质,转向话题炒作和抖音神曲翻唱,行业整体创造力衰退 [23][24]
“网络神曲”怎么看(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5-27 06:33
艺术价值与流量属性并不冲突,技术革新与文化审美也可以并行不悖。人们期待着,当新技术新媒介催 生出一个庞大产业的同时,也能激发出文化的潜能 现如今,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音乐成为"网络神曲"最大主力。在制作模式上,往往是瞄准流行 的音乐类型进行"模仿生产",包括利用既有歌曲的节奏、旋律等进行加工、改造、填词。针对短视频通 常的长度限制,这些音乐会格外注重歌曲的副歌部分,主打"节奏抓耳""旋律上头"。同期投放的歌曲中 只要有一首成为"爆款",大量歌曲的投入成本便可以收回,于是大批量生产成为必然选择,头部音乐公 司的日产量能达到500至1000首……所有这些,加速着音乐产业的工业化进程,加剧着流行音乐的市场 竞争,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音乐与算法流量深度绑定,甚至放弃艺术性去追逐流量和资本。 艺术价值与流量属性并不冲突,技术革新与文化审美也可以并行不悖。人们期待着,当新技术新媒介催 生出一个庞大产业的同时,也能激发出文化的潜能,让人民大众受到更多真善美的感染,有更多精神上 的充实感、获得感。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尊重大众审美,遵循艺术规律,既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 性,也要善用技术的力量、媒介的力量,引导创作生产 ...
泡泡玛特的labubu为什么这么火?
投中网· 2025-05-24 11:42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没有永恒的规则,只有流动的共识。 作者丨 小野酱 因为审美趋势的造就,是一种权力关系。 来源丨 小野酱 labubu突然火了。 我们不禁要问,它为什么这么火? 很多人要跟我说,因为它很可爱啊。 那么它可爱在哪里? 因为它标志性的"龅牙+大眼睛"的搞怪造型,既丑萌又带有艺术感,符合当下年轻人对"反差萌"的审美趋 势。 而这种审美趋势又是如何造就的? 龙家升2015年就开始与香港潮玩公司How2work合作推出过The monster的搪胶玩具,没有出圈。2018 年签约泡泡玛特经营到2025年才算是真的火。那么过去的近10年时间,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Labubu的 美? 历史上,审美标准常由权力中心主导。比如:我们会觉得好莱坞的明星是美的,欧洲绘画艺术是美的。我 们会觉得LV是美的,但是LV到底美不美?不管LV美不美,或者你认为美不美,它通过杂志,广告,秀场 等一系列的活动,将其包装成"高端审美",不管你认为美不美,因为形成了某种消费崇拜。所以,必然有 很多人趋之若鹜。 所以,审美是一场角力游戏。 审美趋势的本质是一场持续的权力谈判——在资本、技术、个体表达的角 力中 ...
发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密码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16:32
日常器物中的美学基因 - 宋代文人的案头陈设构成完整的美学系统,其形制比例暗合黄金分割,釉色变化呼应四季流转 [2] - 现代家居审美觉醒始于细微处,如粗陶马克杯的质朴肌理和手工亚麻桌布的匠人温度,日本民艺运动倡导者柳宗悦认为美存在于日常用具中 [2] -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练习,如按材质分类摆放餐具或构建书架的视觉韵律,这些行为是重构视觉认知系统的有效训练 [2] 生活仪式中的审美重构 - 日本茶道将日常饮茶升华为精神仪式,千利休设计的茶室通过刻意的不完美回归本真,在程式化动作中培养对当下的专注 [3] - 现代生活需要创造审美仪式,如晨起时调整窗帘角度或晚餐时搭配餐垫与烛台的光影效果,这些微小仪式构成生活的节奏标点 [3] - 仪式感建立的关键在于感知深化,如观察咖啡冲泡时水流的形态或体会熨烫衬衫时织物的变化,全神贯注的状态本身具有美学价值 [3] 世俗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 中国传统文人擅长在俗世中构筑诗意空间,如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的空间美学观,通过阳台盆景或屏风划分光影区域将实用空间转化为审美场所 [4] - 自然观察是培养审美敏感度的捷径,如云朵的变幻包含水墨画皴法或落叶轨迹暗合书法笔势,达芬奇和郭熙都从自然中获得艺术灵感 [4] - 消费选择折射审美素养,如选购蔬菜时关注自然曲线或挑选家具时考量光影在材质表面的舞蹈,好的设计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平衡 [4] 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 艺术最初源于日常生活,如北宋青瓷莲花式香炉原是文人书案上的器物,艺术审美的提升是重新发现日常的觉醒之旅 [1] - 艺术杰作往往诞生于平凡场景,如梵高在麦田捕捉阳光或莫奈在花园记录光影,陶渊明采撷秋菊也体现了艺术与日常的紧密联系 [1] - 艺术从未远离生活,它存在于城市天际线的交织或地铁乘客的电子书页间,提升审美意义在于让普通人建立与世界的诗意连接 [5]
「奶辣风」又盯上婴儿高跟鞋了!
36氪· 2025-05-19 17:42
幼态审美与儿童成人化现象 - 幼态审美已衍生出宝宝碗、宝宝针、小孩裤、奶屁音、宝宝牙等产品,持续影响大众审美和语言习惯 [4] - 出现"幼儿成人化"趋势,如电商平台售卖的"婴儿高跟鞋"形似三寸金莲,引发舆论争议 [5][14] - 女童奶辣装、儿童美妆博主、儿童整容博主等成人化元素蔓延,反映成人欲望以"萌化"名义侵蚀童年纯粹性 [8] 商业驱动与流量经济 - 商家利用"性感风"标签将儿童商品包装为时尚符号,通过家长"不愿孩子落伍"的焦虑获利 [9] - 婴儿高跟鞋定价30元左右,款式5种,覆盖0-6个月龄段,单款销量达800+,但属于一次性消费品 [15][16] - 广告3B原则(美女、婴儿、动物)被滥用,商家通过婴儿脚部与高跟鞋的冲突感制造视觉奇观刺激流量 [13][17] 产业链与运营模式 - 幼态审美催生产业链:高颅顶需求带动垫发神器,卧蚕/下睫毛产品放大双眼,提亮液和膨胀色腮红营造饱满面容 [25] - "奶辣"穿搭通过不合时宜的成熟装扮吸引眼球,家长将儿童作为社交货币获取虚拟认同 [30][20] - MCN机构以成年人身份为未成年主播注册账号规避监管,双胞胎日常账号月入15万,单月带货超500万 [40][41] 社会影响与监管挑战 - 4岁网红"瑶一瑶"粉丝达2100万,摆拍质疑反映儿童被置于商业中心场的问题 [37][38] - 三岁女孩被喂至70斤做吃播,五岁幼童谈论"渣男哲学"等现象凸显儿童过度商业化 [40] - 现行法规存在漏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清朗行动"需配合平台分级制度及家长教育落实 [40][42]
打开更辽阔的审美场域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行业数字化升级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突显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形态的系统性变革影响,美术馆面临与时代共振的挑战[2] - 浙江美术馆联合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起草的《公共美术馆数字化服务规范》经文旅部批准实施,明确数字化服务基本要求、技术支撑等标准,为全国美术馆数字化提供支撑[2] - 行业普遍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和区块链等技术对藏品、展览、教育等活动进行数字处理与业务重构[3] 领先机构实践案例 - 浙江美术馆自2016年起将数字技术融入展览、典藏等领域,包括"东方智慧"系列融合传统文化与数字智能,建设全国首个跨省通用"藏品云"数字平台[3] - 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专门设计独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厅,成为传统美术馆推进数字化服务的典型实践[4] 技术艺术融合趋势 - 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使作品互动性增强,成为行业普遍采用的创新形式[4] - 美术馆需打破公共文化服务固有认知,通过技术赋能让"年轻态"服务触达更广泛受众,形成新的知识生产方式[4] 审美教育核心价值 - 美术馆数字化服务需强调审美意识唤醒,以中华美学精神(如"天人合一")塑造技术时代人文价值[5] - 审美教育是系统性人格建设过程,美术馆通过日常美育活动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美、创造美,促进思想认知成长[6]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审美成为数字时代重要生产力,既对抗技术异化又激发文明创新,如青年艺术家用算法重构《诗经》意象体现美学传承[7] - 行业需在数字建构的新时空中探索更辽阔的审美场域,强化艺术与教育融合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6][7]
广告字体审美引争议:天津美院院长称其“太丑”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18:28
这并非邱志杰首次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早在今年3月,他在《天津美院为什么要开设书法通识课?》 一文中就曾提到这一现象。他指出,近年来在各种机场广告以及城市店铺张贴中,经常看到这种结构扁 平、捺脚很大、毛刺很多的字体。在他看来,这种字体结构非常丑陋,按照中国书法的标准来看,简直 每一笔都是败笔。他认为,这种字体错误理解了软毫的风格和力度,以为用力折腾毛笔就是力量感。邱 志杰遗憾地表示,这种字体似乎已经安装在很多没有书法修养的平面设计师的电脑字库里。 邱志杰的言论迅速引发了书法界、设计圈及文化评论领域的热议。文字作为图像记忆的一种衍生方式, 人们为了简明地表达事情、物品、人物等情景画面,而演变出简明的记载方式。在海报、广告牌、片头 片尾等公共场合出现的文字,是品牌形象的重要构成元素,而字体则是文字信息的外在表达方式。不同 的字体不仅能影响排版,更会极大反映品牌的性格。如果说图形和色彩是品牌的皮肤和血肉,那字体则 是品牌的内在骨骼。 然而,当前广告设计中普遍存在的"武士道书法"现象,显然与这些传统字体的审美标准背道而驰。邱志 杰的批评不仅指向了字体设计的审美问题,更触及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层次矛盾。他认为,这种字体 ...
人均80斤,日本女性把吃饭进化掉了
36氪· 2025-05-13 20:41
以下文章来源于ONE文艺生活 ,作者对减肥过敏的 ONE文艺生活 . 让文艺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人均80斤,她们减肥成瘾。 文 | 奇妙 编辑 | 奇妙 来源| ONE文艺生活(ID: one_hanhan) 封面来源 | 《骨瘦如柴》剧照 家人们,晚上好。 骂了好几年白幼瘦审美畸形,才发现东亚三国减肥最卷的在日本。 前一阵日本某协会发预警,说日本年轻女性每五个就有一个体重过低。 继韩国人进化掉睡眠之后,日本女性把吃饭也进化掉了。 日本女性节食记 日本樱花妹,人均厌食症,平均体重也就80来斤。 你以为日本女性有减肥妙招,想多了,她们纯粹就是不吃。 体脂率常年过低,多走几步路都发晕。 她们营养不良,频繁就医,国民健康指数也连带着被拉低。 日本政府急了,开会鼓励女性多吃点,但没什么用。 本土女性减肥成瘾,外来游客也被卷到,一口都不敢多吃。 而节食减肥的邪风,从她们上初中就开始了。 日本人注重健康,把"BMI标准"放进中小学教材里; 本意为未成年健康着想,却在学生之间引发了身材比拼。 女高中生们流行"午餐共享",为了控制摄入量,多人分食一份饭; 女学生们还经常被要求参与"部活",一种日本校园的社团活动; 像啦 ...
为什么都要踩一脚《跳楼机》?
虎嗅APP· 2025-05-12 21:22
核心观点 - 当前华语乐坛爆款歌曲的成功更多依赖情绪共鸣和算法推荐,而非传统音乐品质[5][11] - 市场数据显示《跳楼机》和《新封建说唱2025》等"低质量"歌曲取得商业成功,前者半年收入达4000万元[7][9] - 行业出现"黄金三秒"法则,短视频平台加速了音乐消费的碎片化趋势[14][20] 市场表现 - 《跳楼机》在QQ音乐、网易云双平台收藏量突破1000万,QQ音乐热歌榜在榜137期[7] - 《跳楼机》获得腾讯音乐榜双白金认证,并在东南亚市场取得突破[7] - Cloud9凭借Diss曲从无名新人获得综艺邀约,商业价值快速提升[9] 创作特征 - 网络神曲普遍存在文学性与音乐叙事逻辑缺位的问题[13] - 作品倾向于采用短平快的情绪刺激,忽略词曲逻辑严谨性[13] - 常见创作手法包括意义不明的词藻堆砌、断片式旋律拼接[13] 行业趋势 - 短视频平台成为音乐传播主要渠道,下沉市场影响力显著[14] - 算法推荐机制推动情绪驱动型作品占据市场主流[11] - 音乐审美标准多元化,艺术性与商业价值出现分离[15][16] 商业模式 - 爆款歌曲通过流量变现能力超越传统音乐作品[18] - 音乐人开始主动适应市场偏好,调整创作方向[16] - 国际市场上K-Pop等已验证类似商业逻辑的有效性[17]
五校联展 毕业生与城市的美学对话
杭州日报· 2025-05-12 10:31
展览概况 - 第五届"城市艺术生活季"毕业设计作品展在杭州图书馆展览艺术中心开幕,展出百余件来自五所高校艺术设计学院的毕业作品[1] - 活动由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等机构指导,杭州图书馆联合省内多所高校共同举办[1] - 展览作为"杭州设计周"重要单元,延续往届特色并强调艺术分享、文化传达和美育教育普及[1] 参展作品与主题 - 作品涵盖视觉传达、环境设计、数字媒体等多个艺术门类[2] - 浙江工商大学展区以"此刻·交响"为主题,聚焦绿色可持续和数字生态创新[2] - 浙江理工大学展区以"丝域"为主题,表达人工智能时代的当代"视域"[2] - 杭州师范大学展区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为主题,展现艺术与时代的思考[2] - 浙江财经大学展区以"一起新章"为主题,涵盖文化挖掘与乡村振兴等多元主题[2] -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展区以"未完智续"为主题,结合AI技术展示人机协同作品[2] 活动意义与安排 - "城市艺术生活季"已成为杭州文化领域的亮丽名片和公共图书馆与高校资源融合的典范[2] - 活动是艺术教育、文化传播与城市创新的重要桥梁[2] - 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5月10日各学院设立专门咨询点提供报考指导服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