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教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普惠托育服务产业链迎黄金机遇期
证券日报· 2025-07-10 00:17
政策动态 - 国家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目标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2030年基本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1] - 政策核心在于解决结构性供给失衡问题,通过多部门协同和存量资源利用扩大服务覆盖面、降低家庭养育成本,推动供需平衡 [2] 市场前景 - 中国0-3岁婴幼儿托育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621.3亿元,2028年突破2000亿元至2021.6亿元 [2] - 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呈现专业化与规范化、多元化布局、科技赋能三大趋势 [4] 公司布局 - 华媒控股通过子公司运营2家幼儿园和6家托育园,持续扩大"华媒一米国"品牌影响力 [3] - 孩子王实施"三扩"战略,通过AI数智化升级优化门店场景,构建全渠道母婴童服务生态 [3] - 悦心健康设立职业技术学校,以"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婴幼儿托育专业人才 [3] - 爱婴室在上海浦东布局托育中心,积累社区嵌入式托育运营经验 [3] 行业影响 - 政策将直接拉动托育服务机构规模化扩张,促进上游设施设备、课程研发等配套产业升级 [2] - 具备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和服务口碑的企业将在行业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4]
仙桃职教锚定“本科梦” 打造区域产教融合新高地
中国发展网· 2025-07-09 14:12
职业教育升级 - 仙桃职业学院正推进办学升级,目标是创建职业本科大学,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职教动能" [1] - 学院推动"思想之变、状态之变、作风之变",以"五于"要求(高于标准、快于节奏、好于预期、优于过往、强于同行)为行动指南 [1] - 强化党建引领,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建设教育部试点"一站式"学生社区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1] 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 - 学院重点打造非织造技术专业和护理专业两大"王牌",对接仙桃千亿级非织造布产业和市内三甲医院需求 [2] - 加速布局水产养殖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专业,形成"传统优势专业做精、新兴紧缺专业做强"的专业集群 [2] - 师资队伍"提质扩容",培育"双师型"名师名匠,柔性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东校区和南校区加速建设为产教融合提供硬件支撑 [2] 产教融合与服务地方经济 - 学院与恒天嘉华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即可上岗,黄鳝产业学院每年带动千余农户增收 [3] - 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开展"万名裁缝""万名护工"滚动培训 [3] - 深化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目标是"留鄂留仙就业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仙桃"3+2"现代产业体系 [2][3] 未来发展目标 - 学院以创建职业本科大学为总牵引,推进专业、课程、师资等关键要素改革,目标是"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 [3] - 从培养技能人才转向培育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区域职教标杆",助力仙桃成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3]
对症下药根治“速成证书”
经济日报· 2025-07-09 10:29
行业乱象分析 - 某公司因发布"高考志愿规划师"速成培训违法广告被立案调查 该职业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 所谓证书无实际效力 [1] - 培训市场存在"3天持证上岗"的荒诞现象 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柠檬市场"特征 劣质服务挤压优质服务生存空间 [1] - 当前市场呈现典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真正专业培训因高成本长周期被速成班冲击 [1] 市场治理方案 - 需建立技能认证标准化体系 包括建设证书验真平台实现培训记录可追溯 证书真伪秒验功能 [1] - 头部企业应组建职业培训联盟 推行服务商白名单制度强化市场自律 [1] - 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机构向"培训+就业一体化"转型 将考证课程嵌入企业人才定制计划 [1] 教育端改革措施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上线33个紧缺专业的138门一流课程和1455门"微专业"等教学资源 [2] - 需通过职业启蒙教育消解社会证书崇拜 建立"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 [2]
优蓝国际或复刻Recruit传奇 四大利好推高挂牌预期
搜狐网· 2025-07-09 10:23
核心观点 - 优蓝国际即将挂牌纳斯达克,填补全球人力资源赛道细分领域空白并点燃职业教育板块投资热度 [1] - 公司聚焦蓝领终身服务,采用"职教深度服务+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标全球人力资源巨头Recruit Holdings [1] - 公司具备三大核心看点:万亿蓝海市场、终身服务模式、四大利好推高估值 [1][3][5] 市场机遇 - 中国蓝领人口约4亿占就业人口超50%,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13.3% [1] - 市场增长受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5G通信)和服务业扩张双重推动,当前数字化渗透率不足10%且行业集中度低 [2] - 全球产业链重构推动东南亚等地区蓝领群体增长,公司计划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复制国内模式至新兴市场 [2] 商业模式 - 构建贯穿职业教育、人才招聘、雇员管理和市场服务的全链条蓝领人才终身服务生态闭环 [3] - 旗下天坤教育是中国最大职业教育服务品牌,管理数十所中高职院校,合作院校规模达数十所 [3] - 为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提供招聘、派遣、外包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连续多年入选人力资源百强机构 [3] - 拓展消费生活、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提升用户粘性,按职业学校数量和管理服务收入均为行业第一 [4] 估值驱动因素 - 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具有全球稀缺性,生态壁垒无完全对标企业 [6] - "技术+蓝领"抗周期属性显著,推进"深蓝大脑"项目实现人岗智能匹配和区块链跨境用工管理 [6] - 计划复制Recruit Holdings海外扩张路径,后者海外业务占比从20%提升至57%且PE达29倍 [6] - 受益职教政策红利,2025年职业本科招生占比要求不低于10%,职教经费占比将提升至GDP的4% [6] 发展前景 - 有望在全球产业链迁移与职教改革中实现商业模式全球化,复现Recruit上市十年30倍涨幅 [7] - 中国蓝领服务市场1.2万亿规模仅相当于日本1990年代水平,未来将诞生千亿市值公司 [7]
优政策 建载体 强培育 重激励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齐鲁晚报· 2025-07-09 05:08
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 泰安市构建了培训、评价、使用、激励的"全链条"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2.51万人,占技能人才比例32.7% [2] - 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融入全市人才政策体系,推出住房补贴、"订单式"培养补贴等新政,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3] 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 - 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行动,建立市级人才库,形成"后备-骨干-领军"成长梯队,累计培养市级以上技能领军人才448名 [4] - 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建成9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3个 [4] 产教融合与教育体系 - 全市共有11所技工院校,包括4所技师学院和4所高级技工学校,实现县市区和高新区全覆盖 [5] - 重点建设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等9个市级名优专业,建成山东省技工教育优质专业群3个,并推动组建技工教育联盟 [5] 技能评价与竞赛体系 - 建立"1443"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形成企业自主评价、社会组织评价等多机制协同 [6] - 完善市级技能竞赛体系,近两年竞赛项目超100项,并创新举办"泰山杯"全国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技能大赛 [6]
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北京数字广告创新实践基地揭牌
新京报· 2025-07-08 16:25
北京数字广告创新实践基地启动 - 北京数字广告创新实践基地在昌平区揭牌启动,为北京首创,以"政府引领、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为理念,打造数字广告人才培育高地 [1] - 基地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昌平区人民政府指导,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 [1] - 基地聚焦三大目标:激发产业活力,整合政府资源、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推动数字广告产业创新升级;赋能人才成长,为全市高校大学生提供1000余个实践岗位;构建长效生态,形成"人才储备-产业升级-区域发展"良性循环 [1] 基地人才培育计划 - 基地首期将招募100余名常规实习生和1000名专项实习生 [1] - 实习方向包括广告设计、技术研发、运营管理、数字营销、合规风控和创新研究六大方向 [1] - 向实习生提供实习工资、岗前培训、优先就业等工作保障 [1] - 基地将举办大学生数字广告创新大赛和数字广告创意与实务沙龙 [1] - 已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农学院建立共建合作关系 [1] 昌平区数字广告产业支持政策 - 昌平区依托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优化营商环境 [2] - 推出数字广告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在空间载体、数据开放、场景对接上提供"一站式"服务 [2] - 支持基地联合高校共创"招培就"全新模式,打造全链式人才培养新路径 [2] - 加速数字广告赋能千行百业,丰富首都"京彩广告"服务品牌 [2]
聚力打造“双型”城市技能人才新高地
齐鲁晚报· 2025-07-08 07:24
技能人才梯次培育体系 - 实施十万名技能人才梯次培育行动 每年选育渤海工匠、十佳滨州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 [2] - 十四五以来累计评选渤海工匠38名、十佳滨州首席技师40名、渤海英才高技能人才79名、市技术能手381名 [2] - 480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帮助9.5万名技能人才实现等级晋升 [2] 高技能人才平台建设 -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补助200万元 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补助50万元 齐鲁特色工作站补助30万元 [3] - 建成国家级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个 齐鲁特色工作站8个 市级平台近40家 [3] - 形成覆盖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培养网络 [3] 技工教育改革举措 - 鲁北技师学院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4] - 12个专业纳入全国工学一体化改革试点 2个专业获评山东省优质专业 [4] - 与魏桥创业、京博控股组建铝业/高端化工产教联合体 推行"订单式"培养 [4] 职业技能竞赛机制 - 设置最高50万元竞赛奖励 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奖励10-50万元 [5] - 五届渤海职业技能大赛累计参赛1.2万人 带动企业岗位练兵8万人次 [5] - 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获3金1银10铜 创新技法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 [5] 人才引进激励政策 - 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等顶尖人才最高奖励50万元 [6] - 特级技师/高级技师连续3年发放生活补助 高级工可申请人才公寓 [6] - 新晋技师/高级技师发放4000-5000元一次性补助 累计发放3000余万元 [6]
从百亿资本到院士天团:“顶配”新大学背后的城市野心
虎嗅· 2025-07-07 16:58
新型研究型大学概况 - 教育部官宣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高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聚焦理工科,本硕博贯通,培养创新人才[1][2] - 三校开启火热招生宣传,具备标杆院校特质:百亿资本、院士坐镇、小班教学、产业嫁接、名校合作[3][4] - 三校在建校理念、发展路径、培养模式上有创新实践及行业示范价值[4] 资本投入与办学背景 - 大湾区大学由广东省政府举办,东莞市政府投入,校园建设投资约100亿元,占地面积2356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6] - 东方理工大学由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与宁波市政府合作办学,总投资460亿元(宁波市政府160亿元,虞仁荣基金会300亿元),用地2300亩[9][10] - 福耀科技大学由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捐资100亿元创办[12][14] - 百亿级投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基准,东方理工460亿最高,大湾区大学和福耀科技大学均为100亿[16] 招生与培养模式 - 大湾区大学面向广东招80名物理加化学考生,东方理工在浙江招70名,福耀科大在福建等5省招50名[19] - 大湾区大学和福耀科技大学学费约5000元/年,东方理工学费96000元/年但提供全额奖学金[20][21] - 三校均聚焦"高精尖"领域:大湾区大学设5个本科专业,东方理工设4个,福耀科大设4个[22][23][24][25] - 本科生入学不分专业,东方理工大一下选专业,大湾区大学大二选,福耀科大大二下选[25] 师资力量 - 大湾区大学校长为北大前副校长田刚(中科院院士),东方理工校长为南科大前校长陈十一(中科院院士),福耀科大校长为哈工大前校长王树国[27][28][29] - 大湾区大学有10位院士,东方理工16位全职院士,福耀科大15位海内外院士[30][31] - 大湾区大学教师100%有博士学位,78位国家级领军人才,70%有海外经历[32] - 东方理工有23名国际学术组织会士、52名国家级人才,53人有TOP200院校任职经验[33] - 福耀科大拥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0人,71.2%教师有境外背景[34] 城市战略与产业对接 - 三校分别位于东莞(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福州(福耀科大),三市GDP均超万亿[37][39] - 三市高教资源不足:福州34所高校,宁波15所,东莞仅9所[41] - 大湾区大学利用粤港澳产业集群优势,与华为、vivo、OPPO等科技龙头合作[46][57] - 东方理工聚焦长三角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能源领域,与韦尔集团、吉利汽车等2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47][58] - 福耀科大与福耀集团、中国一汽、蔚来汽车等建立产教合作网络,与米兰理工合作培养[54][59][60] 科研与合作平台 - 大湾区大学建设10个省市重点实验室及中子科学中心等重大设施,与8所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52][53] - 东方理工已获批5个省级科研平台,获科研经费23.7亿元,与3所名校联合培养243名博士生[54] - 福耀科大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及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境外名校商讨本硕博贯通培养[54][55]
聚焦产业 培养“高精尖缺”技能人才
齐鲁晚报· 2025-07-07 14:47
政策支持 - 2024年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烟台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包含14条奖励激励政策如高技能人才普惠性奖励和技师学院生均拨款比照高职院校政策 [2] - 出台《新时代烟台市高端人才引育"双百计划"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将技能大师纳入高层次人才目录 [2] - 制定《烟台市重点产业链技能人才引进培育方案》赋能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 [2] 人才激励与保障 - 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范围及《烟台市人才分类目录》享受住房、医疗、休假疗养等福利 [2] - 发放"惠才卡""优才卡""优青卡"提供同等福利待遇 [2] - 连续参加4届世界技能大赛培养6名获奖选手并设立5个国家级集训基地 [3] 培训与竞赛体系 - 构建七级联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技能兴烟"竞赛130余场 [3] - 开发烟台产区葡萄酒、鲁菜师傅等特色培训教程建设6个线上培训平台 [3] - 建立77处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师工作室培养国家级人才54人、省级428人、市级2230人 [3] 产教融合与院校建设 - 2021年以来新建5所普通技工学校支持山东港口工程高级技工学校筹建技师学院 [4] - 校企共建实训中心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 [4] - 2024年通过"金蓝领"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800余人 [4] 产业链赋能 - 深化16条重点产业链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侧改革逐链制定工作方案 [4] - 企业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等岗位搭建晋升通道 [4] - 推行"双导师"培养模式为重点产业输送急需技能人才 [4]
创新机制 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
齐鲁晚报· 2025-07-07 14:47
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 构建"3+3"工学一体培训模式 为1401家次企业培训一线职工4 81万人次 覆盖焊工 电工 汽车修理等32个专业(工种) [2] - 现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技能人才1821人 建成市级以上技能培育平台53家 包括国家 省 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2] - 技工院校开设10个专业大类 32个专业 建成"1+4"实训体系 含公共实训基地和4个校企实训基地 [2]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 技工院校与1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30个 稳定输送应用型技能人才 [2] - 每年组织30余场市级行业技能竞赛 打造"技能兴威"职业技能大赛品牌 [2] 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 - 2024年举办首届中韩(山东)技能人才交流合作大会 促成中韩在人才培养 海外引进等领域签约 [3] - 开展跨国交流互访40余次 制定2025年双向考察和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1个 [3] 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 推行企业自主评价机制 累计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 8万人次 发放证书2 69万本 [3] - 实现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贯通互评" 覆盖8个职称系列 41名技能人才获专业技术职称 [3] 技能人才激励政策 - 实施四大行动 包括培养提升 职业拓展 成长进阶 激励示范 [4] - 每年评选市级技能人才项目 为100多名高技能人才发放"英才卡" 提供30项绿色通道服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