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搜索文档
开源量化评论(109):深度学习赋能技术分析
开源证券· 2025-06-25 21:22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LSTMtech** - **模型构建思路**:直接使用LSTM模型对股价数据(开、高、低、收、成交量)及技术指标进行因子挖掘[1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输入层为原始量价数据及talib生成的技术指标,采用6年训练集+2年验证集的滚动训练方式,每年更新模型参数[15] - **模型评价**:多头分组效果不够单调,但整体选股能力稳定[15] 2. **模型名称:LSTMdeap_tech** - **模型构建思路**:先通过遗传算法挖掘有效技术因子,再与原始数据共同输入LSTM模型[24][26]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使用遗传算法在2010-2016年数据中挖掘有效因子(框架见图4)[20][22] 2. 将遗传算法因子与原始技术指标合并作为LSTM输入[26] 3. 保持相同的滚动训练机制(6年训练+2年验证)[26] - **模型评价**:绩效显著优于纯LSTM模型,且能覆盖原始LSTM因子的alpha信息[26] 3. **模型名称:LSTMgraph** - **模型构建思路**:将技术指标转化为人为定义的状态变量后输入LSTM[33][4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对K线形态(实体/影线)和技术指标(如均线相对位置)进行状态编码[33] 2. 合成1-20日K线状态变量作为输入[41] 3. 采用相同LSTM框架训练[41] - **模型评价**:解决了CNN图形识别耗时耗资源的问题,同时保留形态特征[32][41] 4. **复合模型名称:LSTMdeap_tech_graph** - **模型构建思路**:等权合成LSTMdeap_tech与LSTMgraph因子[47][4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验证两因子相关性(51.48%)及残差选股效果(见图16)[47][49] 2. 直接等权加权合成[49] - **模型评价**:多维度技术信号互补,绩效进一步提升[49] 5. **复合模型名称:LSTMdeap_tech_graph_pro** - **模型构建思路**:将LSTMdeap_tech_graph与交易行为因子LSTMpro等权合成[5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基于38.61%的低相关性直接合成[54] - **模型评价**:多头超额收益显著提升,收益波动比优化[54]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Tech_similarity** - **构建思路**:基于技术指标状态匹配历史相似形态[35] - **具体构建过程**: 1. 按月回看5个交易日,匹配股价/MACD/涨跌停/成交量状态[35] 2. 计算匹配日后续20天超额收益均值[35] $$因子值=\frac{1}{5}\sum_{i=1}^{5} (匹配日_i未来20天超额收益)$$ 2. **因子名称:K_similarity** - **构建思路**:基于K线形态匹配历史相似模式[39] - **具体构建过程**: 1. 对日/周/月K线及成交量状态编码[39] 2. 采用与Tech_similarity相同的计算逻辑[39] 3. **复合因子名称:Tech_K_similarity** - **构建思路**:等权合成Tech_similarity与K_similarity[40] - **具体构建过程**:验证两因子25.49%相关性后直接合成[40] --- 模型的回测效果 | 模型名称 | RankIC(2019-) | RankICIR | 多空年化收益 | 多头超额年化 | |------------------------|---------------|----------|--------------|--------------| | LSTMtech | 7.42% | 4.25 | 24.02% | - | [15] | LSTMdeap_tech | 9.27% | 4.54 | 32.44% | - | [26] | LSTMgraph | 9.01% | 4.70 | 32.25% | - | [41][44] | LSTMdeap_tech_graph | 10.89% | 4.99 | 37.28% | 9.40% | [49] | LSTMdeap_tech_graph_pro | 11.93% | - | 39.85% | 11.34% | [54] --- 因子的回测效果 | 因子名称 | RankIC(2013-) | RankICIR | 多空年化收益 | |-------------------|---------------|----------|--------------| | Tech_similarity | 4.97% | 3.05 | 20.22% | [35][37] | K_similarity | 5.10% | 3.09 | 19.25% | [39][42] | Tech_K_similarity | 5.89% | 3.25 | 25.97% | [40][43]
NVIDIA Tensor Core 的演变:从 Volta 到 Blackwell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24 09:24
Tensor Core架构演进 - Tensor Core是推动GPU计算能力远超摩尔定律的核心技术,已成为现代AI和机器学习的基石[1] - 从Volta到Blackwell共经历五代架构演进:Volta(第一代)、Turing(第二代)、Ampere(第三代)、Hopper(第四代)、Blackwell(第五代)[11] - 每代架构在MMA(矩阵乘加)指令执行方式、数据精度支持、内存层次结构等方面均有重大创新[11][18][30][39][46] 性能工程原理 - 阿姆达尔定律量化了并行计算的最大加速比,性能提升受限于串行部分执行时间[5] - 强扩展通过增加计算资源解决固定规模问题,弱扩展通过增加资源解决更大规模问题[6] - 数据移动成本远高于计算成本,现代DRAM速度比晶体管开关速度慢两个数量级,形成"内存墙"[10] 编程模型演变 - PTX编程模型采用线程网格-CTA-Warp的三级线程层次结构,对应寄存器-共享内存-全局内存的内存层次[13][14] - SIMT执行模式以Warp(32线程)为单位发出指令,与SIMD不同在于指定单线程行为而非向量宽度[15] - SASS是PTX底层指令集,但文档不完善因NVIDIA对竞争对手保密[17] 各代Tensor Core特性 Volta(第一代) - 引入HMMA指令执行8x8x4矩阵乘法,需8线程四对协作完成[22][25] - 支持FP16输入/FP32累积,符合混合精度训练需求[26] - 每个SM含8个Tensor Core,每周期1024 FLOP[22] Turing(第二代) - 增加INT8/INT4精度支持,引入Warp级同步MMA[27] - 首次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游戏图形(DLSS技术)[27] Ampere(第三代) - 引入异步数据复制,直接从全局内存到共享内存,缓解寄存器压力[29] - Warp级同步MMA指令,完整32线程参与运算,每SM每周期2048 FLOP(Volta两倍)[30] - 支持BF16格式,提供FP32级别动态范围且无需损失缩放[32] Hopper(第四代) - 新增线程块集群概念,CTA可跨SM协作访问分布式共享内存[33] - 引入张量内存加速器(TMA),批量异步复制全局内存到共享内存[35] - Warpgroup级异步MMA(wgmma),4个Warp(128线程)协作执行更大规模矩阵运算[39] - 支持8位浮点(E4M3/E5M2)和22位定点累加[41] Blackwell(第五代) - 新增Tensor Memory(TMEM)专用存储,256KB容量/SM,更靠近计算单元[43] - 第五代MMA指令完全脱离寄存器,操作数驻留共享内存/TMEM[46] - 支持CTA对级MMA(MMA.2SM),两个SM协作执行[45][49] - 引入MXFP8/6/4和NVFP4等微缩放浮点格式[51][52] 架构演进趋势 - Tensor Core规模扩展速度远超数量增加,MMA形状从Volta的8x8x4扩大到Blackwell的256x256x16[59][60] - 共享内存容量持续增加(Volta 96KB→Blackwell 228KB/SM),寄存器文件保持256KB[64][65] - 操作数存储位置从寄存器逐步转向共享内存/TMEM,提升数据局部性[67] - MMA指令从同步逐步转向异步执行,提高流水线效率[69][71] - 数据类型持续向低精度发展,从FP16到4位格式,同时缩减高精度支持[73][74] 结构化稀疏性 - Ampere引入2:4稀疏模式(每4元素含2零),理论可双倍提升吞吐量[54] - Blackwell为NVFP4引入4:8成对稀疏模式,要求更严格[57] - 实际应用中因剪枝难度和优化不足,稀疏性优势未充分体现[55]
不止是爬山神器,更是四肢增强“外挂”
红杉汇· 2025-06-22 13:03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发展 - 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机械结构与人体关节耦合,增强或替代人体运动能力,应用场景包括户外运动、工业、医疗、应急救援等[2] - 技术起源可追溯至18世纪,但早期装置笨重且功能有限,1967年通用电气研发的"Hardiman"原型机实现技术突破,具备30多个动力关节但自重达680公斤[4][5] - 21世纪后材料科学进步推动轻量化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使产品重量降至1.8公斤,同时AI算法可实现30%体能节省[5] 核心技术突破 - 材料创新:碳纤维、钛合金等轻质高强度材料广泛应用,柔性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提升穿戴舒适性,汉威科技柔性传感器可映射肌肉应变并耐受百万次弯曲[5][6] - 电子技术:微处理器实现毫秒级响应,Cyberdyne公司HAL系统通过检测肌肉电信号预判运动意图[8]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使设备可自适应使用者习惯,视鹏科技登山外骨骼能动态调整助力策略,深度学习技术增强复杂地形适应性[10] 应用场景拓展 - 工业领域:福特工厂使用外骨骼后装配效率提升23%,工人肌肉劳损率下降41%,京东/顺丰物流作业时间延长50%[12] - 医疗康复:ReWalk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博灵脑机研发的上肢康复外骨骼通过脑机接口捕捉微弱肌肉信号[13] - 社会服务:巴黎残奥会火炬传递采用外骨骼,傲鲨智能产品在上海社区试点,辅助护工搬运老人并具备跌倒报警功能[15] 市场前景与挑战 - 政策推动:专项补贴目标2025年普及率达25%,多省市将外骨骼纳入医保,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2030年达千亿级[15] - 现存瓶颈:成本高昂(高精度传感器+轻质材料)、结构笨重影响自然步态、续航不足(如BLEEX仅维持120分钟作业)[17] - 未来方向:智能化算法升级、千元级消费产品开发、固态电池提升续航、产业链标准化[18][21]
【广发金工】基于AGRU因子聚合的ETF轮动策略
广发金融工程研究· 2025-06-19 13:03
ETF市场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6月15日,股票型ETF(含场外联接基金)规模达3.81万亿元,数量2031只,超越主动管理类基金的2.84万亿元规模[1][4] - 近一年ETF份额从2.18万亿份增至2.94万亿份,同期主动管理权益基金份额从2.84万亿份降至2.55万亿份[4][5] - 当前场内ETF跟踪351个指数,分为宽基(45个)、行业主题(247个)和策略风格(59个)三类,行业主题指数覆盖从一级到四级细分领域[6][9] 指数收益差异特征 - 2025年5月各类型指数收益率差异显著:宽基类最大相差7.60%(1.28%-4.11%),行业主题类相差15.20%(-7.11%-8.09%),策略风格类相差10.02%(-3.46%-6.56%)[10] - 宽基指数收益中位数1.68%,行业主题1.24%,策略风格2.91%,显示风格轮动机会显著[10] 深度学习因子构建 - 采用AGRU模型(GRU+注意力机制)训练日频量价数据,全A股票池因子IC均值13.31%,多头年化超额15.95%,最大回撤-5.15%[16][20] - 调整损失函数权重后,沪深300成分股因子多头年化超额从15.96%提升至17.24%,中证1000成分股从19.69%提升至20.35%[19][20] - 因子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股票池均表现优异,年化超额分别达21.97%、11.46%、15.36%[20][26] ETF轮动策略表现 - 月度调仓时指数因子IC均值7.80%,年化超额4.92%;周频调仓后IC降至4.84%但年化超额提升至8.59%[2][33][34] - 采用MMR算法降低标的相关性后,策略年化超额从7.94%提升至8.43%,信息比率从0.94升至0.99,超额最大回撤从-10.78%缩至-9.87%[40][50] - 限定持仓5只ETF时年化超额12.34%(最大回撤-12.17%),10只时为8.75%(回撤-8.83%),15只时为8.13%(回撤-8.66%)[3][59] 策略优化方向 - 剔除规模1亿元以下ETF后,策略年化超额进一步提升至8.95%,信息比率达1.02[57] - 周频调仓组合近期偏好红利、金融板块,2025年至今已获8.74%超额收益[61][63] - 行业主题类指数因子表现更优,周频调仓时年化超额达9.57%(全样本8.59%)[34]
【广发金工】强化学习与价格择时
广发金融工程研究· 2025-06-18 09:33
强化学习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 - 强化学习通过试错机制最大化累计奖励,适合构建择时策略,而常规深度学习主要用于固定窗口期的股价预测或因子挖掘[1][6][7] - Double Deep Q-Network(DDQN)模型结合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用于A股指数和个股的择时应用[2][8] - 择时策略采用10分钟频量价数据,模型每10分钟输出买入/卖出信号,遵循t+1交易规则[2][75] 强化学习基本概念 - 强化学习包含状态、动作、状态转移、策略、奖励、轨迹和回报等基本要素[9][12][13][22][27][28] - 状态价值衡量策略在特定状态下的预期长期回报,动作价值衡量特定状态下采取动作的回报期望值[41][43] - 贝尔曼方程和贝尔曼最优方程从理论上定义了最优状态价值和最优策略的关系[46][48] 时序差分法与Q-Learning - 时序差分法结合动态规划和蒙特卡罗方法,实现单步更新和在线学习[49][50] - SARSA是on-policy方法,基于当前策略实际动作更新Q值,而Q-Learning是off-policy方法,基于最大Q值更新[52][54] - DQN利用神经网络近似动作价值函数,解决大规模问题,DDQN通过分离动作选择和评估缓解高估问题[59][62] 基于强化学习的价格择时策略 - 策略定义包括限价订单、订单簿、OHLCV、技术指标、持仓和净值等概念[63][64] - 状态由单步特征、上下文特征和持仓状态组成,动作包括买入、卖出等决策,奖励为净值差[65][66] - 实证分析显示,在2023-2025年样本外测试中,策略在沪深300ETF、中证500ETF、中证1000ETF和个股上分别跑赢基准10.9%、35.5%、64.9%和37.8%[3][75][77][80][83] 总结与展望 - 强化学习在量化投资领域展现出构建择时策略的潜力,但仍面临稳定性不足等挑战[85][86] - 未来研究将探索更多强化学习算法以构建性能更优越的策略[86]
初赛报名截止倒计时!75万奖池+心动Offer,启元实验室重磅赛事等你来战!
机器之心· 2025-06-16 13:16
编辑:吴昕 大赛报名于 2025年6月25日截止,感兴趣的团队尽快报名参赛。 百舸争流,「启智杯」 初赛火热进行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化浪潮正深刻改变千行百业, 中国也迎来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期。 为推动智能算法从理论创新走向实际落地, 5 月 20 日,启元实验室正式启动「启智杯」算法大赛。 本届大赛围绕「卫星遥感图像鲁棒实例分割」「面向嵌入式平台的无人机对地目标检测」以及「面向多 模态大模型的对抗」三大命题,聚焦鲁棒感知、轻量化部署与对抗防御三大关键技术,旨在引导技术创 新精准对接真实场景,加快算法能力的转化落地与规模化应用。 赛事一经发布,便迅速点燃全国 技术圈 热情,目前已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 500 余支 队伍报名。其中不乏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南大、武大、华科、中科大、哈工大、国防科大、西 交、成电等顶尖高校队伍,以及中科院自动化所、 中科院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团队,为赛 事注入强劲科研力量。 目前,赛事正处于初赛的关键节点。三大赛道的选手们正围绕核心任务展开高强度的建模与调优,争分 夺秒攻克技术难点,不断迭代优化模型方案,部分赛题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三大 ...
数字化转型赋能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6-13 08:10
教育数字化新生态构建 -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构建立德树人新生态"和"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列为核心任务,强调教育的政治使命与战略价值 [1] - 智能时代需系统性解析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战略定位及实施路径 [1] - 评价体系需从单一考核转向全息画像,通过AI、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全学科知识图谱与价值图谱的深度嵌合 [1] 智能技术赋能思政教育 - 数字化思政课堂需通过具身交互和精准触达弥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知识鸿沟 [2] - 建议构建思政虚拟课堂,集成"知识云链"技术(如AI、知识图谱)形成"国标教材+数字资源库+协同教研网"的创新机制 [2] - 教学范式需升级为启智导学、多维对话、深度探究的立体化模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引导力 [2] 师生互动模式转型 - 课程思政需向全域智联演进,融通现实育人主体与数字教师群体,建立人机协同联盟 [3] - 教学过程需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智能算法和数字画像技术实现目标校准与效能监测的动态流变 [3] - 需打通数据孤岛,联动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等维度构建全要素共振的育人生态系统 [3] 高等教育思政体系革新 - 思政课程革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实现铸魂育人的关键环节 [3] - 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系,通过价值引导与情感共鸣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文明认同的新时代青年 [3]
奥普特:AI为工业视觉插上梦的翅膀,场景积累构筑龙头先发优势-20250612
长江证券· 2025-06-12 08: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机器视觉成长期长、天花板高,2023 年全球机器视觉器件市场规模达 925 亿元,中国市场是主要驱动力,2024 年规模为 181 亿元,2020 - 2024 年 CAGR 为 17.84% [2][4] - 下游修复和产品线延伸助力奥普特业绩增长,AI 加速视觉应用落地,公司凭借光源卡位龙头厂商有望受益 [2] - 公司从工业视觉向消费级视觉拓展,收购进入运动部件市场,未来有望形成“视觉 + 传感 + 运动控制”综合能力,提供完整系统解决方案 [2][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工业场景替人逐步推进 - 机器视觉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脑”,系统包含成像、图像分析处理、智能决策执行单元,基础功能有定位、识别、测量与检测,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2023 年定位、识别、检测和测量功能分别占比 31.4%、29.7%、25.6%和 13.3% [14][16][19] - 机器视觉具有长坡厚雪属性,2023 年全球市场规模 925 亿元,中国市场是主要驱动力,2024 年规模 181 亿元,2020 - 2024 年 CAGR 为 17.84%,预计 2025 年达 208 亿元,同比增长 14.6%,美国成熟市场也在扩张 [4][21] - 中国机器视觉主要应用于制造业,2023 年消费电子占比最大,为 22%,其次是汽车、半导体、医药、锂电池等 [30] 突破算法局限,AI 助力机器视觉实现场景延伸 - 机器视觉在工业场景存在局限性,如复杂纹理与材质缺陷检测、动态或柔性物体精准定位、多特征融合与综合质量评估、小批量定制化产品快速适配等方面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34] - 图像分割比目标检测更精细但效率慢,分割模型发展有望提升图像分割效率、降低成本,SAM 模型是图像分割领域“基础模型”,具有强大零样本和少样本学习等优势,已广泛应用,有望助力视觉检测高效、高精、低成本 [5][36][43] - 深度学习将传统视觉难题“简单化”,结合机器视觉与人类视觉优势,完成复杂环境检测,降低成本,奥普特 AI 产品与解决方案在多领域应用,有多个成功案例 [46][51][55] 苹果引领,机器视觉替人空间广阔 - 苹果推动工厂自动化部署,要求代工厂未来几年将 iPhone 组装线人力减少 50%,机器视觉提升生产效率、良品率,降低人工成本,与制造业“降本增效”主题契合,工业 AI 技术迭代赋能产品升级,催生更多应用场景 [56] - 劳动密集行业机器替人空间广阔,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煤炭开采等行业生产员工工资规模超千亿 [57] 场景积累,奥普特在工业机器视觉的竞争优势有望放大 - 奥普特深耕光源业务 16 年,有 3 万余种非标光源定制方案,凭借光源优势在大客户份额稳固,较早切入 3C 电子赛道并深度绑定苹果,产品从 3C 组装端向非组装端渗透,2024 年 3C 电子营收 5.85 亿 [60][64][69] - 机器视觉产业链中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公司毛利率高,奥普特各产品中光源和视觉控制系统毛利率最高,盈利能力反映技术水平领先 [73][75] - 奥普特实现机器视觉全产品线布局,可对标基恩士,具备生产多种软硬件产品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形成以解决方案带动产品销售的商业模式,销售占比不断增长 [79][89][91] 工业视觉向消费级视觉拓展,技术同源易迁移 - 3D 视觉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2024 年市场规模约 28.15 亿,预计 2025 年/2028 年分别达 32.45/70.35 亿元,产业链完善和应用增长推动其空间扩容,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6][96] - 视觉助力机器人实现感知与测量功能,视觉指令能传达更精确时空信息,不同 3D 视觉技术适用场景不同,人形机器人主要采用多目 3D 视觉传感器和 ToF 方案 [102][105][111] 公司产品线拓展完善,布局消费级机器人 3D 视觉 - 奥普特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对人形机器人等新型终端视觉模组和解决方案布局,深化 3D 核心技术研发,构建立体检测产品矩阵,形成国产 3D 视觉领域技术高地 [113] - 公司规划了小型化散斑结构光系列和 TOF 相机系统,适用于人形机器人和导航避障类应用,2025 年初收购东莞市泰莱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控股权,进入运动部件市场,未来有望形成“视觉 + 传感 + 运动控制”综合能力 [7][114]
奥普特(688686):AI为工业视觉插上梦的翅膀,场景积累构筑龙头先发优势
长江证券· 2025-06-11 21:1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1][1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机器视觉成长期长、天花板高,2023 年全球机器视觉器件市场规模达 925 亿元,中国市场是主要驱动力,2024 年规模为 181 亿元,2020 - 2024 年 CAGR 为 17.84%,预计 2025 年达 208 亿元,同比增长 14.6% [3][8] - AI 助力机器视觉突破算法局限,SAM 模型等推动视觉检测高效、高精、低成本,深度学习使传统视觉难题“简单化”,奥普特有望凭借优势具备先发优势 [9] - 工业视觉向消费级视觉拓展,3D 视觉空间扩容,2024 年市场规模约 28.15 亿,预计 2025 年/2028 年分别达 32.45/70.35 亿元,奥普特布局消费级机器人 3D 视觉,收购进入运动部件市场,有望形成综合能力 [10][11] 各部分总结 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工业场景替人逐步推进 - 机器视觉本质是为机器植入“眼睛”和“大脑”,系统包含成像、图像分析与处理、智能决策与执行单元,基础功能有定位、识别、测量与检测 [20][22] - 2023 年全球机器视觉器件市场规模达 925 亿元,中国市场规模 2024 年为 181 亿元,2020 - 2024 年 CAGR 为 17.84%,预计 2025 年达 208 亿元,同比增长 14.6%,美国成熟市场仍在扩张 [8][27] - 中国机器视觉主要应用于制造业,2023 年消费电子占比 22% 为第一大行业 [36] 突破算法局限,AI 助力机器视觉实现场景延伸 - 机器视觉存在复杂纹理与材质缺陷检测、动态或柔性物体精准定位、多特征融合与综合质量评估、小批量定制化产品快速适配等局限 [40] - 图像分割比目标检测精细但效率慢,分割模型发展有望提升效率、降低成本,SAM 模型带动分割领域突破,深度学习使传统视觉难题“简单化” [9][42] - AI 算法加成与制造业结合,基于 AI 的 AOI 系统等提高检测准确度和速度,奥普特 AI 产品在多领域应用效果好 [58][60] 苹果引领,机器视觉替人空间广阔 - 苹果推动工厂自动化部署,要求代工厂减少 iPhone 组装线人力,机器视觉替人空间广阔,典型行业机器替人空间大 [63][64] 场景积累,奥普特在工业机器视觉的竞争优势有望放大 - 奥普特深耕光源业务 16 年,有 3 万余种非标光源定制方案,较早切入 3C 电子赛道并深度绑定苹果,产品向非组装端渗透 [67][72] - 机器视觉产业链中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公司毛利率高,奥普特各单项产品中视觉控制系统和光源毛利率高 [81][83] - 奥普特实现机器视觉成套系统全产品线布局,有自主视觉软件能力,形成以解决方案带动产品销售的商业模式 [87][95] 工业视觉向消费级视觉拓展,技术同源易迁移 - 2024 年中国 3D 视觉市场规模约 28.15 亿,预计 2025 年/2028 年分别达 32.45/70.35 亿元,产业链完善和应用增长推动其空间扩容 [10][101] - 人形机器人等需要 3D 视觉感知技术,视觉系统需解决适应性难题,不同 3D 视觉技术方案适用场景不同 [105][112] - 奥普特布局消费级机器人 3D 视觉,规划小型化相机系统,收购进入运动部件市场,有望形成综合能力 [115][116]
深度学习因子月报:Meta因子5月实现超额收益3.9%-20250611
民生证券· 2025-06-11 21:02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DL_EM_Dynamic 因子 - 因子名称:DL_EM_Dynamic - 构建思路:采用矩阵分解算法从基金选股网络中提取股票内在属性,结合LSTM生成的动态因子表示[19] - 具体构建过程: 1. 基于基金持仓数据构建基金-股票网络矩阵 2. 使用矩阵分解提取基金和股票的内在属性矩阵 3. 将静态属性与LSTM生成的动态因子表示拼接 4. 输入MLP网络生成最终因子预测[19] - 因子评价:能够捕捉市场动态变化,增强模型表现[19] 2. Meta_RiskControl 因子 - 因子名称:Meta_RiskControl - 构建思路:在深度学习模型中加入风格因子暴露控制,结合元增量学习框架[25] - 具体构建过程: 1. 模型输出乘以股票因子暴露作为最终输出 2. 损失函数中加入风格偏离惩罚项 3. 使用ALSTM模型作为底层模型 4. 外层采用元增量学习框架进行定期更新[25] - 因子评价:有效控制模型回撤,降低风格波动[25] 3. Meta_Master 因子 - 因子名称:Meta_Master - 构建思路:利用市场状态信息和深度风险模型改进Transformer预测模型[35] - 具体构建过程: 1. 构建120个市场状态特征 2. 使用加权MSE损失函数放大多头端误差 3. 采用在线元增量学习定期更新模型 4. 结合深度风险模型计算市场状态[35] - 因子评价:适应动态市场变化,提升模型稳健性[35] 4. 深度学习可转债因子 - 因子名称:深度学习可转债因子 - 构建思路:使用GRU网络学习可转债非线性定价逻辑[50] - 具体构建过程: 1. 引入可转债特有时序因子 2. 将截面属性因子与GRU输出拼接 3. 预测未来收益[50] - 因子评价:相比传统策略收益显著提升[50]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DL_EM_Dynamic 因子 - 中证1000 RankIC均值12.1%[9] - 中证1000多头组合超额收益3.5%[9] - 年化超额收益23.4%,IR 2.03[23] 2. Meta_RiskControl 因子 - 全A RankIC均值12.8%[9] - 全A多头组合超额收益2.7%[9] - 沪深300增强组合年化超额收益15.0%,IR 1.58[30] 3. Meta_Master 因子 - 周度RankIC均值14.7%[9] - 全A多头组合超额收益3.9%[9] - 中证1000增强组合年化超额收益25.2%,IR 2.33[47] 4. 深度学习可转债因子 - 偏股型RankIC 11%,平衡型9.5%,偏债型3.9%[53] - 平衡+偏债组合年化超额收益1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