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航运

搜索文档
交通运输部:发展内河水运平台经济,建设通港达园短支航道
第一财经· 2025-07-16 11:22
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交通运输部将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印发行动方案,推动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 [1][6] - 行动方案将从提升航道网络通达水平、提升港口枢纽功能、提升运输组织效率、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加快绿色智慧转型发展、持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 [6] 内河航运发展政策体系 - 国家构建起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1+1+N"政策体系 [5] - 第一个"1"是《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第二个"1"是《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5] - 到2030年,航道网络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覆盖率达到85% [6] 内河航运发展创新举措 - 有序发展具有船货匹配、物流查询、运输组织功能的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减少船舶空驶和等货时间 [1] - 推动建设通港达园短支航道,打通水运"最后一公里" [2] - 探索机动船与驳船组合运输模式,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 [2] 内河航运绿色转型 - 逐步提高新建内河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比例 [5] - 针对中小型船舶、中短距离运输场景,加快电池动力技术应用 [5] - 针对内河中大型船舶、中长距离运输场景,推动LNG、甲醇动力等技术应用 [5] - 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鼓励港口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 [5] 内河航运数字化发展 - 研究制定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评价标准 [6] - 推进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应用智能感知设备、数字孪生等技术 [6] -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划定适宜航段开发智能航运航线 [6] 内河航运现状 - 我国内河通航总里程、内河货运量稳居世界第一 [2] - 长江、珠江、京杭运河串联起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 [2] - 目前存在航道堵点卡点、港口枢纽辐射能力不强、运输组织化水平不高等短板 [3]
闽帆破浪 福建打造绿色智航新蓝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15 08:34
绿色港口建设 - 福建已有7家码头公司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荣膺"亚太绿色港口"称号 [2] - 厦门港电动化设备比例超过55%,"厦港拖30"号新能源拖轮每年可节约200多吨燃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多吨 [2] - 全省327个非油品化工码头泊位中,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达69% [2] 绿色船舶产业 - 福建省落地电动船舶示范项目10型80艘,电动船舶核心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 [3] - 今年前4个月福建省船舶出口52.7亿元,同比增长17.1%,对东盟出口20.6亿元(同比增长245.2%),占出口总值39% [3] - 福建制造的电动船舶实现"江、河、湖、海"全场景示范应用,产品已在国内外超千艘船舶使用 [3] 航海科技创新 - 福建中科芯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荧光陶瓷LED照明技术,2025年1月获国家专利授权 [4] - 中铝瑞闽研发"5系船用铝合金",适用于上千吨全铝海洋研究船和远洋商船 [4] - 福州金控为近万艘渔船提供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实现大中型渔船连接亚太6D通信卫星 [4] 深海装备制造 - "探索二号"科考船是全球最大作业水深载人深潜器支持保障母船,曾保障"奋斗者"号完成10909米深潜 [5] - 马尾造船交付全球首艘载货量突破4.5万吨的海洋工程船"WINDPIPER",配备DP2动力定位系统,可在2500米深海作业 [5][6] 政策与产业支持 - 2025年福建公布5个重点船舶项目,包括中船漳州海上风电产业园、福安市安全节能环保船舶开发制造 [7] - 福州海关实施"到港即办"措施,优化船舶出口通关和查验方案 [7] 国际合作平台 - 2024东亚海大会与厦门国际海洋周联合举办,强化政府间和跨部门合作 [8] - 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展示福建绿色航海装备创新成果,配套活动聚焦产业链对接和项目合作 [8]
特种运输高效服务中国产业链出海——访中远海运特种运输南美公司总经理单国洋
新华财经· 2025-07-14 21:12
中远海运特运南美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圆满完成"南海八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卸载作业,标志中巴海洋工程合作迈上新台阶 [1] - "祥安口"轮是中国首艘配备智能系统的半潜船,最大下潜深度26米,承担全球高端运输任务 [1] - 公司深耕"一带一路"海运网络,巴西市场成为全球特种运输板块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往返巴西货运量超800万吨/年,占南美业务总量60%以上 [1] 特种运输业务布局 - 主要出口货物包括工程机械、风电设备、新能源整车、建厂装备,为中资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2] - 2023年起开通太仓至维多利亚新能源车直航服务,服务比亚迪、长城等品牌,2025年新增上汽、广汽、江淮等客户 [3] - 推进"珠海—玛瑙斯"定制航线开发,航程压缩至7-10天,利用吃水浅优势解决亚马孙河枯水期运输瓶颈 [3] 回程货运与绿色航运 - 回程主要运输纸浆、花岗岩和矿产资源,5年内巴西至中国纸浆运输量从30万吨增至500万吨,增长超15倍 [3] - 与桑托斯、维多利亚等港口洽谈岸电接入,探索船岸接电等绿色航运解决方案 [4] 区域市场拓展 - 在巴西圣保罗、桑托斯、维多利亚设办公室,并拓展秘鲁、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等市场,"打包"对接中资项目物流需求 [4] - 公司定位为"中国制造通向世界的坚实路径",未来将发挥技术、船队与服务优势助力中国产业链融入拉美市场 [4]
2025年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圆满收官
海南日报· 2025-07-13 07:22
行业活动与论坛 - 2025年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在琼海市举行 为期三天 吸引全球航运界人士参与交流合作 [1] - 活动期间举办18项高规格论坛及研讨 130多位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聚焦绿色航运 新能源船舶 船舶温室气体低(零)碳排放等议题 [1] - 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发起博鳌倡议 号召行业推动航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 助力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 [1] 技术创新与展示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亮相琼海市龙湾港 具备自主航行和自动靠泊功能 成为科普热点 [2] - 中国航海博物馆博鳌数字馆开馆 通过数字化与实物结合展示中国航海技术从郑和宝船到2025年智能巨轮的演变 [2] 文化传播与项目合作 - 郑和研究会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启动"和礼"文化项目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面向东盟国家推广中国航海文化 [2] - 海口 儋州 琼海等沿海城市举办专场推介会 差异化展示城市优势 签约多项投资合作协议 推动海南自贸港航运产业发展 [2] 历史传承与行业变迁 - 琼海老船长黄家礼家族传承400余年渔业经验 编纂《驶船更流簿》抄本 反映传统航海导航技术 [1] - 现代AI技术与传统更路簿形成对比 体现我国航海技术从木帆船到智能船舶的巨大进步 [1][2]
改单!国航远洋新建散货船改为甲醇双燃料
搜狐财经· 2025-07-12 20:32
船舶订单变更 - 公司将芜湖造船厂2艘89000载重吨级散货船订单更改为甲醇双燃料船,每艘船增加的加账费用不超过630万美元 [3] - 两艘船(船体号W23143、W23144)的预留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改为"甲醇双燃料系统实装" [3] - 两家子公司分别签署补充协议,每家公司加账费用等合计623.22万美元,共计1246.4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943.58万元) [3] 原订单情况 - 子公司国电香港公司在2023年12月与芜湖造船厂签订了4+6艘89000载重吨散货船建造合同,每艘船合同价格为3648万美元 [4] - 前4艘备选船舶订单分别在2023年5月和8月确认生效,最后2艘备选订单在2023年11月确认生效 [4] 船舶技术参数 - 船舶全长229.00米,型宽36.00米,型深20.90米,载重吨88700吨 [6] - 采用双燃料主机驱动,配备单螺旋桨推进系统,单壳设计结合艉部优化布局 [6] - 创新甲醇舱设计置于甲板之下,配备先进的船舶智能化系统 [6] 环保与能效 - 碳排放水平达到国际公认的3级标准 [6] - 配置可使用生物柴油的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可直接实现船舶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 [7] - 通过线型优化、轻量化设计等措施,实现对比同类型船约2%投钢量优化 [7] - 螺旋桨与节能装置一体化设计提升船舶能效水平 [7]
家门口“新出海”?新一代海事海商律师跨界破解“小而散”丨律新调研
搜狐财经· 2025-07-12 08:46
宁波港海事法律服务现状 - 宁波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69376 6万吨(增长3 2%) 外贸货物吞吐量41199 2万吨(增长4 6%) 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但本地海事法律服务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形成"大港小所"局面 [4] - 宁波海事法院2024年受理案件超5000件(涉外案件量高于上海) 但本地百人规模律所仅8家 远低于上海(63家)和杭州(20家) [4] - 本地律所主要服务地方经济 在IPO 海洋工程投融资 国际贸易救济等高端涉外业务领域参与度低 国际化程度不足 [4] 行业代际发展特征 - 第一代律师(1980-2000年代)专注传统领域 擅长提单 运输合同等规则适用 业务集中于船舶碰撞 保险赔偿等纠纷解决 [9][10] - 第二代律师(2000-2020年代)突破专业边界 将海事法律与融资租赁 国际贸易等结合 服务模式从"法律工匠"转向"综合服务者" [11] - 第三代律师(2020年代后)面临AI 区块链 无人船舶等技术冲击 需从规则解释转向价值创造 角色扩展至技术解读者 风险预判者和生态构建者 [14][16] 区域协同发展实践 - 炜衡宁波办公室通过联动上海 杭州 香港 东京等分所 形成跨区域协作机制 成功承接破产 海洋工程等重大案件 [6] - 行业需构建三大核心能力:国际化品牌矩阵 复合型人才梯队 跨国合作网络 跨行业协作成为高端业务拓展关键 [6] - 跨区域协作产生乘数效应 突破地理壁垒的同时推动知识共享和服务标准升级 [7] 人才培养体系挑战 - 高校教育存在三大滞后:课程偏重私法(占比超70%) 实践教学缺位(真实案例接触不足) 国际视野培育不足 [18][19] - 律所推行"案例实战+行家研析+国际交流"培养模式 通过项目制训练缩短成长周期 要求年轻律师年均参与3-5个重大案件 [20] - 未来人才需具备法律 技术 商业三重知识结构 能够处理智能合约 碳排放交易等新兴领域问题 [16][19]
2025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在博鳌举行
海南日报· 2025-07-12 08:30
论坛概况 - 2025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在海南博鳌开幕 为期两天 [2] - 论坛主题为"智塑航运新生态 安全绿色共未来" 聚焦绿色技术演进 制度协同治理 数字转型路径等议题 [3] 政策与技术路线发布 - 《中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技术路线图1.0》正式发布 设定2030年 2050年阶段目标 涵盖能源可行性 减排贡献 产业链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等系统路径 [2] - 中国船级社同步发布《国内水域新能源应用及船型(2025)》 规划内河及沿海船舶新能源技术路径 推动脱碳和智能数字化创新 [2] - 中国船级社联合业界研发8型内河/沿海典型新能源船型 覆盖内河 江海联运 三峡过闸 沿海客船 清洁燃料加注等领域 并向设计单位颁发4型船型原则性认可证书 [2] 行业实践与创新 - 中国船级社副社长介绍智能与绿色船舶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涉及智能航行 替代燃料 安全评估等领域 [3] - 大连海事大学展示氢能动力 智能船舶 绿色港口研究成果 提出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 [3] - 中远海运(青岛)公司展示自主研发设备如"洗舱精灵" 体现环保 安全与运营效率提升的技术突破 [4] 国际协作与经验分享 - 国际航运公会(ICS)呼吁加强国际协作与政策对接 推动全球航运脱碳 [3] - 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分享绿色走廊建设 智慧航运体系推进与国际人才培育经验 [3] - 贝仕集团强调船员培训体系优化 数字化平台搭建和可持续治理策略的投入 [4]
变局中何以开新局?这场大会见证国际航运中心跃迁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7-11 22:03
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与格局 - 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依次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2] - 上海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三,与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 [2] - "中国方阵"在前20名中占据7席,包括上海、香港、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深圳 [1][2] 中国航运业发展态势 - 上海将加快培育航运新质生产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加速迈进 [1] - 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国内航运枢纽排名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的发展态势 [2] - 中国航运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跃升,展现出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 [1] 北外滩航运产业发展 - 北外滩已汇聚4700余家航运企业、2100余家金融企业,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 [4] - 全球排名前50的班轮运输企业中17家在北外滩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 [4] - 北外滩落地了中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及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 [5] 航运业数字化转型 - 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 [7] - AI在船舶操作、港口管理、安全合规、能效提升等环节的应用日益深入 [7] - 航运业正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数据驱动的船舶管理系统 [7] 航运业绿色化发展 - 中国航海日主题为"绿色航海向新图强",体现了航运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1] - MSC在中国成为岸电技术的最大用户之一,有效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碳排放 [7] - 采用替代燃料建造新船、电池和电气化改造是推动海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7] 航运指数与研究框架 -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综合环境三大维度评估国际航运中心城市 [2] - 指数研发团队提出"韧性、绿色、智慧"的可持续研究框架,反映全球港航业转型共识 [3] - 指数构建了新一代港口智慧成熟度模型,评估港口在设施、运营、服务潜力等方面的智慧化进程 [3]
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价值,交通部称将加快完善绿色航运政策体系
第一财经· 2025-07-11 13:31
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和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1/3 [1] - 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98.1亿吨,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货物周转量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8%,占货物总周转量的55.6% [2] - 2024年1-5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73.4亿吨,同比增长3.8%,其中内贸增长4.7%,外贸增长1.8%,集装箱吞吐量1.4亿标箱,增长7.4% [3] - 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 [4][5] 绿色航运发展 - 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加速,主要港口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超90% [2] - 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岸电量同比增长54%,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2] - 严格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1] - 未来将健全碳排放监测核算标准,推进新型动力技术装备研发,完善绿色能源加注产业链 [6] 智能化转型 - 已建成52座自动化码头,应用规模和作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2] - 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9950公里,长江流域实现电子航道"一张图"全覆盖 [2] - 未来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航海深度融合,推动智能船舶商用化 [5] - 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北斗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发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 [1][6] 区域经济格局 - 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形成"一核两区多片"发展格局,2024年增加值达6.7万亿元,占相关城市经济总量的13.6% [5] - 与2023年相比规模增长3606亿元,增幅高于前两年 [5] - 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群为"一核"引领,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两区"协同发展 [5]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实现海运调度智能化、港口作业自动化、物流信息实时化 [5] -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队与智慧港口集群 [5] - 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价值,驱动海洋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5] - 提升航运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水平,突出数据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 [6]
位次“不变”内涵“嬗变”,指数折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逐绿向智”征程
新华财经· 2025-07-11 12:57
全球航运中心格局 - 上海连续六年蝉联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位,较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 [1][8][10] - 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中,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位列前五 [2] - "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航运中心排名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态势,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排名均有提升 [5][7] 港口硬实力表现 - 上海港2024年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 [8] - 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航运产业生态、一流港口基础设施、领先的海事法律和航运金融服务 [10] - 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较为一致,其他城市软硬实力存在"落差" [11][13] 高端航运服务业现状 - 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领先优势显著,得分维持在90分上下 [14][16] - 上海航运服务得分在75-79分区间波动,全球第三位置稳固 [14] - 上海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领域取得突破,构建多层次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 [17] 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 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3% [19] -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首次将航运业纳入监管,业界正经历从"燃油效率"到"碳效率"的转变 [19] - 全球主要航运中心抢抓绿色燃料加注窗口期,上海港打造东亚绿色加注中心,深圳推进甲醇加注区域合作 [20] 数字化与AI应用 - 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 [20] - 上海港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依托AI和大数据技术,目标打造"全球智能码头新标杆" [20] - 上港集团推出"MaaS AI助手",显著提升港口对外综合服务能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