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药品集中采购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医保局:4.6万家医疗机构参加了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报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9-20 16:01
集采政策变化 - 国家医保局发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 优化医疗机构报量方式 [1] - 医疗机构既可像以前那样按药品通用名报量 也可按具体品牌报量 [1] - 医疗机构报量的品牌如果中选 将直接成为该医疗机构的供应企业 提高临床需求与供应的匹配度 [1] 市场参与情况 - 报量规则的完善得到广大医疗机构和企业的支持 [1] - 有4.6万家医疗机构参加了本次集采报量 [1] - 报量的77%具体到了品牌 [1]
国家医保局:4.6万家医疗机构参加了第11批集采报量
证券时报网· 2025-09-20 16:01
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优化 - 国家医保局发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 优化了医疗机构报量方式 [1] - 医疗机构报量方式从既往仅按药品通用名报量 调整为既可像以前那样按通用名报量 也可按具体品牌报量 [1] - 医疗机构报量的品牌如果中选 将直接成为该医疗机构的供应企业 此举旨在提高临床需求与供应的匹配度 [1] 医疗机构与企业参与情况 - 报量规则的完善得到了广大医疗机构和企业的支持 [1] - 本次集采报量共有4.6万家医疗机构参加 [1] - 医疗机构的总报量中有77%具体到了品牌 [1]
国家医保局:本次集采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 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0 15:53
每经AI快讯,9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其中提到,优化价差控 制"锚点"。为保证公平,本次集采继续对中选价差作一定控制。同时,为防范个别企业报出异常低 价"熔断"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导致整个品种的中选价过低,本次集采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 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当"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的50%"时,将以"入围均价的50%"为价差控制的锚 点。我们请专家对第7—10批集采200余个品种的报价情况进行了模拟,在最高报价与最低报价大于1.8 倍个品种中,如按现有规则,有1/4左右的品种触发调高"锚点",相对于最低报价,平均调高34%,最大 调高170%,将有效发挥"反内卷"的作用。 ...
国家医保局:第十一批药品集采遵循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
证券时报网· 2025-09-20 15:48
集采方案原则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发布 [1] - 方案遵循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 [1]
2025年中国甘精胰岛素市场政策、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研判:原研企业赛诺菲品牌优势显著,但集采后面临国产替代压力较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17 09:37
行业概述 -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具有长效平稳特点 能更好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并减少低血糖风险 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1][2] - 2024年中国门甘精胰岛素行业市场规模达60.83亿元 同比增长4.13% 占胰岛素行业整体规模22.36%[1][9] - 202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48亿人 同比增长4.89% 持续推动胰岛素市场需求增长[8] 产品特性 - 主流剂型为注射液 常规每日给药一次 可通过腹壁/三角肌/大腿皮下注射给药 不可与其他胰岛素或药物混合稀释[4] - 主要规格包括3ml:300单位和1.5ml:450单位两种注射液剂型[4] 政策环境 - 国家连续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系列政策 对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严格监管[4] - 胰岛素专项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行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10]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涵盖基因工程菌种/培养基/化学试剂/纯化材料/药品包装材料等原材料 以及生物反应器/发酵系统/纯化系统/灌装生产线等设备供应商[6] - 中游为甘精胰岛素生产企业[6] - 下游包括医疗机构/药店等流通渠道 终端使用者主要为需要基础胰岛素治疗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6] 竞争格局 - 市场呈现从外资主导向国产企业崛起的转变 形成"原研药企/国产龙头/后续跟进者"多元竞争局面[10] - 赛诺菲作为原研企业保持重要地位 但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等国内企业通过集采实现快速放量和份额提升[10] - 甘李药业2024年营业总收入30.45亿元 毛利润22.79亿元 毛利率74.83%[11] - 通化东宝2024年营业总收入20.1亿元 毛利润14.85亿元 毛利率73.90%[12] 发展趋势 - 国产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与进口产品差距逐步缩小 凭借价格优势通过集采政策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12] - 国产替代进口趋势愈加明显 同时企业加速突破国际市场准入 参与全球化竞争[12]
大行评级|花旗:下调石四药目标价至5港元 下调2025至27财年收入及盈利预测
格隆汇· 2025-09-05 11:58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35%至21.47亿港元 主要由于静脉输液及安瓿注射剂销售量下降[1] -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9%至2.84亿港元[1] - 花旗将2025至2027财年收入预测分别下调21% 20% 21%[1] - 每股盈利预测各下调38% 反映最新销售趋势及因价格下降导致的较低毛利率[1] 药品集采影响 - 第11轮药品集中采购(GPO)中公司有11种药品入选 包括溴己新[1] - 入选药品占2024年预计销售额约1.5%[1] - 公司很大机会赢得腹膜透析液并续约其他产品[1] - 公司被认为是仿制药企业中的赢家 也是药品GPO的最大受益者[1]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花旗将目标价从7港元下调至5港元[1] - 维持"买入"评级[1]
亚太药业: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9 17:09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为1.52亿元,同比下降31.48%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00% [4]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886万元,同比下降524.31% [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07万元,同比下降226.80% [4][11] 业务结构分析 - 抗生素类制剂收入为8,591万元,同比下降46.04%,毛利率为21.51% [11] - 非抗生素类制剂收入为6,515万元,同比增长7.13%,毛利率为44.36% [11] - 医药制造业收入占比99.33%,服务业收入同比下降100% [11] - 境内市场收入占比99.99%,境外市场收入1.29万元 [11] 资产与负债状况 - 总资产为12.43亿元,同比下降11.35% [4] - 货币资金为6.25亿元,同比下降15.97% [12] - 短期借款降至0,同比下降100% [12] - 应收账款为9,691万元,存货为6,870万元 [12] 重大交易与投资 - 出售绍兴兴亚药业100%股权,获得投资收益1.50亿元 [11] - 该交易增加公司利润总额1.49亿元 [9][14] - 可转债到期兑付增加财务费用,导致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67.25% [9][11]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因股权出售收款大幅改善 [11] 研发与行业环境 - 研发投入为775万元,同比下降19.40% [11] - 行业面临集采降价、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 [5][9] - 公司拥有114个制剂批准文号,产品涵盖抗生素和非抗生素类 [7] - 坚持"仿创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 公司治理与运营 - 完成董事会换届,岑建维担任法定代表人 [4][21] - 销售模式向学术营销和精细化招商转变 [8] - 产品质量控制严格遵循GMP标准 [8][17] - 公司不进行半年度利润分配 [1][21]
石药集团(01093.HK)中期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减少15.6%至25.48亿元 中期息14港仙
金融界· 2025-08-22 13:38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总额132.73亿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18.5% [1] - 呈报股东应占溢利25.48亿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15.6% [1] - 撇除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股份酬金开支后 股东应占基本溢利23.2亿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27.9% [1] - 毛利率同比下降6.0个百分点至65.6% [1] - 派发中期股息14港仙 [1] 收入变动原因 - 收入减少主要由于多美素®和津优力®两款产品被纳入集中采购 [1] - 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成药业务收入占比减少 [1]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26.83亿元人民币 较去年同期增加5.5% [1] - 研发费用约占成药业务收入26.2% [1] - 目前有近90个产品处于临床试验不同阶段 [1] - 12个产品已递交上市申请 [1] - 超过30个重点产品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1] 产品管线 - 在研创新药和创新制剂200余项 包括大分子90余项 小分子60余项 新型制剂50余项 [1] - 160余个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其中近60项为三期临床试验 [1] - 预计到2028年底将有50余款新药或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1] 近期研发进展 - 年初至今3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2] - 5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2] - 4项产品获得突破性治疗认定 [2] - 获得28项临床试验批件 [2] - 7款仿制药获得注册批件 [2] - 在北美地区获得9项创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及1项快速通道资格 [2]
易明医药: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4 18:05
行业政策环境 - 国家医保改革以"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目标,推动三医联动向纵深发展 [2] - 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规则调整为"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设立1亿元规模门槛并引入厂牌报量制 [2] -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在2025年全面落地,建立复杂病例特殊议价通道并预付1个月周转金 [2] - 创新药械获政策支持,包括支付扩容、数据赋能及豁免集采替代监测 [2] - 县乡基层医药市场规模达3,530亿元,增速为城市医院的3倍以上,慢病用药增速超15% [3][4] 公司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3.11亿元,同比下降11.52%;归母净利润3,755.71万元,同比下降5.27% [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245.84万元,同比增长35.39% [5] - 总资产10.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50%;净资产7.64亿元,增长3.39% [5] - 毛利率提升,药品销售毛利率达81.01%,化学药毛利率81.61% [13] - 研发投入176.49万元,同比下降77.87%,因项目按进度投入 [11] 产品与业务结构 - 核心产品包括米格列醇片(奥恬苹)、醋氯芬酸肠溶片、蒙脱石散(贝易平)、红金消结片等 [4][8][10] - 米格列醇片为国内首仿,市场份额稳居首位,在25个省份集采中标 [4][8] - 终止瓜蒌皮注射液、卡贝缩宫素注射液等第三方合作产品,业务结构调整 [13][14] -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模式保障供应链稳定,拥有28件发明专利 [10] 区域市场表现 - 西南大区收入1.48亿元,占比47.38%,同比增长9.72% [13] - 华北大区收入6,805万元,同比下降2.58%;华东大区收入6,160万元,下降22.53% [13] - 东北大区收入639.64万元,同比下降84.70% [13] - 西北大区收入2,783万元,同比增长5.78% [13] 战略与运营举措 - 实施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40名激励对象380万股 [7][17] - 推进参白化痔胶囊生产工艺验证及上市准备 [7] - 优化生产管理,提升工艺效率,实现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6] - 加强财务合规与现金流管理,新增短期借款2,211万元 [11] 资产与投资情况 - 货币资金2.66亿元,同比下降19.67%,因购买理财产品 [15] - 交易性金融资产2.5亿元,为未到期短期理财产品 [15] - 委托理财发生额2.5亿元,未到期余额2.5亿元,收益119.92万元 [18][19] - 固定资产3.36亿元,占总资产33.41% [15] 公司治理与控制权 - 取消监事会,原监事会成员离任 [16][17] - 控制权拟变更,北京福好拟收购高帆23%股份,交易尚待审批 [19][20] - 股东周战、许可完成减持计划,股份质押已全部解除 [20]
药盒里的潮汐进退:进口原研药高溢价神话崩塌与国产药逆袭
华夏时报· 2025-08-12 19:07
医药市场格局变化 - 2024年全国三甲医院进口原研抗癌药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68%降至34%,国产仿制药和创新药合计占比提升至66% [1][5] - 2025年上半年超过30款跨国药企原研药申请撤市,涉及武田、辉瑞、葛兰素史克等企业 [1] - 进口原研药如波立达价格从1982元/支降至306元/支后仍不敌国产同类药物竞争,最终停止在华推广 [1][8] 跨国药企战略调整 - 跨国药企加速本土化深耕,包括生产基地扩建和研发中心升级 [2][13] - 赛诺菲2024年在华销售额增长5%依赖创新药收入,传统原研药收入下滑15%-20% [8] - 阿斯利康2024年中国市场收入增长11%,但成熟品种如美托洛尔因集采销售额下降40% [8] 国产药品崛起 - 上海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国产同类创新药使用量从每月30支跃升至98支,增长两倍多 [4][5] - 国产PD-1抑制剂形成多个产品梯队,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6亿美元 [11] - 国产头孢呋辛酯片治疗有效率达92.3%,与原研药的92.7%几乎无差异,价格仅为三分之一 [11] 政策与市场驱动 - 前九批国家集采进口原研药中标率仅为3.7%,国产仿制药占比高达96.3% [6] - 医保谈判目录外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63%,进口原研药领域降幅尤为显著 [10] - 第11批国家集采强调避免价格内卷,并起草保障集采药品质量的政策优化征求意见稿 [14] 患者接受度变化 - 患者对国产药接受度提高,部分患者主动询问国产药情况 [5] - 集采中选仿制药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与原研药等效,部分品种治疗缓解率甚至更高 [12] - 临床对照试验显示国产药与原研药疗效接近,价格优势明显 [11] 行业未来趋势 - 跨国药企通过"以新换旧"维持市场存在,如赛诺菲收购箕星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权益 [8][9] - 国产药企研发重心从仿制药转向差异化创新,生物药领域投入增长3倍 [11] - 政策释放优化信号,探索为不同品质药品保留生存空间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