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
搜索文档
金融赋能 助力“湘米”更“香” 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
金融时报· 2025-05-19 09:48
粮食安全与金融支持 - 湖南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61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1] - 湖南监管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截至2024年末湖南银行机构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535.3亿元,同比增长20.7% [1] - 2024年湖南水稻保险金额460.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1] 高标准农田建设 - 湖南银行机构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413.6亿元,同比增加94亿元 [2] - 创新"高标准农田+"多种模式,解决抵(质)押不足问题 [2] - 探索开展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险、农业工程安责险等保险服务 [2] 农业科技装备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1.1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农机贷款52.6亿元 [2] - 鼓励发展农机装备融资租赁,促进先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 [2] - 满足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研发、智能化技术改造的合理融资需求 [2] 农业保险创新 - 建立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生产地域风险地图,划分14个市州为5类风险区域 [3] - 全面推行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创新水稻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等产品 [3] - 建立保险、气象与应急等多元信息共享机制,提升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服务水平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 - 湖南辖内有信贷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建档评级全覆盖 [3] - 开展"百行联万户"融资对接,组织银行机构进村上门提供融资服务 [3] - 2025年一季度发放春耕备耕贷款205亿元 [3] 种业振兴支持 - 2024年湖南银行机构累计向4.2万户次经营主体发放种业贷款124.3亿元 [4] - 建立差异化评估体系,将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作为信贷准入重要参考因素 [4] - 支持优质种业领军型企业和优势特色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4] 未来工作重点 - 持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投入,保障粮食生产信贷资金和保险保障需求 [5] - 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推出更多"接地气"的产品 [5] - 推动信贷与担保、保险形成合力,完善地方风险补偿机制 [5]
河南省出台实施意见,力争到2035年 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建成高标准农田
河南日报· 2025-05-14 07:22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 -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目标和要求 [1] -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从严管控耕地占用,要求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 [1] - 强化对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情况的考核,对突破耕地红线等重大问题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1] 改革占补平衡管理 - 严格实行"以补定占",将市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对违法建设相应冻结补充耕地指标 [2] - 加强补充耕地实施监管,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对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的全过程监管 [2] - 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坚持"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原则,严格管控调剂规模,合理确定调剂价格标准 [2]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健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实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经济奖惩,对任务有缺口的市县收取补偿,对多承担任务的市县给予奖励 [2] - 鼓励各地统筹各类资金,对实施垦造或恢复耕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给予适当补偿,对承担保护任务的集体和农户给予补偿激励 [2] 提升耕地质量与拓展空间 - 要求各地以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摸清撂荒地底数,分类推进统筹利用、复耕复种 [3] - 鼓励探索利用"四荒地"、空心村腾退土地、工业园区闲置土地等非耕地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3] - 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支持城市近郊区域发展现代化都市设施种植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 总体目标与量化指标 - 根据总体要求,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955.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837.89万亩 [3] - 力争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基础 [3]
中国人寿财险山东莱芜公司高标准农田管护保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齐鲁晚报· 2025-05-13 14:42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险机制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开展工程质量保险 [1] - 中办国办印发实施方案要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1] - 莱芜区农业农村局联合保险公司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巡查 [2][4] 保险机制实施效果 - 中国人寿财险为莱芜区4.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设施保险,保额达3.06亿元 [7] - 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设备设施损毁 [11] - 2023年以来已完成23处损毁设施的理赔和维修服务 [9] - 维修响应时间快,从报案到完成修复仅需5天 [2] 具体案例 - 于家庄村塘坝因暴雨受损,保险公司5天内完成修复保障春耕 [2] - 前卞庄、龙尾村、止凤村等地的出水口、管道、变压器故障得到及时修复 [9] - 保险公司聘请专业施工队进行维修,农户无需承担费用 [2][6] 运营模式 - 巡查组使用"巡田助手"App实时上传发现问题 [4] - 保险费用由区财政从项目建设结余资金和管护费中列支 [12] - 保险发挥"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赔偿"三位一体作用 [12] 未来规划 - 莱芜区计划将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区已交付的高标准农田 [12] - 该模式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点
广州日报· 2025-05-12 05:10
政策战略 -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根基 耕地保护实现从数量管控向质量跃升的历史性跨越[1] - 通过空间重构 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支点作用[1] - 构建分区治理 分层施策与分类提升的立体化框架实现空间优化[2] 空间治理 - 宏观层面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建设类型区 水土丰沛区侧重产能挖潜 生态脆弱区强化保护性开发 传统农区注重设施升级[2] - 中观层面形成国家基础标准+区域特色指标+地方操作细则的弹性标准体系[2] - 微观层面实施田块整合 设施配套 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改造 通过土地平整打破耕作壁垒 灌排系统升级破解资源错配[2] 技术赋能 - 建设智慧灌溉 数字田管等新型基础设施 推动农田从工程化向数字化跃迁[3] -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实现墒情感知 灾害预警 产能评估的智能联动[3] - 开发适老化交互界面降低应用门槛 使数字技术成为解放生产力的工具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载体[3] 制度创新 - 建立财政引导 金融撬动 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 通过专项债券 产业基金 保险产品等工具激活市场力量[4] - 推行专业管护+自主维护+数字监管的组合策略 借助确权颁证明晰责任主体 依托物联网构建智能管护网络[4] - 创新土地入股 产能托管和增值分红机制 推动农民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受益者[4] 发展前景 - 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从分散经营到系统治理 重新定义农业生产内涵与外延[5] - 永久基本农田全面高标准化将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实现质量更高 效益更好 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5]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对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诠释 是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佳注脚[5]
我国强耐盐水稻育种材料创制与品种培育取得重要进展
海南日报· 2025-05-03 07:02
耐盐碱水稻育种进展 -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创制出耐受10‰盐浓度的新育种材料[1][2] - 团队鉴定到6个正向调控耐盐基因、8个负调控耐盐基因和1个主效耐碱基因[2] - 挖掘出显著提高水稻耐盐碱的关键基因STRK1[2] 育种材料性能数据 - 筛选到苗期在10‰盐度下存活率高于80%的材料179份[2] - 筛选到在12‰或15‰盐度下存活率高于50%的材料13份[2] - "耐盐恢复系0W590"在10‰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93.5%[2] - "耐盐恢复系D1849"在12‰盐浓度处理17天后存活率达68.7%[2] 新品种产量表现 - "盛两优3217"在3‰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427.6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5‰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超过355.7公斤/亩[2] - "盛两优3217"在7‰盐浓度下小区产量达263.2公斤/亩[2] 行业技术突破 - 超过7‰盐胁迫下的耐盐碱材料选育仍是学界难题[3] - 近五年已有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审定[3] - 2023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耐盐不育系"盐416S"[3] 战略意义 - 高耐盐材料选育将推动"亿亩荒滩变粮仓"[3] -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战略[3]
巴彦淖尔市掀起大田玉米播种热潮
内蒙古日报· 2025-05-02 17:06
转自:草原云 4月30日,巴彦淖尔市抢抓土壤墒情较好有利时机,开展大田玉米播种作业热潮。 大佘太镇仁贵组种植大户杨润在播种大田玉米。 在大佘太镇仁贵组种植大户杨润的农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正 开足马力,按照预设路线匀速前进,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种子连同肥料被精准地播撒进土壤。 "这个时间段墒情比较好,正是种植玉米的季节,我准备在10天之内把2800亩玉米全部种进去。"杨润 说。 为确保玉米播种的顺利进行,杨润积极组织调配了4台玉米播种机,采用先进的精量播种技术,通过北 斗辅助驾驶系统的精准操控,实现了从点穴、施肥、播种到覆土覆膜等工序的一体化作业,有效提升了 播种效率与质量,降低了种植成本。 农户查看土壤墒情。 今年,乌拉特前旗计划播种玉米150万亩左右,乌拉特前旗农牧业部门将继续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密切 关注天气变化,指导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玉米茁壮成长,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农技人员在农田里插地扦准备放种子。 在临河农场七分场,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匀速驶过后,地膜与滴灌带同时被铺设在大田中。 巴彦淖尔市农发中心的技术人员不停地在现场插地扦、放种子、拉绳子 ...
农行四平分行助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27 23:36
黑土地资源与粮食产量 - 吉林省四平市拥有约981万公顷黑土地,占全省面积的87.8% [1] - 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达98亿斤,连续21年丰收 [1] 党建引领与金融服务模式 - 公司与四平市委组织部合作,选派53名金融助理至乡镇、725名"金融专干"至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2] - 创新"1+1+N"党建品牌模式,建立"乡镇网点党支部+行政村党支部+农行和行政村党员"共建体系 [2] 信贷支持与耕地保护 - 向种粮大户发放150万元信贷资金解决农资采购需求 [3] - 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8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增4.4亿元(增幅23.8%) [3] - 推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增长10%以上,实现"梨树模式"适宜区域全覆盖 [3] 高标准农田与科技赋能 - 发放500余万元贷款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涵盖水利及堆肥还田项目 [4] - 通过支持排水工程和盐碱地治理,推动盐碱地面积减少5%以上 [5] - 强化与农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提供试验田建设与新品种培育金融支持 [4] 惠农服务与产业链支持 - 每年举办20余场融资对接会、100余次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对接15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 - 2024年累计发放粮食重点领域贷款25亿元,增速超30% [6] - 推广"粮农e贷"等系列产品,农业贷款较年初增3.7亿元(增幅17%) [6] - 支持打造"叶赫味稻""双辽杂粮"等农业品牌,推动精品农业发展 [6]
“塞外粮仓”春耕见闻:科技赋能 智慧田管
中国新闻网· 2025-04-24 21:00
中新网巴彦淖尔4月24日电 题:"塞外粮仓"春耕见闻:科技赋能 智慧田管 图为小麦种植现场。 王皓巍 摄 今年,杭锦后旗共推广滴灌小麦种植1.5万亩。浅埋滴灌种植技术,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能精准地 输送到小麦根部,实现了节水、水肥高效利用、抗小麦倒伏、高产稳产等多赢效果。 走进陕坝镇帐房村5000亩小麦种植示范种植园区,圆盘开沟式播种机划过土地,留下均匀排列的细槽, 麦种精准落入设定深度。"传统播种深浅不一,麦苗生长参差不齐,产量也不稳定。"正在查看小麦长势 的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说,"当地运用立体匀播技术,麦苗又匀又齐,个体高大,长势喜人。" 据刘三换介绍,立体匀播是集旋耕、匀播、覆土、镇压于一体的多功能机械耕种,采用该技术可实现小 麦等距等深种植,出苗后无行无垄,单株均衡占有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从而实现高产高效。 据了解,园区今年引进立体匀播技术示范70亩。"今年综合考虑土壤墒情,推广使用立体匀播技术。在 播种过程中,加装圆盘开沟式播种机,配合分层施肥技术,使麦苗根系能穿透不同肥力的土壤层,构建 起立体营养吸收体系,每亩有50斤至100斤的增产潜力。"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种植业股股长李有良 说。 在沙海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