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环球财经】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和谐注入动力——访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格罗布勒
新华社· 2025-07-18 21:59
全球文明倡议 - 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1] -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深入交流凝聚广泛共识,增进国际社会相互理解 [1] - 非洲国家对包括全球文明倡议在内的三大全球倡议感到振奋,期待与中国加强合作 [1]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中国积极分享自身发展经验和模式,为国际合作提供宝贵借鉴和新机遇 [1] - 非中双方将在教育、民间等领域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与可持续和平 [1] - 中国推进签证便利化措施,让更多国际友人有机会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 [2] 中国发展成就 - 中国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1]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
内蒙古贺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内蒙古日报· 2025-07-18 20:56
贺兰山生态保护成效 -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 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 是内蒙古西部最大天然次生林区[2] - 1999-2001年划定312万亩禁牧区 拉设115公里网围栏 2000年投入3720万元搬迁4300名牧民 退出牲畜23万头(只)[3] - 2016-2021年投入76亿元实施环境整治 2021-2023年投入578亿元开展矿山生态治理[3] - 森林面积从368万亩增至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林草覆盖度达80%[5] - 马鹿数量从2001年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 岩羊从16万只增至5万余只[5] - 2021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4] 生态保护措施 - 设立4个管理站和27个管护站 每月深山巡查≥3次 浅山巡护≥6次 实行24小时值班制[4] - 采用无人机搭载卫星地图和高清摄像头进行火险监测 实现连续75年无较大森林火灾[4] -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 林业有害生物和鼠害常态化监测[4] - 设立植物固定监测样地 强化科研监测 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3] 未来规划 - 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 强化防火措施落实[6]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公园创建[6] - 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开展科普宣传 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6]
《国宝美鉴》第十五集:厚德载物 从陶壶量醉到文明自觉
新华网财经· 2025-07-18 20:42
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 - 由新华网与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2] - 第十五集《厚德载物》聚焦中华酒文化,从贾湖陶壶到海昏侯青铜蒸馏器,展现酿酒技艺与酒德文化的演进 [2] 中华酒文化的历史演进 - 贾湖遗址出土的粗陶罐中发现九千年前的天然发酵酒痕迹,原料包括稻米、蜂蜜与山楂,酒精浓度仅几度 [4]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蒸馏器全长132厘米,现代复刻可产出22度酒液,东汉蒸馏器高86厘米,两者印证蒸馏技术早熟 [6] - 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殷商因酗酒亡国的教训,提出"饮惟祀,德将无醉"的酒德准则 [8][9] 中华酒德的文化内核 - 华夏民族在掌握烈酒提纯技术后选择限制使用,体现"宁淡勿烈"的文明自觉,区别于其他古文明将酒视为神赐恩典的普遍认知 [11] - 从陶器到青铜器的酒器演变,既承载酿造工艺迭代,也沉淀"厚德载物"的道德约束,形成技术演进与文明自律的双轨并行 [1][13]
绿染湖州二十年:“两山”理念如何重塑百姓日常
新浪财经· 2025-07-18 20:04
核心观点 -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20年来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生态绿、产业绿、生活绿、幸福绿"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3][12] - 通过"二十人"典型人物、"二十事"标志性事件、"二十例"创新模式系统展示生态治理成果,构建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闭环 [4][5][9] - 生态效益显著:绿地率40.6%全省第一,旅游总收入1512亿元,城乡收入倍差1.53优于全国水平 [3] - 制度创新领先:获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等7项国家级称号,形成标准化、金融改革等制度体系 [6] - 模式创新突出:生活垃圾分类全国四连冠,绿色矿山建成率100%,复绿1.9万亩,开发建设用地3.5万亩 [11] - 共富机制完善:创新"五大模式"使95%行政村年收入超80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797元 [12] - 开启治理新阶段:推出"生态身份证"数字化平台,实现个人减碳量量化与企业碳效金融挂钩 [13] 生态保护成效 - 绿地建设:全市绿地率40.6%居浙江省首位,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36座,复绿1.9万余亩 [3][11] - 生物多样性:引入10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增强生态修复成果展示与公众参与 [13] - 治水传承:宋松元家庭四代人跨越半世纪治水接力,推动伍浦村成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5] - 文化遗产保护:太湖溇港、桑基鱼塘系统等3项入选世界级遗产,构建多维保护体系 [6] 产业转型成果 - 旅游经济:旅游总收入达1512亿元,形成"村游富民"等模式带动全域发展 [3][12] - 绿色矿业: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建成率100%,复垦耕地2.8万亩 [11] - 循环经济:生活垃圾分类连续4年全国第一,综合利用率超90%,总量连续5年负增长 [11] - 数字治理:上线"生态身份证"系统,实现个人减碳行为量化与企业碳效金融挂钩 [13] 制度创新亮点 - 国家级示范:累计获得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等7项国家级称号 [6] - 标准建设:成为全国唯一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可复制推广的湖州标准 [6] - 金融改革: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将碳效等级与金融政策直接挂钩 [6][13] - 全民参与:开展"看见美丽中国"主题实践,通过媒体监督、双月会等机制激发社会行动 [8] 民生改善数据 - 收入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97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53显著优于全国 [3][12] - 集体经济:95%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通过"两入股三收益"模式保障农民权益 [12] - 环境质量: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准确率98%,矿坑改造形成心形水塘等生态景观 [11][14] - 公共服务:"生态身份证"可实现权益兑换与优惠,增强群众获得感 [13]
针对多项违法和不文明骑行行为,北京交警强化路面执法
新京报· 2025-07-18 17:49
为减少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规范通行秩序,北京公安交管部门在全市范围内聚焦十类不文明行为加大治 理与宣传引导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今天(7月18日)上午,在海淀区复兴路世纪坛路口就有 多名违法骑行的市民接受了处罚。 长安街西三环到东三环双向均属电动自行车禁行路段 7月18日上午,在复兴路世纪坛路口,海淀交通支队民警正在开展执勤执法工作。同时,交管部门还针 对电动自行车"五不一戴"、非机动车十类不文明行为开展宣传提示。 围绕161处重点路口开展执法处罚和宣传引导 记者了解到,北京交管部门将在执法整治方面,把日常执法工作和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持续开展交通 违法和不文明行为治理,围绕161处重点路口和非机动车出行量大的路口、路段开展执法处罚和宣传引 导。 交管部门对"骑车拍照、追逐竞驶、人行横道骑行、骑车载人、越线等待、不规范停车、人行便道骑 行"等违法行为严格纠正处罚,对"多人并排骑行、低速骑行、酒后骑行"等不文明行为加强宣传教育管 理。 同时,充分发动交通文明引导员、志愿者等各方资源力量,与交警、协管员共同维护路口交通秩序,引 导非机动车驾驶人停止线内等候、绿灯通行,"宣劝管罚"多措并举,持续改善路口通行秩序 ...
蓝佛安最新署名文章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13:16
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重大意义 -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推动地区间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重要路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举措 [3] - 健全该机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通过经济补偿平衡生态产品供给地与受益地利益,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4] - 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为重点推进机制建设,可打造生态共同体,实现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 [4][5] - 机制建设为全球跨界流域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我国作为国际大江大河发源地,通过制度性公共产品输出治理经验 [5]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成效 - 全国已有24个省份建立30个跨省流域补偿机制,江苏、福建等省实现省内重点流域全覆盖 [6] - 新安江、潮白河等流域水质多年稳定达Ⅱ类,黄山市形成以旅游、精致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 [7] -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等法规出台,补偿标准与方式持续完善,形成多层级共治格局 [6] 机制建设基本原则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穿工作全过程 [8] - 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满足群众优美生态需求 [9] - 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打破条块分割治理模式,推动跨区域协同 [9] - 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手段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0] 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 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印发《意见》,明确在长江、黄河干流建立统一补偿机制,2035年实现重点流域全覆盖 [11][12] - 中央财政对机制运行高效省份给予资金奖励,2027年目标为省内重点流域补偿机制基本全覆盖 [13] - 拓展补偿形式:缺水地区纳入水量考核,稳定地区增加水生态指标;推动财政补偿向市场化补偿转型 [14] - 强化基础研究:开展流域生态技术研究,完善监测体系,加强科研成果交流 [14]
马卫光赴临安调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共富工作
杭州日报· 2025-07-18 10:3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 - 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经过持续保护 区内物种多样 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1] - 强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强化智慧监测赋能 提升科研支撑能力 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守护生态 科研和美学价值 [1]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展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需深化美丽杭州建设 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2] 茶产业与文旅发展 - 杭州清凉峰茶文旅有限公司需依托生态优势和茶叶特色 深挖文化内涵 提升"天目生态茶"品牌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 [1] - 浙西天路需优化资源整合和线路设计 提升配套服务 培育特色品牌赛事活动 打造山地运动休闲目的地 转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1] 政协职能与生态文明建设 - 政协需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共富工作 发挥特色优势 深入调研建言 助力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之都 [2]
钟寰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中国环境报· 2025-07-18 10:11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的发 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引导公众深度参与美丽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鼓励各地定期开展美丽城市 建设成效评估与总结,引导公众通过平台或相关渠道,积极反馈美丽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意见及建议, 实时展示诉求意见的处理进度与结果,确保公众参与的畅通无阻,接受市民的检验与监督,增强公众参 与感与满意度。 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上来,统一到党中 央作出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为抓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 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发展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城市发展绿色转型任务艰巨,韧性和抗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概况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在郑州市开馆试运行 该遗址被誉为"仰韶文化的标尺" 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到夏商王朝建立的全过程 [1] - 博物馆汇集了来自庙底沟 双槐树 青台等30余处重要遗址的千余件文物 是国内首个全景式呈现仰韶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1] 遗址考古发现 - 遗址发现于1964年 面积约53万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厚达12.5米 包含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 [2] - 遗址持续时间长达3300年(距今6800-3500年) 是其他古代遗址所不及的 [2] - 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保存完好 被称为5000多年前最豪华的"三室一厅" 保留着完整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墙壁 [2] 建筑技术发展 - 遗址显示先民从半地穴式走向地面建筑 "木骨整塑"结构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基本形制 [3] - 房屋采用木骨架 草拌泥筑墙 细泥抹光 大火烧制 具有冬暖夏凉 防潮防湿功能 [2] 彩陶文化成就 - 彩陶数量众多 形态各异 色彩绚丽 图案丰富 标志史前彩陶文化达到新高峰 [4] - 镇馆之宝白衣彩陶盆高15.7厘米 口径45.7厘米 通体施白釉 图案显示先民已掌握对称和均分概念 [4] - 彩陶上发现的星象图案表明6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追星" 观象授时概念萌芽 [4] 文化价值与意义 - 遗址展示了从早期小型村落发展到具备环壕 城墙 功能分区的大型聚落 已具备早期城址特征 [3] - 博物馆为郑州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注入动能 成为溯源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窗口 [4]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央广网· 2025-07-18 09:00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 - 拉萨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采用无人机吊装和智能化控制系统 造林成效显著提升 [1] - 南北山绿化工程已完成造林107.93万亩 栽植苗木1.2亿余株 总体成活率85%以上 [1] - 工程吸纳农牧民就业900万人次 带动群众增收30亿余元 [1] 清洁能源发展 - 日喀则市萨迦县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场区采用"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系统"三位一体开发模式 [2] - 项目预计年平均发电量超过5.7亿千瓦时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6.42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45.01万吨 [2] - 西藏清洁能源已建在建装机达2706万千瓦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6.32% 位居全国前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