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
搜索文档
“国之重器”突破显著 中国方案惠及全球
中国青年报· 2025-10-13 15:30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取得进展,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 [1] - 构建气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 [2] - 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深入,"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综合观测体系建设 -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 [2][3] - "十四五"时期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包括全球首次实现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的风云四号B星,以及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 [3] - 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 [3] 预报预警与服务成效 -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3]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体系,可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4]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十四五"时期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4] 农业与民生气象服务 - 围绕粮食保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为例,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5] - 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生活气象服务指数增至70余种 [5] - 提供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预报以及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6]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 - 风云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37个 [6]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提升中国在全球气象治理中的影响力 [6]
特色农业“金钥匙” 打开乡村振兴“富民门”
新华网· 2025-10-13 10:51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西安市鄠邑区建成集仓储、分拣、包装、运输于一体的供应链中心,实现葡萄采收后快速预冷、分级、封装的无缝衔接 [1] - 西安市长安区智能日光温室大棚采用先进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蔬菜的肥料浓度、温度、根系湿度以及营养液液面高度等关键指标 [3] - 智能叶片传感器模拟树叶感应光照和湿度,可实现自动喷灌 [3] 农业产业模式创新 - 云南省洱源县逐步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替代传统单作,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4] - 云南省澄江市左所社区改造闲置棚种植竹荪,竹荪产业年净利润可超500万元,让众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4] - 河北省魏县实施“古梨树保护与产业提升”工程,通过古树复壮、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梨树种植面积达20万亩,发展集生产、加工、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5] 特色农产品与产业链延伸 - 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发展葫芦产业,在加工车间通过打磨、烙画、抛光等工序提升普通葫芦价值,并融合种植观光、文旅体验、直播销售等多种发展新途径 [6] - 山西省吉县立足区位优势提升苹果品质,形成了早、中、晚熟苹果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苹果种植面积达30万亩 [5]
新华视点|特色农业“金钥匙” 打开乡村振兴“富民门”
新华社· 2025-10-13 10:23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西安市鄠邑区建成集仓储、分拣、包装、运输于一体的供应链中心,实现葡萄采收后快速预冷、分级、封装的无缝衔接[2] - 西安市长安区智能日光温室大棚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蔬菜的肥料浓度、温度、根系湿度以及营养液液面高度等关键指标[4] - 智能叶片传感器模拟树叶感应光照和湿度,可实现自动喷灌[4] 生态与高价值农业模式 - 云南省洱源县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替代传统单作,实现生态经济双赢[6] - 云南省澄江市左所社区改造闲置棚种植竹荪,竹荪产业年净利润可超500万元[6] - 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镇发展葫芦深加工,通过打磨、烙画、抛光等工序大幅提升普通葫芦价值[16] 传统农业产业升级 - 河北省魏县实施“古梨树保护与产业提升”工程,通过古树复壮、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振兴产业[8] - 魏县梨树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从单一种植发展为集生产、加工、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10] - 山西省吉县立足区位优势,形成早、中、晚熟苹果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苹果种植面积达30万亩[12][14] 产业融合发展 - 天津市太平葫芦产业园融合种植观光、文旅体验、直播销售等多种发展新途径[18] - 魏县“魏县鸭梨”品牌价值逐年提升,核心种植区现存百年以上古梨树万余棵[8][10] - 太平镇葫芦产业从单一种植到深加工,从本村发展到带动周边不断壮大[16][18]
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在郑州启幕 数智赋能粮农合作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
河南日报· 2025-10-13 07:36
展览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近3万平方米的规模全面呈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成果与亮点。展览现场布局 合理、内容多元,设置了国际展区、河南省情综合馆、河南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特色展馆,以及农机 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智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等专业展区,集中展示国内外粮农领域的新产品、新 技术和新模式,带来一场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到的农业盛会。 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将携优质农产品、农业机械和粮油加工成果集中亮相,国内各省份也将带来各具 特色的农产品与农业新成果。河南展区将重点展示"中原粮仓"的实力与优势,全面呈现粮食生产、农产品加 工、现代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成就。智慧农业、智能农机、绿色农业、食品加工、电商消费、乡村振兴等板 块交相辉映,大会不仅是一场汇聚农业科技与产业成果的高端盛会,更是一场全民共享、互动融通的精彩体 验。 黄河奔腾,沃野生金。中原大地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当今更以"中原粮仓"的战略担当,肩负着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河南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0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 和良种繁育能力稳居全国首位,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3000万吨以上,凝聚成端稳"中国 ...
给农业装上“AI大脑”
经济日报· 2025-10-13 05:44
行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 在2025年首届智慧农业创新大赛上展示了多项成果,包括对靶施药除草机器人、温室搬运机器人、巡田无人机等 [1] -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的应用 [1] -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推动育种技术向分子设计育种跃迁,新品种在抗病性、耐盐碱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提升显著 [1] -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能第一时间全面获取虫情、作物长势,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精准管理与决策 [1] 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 农业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滞后,规模化、产业化仍有距离,一些关键技术仍需突破 [1] - 农业数据采集难、整合共享不足、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1] - 各子系统数据填充和模型训练不足,制约人工智能模型的高效演进 [1] 产业链智能化发展路径 - AI对农业的赋能需在育种、种植、养殖、渔业等领域横向铺开,并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纵向拓展 [2] - 借助AI技术可承担喷药、施肥、播种、运输、监测灾情等工作,并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分选 [2] - 着力推进产学研联动与人工智能技术联合攻关,突破新型材料、高端农机等硬件装备瓶颈 [2] - 需提升智能感知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全链条软硬件系统融合实现农业高端智能装备自主可控 [2] 数据要素与政策支持 - AI农业大模型的深化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农业数据,其质量和规模决定着算法的可靠性 [3] - 需克服农业数据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 [3] - 相关部门可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构建农业数据共享平台等举措,减少农业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障碍 [3] - 需调整优化产业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为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3] - 需创新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
刘宁王凯会见参加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的重要外宾
河南日报· 2025-10-12 18:50
缅甸农业、畜牧和灌溉部副部长波波觉,柬埔寨农林渔业部副国务秘书洪纳里,柬埔寨暹粒省副省长英 ·金良,省领导张巍、安伟、张敏、陈星、张建慧、李酌、孙运锋参加会见。(记者 刘婵 张笑闻) 责任编辑: 王靖 刘宁、王凯代表河南省委、省政府向各位外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刘宁说,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粮食生产核心区。当前,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 精神,加快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 化,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目标不断迈进。河南与东 盟在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上各有优势、互补性较强,近年来合作交流日益密切,成果更加丰硕。希 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同东盟各国深化农业产业、农业贸易、农业科技等方面合作,强化互联互通,促 进人文交流,加强文明互鉴,共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共同绘就粮农合作新蓝图,为构建更为紧密 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活力。 史忠俊、颇钦·蓬拉军、穆扎基尔·马纳夫、图蒂亚蒂和杜德利·托马斯先后发言。他们表示,河南农业资 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产业体系完备,在保障粮食 ...
科尔沁区:智慧农业“会说话”玉米高产有保障
经济观察报· 2025-10-12 11:05
核心观点 - 农业科技通过智能水肥控制系统和物联网技术显著提升了玉米种植的效率、产量和可持续性 [1][2] 技术应用与改造 - 农场全面推行水肥智能控制系统 借助智能装备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灌溉按需供给和养分精准送达 [1] - 改造后出水阀从324个精简至31个电磁阀 机井从18个减少至8个 地下与地面管道铺设量大幅缩减 [2] - 采用全自动化灌溉系统并与数字农业平台联动 [2] 效率与资源节约成果 - 单次灌溉用水降至13立方米/亩 较传统滴灌节水40% [2] - 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和液体肥 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 实现减肥增效 [2] - 自动化系统使人工成本降低70%以上 仅需3名农艺师即可完成日常巡田与田间管理 [2] 产量提升成效 - 玉米种植密度从4000株/亩提升至6700株/亩 增幅超50% [2] - 通过水肥精准调控 玉米单产提升100公斤以上 [2] - 农场玉米亩产达1050公斤 在科技加持下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2] 未来发展计划 - 以示范基地为标杆 拓展保水剂试验区、品种筛选试验区、水肥模型试验区等领域 [2] - 持续探索提升作物产量、品质与效益的新路径 深入推进节水控肥 [2]
软银、高瓴押注,广州明星独角兽要IPO了
投中网· 2025-10-12 10:56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四十条资本 ,作者鲁智高 东四十条资本 . 聚焦股权投资行业人物、事件、数据、研究、政策解读,提供专业视角和深度洞见 | 创投圈有趣的灵魂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一年入账超10亿元。 作者丨 鲁智高 来源丨 东四十条资本 一家广州的明星独角兽,正在"飞"向港股。 在彭斌的带领下,极飞科技通过卖农业无人机等产品,不仅将农户从灌溉、播撒肥料、喷洒农药及田间巡视等繁杂的农作物管 理中解放出来,还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于近日正式来到港交所门前。 一路走来,极飞科技获得成为资本、高瓴创投、软银愿景基金、创新工场、越秀产业基金、百度资本、广州新兴基金、明泰资 本、联通凯兴投资、穗开投资等支持,估值也达到73亿元。 广州,"飞"出一家明星独角兽 最终,这家公司通过引入空中播种及施肥功能,将植保无人机转型为多功能农业无人飞机,同时还推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 仪、智能农场物联网产品及农场管理系统,成功从一家农业无人机企业进化为农业科技企业。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极飞科技一步步成长为广州的明星独角兽,同时还顺利来到港交所门前。 卖农业机器人,一年入账超10亿元 时至今日,极飞科技拥有了众多农业 ...
破解智慧农业落地资金难题银行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 2025-10-11 21:57
文章核心观点 - 银行需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来支持智慧农业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提供关键资金支持 [1] - 银行应构建覆盖装备购置、场景搭建、运营优化全链条的信贷产品矩阵,以突破传统信贷局限 [2] - 利用智慧农业的数字化属性,银行可实现无感授信、精准风控的服务模式升级,并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农业生产流程 [3] - 银行应发挥资金枢纽作用,协同多方构建产业生态,为智慧农业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 - 银行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场景需求为导向、以生态构建为目标,将金融资源精准引入智慧农业领域 [4] 智慧农业发展的资金挑战 - 智慧农业技术落地卡在从实验室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 [1] - 高校科研团队推进原型机迭代需要持续研发投入 [1] - 企业开展装备量产会在生产线搭建、原材料采购等环节面临大额资金需求 [1] - 资金能否及时到位已成为不少技术落地的关键要素 [1] 银行的信贷服务创新 - 搭建"赛事对接+专项授信"联动机制,将智慧农业创新大赛的优质项目纳入重点支持清单 [1] - 在项目评估环节综合考量知识产权价值与技术商业化前景,针对性开发纯信用贷款产品 [1] - 设计"低利率+长周期"专项信贷方案,资金覆盖从技术攻关、样品测试到量产的全流程 [1] - 联动政府部门整合财政贴息资源,通过"银行让利+政策补贴"组合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1] - 推出"农机贷"专项产品,采用"设备抵押+预期收益质押"的组合授信方式 [2] - 针对规模化智慧农场建设,设计千万元级额度的信贷产品,支持智能温室、物联网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升级 [2] - 在运营维护阶段,开发线上化、随借随还的流动资金产品,满足智能装备日常维护、数据服务采购等高频资金需求 [2] 银行的风控与服务模式升级 - 银行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无感授信、精准风控"的服务模式升级 [3] - 主动接入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整合装备应用数据、农业生产数据 [3] - 构建以"设备使用率、产出效率、还款能力"为核心的动态风控模型 [3] - 依托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实现贷款申请、审批、放款全流程线上化操作 [3] - 在贷后管理环节,借助物联网实时数据监测经营主体的生产状况,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灵活调整信贷额度 [3] 产业生态协同构建 - 智慧农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银行、企业、科研机构、农户等多方协同参与 [3] - 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资金枢纽作用,承担起产业生态"黏合剂"的角色 [3] - 牵头搭建"银、政、科、企"对接平台 [3] - 联合保险公司开发针对智能装备的财产险、针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险,形成"低息贷款+风险保障"的组合服务模式 [3]
农行山西分行科技金融为农业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1 21:45
■本报记者 王磊 近年来,农行山西分行聚焦"三农"发展痛点,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用科技金融激活地方农 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农户融资难、抵押物少的难题,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 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让种植户告别"半夜巡棚" (编辑 屈珂薇) 为"活资产"打通融资堵点 农行山西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农村资产抵押难、农户融资渠道窄的痛点,农行山西分行将"大棚 宝"的核心优势聚焦于"生物资产数字化认定",让原本难以估值的温室大棚和作物变成了可评估、可融 资的"活资产"。 通过"大棚宝",农行山西分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体系:将种植户的个人信息与大棚物理信息 精准绑定,并接入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作物生长数据。依托后台数学模型,系统能根据大棚面积、 品种特性精准测算一茬作物的产量,结合去年同期市场价格预估产值,同时根据定植时间推算采摘周 期,明确作物变现的关键节点。 "我们不仅关注大棚的硬件价值,更通过数据评估其'产出价值'。"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析作物 采摘曲线与市场价格波动,银行能科学判断农户的偿贷能力和最佳还款时间,将"无形的种植收益"转化 为"有形的信贷依据"。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