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产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湖南祁阳做优“土特产” 做强“大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6:49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浯溪街道孙市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发展现代化葡萄园,引入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并移栽优质阳光玫瑰、巨峰葡萄苗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 [1] - 计划三至五年内扩大规模打造祁阳最大葡萄基地与采摘园,实现集优质水果生产、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 [1] - 肖家镇汪家坪村黄金百香果基地采用"家门口就业+技术培训+保底收购"模式,带动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获得收入 [1] 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 - 葡萄园引入农技专家定期指导病虫害防治和专业知识,架下套种西瓜、辣椒等农作物 [1] - 百香果基地引进新品种并新建标准化车间,开发百香果酒、百香果蜂蜜等产品提升附加值 [2] - 杨梅农场采取生物诱虫、绿色防控技术,开发杨梅酒、果脯等加工品,构建"鲜果采摘+精深加工"双轮驱动模式 [2] 产业规模与产量 - 黄金百香果基地当前规模160亩,计划明年再增180亩 [2] - 白水镇恒毅农场300亩杨梅林进入盛果期,预计总产量突破200吨 [2] - 截至2024年,祁阳共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1361家,家庭农场5827家 [2] 销售与市场拓展 - 计划探索"互联网+农业"销售新模式 [1] - 百香果基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包技术、包销路 [2] - 杨梅农场通过鲜果采摘体验吸引游客,同时发展加工产品 [2]
沉香迈向百亿产值!南都走访揭开广东林业财富增长新“密码”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15:23
沉香产业规模与区域分布 - 广东沉香产业主要产区分布在茂名、东莞、中山、惠州等地,其中茂名沉香种植面积超27.7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68.6亿元,目标未来年产值100亿元[1][3] - 茂名现有沉香企业(含合作社、个体户等)超8500家,从事种植、加工、销售沉香的群众超15万人[3] - 沙垌村是全国奇楠品种育苗和种植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地区,聚集大量沉香苗木场、企业和作坊[2] 产业链与业态发展 - 沉香产业形成"三产融合"产业链集群,涵盖种苗、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药用、文创、大健康、养生等环节[2] - 沙垌村已形成丰富沉香主题业态,包括商铺、饭店、体验馆等,吸引外地客商采购或进驻[3] - 茂名积极打造集种植示范、产品加工、科技研发、贸易流通、文化创意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3]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茂名出台《沉香产业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5)》和《沉香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两份指导性文件[5] - 广东省制定《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促进沉香等南药产业发展[7] - 广东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沉香新产品,在质量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古疗法挖掘等方面发力,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攻坚[7] 区域特色与品牌建设 - 东莞实施香市文化"八个一"工程打造"东方香都",惠州惠东县出台多项沉香产业实施方案[6] - 茂名电白沉香品质优良,东莞莞香文化底蕴深厚,中山五桂山孕育国内一半以上野生土沉香[6] - 电白区高标准建设沙垌沉香中心,拓展"沉香+展览+服务+旅游"新型业态[4]
山东沂南:特色果业串起乡村振兴“甜蜜产业链”
中国经济网· 2025-06-03 13:09
农业产业化发展 -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村的陌上柔桑蚕宝宝家庭农场通过三产融合、多元开发策略,将传统养蚕产茧转型为生产蚕丝被和开发桑蚕系列产品,同时发展为休闲农场,成为农业"新六产"典范项目[1] - 该农场今年开春预接300余床蚕丝被订单[1] - 农场种植"长镶玉""无籽大十"等优质桑葚品种,吸引游客采摘游玩,同时村民通过打工和土地流转增加收入[1] 特色水果种植 - 沂南县双堠镇黑山安村种植樱桃总面积达6000亩,年产量超过150万公斤[2] - 村民周光富种植5亩樱桃树,年收入达8万多元,相比之前种植玉米收入翻了几番[2] - 该村种植"红灯""美早""布鲁克斯"等优质樱桃品种,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举办樱桃节吸引十余万游客[1][2] 产业链延伸 - 双堠镇通过电商平台拓展樱桃全国市场,每年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销售百万斤以上[2] - 黑山安村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模式,依托樱桃资源和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2] - 村民在樱桃采摘季可通过农家乐打工获得每天150元的额外收入[2]
普宝堂青梅产业链启动大会圆满举行 政企协联动助力乡村振兴——全国11省代表聚首成都,共启青梅产业三产融合新篇章
产业方向与政策支持 - 美江控股集团提出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赋能"的青梅产业闭环,旨在实现果农增收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2] - 普宁市农业农村局计划依托"中国青梅之乡"地标优势深化三产融合 [2] - 平武县商务局将以千年青梅文化为基础打造"唐风青梅"文旅IP [2] - 大邑县投商局计划整合梅文化资源构建"种植-加工-文旅"生态链 [2] 企业实践与技术创新 - 普宁小梅屋强调通过品种优化重塑市场竞争力 [3] - 揭阳中元农业展示国家级青梅产业园成果并倡议共建产业带 [3] - 普宝堂技术总监演示AI智慧营销系统,利用大数据精准触达消费端 [3] 文化创新与品牌建设 - 《千里江山》情景剧和《龙腾九州》舞蹈融合非遗元素,展现青梅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4] - 美江集团与景丽瑜伽签署战略协议,计划拓展"健康产业+青梅衍生品"消费场景 [4] 市场拓展与产业布局 - 四川中农美集规划"种植基地+连锁体验店"一体化网络 [5] - 普宝堂西南分公司认为青梅产业正迎来黄金窗口期 [5] - 创业者代表分享青梅产品改善亚健康的商业机遇 [5] 产业成果与发展规划 - 深圳"梅好家园"500份青梅饮品3小时售罄 [6] - 政企协作推动"市场反哺生产"机制 [6] - 以成都为起点辐射11省市打造全国影响力 [6] - 持续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通过科技赋能和文化激活品牌价值 [6]
智造领航!珠海白蕉海鲈冲刺500亿全产业链生态圈
南方农村报· 2025-05-26 21:06
智能生产线与产能提升 - 新工厂投产后年加工产量达2万吨,年产值超5亿元,产品涵盖30余个品类包括即食海鲈、预制菜料理包等 [9][10] - 格力首次为水产行业定制研发智能自动化生产线,采用分段式智能布局,覆盖"三去"和分拣包装环节,日均分拣量超20000件,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300% [15][16][18] - 生产线配备国际领先速冻技术,可将产品中心温度降至-45℃,最大限度保留海鲈鲜嫩口感与营养成分 [24][25] 新品开发与品牌战略 - 新开发自有品牌"鲜城故事"系列产品包括海鲈鱼丸、鱼饼、鱼面等,市场反馈口感Q弹、真材实料 [22][23] - 公司目标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推动珠海白蕉海鲈全产业生态产值突破500亿元,从优质生产者转型为海洋健康生活方式倡导者 [28][30][31] - 通过"预制菜+文旅"模式创新,推动产业从初级加工向"食材-食品-消费品"全价值链升级 [53][54] 全产业链生态构建 - 发起"蓝色产业生态合伙人计划",联合海洋集团、华南理工科研团队、格力设备、京东/本来生活等电商平台、绿茶餐饮连锁及顺丰冷链,构建"从海洋到餐桌"闭环 [36][37][38] - 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推行"五统一"模式,辐射4万亩养殖水域,引入水质监测与智能投喂设备实现精准管控 [43][49][50] - 规划冷库储存总量超21万吨,未来将形成珠三角最大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破解华南地区加工与仓储瓶颈 [55][56] 市场渠道拓展成效 - 与南方菜篮子创新"渠道共建"模式,短期内实现白蕉海鲈直供全国市场超10万条销量 [60][61] - 通过联动主流电商、新零售及冷链物流,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体验"完整生态闭环 [64][65][66]
和龙市南坪镇:多措并举促发展 三产融合“兆丰年”
中国新闻网· 2025-05-23 16:26
一产发展 - 雪鹅养殖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孵化、育雏、养殖一体化产业链,年孵化量200万羽、育雏80万羽、出栏60万羽,年产值超2000万元 [3] - 2025年计划投资3200万元建设屠宰基地及鹅绒深加工项目,延伸至羽绒制品、羽毛球加工领域 [3] - 兴化村蛋鸡养殖基地通过二期扩建规模从2万只增至12万只,年产值预计突破1500万元,采用自动化养殖技术 [3] - 龙渊村"龙渊红"辣椒种植面积从4公顷扩展至12公顷,年产值达100万元,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推动增长 [3] 二产升级 - 龙渊村投资5000万元建设温水地板加工基地,生产环保供暖建材,预计2025年7月投产,年产值2000万元 [5] - 采用"334模式"推动民房改造为"零碳"供暖示范村,打造边境绿色低碳样板 [5] - 冷榨豆油、五味子加工等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25年加工产业集群预计带动村均集体收入突破120万元 [5] 三产融合 - 柳洞村2025年投入600万元提升旅游配套,建设一汽主题民宿、房车营地等设施,预计年创收60万元 [6] - 整合边合区酒店、文化节、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推出"工业游+生态游+红色游"精品线路,借助G331旅游大通道建设,全镇年游客量有望增长30% [6] - 2025年计划建成乡村直播间和物流云仓,已注册6个边境村IP,通过直播带货预计新增销售额2000万元 [6] 基础设施 - 2025年总投资3481.22万元实施5个基建项目,包括道路、旅游公厕、垃圾处理等设施 [7] - "十百千万"工程实现边境村全覆盖,为农文旅产业提供硬件支撑 [7]
从“一骑红尘”到“一键下单” 岭南荔枝来了
央视新闻· 2025-05-22 09:03
荔枝产业概况 - 广东荔枝种植面积超420万亩,覆盖粤西、珠三角、粤东三大优势产区,形成早中晚熟品种梯次上市格局[1][10] - 茂名是全球最大荔枝产地,产量占全国25%、全球20%,拥有80多个品种及700多份全球种质资源[3] - 全省荔枝优质品种占比从2018年40%提升至75%,综合产值突破350亿元,带动超50万荔农增收[8] 产业链发展 - 构建三产融合全产业链体系,包含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企业超200家[3][8] - 建成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种质资源圃等"国字号"平台,形成种植智能化、加工多元化、销售全球化布局[3] - 创新"鲜果+加工+文旅"模式,如柏桥服务区联动荔枝公园、博览馆形成农商文旅黄金动线[2][10] 品种与市场 - 主栽品种妃子笑占比32.74%,白糖罂18.06%,黑叶13.41%,八大品种占总产量85%[8] - 特色品种超100个,包括仙进奉、冰荔等高端品种及蜜糖罂、灵山香荔等小众品种[8][9] - 2023年茂名产销会达成2.6万吨采购意向,通过田头冷链和航空运输实现全球销售[11] 文化赋能 - 融合千年贡园历史底蕴与现代品牌建设,茂名荔枝获"粤字号"品牌2个、地理标志6项[3] - 以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等创新载体提升产业附加值,全产业链产值达120亿元[2][3]
(乡村行·看振兴)湖南宁乡:栀子花开“链”动兴村富民新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5-19 16:38
产业规模与种植基础 - 宁乡喻家坳乡栀子种植面积超万亩 建成腾辉 旭达 玉花谷三大种植基地 [1] - 带动全乡3200户花农年均增收2.8万元 另带动220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 [1] - 2025年计划鼓励散户新增种植3000亩 推行"合作社+散户"模式覆盖近200户散户 [2] 产品开发与产业链延伸 - 开发栀子花"颜值经济"产品线 包括窨制栀子毛尖茶饮 低温萃取口红及香薰等衍生品 [1] - 构建"菜香 茶香 芬香"三香产业链 推出凉拌栀子花等10道特色菜及栀叶制茶 栀花精油产品 [1] - 形成从种植 鲜花出售到产品加工 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全产业链 [2] 市场推广与销售表现 - 通过"栀香地铁专列"等创意IP连续6年举办旅游文化推介活动 累计吸引游客35万人次 线上关注超320万人次 [2] - 栀子鲜花收购价从每斤3元上涨至15元 近期"栀香集市"两天销售额突破15万元 [2] - 农旅活动带动消费超3500万元 其中乡村欢乐跑赛事期间实现扫码下单与文旅消费联动 [2] 品牌建设与产业规划 - 依托栀子苷含量达5.05%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宁乡栀子"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1] - 下阶段重点做强宁乡栀子品牌产业 培塑"栀子花经济"新业态 [2] - 产业赛道从药用栀子果延展至食用栀子花 全面推进"4+3+N"产业布局 [1]
东阿阿胶(000423)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
2025-05-16 08:28
公司战略规划 - 以“1238”战略为指引,推进胶类产业链“三产融合”,做强阿胶主业,拓展潜力产品,深化研发创新体系建设 [1] - 投资并购是“1238”战略重要一环,坚持“双轮驱动”策略,关注滋补健康领域药品和健康消费品投资目标 [1][2] 原料供应举措 - 重视驴皮持续性保供,布局海外驴皮供应,建立供应网络,推动政策引导,加强技术转化;优化国内毛驴资源涵养工程 [3] 新品规划 - “壮本”品牌:布局上游获原料优势,创新精制产品,搭建矩阵,渗透高频场景 [4] - 阿胶枣:深化品牌认知,焕新品牌,拓展市场,与院校合作研发产品 [4] - 阿胶燕窝:创新细分品类,重塑品牌,优化渠道,强化功效验证 [4] 利润与分红规划 - 结合实际情况,保障业务资金使用前提下,做好资本市场回馈,提升投资者回报 [5] - 1996 年上市以来总计分红 26 次,分红金额 84.69 亿元,平均分红比例 65.75%;2024 年年中分红 7.37 亿元,年度拟分红 8.18 亿元,分红比例 99.87%;未来保持稳定积极分红政策 [6] 产品营收占比 - 2024 年,东阿阿胶块占总体营收比例约 45%,复方阿胶浆占总体营收比例近 35% [6] 品牌规划 - 皇家围场 1619:男士健康领域品牌,2025 年围绕“四大战役”开展工作 [7] - 桃花姬阿胶糕:健康消费品领域战略品牌,2025 年深入品牌化运作,定位气血养颜,拉新焕新,布局养颜赛道 [7] 财务状况原因 - 2025 年一季度实施阶段性授信清零策略,额度内使用授信发货致应收账款增加;部分银行承兑汇票未到期,加大战略物资储备使采购资金支出增加,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水平 [8]
湖北英山县村企“联姻”激活茶产业 小茶叶撬动乡村振兴“大经济”
中国发展网· 2025-05-14 13:00
在车间外,满载鲜叶的三轮车穿梭往来;在车间内,数字化屏显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野山香茶业 的"落户",不仅是产能的升级,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 前端扩规模,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免费提供茶苗改良、机采培训,带动周边村新增茶园200 亩;中端提品质,引入智能温控杀青机、全自动揉捻生产线,实现从鲜叶到成品茶的标准化生产,单斤 加工成本降低15%;后端强品牌,牵手电商平台开辟"云端销路",同步打造"茶园观光+手工制茶体 验"茶旅线路,让"采茶季"变身"旅游季"。 中国发展网讯 5月13日,湖北野山香茶业公司英山县石头咀镇毛家坳村生产车间内,杀青、揉捻、烘干 等工序在全自动设备中有序流转,一幅"机器轰鸣制茶忙"的乡村产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作为英山 县"村企合作兴茶"的典型样本,这里正通过产业联姻激活绿色经济,让"一叶青"变身"百姓富"。 村企携手破困局:从"弃茶务农"到"茶草成金" 毛家坳村300亩茶园曾面临"春茶过后无人采"的尴尬——传统农时与茶叶采摘冲突,让茶农无奈舍茶种 粮。2024年,英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湖北野山香茶业公司,投资建设"大绿茶"自动化加工车间,一举 破解产业瓶颈。 "车间5月初投产后,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