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过火面积逾6万公顷 葡萄牙有记录以来最大林火受控
新华社· 2025-08-26 13:37
火灾规模与影响 - 葡萄牙中部林火持续11天后于24日得到控制 过火面积达64451公顷 成为该国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森林火灾[1] - 火灾由雷击触发 波及科英布拉区 瓜达区和布朗库堡区的7个市镇 25日无新火情报告[1] - 此前最大林火发生在2017年10月 烧毁53000公顷土地 本次火灾规模显著超越历史记录[1] 年度火灾数据比较 - 今年以来葡萄牙野火已波及超过278000公顷土地 超过去年全年过火面积[1] - 2017年为葡萄牙野火灾情最严重年份 全年烧毁超过563000公顷土地 造成119人死亡[1] - 今年7月以来野火已造成4人遇难 并摧毁大量房屋和作物[1] 气候背景与应对措施 - 伊比利亚半岛正遭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 热浪持续时间更长且强度更大[2] - 葡萄牙因极端高温本月一度进入全国警戒状态 高温天气加剧野火风险[1] - 政府宣布多项紧急援助措施 包括为被毁房屋重建提供资金及向农民提供援助[1]
西班牙遭遇有记录以来“最猛烈热浪”
新华网· 2025-08-25 11:16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西班牙国家气象局24日说,该国8月3日至18日遭遇的16天热浪是有记录以来"最猛烈热浪",初步数据显示,此轮热浪的平 均气温比以往热浪高4.6摄氏度,刷新了2022年7月创下的纪录。 热浪对民众健康带来显著影响。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8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基于西班牙死亡率监测系统数据,8月3日至18日,该国 关联极端高温的超额死亡人数达1149人。超额死亡人数指特定地点和特定时期估计的总死亡人数与没有健康危机情况下的预计死亡人数之间的差 额。 科学家表示,气候变化正导致全球范围热浪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且发生频率更高。 西班牙国家气象局说,"当前夏季气温比过去几十年高是科学事实","并非每个夏季都会比前一年更热,但夏季极端化趋势愈加明显。关键在于 适应并缓解气候变化"。 据法新社报道,依照西班牙国家气象局说法,在刚刚结束的这轮热浪中,8月8日至17日"至少是自1950年以来"最热的连续10天。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信息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气候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导 致欧洲部分地区愈加炎热干燥,更容易发生野火。(乔颖) 此 ...
欧洲今年蚊媒疾病传播事件创纪录 气候变化或令蚊媒疾病传播成为“新常态”
新华网· 2025-08-25 08:47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日发布报告说,欧洲今年发生的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创有记录以来新 高;截至13日,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为三年来最高。该机构警告,气候变化或令蚊媒疾病传播成为"新 常态"。 欧洲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欧洲今年已发生27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数量创新高。截至13日, 法国报告了11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意大利7例,尚无死亡病例;欧洲8个国家已报告335例西尼罗病毒本 土感染病例,死亡病例19例,其中意大利情况最为严重,感染病例达274例;法国、意大利和葡萄牙合 计报告了17例登革热病例。 欧洲疾控中心说,西尼罗病毒在欧洲的分布持续变化,过去十年间,欧洲每年都有新增地区检测到 这种病毒。今年欧洲的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为三年来最多,预计病例数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目前在欧洲的活动范围已从十年前的114个地区扩大至眼下 369个地区。可传播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的埃及伊蚊自2022年就已在塞浦路 斯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地区今年首次报告了一例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欧洲疾控中 心说:"这在该纬度地区实属罕见,凸显了(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
联合国机构发布免受极端高温侵害的报告和指南
新华社· 2025-08-22 20:47
核心观点 - 极端高温对全球劳工健康和生产率的威胁日益严重 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应对热应激影响 [1][2] -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发布报告和指南 为各国政府 雇主和卫生部门提供减轻极端高温伤害风险的可行方案 [1][2] 高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在20摄氏度以上的工作环境中 每升高1摄氏度 劳动生产率下降2%至3% [1] - 气候变化导致热浪更加频繁和强度加大 严重影响农业 建筑业和渔业等体力劳动者的健康 [1] 受影响规模 - 全球超过24亿劳动者暴露在极端高温环境中 [2] - 极端高温每年导致超过2285万起职业伤害事故 [2] 行业影响 - 农业 建筑业和渔业等行业的体力劳动者受气温上升影响最为严重 [1] - 职业性热应激已成为全球性社会挑战 不再局限于赤道附近国家 [2] 解决方案建议 - 建议结合当地气候特征 特定工种及劳动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防暑计划与行动指南 [2] - 重点关注中老年劳动者 慢性病患者及体能较弱人群等群体 [2] - 开展应急救援人员 医务工作者 雇主和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提高热应激症状辨识与处置能力 [2]
脱碳技术由中国主导
日经中文网· 2025-08-22 16:00
气候变化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 2023年中国研究机构发表气候变化相关论文约1.4万篇 超过美国约1.3万篇[2][5] - 2024年全球发表论文约7.7万篇 其中中国贡献约1.7万篇占20% 美国逾1.4万篇[5] - 中国在2004-2024年间被引用次数前1000篇论文数量于2022年超过美国跃居首位[7] 研究数据与方法论 - 分析基于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中约65万篇含"气候变化"关键词的论文[4] - 统计时间跨度为1992-2024年共33年 涵盖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未来预测及对策评估等领域[4] - 联合国IPCC以这些研究文献为基础制定报告 并作为COP会议的科学依据[4] 中国在脱碳领域的技术领导力 - 中国企业2024年第四季度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份额达55%居首位[5] - 2023年中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比例达50% 超越火力发电成为主力[5] - 中国提出"3060目标"计划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7] 国际研究格局变化 - 日本研究排名从1999年第7位降至2024年第16位[7] - 中国研究人员在IPCC机构中担任要职 如气候变暖评估工作组联合主席[7] - 美国在特朗普政府下提议大幅削减2026年度气候变化研究预算[8]
欧洲今年蚊媒疾病传播事件创纪录
新华网· 2025-08-21 16:44
欧洲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欧洲今年已发生27起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数量创新高。截至13日,法国报告了11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意大利7 例,尚无死亡病例;欧洲8个国家已报告335例西尼罗病毒本土感染病例,死亡病例19例,其中意大利情况最为严重,感染病例达274例;法国、 意大利和葡萄牙合计报告了17例登革热病例。 欧洲疾控中心说,西尼罗病毒在欧洲的分布持续变化,过去十年间,欧洲每年都有新增地区检测到这种病毒。今年欧洲的西尼罗病毒感染病例 为三年来最多,预计病例数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此外,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白纹伊蚊目前在欧洲的活动范围已从十年前的114个地区扩大至眼下369个地区。可传播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寨 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的埃及伊蚊自2022年就已在塞浦路斯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地区今年首次报告了一例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欧洲疾控中心说:"这在该纬度地区实属罕见,凸显了 (蚊媒疾病)传播风险正向更北部地区扩散。"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日发布报告说,欧洲今年发生的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事件创有记录以来新高;截至13日,西尼 罗病毒感染病例为三年来最高。该机构警告, ...
全球“最毒”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专家揭示白纹伊蚊北迁祸因及防蚊绝招
齐鲁晚报· 2025-08-21 09:48
蚊虫种群变化趋势 - 白纹伊蚊在北京的占比从2014年不到30%升至2023年43.08% [2] - 北方地区出现原产东南亚的白纹伊蚊(花蚊子),其体型更小、行动更敏捷 [3] - 白纹伊蚊在居民区和公园绿地等人群密集场所有显著增长 [4] 疾病传播风险 - 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等10余种病原体 [5] - 基孔肯雅病毒因基因突变扩展至白纹伊蚊传播,范围从热带扩大到温带地区 [5] - 蚊子免疫系统与病原体形成平衡,使病毒能高效复制 [5] 气候环境影响 - 气候变化导致升温早、降温晚,延长蚊子活跃期 [6] - 2015-2019年暖温带半湿润区白纹伊蚊分布面积较2000-2004年增加10% [6] - 白纹伊蚊七年内向北迁移150公里(甘肃陇南至天水) [6] - 全球气温每升高1℃使日极端降水事件加剧约7% [7] - 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区域白纹伊蚊密度最高 [7] 繁殖特性与城市化 - 白纹伊蚊孳生于最小100毫升积水的容器中 [7] - 繁殖场所包括家庭容器、植物容器、废旧轮胎及水泥槽等 [7] - 城市化进程为伊蚊提供更适宜生态环境 [7] 抗药性发展 - 登革热疫情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较高 [8] - 咸阳市白纹伊蚊对3类菊酯类杀虫剂从低抗性发展为2类高水平抗性 [8] - 抗药性增强主因频繁及不规范使用卫生杀虫剂 [8] 防控措施 - 采用环境治理(清积水)、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纱窗蚊帐)结合手段 [10] - 广东开展"以蚊治蚊"生物防治:释放绝育雄蚊和华丽巨蚊幼虫 [10] - 全民参与清积水与个人防护被列为重点防控策略 [10]
2024年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破纪录
科技日报· 2025-08-21 09:04
全球气温升高影响了水循环。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全球超1/5地区出现极端水 汽值,远超2023年的1/1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气象学会最新发布了《第35届年度气候状况》报告。这份汇聚58国 589位科学家智慧的报告,堪称地球的"年度体检报告"。报告为人类敲响了警钟:2024年,全球温室气 体浓度、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高度及海洋热含量等多项指标集体破纪录。 作为持续数十年的权威气候评估,该报告不仅追踪二氧化碳等关键指标,更整合了全球地面观测 站、海洋浮标、卫星等立体监测网络的数据。美国气象学会主席戴维·斯滕斯鲁德表示,这份经过严格 同行评审的报告揭示了2024年全球气温的破纪录表现,再次验证了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 报告揭示的关键发现令人警醒。温室气体浓度突破极值,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攀升至422.8±0.1百 万分比浓度(ppm),较工业化前的278ppm飙升52%。 报告指出,全球已开启"高烧"模式。地表温度连续两年打破纪录,较1991—2020年均值高出0.63℃ —0.72℃。此外,六大权威数据集得出高度一致的结论,即2015—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此外,受厄尔 ...
作者中文属名,95后中国学者一作Nature论文,发现全新N₂O还原酶
生物世界· 2025-08-21 08:05
研究背景 - 一氧化二氮是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 其在大气中浓度已达前所未有的水平 目前排放源超过吸收汇[3] - 表达N₂O还原酶的微生物可将N₂O转化为对气候变化无影响的氮气 已知的N₂O还原酶属于典型的NosZ还原酶 分为支系I和支系II两个进化支系[3] 研究发现 - 研究发现了一个催化一氧化二氮还原反应的新型细菌蛋白家族——内酯酶型N₂O还原酶 扩展了N₂O还原酶家族[4] - 新发现的支系III内酯酶型N₂O还原酶序列与典型NosZ存在差异 但保留了三维蛋白质结构特征[8] - 研究通过生理学、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结构建模证明L-N₂OR催化N₂O还原 L-N₂OR基因存在于多个门类中 主要分布于未被培养菌群[8] 研究意义 - 研究扩大了已知N₂O还原酶的多样性 表明硝化刺菌门等未被认识的分类群参与了N₂O消耗[9] - N₂O还原酶多样性的扩展有助于加深对N₂O消耗源的理解 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4][9] - 新型N₂O还原催化剂的发现为减少N₂O排放的创新生物技术提供了更多机会[4][9] 研究发表 - 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20日发表在Nature期刊 第一作者为何广博士[4] - 论文标题为"A novel bacterial protein family that catalyses nitrous oxide reduction"[4]
研究揭示新西兰2023年飓风曾诱发超80万次滑坡
新华社· 2025-08-20 13:35
研究表明,本土原生森林比外来树种森林具有更好的防护能力。在"加布里埃尔"飓风发生前3至5年内植 被遭破坏的区域,更易发生滑坡。 该研究还发现,气候变化加剧了"加布里埃尔"飓风的降雨强度,未来这种趋势很可能持续增强。研究者 表示,该研究的数据与结论将支撑全国性滑坡模型的构建,用于预测突发性高危滑坡的发生区域及潜在 影响。同时,期待此项研究能为未来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助力减轻这类破坏性灾害的影 响。 责编:李磊、王瑞景 新华社惠灵顿8月20日电(记者龙雷、李惠子)新西兰地球科学组织近日在国际学术杂志《滑坡》上发 布研究报告说,2023年侵袭新西兰的"加布里埃尔"飓风曾诱发超过80万次滑坡,受灾面积约100平方公 里,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极端的滑坡诱发事件之一。 研究显示,"加布里埃尔"飓风当时带来的强降雨使土壤含水量极度饱和,使许多坡地的土壤含水量达到 临界点,发生滑坡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部分地区24小时内降雨量高达500毫米,较历史纪录高出50% 以上。 除降雨外,影响滑坡位置的关键因素还包括地质类型、植被类型及坡地陡峭程度,通常灌木和草地覆盖 区域比森林覆盖区域更容易发生滑坡。例如在霍克斯湾等地,灌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