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搜索文档
“三管三促进” 吉林助力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3 05:56
吉林省就业促进政策 - 吉林省实施"三管三促进"政策 明确部门、地市和用人单位促就业工作责任 通过管行业促进就业、管属地促进就业、管生产经营促进就业[1] - "政校企"联动为基本思路 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 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实践学习 毕业时直接落实就业[1] - 产教融合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优质企业资源库 建设校企合作订单班[1] 百校对百县专项行动 - 2024年6月启动"百校对百县"促就业专项行动 校县签订人才供需协议41个 建立实习就业基地96个[2] - 专项行动促成569名毕业生与县市用人单位签约 5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4000余个岗位[1][2] - 开展市州进校园、县长访高校等活动 各市州党政领导携1814家企业进高校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2]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桦甸市政府合作 根据专业特色和黄金产业发展设立三个产业学院[2] - 设立桦甸市黄金产业学院、电子商务数字工厂与机械技术产业学院 推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2] -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对一跟踪就业指导服务 2026届秋季招聘将加强校企对接合作[2]
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中国新闻网· 2025-08-22 22:12
中新网天津8月22日电 (记者 孙玲玲)22日,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卓越工程人才产教 融合培养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同期举行。来自政府部门、合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 堂,共议卓越工程人才创新培养。 22日,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卓越工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研讨会同期举行。(南开大学 供 图) 据悉,南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筹备成立以来,国内多家业内领军企业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目前, 已有12家企业加入卓越工程师学院理事会,携手打造具有南开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仪式上,南 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各理事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 据介绍,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与科教深度融汇,南开大学于 2024年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学院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起"一二三 四"培养新范式——以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为精神引领,通过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双轮驱动"破解工程教 育痛点,依托"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三重模式打破学科、校企、校际界限,重点聚焦新材 料、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四大领域,借助全链条机制重构与AI赋能提升 ...
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泰启航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2 17:11
泰国中部一区职业教育中心主任诺彭在致辞中表示,共同体依托泰国鲁班工坊将有力推动汽车智能制造行业 的转型升级,为泰国乃至东盟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仪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简承渊摄 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院长玛悠丽在致辞中强调,从全球首个鲁班工坊落地泰国,到今日共同体的成立,职业教 育始终是泰中两国协同发展的桥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为泰国及东盟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遇,共同体的成立 将加速产教资源融合,为区域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人民网曼谷8月21日电(记者简承渊)当地时间15日,"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 简称"共同体")成立仪式暨中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研讨会在泰国大城府举行。中泰两国教育官员、院校代 表、相关行业企业、教育研究机构代表莅临会议。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泰职教合作树立了新标杆,也 为鲁班工坊品牌注入了新活力。 在成立仪式上,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助理秘书长素拉鹏表示,共同体在促进泰中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具有重 要意义,共同体精准对接了泰国国家技能发展框架(NSDF)和"泰国4.0"战略,将为泰国汽车产业注入创新活 力,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将大力支持共同体建设,助力本土技 ...
需求失配、能力不适问题凸显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1 22:56
工程教育转型背景 - 中国高校超过80%的学科专业为前三次工业革命产物 存在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和能力不适等问题 [1] - 传统工科教育理念过度专业化 导致人才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 [1] - 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发展和内涵升级成为行业共识 学科间"高墙"正被打破 [1] 工科专业设置问题 - 工科专业按工业门类细分的技术支撑体系设置 不符合现代工程科技从应用侧突破的特点 [2] - 传统细分模式易导致知识碎片化 稀释教育资源和弱化知识集成性 [2] - 创新人才培养更强调系统性知识规律 需改变粗放型专业设置方式 [2] 高校改革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2月新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同支撑科技革命 [3]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聚焦集成电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 [3] -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 改革本科教学体系 [3] 课程与教学创新 -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 新增智能制造专业并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 [4] - 课程引入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风电诊断技术等国家级项目转化内容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 计算机科学专业占本科生总数25% [4] 专业调整数据 - 2023-2024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创历史新高 [5][9] - 工学专业新增1395个 撤销823个 调整力度最大 [9] - 人工智能专业新增94个 智能建造新增83个 智能制造工程新增72个 [9][1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撤销36个 工业设计撤销33个 网络工程撤销32个 [9][10] 专业调整方向 - 新增专业聚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 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机器人等领域 [9] - 撤销专业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为主 包括测控仪器、生物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 [9][10] - 改革倡导设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大类专业集群 [12] 政策引导与未来方向 - 教育部提出2025年前优化调整20%专业 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5][12] - 专业设置突出高质量发展逻辑 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 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13] - 鼓励从系统、整机和产业新业态出发向下梳理专业方向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12]
从讲台到客舱:吴江华的“双师型”教师成长记
中国民航网· 2025-08-21 09:25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 上海民航职院乘务学院与春秋航空合作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吴江华担任项目负责人和学校导师,同时作为学员参与培训 [2][3] - 师生共同完成近400课时、6个多月的地面理论培训,涵盖民航规章、机型设备、安全规则等专业内容,并通过30余项考核获得合格证 [3] - 吴江华在带飞阶段累计完成20个航段、50多小时飞行任务,与学生同机飞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5] 教师实践与能力提升 - 吴江华以"乘务学员"身份参与春秋航空航班生产一线,完成航前协同、客舱安全检查等服务程序,并通过放单考核取得乘务员资质 [5][8] - 在非飞行时间,吴江华兼顾教学科研与企业业务学习,参与行业标准追踪和项目开发研讨,最终以92分通过考核 [8] - 吴江华将企业最新实践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校企资源深度共享,为民航职业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经验 [12] 行业实践与教学创新 - 吴江华通过高强度实操训练(医疗救护、应急撤离、灭火训练等)提升实战能力,强化职业素养 [3] - 春秋航空客舱服务部质量标准处经理钱晓玲担任带教师傅,指导吴江华完成业务培训 [7] - 该实践项目推动"知行合一"职教理念落地,为民航业培养兼具理论与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 [12]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领导走访京津地区校企合作单位
搜狐财经· 2025-08-20 18:37
校企合作考察活动 - 学校董事长率队于8月8日至10日前往北京、天津两地,对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天津市武清区运河文化广场、北京功成名就教育集团及北京泰阳和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走访交流 [1] 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合作 - 双方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产业学院展开交流,回顾过往合作成果并强调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的必要性 [3] - 天津滨海讯腾科技集团在数字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致力于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与实践资源 [3] - 双方同意围绕数字经济学院建设,在教育成果产出、课程体系优化、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3] 天津武清运河不夜城项目 - 考察团队深入了解天津武清运河不夜城项目的规划布局、文化内涵挖掘、运营管理模式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4] - 该项目作为天津市重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以运河文化为依托融合多元业态,构建独特夜间消费场景 [4] - 学校将发挥文化创意、旅游管理等专业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4] 北京功成名就教育集团合作 - 双方围绕人才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职教出海项目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6] - 该集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出海、就业创业方面经验丰富,拥有完善的服务体系 [6] - 计划推动在人才培养标准对接、基地共建、课程优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6] 北京泰阳和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 - 考察团队详细了解企业在科技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情况 [8] - 该公司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在智能硬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成果显著 [8] - 双方计划在师资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8] 合作展望 - 此次考察为学校与各企业搭建了沟通合作桥梁,将推动合作落地实施 [8] - 学校将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8]
强“引才”还要重“兴产”
经济日报· 2025-08-20 06:07
核心观点 - 多地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以推动产业发展 重点引进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本地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发展 [1] - 人才政策通过科研经费包干制 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等措施激发创新活力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流动 优化区域人才资源配置 [1] - 当前面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短缺 产业载体不足 体制机制障碍等难题 制约人才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2] - 需加强产教融合 构建校企联盟 按产业需求培养高精尖缺人才 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促进人才协同合作 [2] - 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 构建跨领域跨学科攻关体系 通过产业创新联盟等形式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3] 人才政策举措 - 黑龙江省出台新规 重点引进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本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1] - 多地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 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有效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 [1] -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 [1] 产业发展影响 - 人才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 [1] - 当前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创新发展需求 [2] - 产业和企业载体不足 产业发展层次难以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待遇 [2] 产教融合机制 - 构建校企联盟按产业需求培养卓越工程师 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等高精尖缺创新人才 [2] - 企业依托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2] - 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服务 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体系 [2] 协同创新体系 - 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服务 构建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体系 [3] - 鼓励不同领域科研人员加强交流合作 打破产业链上下游及行业间信息壁垒 [3] - 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促进人才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3]
天津西青: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强磁场” 赋能新质生产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03:48
核心观点 - 天津西青区通过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和多个核心载体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高地并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 [1][5] 平台建设进展 - 天津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引入企业288家 包括吉诺科技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项目和赛恩领动雷达传感器项目 [2] - 天开西青园签约落地10余个京冀项目 包括北京福乐云天津研发中心 并与北京诚创/清华同方等机构建立招商伙伴关系 [2] - 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通过驻京科创中心吸引30余家企业参与 并通过G1科创论坛联动30余家产业链企业 [2] 产业集群发展 - 西青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3] - 法莫西生物医药实验室空间从1000平方米扩展至6000平方米 受益于合成生物学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支持 [3] - 63个科技型金种子项目即将在天开西青园落地 政府配套专项政策支持科技与产业融合 [3] 产教融合机制 - 天津工业大学通过校企共建微专业/工程师进课堂等方式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协同机制 [4] - 德安特传感技术与上下游数千家供应商协同发展 依托产学研融合吸引高端人才实现技术突破 [4] 创新生态成果 - 构建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形成北京研发-西青转化创新模式 [1][2] - 科技企业集聚推动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 展现开放姿态和创新基因 [3][4][5]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智耕油茶·绿筑粤梦”团队:助力龙川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环球网· 2025-08-19 19:56
科研赋能 - 团队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掌握无人机巡查与林地监测新技术 [1] - 应用岭南土壤智能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土壤数据采集与分析 [1] - 联合科研院所编制《广东油茶高效栽培技术手册》并设计《龙川油茶科普》宣传册 [1] 产教融合 - 推动黄石职业中学加入广东林业职业教育集团 [3] - 共建油茶科普宣传室和1万平方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3] - 与广东星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实践基地 [3] 智慧农业应用 - 利用遥感 GIS和GPS技术对黄石镇近4万亩油茶林进行高精度测绘 [3] - 建立分布格局数据库并开展50份土壤样本和10个剖面调查 [3] - 为科学施肥与精准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3] 产业推广与文化传播 - 创作油茶主题文化墙画并拍摄纪录片和宣传片 [3] - 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并讲好油茶产业振兴故事 [3] - 通过五维联动模式为油茶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5]
专家热议“好房子”“好建造”“好职教”互促互融
新华财经· 2025-08-19 16:00
行业发展趋势 - 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好房子"成为民生热词,"好建造"需要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1] -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建筑业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要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2] - 西部地区需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强化政策支持,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3] 职业教育改革方向 -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关键在于"专产联动",打造与地区产业需求匹配的专业体系[1] - 需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实用性,并实施全方位、全周期的教师持续培养计划[1] - 职业教育要与工程咨询机构协同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投教协同的新生态[3] 技术创新应用 - 无人机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学科,在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环节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 - 需探讨如何运用无人机等新技术重塑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创造新市场需求[2] - 面对"双碳"目标与智能浪潮,建筑业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3] 校企合作模式 - 校企深度合作是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需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 研讨会开展了校企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推动产学研协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