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平行论坛
大众日报· 2025-07-11 08:59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举行,推动对话范围从学界扩展至社会各界,构建多元交流场域 [1] 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 -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孙立成强调黄河文明与尼罗河文明作为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意义,提出深化考古合作与文明对话 [1] - 论坛邀请中、埃、英三国专家学者围绕"黄河与尼罗河:跨越时空的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主题展开交流 [1] 世界文化遗产论坛 -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随莲指出山东系统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举措,包括法治建设与守正创新,并计划加强国际文博机构合作 [2] 文化中国·尼山世界华侨华人论坛 -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旭呼吁侨胞守护中华文明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并通过跨文化传播推动中外合作 [2] - 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强调华侨华人在文明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鼓励新生代回乡交流并邀请侨胞来鲁发展 [3] 水文化论坛 - 水利部副部长刘冬顺提出挖掘水文化历史脉络,弘扬新时代治水经验,加强国际水文化交流以应对水安全挑战 [4] - 山东省副省长陈平指出山东水文化融合黄河、运河、海洋及泉水文化,将发展面向现代化的先进水文化 [4] 中医药文化论坛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强调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推动中西医协调发展,促进国际传统医药合作 [4] - 山东省副省长陈平表示将打造中医药文化高端平台,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5] 尼山儒学对话会 - 山东省政协党组成员唐洲雁探讨儒家"成人之道与成人之美"的现实意义,呼吁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解决人类共同挑战 [5] - 论坛汇聚中、韩、日、越、克罗地亚等50余名学者,聚焦文明间相互成就的路径 [5]
面对变乱交织国际形势,凝聚共识促进和平发展,多方盛赞全球文明对话大会
环球时报· 2025-07-11 07:00
【环球时报记者 刘帅颖 刘雅婷 赵瑜莎 陈茜 李迅典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吴鸣】"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 开文明的交流互鉴。"7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当天在北京开幕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这场为期两天的会议以"维护人类 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界、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等600余人出席开幕式。有外媒评论提到,超过600人报名参 加此次会议,反映出全球对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议题的高度关注,这一会议也正成为在和平与发展框架下探讨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平台。受邀参加此次活动 的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体现了一种更广泛的治理理念,即以对话取代冲突,这凸显了中国对促进 全球理解与合作的郑重承诺。此次会议的高规格组织也彰显了中国推动文明间和平交流的决心。 习主席贺信为文明对话指明方向 在7月10日下午开幕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 书记蔡奇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 ...
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观点 -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繁盛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性,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2] - 倡议体现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担当,呼吁各国携手行动,深化互学互鉴,汇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合力 [1] - 倡议顺应各国人民推动文明对话的现实需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5] 国际社会的响应与评价 - 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赞赏倡议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纳米比亚愿与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倡议 [2] -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认为中国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以共建"一带一路"联通世界,为全球治理注入可持续力量 [2] - 越南学者范玉雪指出越中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文明共同进步,夯实传统友好关系 [3] - 墨西哥学院教授阿索夫斯卡强调中国展现开放包容态度,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各美其美作出贡献 [3] 文明对话的实践与意义 -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4] -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认为倡议为深化不同文明交流提供机会,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4] - 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指出加强文明交流的紧迫性,呼吁通过人文活动弘扬开放、尊重、包容理念 [4] - 斯洛伐克议会代表加布里埃尔·费舍尔提到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体现中国引领作用 [5] 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具体路径 - 美国城市广播电视台总裁苏彦韬认为影视剧等文化领域交流可成为美中合作突破口,增进民间友好互信 [5][6] - 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副主席奥斯托伊奇指出中克深化文化、教育、旅游合作,惠及两国人民 [6] - 赞比亚国家发展联合党总书记伊门达表示文化交流促进包容性发展,全球文明倡议是全人类的公共产品 [7] - 哈萨克斯坦"阿玛纳特"党外事顾问伊莫娃赞赏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呼吁开展更多交流合作 [7] 倡议的全球影响与未来方向 - 格林纳达社会和社区发展部部长托马斯强调各国团结协作、相互理解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关键 [7]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联合民族大会党国际关系书记莫里斯认为倡议促进国与国相互尊重,推动包容性发展 [7] - 阿索夫斯卡表示将继续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8]
东盟外长会上,中方提出四点建议
环球时报· 2025-07-11 06:46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 -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2024年达9823亿美元,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 [3] - 中国—东盟自贸区3 0版升级议定书将于2024年晚些时候签署,推动高水平自贸网络建设 [3] - 东盟寻求在不确定的全球经贸环境中加强经济合作和韧性,中国被视为可靠合作伙伴 [3][4]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 - 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双方合作重点 [3] - 东盟批评美国新一轮商品关税政策为"倒退行为",认为贸易被用作地缘政治工具 [4] - 东盟深化与中国经贸关系以对冲美国8月1日生效的关税政策影响 [4] 南海与安全合作 - 东盟呼吁以"智慧和审慎"方式处理南海争端,欢迎"南海行为准则"进展 [4][5] - 中国承诺率先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支持区域核不扩散 [4][5] - 中国强调南海是共同家园,呼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 地缘政治动态 - 东盟认为中国—东盟关系是区域和平稳定的重要支柱,对比美国更信任中国 [3][5] - 会议期间中美俄日外长互动受关注,但未披露具体会晤细节 [5]
深化交流互鉴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建沟通桥梁
新华网· 2025-07-10 20:42
新华社济南7月10日电 题:深化交流互鉴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建沟通桥梁 新华社记者邵琨、张武岳 英国巴斯市前副市长余德烁认为,更好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关键在于跨越成见、打破壁垒、寻找共识,需要从摒弃"文明优越论"与"文明冲突 论"的固有偏见、深化哲学基础对话、加强教育交流与青年合作、积极推广跨文明合作的成功案例等方面着手。 本届论坛首次设立的水文化平行论坛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来自1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以水为媒,探讨"水文化与全球现代化"。世 界文化遗产论坛、金融文化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在今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议题设置广泛而深入,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色。 "议题设置不断拓展,构建了更多元的交流场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说,论坛正不断打破学科的 边界,推动对话范围从学界走向社会各界,增进世界对中华文明及各民族文明的理解互信,为文化创新注入澎湃活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来自70余个国家的560余位嘉宾齐聚 尼山脚下,深化交流互鉴,探讨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
陈春花:今天影响组织选择的两个关键变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7:06
技术环境 - 数字技术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带来组织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 - 数字技术扩展人类活动边界,物质生产、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活动均可直接参与价值创造 [3] - 直播电商基于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万亿规模市场,2024年中国职业主播达3000多万人 [4] - 数字技术消除地理障碍,使自我意识活动(如生活方式创造)具备现实场景 [4] - 技术互联性与共享性使每个场景都可能成为新价值来源 [5] 制度环境 - 制度环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与社会建立共生关系 [6] -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绩效衡量必选项,政府/产业通过硬性规则或软性规范促进共生 [6] - 共生关系案例包括中信建设"联合舰队"、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深圳福田数字经济生态平台 [7] - 共生制度特征:互为主体关系契约、基于使用权的资源共享、决策信息共享、利益风险共担 [7] 共生关系实践 - 产业共生、企业-社会共生及"一带一路"体现全球共生实践 [8] -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易经》"驭变之理"为共生提供理论支撑 [8] - 组织理念需从"博弈关系"转向"共生关系",否则难以在数字时代持续发展 [9] - 共生理念强化方向:互为主体、互作效应、价值共创、整体进化 [9][10][11][12]
王毅谈中国东盟互利合作成果
快讯· 2025-07-10 15:28
中国东盟合作成果 - 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升至更高水平 习近平主席2025年4月成功访问越南 马来西亚 柬埔寨推动双边合作向更高质量迈进 [1] - 中国东盟自贸区3 0版谈判全面完成 将于2025年内签署议定书 区域开放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开创跨区域合作新模式 体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创新实践 [1] 区域安全与治理合作 - 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完成三读 各方实现有效分歧管控 维护海上局势总体稳定 [1] - 中国与缅甸 老挝 泰国联合打击网赌电诈跨国犯罪 强化区域安全治理协作 [1] 人文交流与互联互通 - 双方连续两年举办超100项人文交流年活动 显著提升民间互动规模 [1] - 澜湄签证与东盟签证正式落地 实现人员往来便利化突破 促进区域民众高频流动 [1] 中国东盟战略定位 - 中国将东盟定位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 明确周边地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 [2] - 合作方针坚持睦邻 安邻 富邻及亲诚惠容理念 共同弘扬亚洲和平 合作 开放 包容价值观 [2] - 战略目标包括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的共同家园 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开幕
大众日报· 2025-07-10 08:54
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开幕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汇聚多国政要及学者 包括马尔代夫副总统拉提夫 柬埔寨国务大臣陈乐提 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芮等 [1] - 知名学者安乐哲 王中江 史蒂夫·富勒等发表主旨演讲 [1] 论坛意义 - 论坛回应全球化时代文明互鉴新命题 探寻文明和合共生新路径 [2] - 通过文明多样性滋养多元现代化道路 以互鉴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挑战 [2] - 论坛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的具体实践 [1] 核心观点 - 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 人类社会现代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1] -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从发展 安全 文明维度寻求破解全球性难题 [1]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鉴 因互鉴而发展 [2] 参与方 - 中国中央及地方领导出席 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维 山东省委书记林武等 [1] - 多国驻华使节 国际组织代表及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外宾参与 [2]
朱锋:变乱交织的世界更需要文明对话
环球网· 2025-07-10 06:47
全球局势分析 - 2025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 但国际局势呈现80年来罕见的变乱交织特征 [1] - 俄乌冲突和中东以哈冲突持续发酵 以色列与伊朗军事冲突虽停火但和解前景不明 潜在第三场战争风险加剧全球动荡 [2] - 美国政府推进"大而美"税改法案 加速"特朗普2 0"政策转型 单边保护主义冲击国际经贸秩序 [3] 全球治理挑战 - 气候变化、疫情后续影响叠加 世界脆弱性达二战以来峰值 西方制度优越论面临空前质疑 [3] - 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治理体系遭遇挑战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实证领域重大质疑 [3] - 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推动的全球化进程面临"再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双重压力 [3][5] 中国全球文明倡议 - 倡议包含四大核心内容: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6][7] - 强调文明交流超越隔阂 互鉴超越冲突 包容超越优越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8] - 第78届联大通过决议设立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获80多国支持 [9] 倡议实施路径 - 通过机制化架构塑造国家间关系 深化人文交流消除隔阂 搭建多边对话平台 [7] - 维护联合国核心地位 加强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防止霸权冲突和阵营对立 [10] - 推动平等有序世界多极化 普惠包容经济全球化 创造和平繁荣发展前景 [10]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展览升级与文物扩充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闭馆改造9个多月后重新开放,展厅面积从6700平方米增至1.22万平方米[3] - 新增文物、档案1000余件(套),包括1936年伪满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报告和方大曾的《卢沟桥战记》等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3] - 通过向中国国家博物馆等50余家机构借展、组织调研团队征集、社会捐赠和国际交流等方式扩充展品[3] 技术应用与互动体验 - 运用OLED交互透明屏、CAVE五面屏和裸眼3D等技术增强互动性,如触屏展示傅常灯柜家书和电子大屏演示地道战结构[4] - AI修复抗日英雄彩色照片,观众可通过触摸屏幕献花互动[5] - 全程讲解时间从60分钟延长至90分钟,新增卢沟桥事变牺牲烈士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等首次展出的文物讲解内容[4] 展览主题与历史呈现 - 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贯通呈现14年抗战历史,突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3] - 东北抗联展区通过场景还原(白雪、白桦、青松)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抗战前线氛围[4] - 纪念馆前8级和14级台阶象征全民族抗战8年和14年抗战的漫长历程[6] 国际视角与教育意义 - 展出的日本友人小泽龙一捐赠的"九一八"事变写真集和东京审判旁听券等文物体现国际支持[7] - 学生通过互动相机装置与南京大屠杀保护者约翰·拉贝合影,增强对历史和国际援助的直观认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