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中国新闻网】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研讨会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10:19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研讨会 - 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重点活动之一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主办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议题 [3] - 汇聚政府部门代表 科学家 企业家及智库学者 发布融合发展的平台新工具 试点"先使用后付费"成果转化新模式 [3] - 设置主题报告 圆桌对话 信息发布 生命健康专题对接四大板块 兼具前沿深度 政策高度与落地实效 [3] 研讨会主要内容 - 5个主题报告从理论机制 政策体系 创新实践 产业发展以及地方探索等多个角度 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新见解 [3] - 圆桌对话环节多角度探讨创新融合方式 制度机制以及融合发展生态的问题 碰撞出多项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火花 [3] - 信息发布环节签署"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协议 发布"融合实践工具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业务服务体系" [3] 生命健康领域专题对接 - 围绕骨质材料 生物育种 疫苗研发 核酸药物 干细胞 脑机接口 AI制药等前沿技术方向展开深度交流 [4] - 围绕技术落地路径与场景融合模式进行对接 促成一批初步合作意向 [4] - 推进产业 科研与资本加速形成共识闭环 展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的融合图景 [4]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表态 -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发展背景下 创新环境 手段与关系正经历系统性重构 传统创新范式面临挑战 [6] - 将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底蕴与成果资源 推进增量集成与资源聚合 搭建平台 完善机制 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关键缝隙 [6] - 更好服务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6]
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 包头稀土点亮科技新蓝海
内蒙古日报· 2025-07-14 11:41
稀土光功能材料应用 - 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利用稀土植物补光灯精准调配红蓝光比例,使茶山采摘期提前45天,蒙草生长周期缩短至7天一茬[1] - 公司开发出能将有害蓝光转化为植物所需特定波段红光的转光材料,该技术已应用于大棚膜、电子背板、照明导光板等领域[1] - 作为自治区首家稀土光功能材料量产企业,公司采用添加镧铈等元素的转光粉制成功能性母粒,上半年三大光领域终端产品订单饱满,预计年产值达7600万元[1] - 公司正在攻关稀土量子点材料研发,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边界[1] 稀土产业战略布局 - 包头实施"稀土+"战略,重点拓展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领域[2] - 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与顶尖团队共建智能化中试线,专注年产50万台毫瓦级盘式电机,该产品体积更小、散热效率突破50%极限并目标70%-80%[2] - 新型盘式电机技术将助力电子产品及新能源汽车实现进口替代,并为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开辟新应用空间[2] - 包头打造"一院一校一国重一实验室两中心"的创新格局,13个国家级平台已孕育出"稀土彩色墨水屏"等突破性项目[2] 产业发展成效 - 包头稀土企业数量增长超50%达270家,新材料产能翻番逼近30万吨[2] - 产业产值从2022至2024年净增六成以上突破千亿元大关[2] - 2024年前5个月稀土产业增加值增长12.7%,投资额激增1.6倍[2] - 包头锚定2024年稀土产值1300亿元以上的目标,推行"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3] 技术创新体系 - 包头已建成全国最大稀土新材料基地,形成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的转型[2] - 创新平台聚焦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技术"起跑即领先"[2] - 通过30多个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三链融合[3]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会见吴清
券商中国· 2025-07-11 09:27
资本市场改革与合作 - 中国证监会将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完善制度和产品供给 充分发挥多层次市场功能 [1] - 中国证监会将与河南加强沟通合作 在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提供支持 [1] - 中国证监会将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广度深度 支持乡村振兴和对口帮扶 为河南落实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1]
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会见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快讯· 2025-07-11 07:33
资本市场改革 - 中国证监会将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制度和产品供给 [1] - 证监会计划充分发挥多层次市场功能,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重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防控金融风险 [1] 区域金融支持 - 证监会将与河南加强沟通合作,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广度深度 [1] - 支持乡村振兴和对口帮扶,为河南落实国家战略提供金融支撑 [1]
从两个关键词看杭实集团 推进科技与实业深度融合
杭州日报· 2025-07-10 10:21
科技成果转化 - 杭实集团推动无氟防油剂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不到1年时间,纳米纤维素产业化应用则耗时10年,体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差异化路径[3] - 公司建立"验证-孵化-小试-中试-熟化-产业化"全链条转化体系,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面向全球招引颠覆性成果[4][6] - 纳米纤维素制备成本仅为欧美十分之一,每吨纸添加400克可降低总成本,已与APP集团等造纸龙头达成批量合作[7] 产业化突破 - 年产2000吨绿色连续化高浓制备示范线投产,实现国内纳米纤维素在造纸行业首次产业化应用[3][6] - 纳米纤维素以木材/毛竹为原料,重量为钢材五分之一但强度达五倍,技术突破显著降低应用成本[6][7] - 合成生物实验室通过发酵装备加速催化进程,储备生物密码重构关键技术[4] 创新生态布局 - 设立10亿元生物制造先导基金,储备弈柯莱等优质项目,推动产学研跨区域协同[8] - 首期2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撬动24.45亿元研发投入,实施"研发投入三年倍增计划"[9] - 利用防空洞建设智算中心,发挥恒温/高安全性优势开发算力基础设施新业态[8] 战略方向 - 重点布局低空经济、纳米新材料、合成生物、AI、算力五大前沿领域,串联四链资源[8][10] - 推进5个科技项目转化,包括功能性特种纸研发、分布式能源调度技术等[9] - 通过"科技强基"行动计划优化考核机制,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并实行尽职免责[9]
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形势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碎片化风险上升,2024年全球歧视性贸易壁垒数量超过1200项,国际跨境投资比历史高点下降约40% [2] - 跨国公司如苹果公司供应链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外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超过60% [3] - 中国企业加速全球产业布局,推动含金量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 [3]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优势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5年稳居第一制造业大国 [4]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4年第十一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居世界首位 [4] -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年消费近50万亿元,投资超过50万亿元,进口超过20万亿元 [5] 第三届链博会亮点 - 链博会将于2025年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链接世界、共创未来" [6] - 651家企业和机构携500多家上下游合作伙伴参展,覆盖先进制造链、智能汽车链等七大展区 [6] - 超过65%的参展商为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美国参展企业数量较上届增长15% [7][8] 产业链协同与创新 - 苹果公司将第三次携手中国供应商展示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技术 [7] - 首次设置创新链专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联动发展 [8] - 中国贸促会将发布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包括供应链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和韧性指数 [8]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 170多个境外团组将来华观展洽谈,主宾国泰国和主宾省山东、广东将推介产业资源 [8] - 中国贸促会支持卢旺达、莫桑比克等最不发达国家的机构和企业参展,助力其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8]
新动能不断壮大 工业经济彰显发展活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7-08 02:06
工业经济新动能发展 - 智能检测机器人、小农机出口等场景展现中国工业经济新动能强劲迸发 [1] - 宏观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 创新驱动与市场开拓共同促进工业经济蓬勃发展 [1] - 专家预测下半年工业增加值有望保持较高增速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1] 创新产品与增长赛道 - 河北鹰眼智能科技研发型钢检测机器人解决行业痛点 上半年营收超去年全年2倍 拥有5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2] - 拓攻机器人新款农用植保及物流无人机实现全自主智能作业 显著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2] - 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型电池管理系统提升续航与充电速度 推动市场份额扩大 [3] - 5月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85.9%、29.5% [3] - 机器人减速器、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倍和35.5% [3] 国际市场拓展 - 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小型拖拉机海外订单排至8月 20-50马力产品成国际抢手货 [4] - 金华农机企业差异化"小农机"适应多地理环境 一季度东南亚非洲订单增30% 超80%产品出口 [4] - 越南市场大马力冷凝柴油机销量突破3000台 非洲订单结构从发电设备升级至专业农机 [4] - 前5月机电产品出口增9.3% 集成电路出口增18.9%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7.4% [5] - 5G通信设备、高铁装备等高新技术产品成出口新亮点 [5] 企业信心与政策支持 - 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1.4% 制造业企业利润增8.6% [6] - 5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分别达50.7%、52.5% 环比上升0.9和0.4个百分点 [6] - 专家预测2025年工业增加值保持高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拉动力量 [6] - 政策将持续支持工业发展 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产业结构优化 [6]
苏州迈步全球科创新高地
苏州日报· 2025-07-05 08:30
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 金仕生物自主研发全球首个预装干瓣介入瓣膜产品获批上市,为心脏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1] - 国芯科技构建12条产品线,专注于智能汽车芯片领域 [1] - 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达57家,位居全国第三 [2] - 英诺赛科作为全球氮化镓行业龙头,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8%,布局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AI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迈为股份投资23亿元投用异质结电池整线设备项目,预计年产值近200亿元 [3] 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 - 苏州集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3万家(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4万家(全国第四) [3] - 苏州拥有独角兽企业1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08家,省瞪羚企业486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3] - 苏州引进顶尖人才(团队)10个、重大创新团队62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835人,人才总量达407万人,高层次人才45万人 [3] - 苏州科技招商中心每年新增科技项目1万个,支持32家外资企业建设研究院,带动新增研发投入86.18亿元 [4] - 罗氏诊断、德国布鲁克纳、空客等跨国企业研发载体持续落地 [4] 高能级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 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重大平台推动源头创新 [5] - 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由苏州牵头,集聚34家中国科学院载体机构 [5] - 与260多家国内外高校合作,C9高校全覆盖 [5] - "八个一"创新联合体机制培育235家联合体,形成800余项攻关任务 [5] - 苏州纳维科技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平台,成为全球氮化镓单晶晶片前三供应商 [5] 产业生态与金融支持 - 苏州组建新能源、光子等8个产业科创联盟 [6][7] - 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开放共享 [7] - 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设立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8] - 思必驰联合上海交大、苏州大学共建江苏省语言计算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8] - 苏州培养4440名技术经理人,推动苏州金龙智能网联客车核心技术突破,2024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29.36%),智能网联客车占比15% [8] 开放与金融创新 - 苏州依托中新、中日、中德等开放平台及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导入高端人才项目 [9] - 苏州集聚3000只基金,资金管理规模超万亿元,推出"科创指数贷"及重大科技攻关综合保险 [9] - 苏州科技商学院联合北大、清华等院校培养2600名科创人才 [9] - 2025年目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4.2%、科技领军人才超4000人、高企超1.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90% [9]
工信部: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快讯· 2025-07-04 17:26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当前工作重点 [1] - 提升干事担事能力水平以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核心任务之一 [1] - 推进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以优化区域布局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防范化解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来的风险 [1]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统筹发展的关键 [1] - 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1] 民生保障 -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谋划需从人民利益出发 [1]
★聚焦创新开放 金融管理部门多策齐发
上海证券报· 2025-07-03 09:55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目标5-10年内建成与综合国力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聚焦金融市场建设、金融机构能级等六大领域 [1] - 央行推出8项举措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包括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发展自贸离岸债、试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研究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等 [1]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涵盖金融机构集聚、制度型开放、监管水平提升等五方面内容 [2] 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 - 证监会将深化科创板改革,推出"1+6"政策措施:"1"为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6"包括试点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2] - 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同步公开两项配套业务规则征求意见 [2] - 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ETF期权交易,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2] 金融对外开放 - 金融监管总局提出稳步扩大金融制度型开放,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支持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对标国际高标准金融规则 [3] - 外汇局推动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深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外债管理改革及外汇市场开放 [4] - 外汇局发布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征求意见稿,包含4项投资端政策、2项融资端政策、3项支付便利政策 [4] 金融基础设施与智库建设 -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揭牌,定位为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的高端智库平台 [3] - 央行副行长提出外汇管理"更加便利、开放、安全、智慧"方向,加强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