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搜索文档
韦韬:坚决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广西日报· 2025-07-06 09:3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动向 - 自治区代主席韦韬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1] - 要求以政治自觉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持续擦亮广西生态招牌[1] - 近期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抬头,需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推进[2] 柳州市污染治理案例 - 柳城县六塘镇韦中平养殖场4月发生粪污渗漏污染地表水,经两个月整改水质恢复正常[1] - 政府实地检查渗漏区域清理情况,要求养殖场升级改造消除隐患[1] - 六塘镇新建分散式饮用水源工程,检查取水点水质及泵房建设[1] 污染治理具体措施 - 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坚持全面排查与分类施治[2] - 要求柳州市举一反三整改,避免简单关停,加强技术指导服务[2] - 加大饮用水源地非法排污执法力度,加快备用水源建设[2] - 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保障供水安全[2]
市政府召开第155次常务会议 研究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绿道系统建设、加装和更新电梯等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7-05 10:48
政治学习与全面从严治党 - 学习贯彻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1] -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体推进学查改 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顽瘴痼疾 持续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1] - 着力推进议事协调机构规范管理 高效运行 更好发挥职能作用 [1]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 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落实"五统一 一开放"要求 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1] - 发挥武汉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积极发展铁水联运 江海联运 前瞻布局深海等未来产业 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1] 生态环境保护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 市部署要求 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2] - 全力以赴抓好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坚持台账化管理 清单化推进 项目化实施 聚焦卡点难点强力攻坚 [2] - 全力推进年度目标任务整改销号 重点湖泊水质持续改善 交办信访件加快办结 [2] - 突出常态长效 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 深入开展整改"回头看" 切实把整改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2] 绿道系统建设 - 坚持绿色低碳 以人为本 集约节约 因地制宜 全面统筹"山 水 路 岸 产 城"空间关系 [2] - 紧紧围绕市民实际需求 加强科学规划 实施"筑基 织网 提质 增色"行动 逐步完善绿道体系 [2] - 着力提升绿道服务管理水平 擦亮"江城绿道"品牌 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2] 既有住宅加装和更新电梯 - 是提升居住品质 方便群众生活的民生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聚焦群众所急所盼 [2] - 优化配套政策 创新审批服务机制 促进工作流程化 标准化 规范化 [2] -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多部门各层级协同 切实把实事办好 好事办实 [2]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关于征集生态环保产业相关标准的通知
仪器信息网· 2025-07-04 16:03
征集生态环保产业相关标准提案 - 核心观点:征集生态环保产业相关标准提案,重点聚焦"双碳"及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动技术进步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1][4] - 征集重点领域包括温室气体监测、碳减排效益评估、低碳产品评价、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等7个方面 [8] 提案要求 - 提案资格:会员单位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机构,参与标准提案发起的单位不少于三家 [5] - 提案要求: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要求,符合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和产业发展导向 [6] - 提案材料:包括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书、标准大纲或初稿、标准负责人简历等,需填写《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书》并加盖单位公章 [6] 工作流程 - 立项审查:立项提案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一组织论证,通过论证的项目将在网站公示10个工作日 [7] - 标准编制:标准编制工作按《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管理办法》开展,原则上一年半内完成,批准发布的标准由协会统一出版 [7] - 进展报告:标准编制的立项计划和阶段性进展将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9] - 信息查询:立项标准项目和已发布标准可登录协会网站"标准化工作"栏目查看 [10] 联系方式 - 联系人:闫骏,联系方式:13269073399,电子邮箱:standard@caepi.org.cn [11] -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二七剧场路6号二层 [11]
【风物郑州】郑州市森林公园:“龙湖”“凤山”绘锦绣
郑州日报· 2025-07-04 09:59
郑州市森林公园的历史变迁 - 新中国成立前郑州市东部为黄河泛滥形成的沙岗和盐碱地,寸草不生[3][4] - 1951年成立郑州市林场,通过植树造林固定沙岗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 - 1992年在林场基础上组建森林公园,占地近4000亩,培育80多个品种、几十万棵树木[4] - 2018年完成凤山园区升级改造,从"水域靓城"升级为"山水之城"[5] 公园规划与功能区 - 园区南至北三环朝阳路,北达龙源一街,西起中州大道,东临龙湖水域,涵盖凤山园区、北龙湖湿地和西运河体育公园[7] - 划分七大景区:主入口展示区、山林游览区、山林拓展区、水岸花园区、亲子乐园区、湿地体验区和森林运动区[8] - 亲子乐园区和水岸花园区适合儿童游玩,湿地体验区和山林游览区适合生态教育,拓展区和运动区提供健身场地[8] 凤山园区生态创新 - 凤山由7座平均高度25米的山峰组成,利用200万立方米废弃基坑土堆建而成,为全国罕见生态创新[10][11] - 山峰利用植物自然色彩形成"彩凤展翅"景观,与龙湖构成"龙凤呈祥"格局[8][10] - 登顶可俯瞰龙湖全景及会展中心"大玉米"、东站双子塔等地标建筑[10][11] 生物多样性建设 - 现有观花树种30余种、观叶树种23种、草花11种、造型树5类、观赏草3类、水生植物10类、成林树种10类[12] - 引种青檀、椋子木、秤锤树等20类珍稀树种[12] - 园区栖息百余种鸟类、数十种鱼类,形成"小城大生态"格局[16] 城市生态价值 - 公园串联城市历史与现状,成为市民"诗意栖居地"和周末休闲热门选择[1][8][16] - 通过"森林+湿地"系统改善城市微气候,被誉为"天然氧吧"[11][12] - 夜游景观融合自然光效(流萤)与人工照明(地灯),形成独特光环境体验[16]
我省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办法9月起施行
新华日报· 2025-07-04 07:25
江苏省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办法核心内容 - 江苏省发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办法》 明确责任主体、响应流程及处理方法 将于2025年9月1日施行 [1] 预防准备与监测预警 -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金属的园区及工业企业集聚区需制定分级防控和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完善事故废水拦截、收集、储存和转运体系 [1] - 企业事业单位需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档案 及时消除隐患 [1] - 省生态环境部门将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具体办法 明确排查内容、分级标准及频次 [1] -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需储备应急物资装备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1] 应急处置与调查评估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发生后 县级以上政府及相关部门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采取处置措施并报送信息 [2] - 事件发生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区域或时段时 可提高响应级别 [2] 保障与监督机制 -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需将风险防控、应急处置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2] - 生态环境部门需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 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应对工作智能化水平 [2]
刹住户外游“撒野”之风需利剑出鞘
中国环境报· 2025-07-04 07:12
旅游行业生态破坏问题现状 - 暑期旅游旺季景区客流高峰期间,部分游客存在驾车漂移、挖沟烧烤等破坏天然草场和高寒草甸的行为[1] - 新疆赛里木湖景区发生车辆持续40分钟草场漂移事件,内蒙古赤峰大青山出现团队挖沟烧烤破坏高寒草甸案例[1] - 生态破坏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需要数十年恢复,部分损失不可逆转,直接威胁当地生态安全[1] 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 游客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爽玩一次"不会被严惩,同时景区因地域广阔存在监管盲区[1] - 现行惩处机制震慑力不足,如赤峰事件涉事团队仅需回填且免于行政处罚,违法成本过低[2] -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极其脆弱,1平方米损伤即可能引发系统性崩塌,但补救措施与破坏程度不匹配[2] 行业规范与监管改进建议 - 需建立分类景区禁止行为清单,明确车辆禁入区、露营烧烤限制区,配套巨额罚款+生态修复+信用惩戒联动机制[3] - 高寒草原类景区应专项禁止车辆驶入非指定区域,违规者需承担修复责任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3] - 构建跨部门(生态/旅游/公安)及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设立生态旅游带联合执法中心实现统一调度[3] 技术应用与社会共治体系 - 推广监控摄像头+无人机巡查+红外热成像技术组合应用,减少监管盲区[4] - 建立游客举报奖励机制,通过景区广播/宣传栏/手册加强生态法规普及[4] - 生态保护区实施准入培训+承诺书签署制度,强化事前预防教育[4]
中电环保(300172) - 300172中电环保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3
2025-07-03 18:54
调研基本信息 - 调研活动为特定对象调研,2家机构4人参与,接待人员包括董事会秘书等 [2] - 时间为2025年7月3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在手合同情况 - 截至2024年末,未确认收入的在手合同金额30.79亿元,其中水处理19.83亿元、固废处理9.34亿元、烟气治理1.62亿元 [2] - 工程合同额13.28亿元,实施周期预计未来1 - 3年(核电项目3 - 5年);运营合同额17.51亿元,实施周期为各项目特许经营期 [2] 业务板块范围 水务板块 - 大工业水处理为多行业客户提供全过程业务,模式为EPC、EP、EPCO [2] - 城镇水环境治理提供相关业务,模式为EPC、EPCO、BOT,已投资建设或承建、运营近30个项目 [2] 固废板块 - 以污泥干化耦合处理技术为核心,有多种业务交融发展模式,模式为EPC、EPCO、BOT [3] - 污泥干化耦合处理为城镇和工业客户提供方案,利用电厂余热处理污泥并耦合发电 [4] 烟气治理业务 - 2024年积极布局,承接多个项目,拓展窑炉应用,巩固传统电力行业市场份额 [5] - 部分项目顺利实施和验收 [5] 核电水处理领域 - 公司具有技术、业绩、客户等综合优势,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6][7] - 2024年承接主要核电水处理项目累计合同额约3.63亿元,未来将开拓新项目并加强研发 [7] 应收账款回收风险控制 - 强化项目实施履约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合同管理等措施控制风险 [9] 核心竞争力 - 具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能力,以“水 + 固 + 气”协同治理为核心战略 [10] -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自主研发多项核心技术,打造智慧环保一体化平台 [10] - 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10]
川渝两地共同为跨区域环境损害追责“立新规”
新华社· 2025-07-03 17:59
川渝跨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同机制 机制核心内容 - 川渝两地联合印发《川渝跨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协同机制》,共包含13条细则,涵盖适用范围、办理流程、诉讼衔接及协作强化等方面 [1] - 机制旨在为跨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提供统一办理框架,提升案件处理效率与规范性 [1][2] 职责分工 -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主导跨两地赔偿案件的组织办理,包括协同核查、索赔小组组建及诉讼发起 [1] - 地市级部门(毗邻市、州、区县)负责损害调查、鉴定评估、线索筛查及后续责任履行督促 [1][2] 案件办理流程 - **线索处理**:地市级部门发现跨区域线索需在3个工作日内通报相关方,联合核查后上报省级部门 [1] - **调查与评估**:省级部门制定协同调查方案,委托专业机构或专家出具鉴定报告,地市级部门配合提供材料 [1] - **磋商与诉讼**:省级部门组建磋商小组协商修复与赔偿事宜,磋商失败则提起诉讼;地市级部门推动前期沟通并监督责任履行 [2] 协作支持措施 - 机制明确线索移送、取证协作、信息共享及培训交流等配套措施,以提升两地案件办理能力 [2] - 通过标准化流程与资源整合,强化川渝地区生态环境联合保护效能 [1][2]
深圳都市圈出台生态环保规划,明确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第一财经· 2025-07-03 16:29
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 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联合印发首个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1] - 规划提出三大战略定位:珠江流域环境协同治理典范、美丽都市圈建设示范样板、全球城市群绿色发展标杆[1] - 目标构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体系,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实现"1+1+1>3"生态共赢[1] 规划实施机制 - 首次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体制,包括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2] - 健全常态化协商、政策协同、跨界共治、红利共享等体制机制[2] - 规划分领域设置18项指标,分2025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目标值,分层级设置都市圈整体和三市目标值[2] 重点任务部署 - 规划部署七大重要领域30项重点任务,配套42个重点项目[3] - 独立设置绿色低碳发展专章,强化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和东江流域水环境治理[3] - 实施"四湾一口"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筑牢"一江三脉"绿美生态格局[3] 规划背景与意义 -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4] - 2024年制定《深圳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4] - 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4]
★七部门印发行动方案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河湖建设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09:56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 到2030年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5年基本建成[1] -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引导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加大投入[1][3] - 倡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EOD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1][3] 河湖治理措施 - 国家层面确定2573个河湖水体 覆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1] - 提出19项具体措施 包括6项水环境治理 3项生态用水保障 6项水生态修复 4项全面推进措施[1] - 重点提升入河排污口整治效能 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 强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1] 资金保障与科技创新 - 不断强化资金保障机制 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治理体系[2][3] - 加强水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强化关键技术研究[3] - 发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 促进技术应用[3] 治理体系升级 - 从"水十条"污染治理转向水资源保障 生态流量维护 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施策[2] - 推动流域上下游 左右岸 干支流协同治理[2] - 要求各省份建立自评估机制 对达标水体加强监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