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僵尸企业
icon
搜索文档
成本急剧上升,联邦补贴退潮,美国“僵尸企业”数量激增
环球时报· 2025-11-04 06:55
美国僵尸企业现状 - 美国僵尸企业数量已增至2022年初以来的新高,仅10月一个月内新增数量就接近100家 [1] - 僵尸企业指经营收入不足以覆盖利息支出的企业,即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 [1] - 部分企业已长期被列入僵尸企业名单 [1] 僵尸企业激增原因 - 主要原因是疫情期间企业利用接近零的低利率环境大肆举债,当前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1] - 部分企业困境与其在低利率时期通过高杠杆进行收购有关,利率环境转变后背负沉重债务 [1] - 整体经济还受到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 [1] 受影响行业与企业案例 - 上月新增僵尸企业主要集中于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领域,因成本急剧上升及联邦政府补贴退潮而承受压力 [1] - 受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冲击的部分公司也陷入僵尸状态 [1] - 一家大型通信企业去年发行的债券交易价格已跌破80美分,收益率逼近20% [2] 融资环境与盈利预期 - 标普全球评级在10月下调对今年和明年投机级企业发债人的盈利预期 [2] - 住宅建筑商、油气生产商及化工企业等行业的盈利预测均被下调 [2] - 僵尸企业获得新融资的难度可能持续增加 [2] 未来前景与市场认知 - 随着美国政府将关税税率锁定及美联储可能暂停降息,僵尸企业面临的压力预计将持续加剧 [2] - 即便美联储降息,小企业和僵尸企业的借贷成本也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好几倍 [2] - 分析人士警告可能仍有大量僵尸企业尚未暴露,实际问题的严重程度远超市场普遍认知 [2]
33万亿国债催生“僵尸经济”?美国或将步日本30年后尘
搜狐财经· 2025-10-18 23:10
宏观经济与债务状况 - 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徘徊在4.5%的十五年高位,政府每天需支付24亿美元利息以维持国家运转[1] - 美国联邦债务突破33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纳税人背负25万美元债务[3] - 据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到2034年净利息支出将超过国防预算,成为财政最大吞噬者[3] - 高盛分析师警告当前正目睹二战以来最剧烈的债务曲线爬升,且缺少低利率作为缓冲[3] 企业健康状况与“僵尸企业”风险 - 穆迪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标普500成分股中已有8%的企业连续三年无法覆盖利息支出[3] - 此数字与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前催生的占上市公司12%的“僵尸企业”的征兆相似[3] - 特朗普政府财政部长表示要压制长期利率,这与日本90年代开始的金融抑制政策类似[3] 行业影响与结构性挑战 - 人工智能革命预计未来五年将重塑美国1200万个岗位,但67%的中小企业没有数字化转型预算,形成发展断层[3] - 科技巨头斥资千亿研发AI,而传统企业依赖低息贷款维持[3] - 房地产市场中,30年期房贷利率从疫情期间的2.65%飙升至7.1%,导致全美现房销量骤降35%[3]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指出,利率剪刀差同时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阻碍经济循环[4] 潜在机遇与市场调整 - 摩根大通发现绿色能源和半导体行业仍能获得优惠融资,表明市场正自发进行资源配置[6] - 硅谷初创公司以18%的研发投入占比证明创新是竞争力的关键来源[6]
美联储重启降息,对中产阶级的职业和财富意味着什么?
虎嗅· 2025-09-30 10:4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以萨姆纳的寓言为框架,将21世纪全球央行实施的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视为一场宏大的经济实验,并指出中产阶级是这场实验中“被遗忘的人”,默默承受了政策带来的长期负面后果 [1][2][3][8] 低利率催生的市场垄断与企业金融化 - 超低利率环境催生了类似19世纪末“摩根化”的并购浪潮,导致市场集中度显著提高,到2016年四分之三的美国行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集中 [9][10][12] - 行业垄断导致中产阶级职业选择窗口收窄,跳槽困难,内部晋升路径被拉长,且企业缺乏压力提供优厚薪酬 [13][14][15][16] - 企业大规模利用低成本债务进行股票回购,通过减少流通股数量提升每股收益以推高股价,使高管获利,但挤占了用于业务投资的资金 [18][22][23] - 业务投资减少导致高质量就业岗位创造放缓,中产阶级薪资增长乏力,利润增长果实被不成比例地分配给高管和股东 [24] 被抑制的创造性毁灭与僵尸企业 - 超低利率政策阻碍了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毁灭”过程,阻止了低效企业的破产,导致大量“僵尸企业”依靠廉价信贷存活 [7][27][28] - 僵尸企业不投资、不创新,却锁定了大量资本和劳动力,阻碍生产要素流向高效的新兴企业 [28][31] - 日本和欧洲(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的历史经验表明,低利率政策掩盖了坏账问题,降低了破产率,但抑制了结构性改革 [29][30] - 劳动力被困于僵尸企业,减少了通过更换工作实现职业提升和薪资增长的机会,技能可能落伍 [31] 对储蓄者与养老金体系的冲击 - 超低利率惩罚了储蓄者,颠覆了“储蓄有息”的基本准则,使通过无风险储蓄实现财富显著增长几无可能 [33][35] - 中产阶级储户面临两难:放弃储蓄损害未来财务安全,或被迫承担远超其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风险 [36] - 低利率显著降低了养老金资产的未来预期回报,同时通过降低贴现率推高了养老金未来支付义务的现值,造成巨大资金缺口 [38][39] - 全球养老金储蓄缺口估算约51万亿美元,迫使养老金计划从“确定收益型”转向“确定缴费型”,将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转移给个人 [40][44] 财富效应幻觉与不平等加剧 - 低利率推高的资产价格(如股票、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主要被最顶层1%的金融资产持有者攫取,中产阶级主要资产是住房,其升值多为无法变现的“财富幻觉” [45][46] - 以黄金计价,2008年以来的低利率年代房价和股价几乎没有上涨 [47] - 高昂房价加剧代际财富鸿沟,催生“租房一代”和“父母银行”现象,年轻人受挫感严重 [49][50] - 超低利率政策制造了“K型”财富世界,金融精英财富净值不断增加,而依赖劳动收入和固定收益储蓄的中产阶级在金融压抑下挣扎 [54][56]
美媒:在印度办厂难,关厂更难
环球时报· 2025-09-24 06:49
全球企业在印度经营困境 - 在印度开办企业很难,退出更难,经营不善时退出面临重重障碍 [1] - 美国通用汽车从印度市场脱身历时数年,2017年停止销售汽车,到2024年才基本完成退出工作 [1] - 退出过程需处理员工补偿诉讼及税务纠纷等复杂问题 [1] 印度市场退出效率国际比较 - 在印度完全关闭工厂平均需要4.3年,远高于新加坡的1年、德国的15个月以及英国的1至2年 [1] - 法规使裁员困难,政客通常不愿看到投资者离开,法院判决可能不一致 [1] 印度制造业生态与“僵尸企业” - 高退出壁垒被视为印度制造业欠发达的关键原因,相当于增加了准入成本,阻碍潜在投资 [1] - 印度每年仅3%的工厂关闭,关厂率为全球最低之一,远低于越南的超过17%、中国的近10%和美国的9% [1] - 印度约20%的制造企业停止运营但占用资本不生产,实质上成为“僵尸企业” [1]
低利率环境与房地产“止跌回稳”|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23 17:54
全球低利率环境成因 - 自然利率受人均技术水平和劳动力变化影响,工业革命后能源、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促进作用达顶峰并下降 [5] - 发达经济体生育率走低因女性地位提升需平衡事业家庭,城市化推高房价和养育成本,老龄化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储蓄率和长期利率 [6] - 金融层面因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金融危机和公共卫生事件增加风险厌恶,推高无风险资产需求,大量外汇储备流向美国压低利率,收入不平等降低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压利率 [6] 中国低利率环境成因 - 实体层面技术追赶效率下降,自主创新不确定性高,人口自2022年进入负增长,2022至2024年减少85万人、208万人、13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2012年开始下降 [7] - 金融内部因投资者风险偏好收窄,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购房逻辑转向负债最小化,预防性储蓄增加,2022和2023年住户存款增34.5万亿元,等于2014—2019年六年总和 [7] - 金融外部因人民币安全资产特质增强,经济基本面稳定通胀低保证购买力,经常账户顺差和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应对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广度深度保证利率稳定,2024年外资净增持人民币债券468亿美元增4.2倍,持有余额超64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8] 低利率对资产价格影响理论 - 低利率政策目标刺激通胀和经济复苏,但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副作用,因基础货币投放导致流动性过剩可能脱实向虚 [10] - 低利率降低资金成本,增加购房需求,银行信贷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发挥作用,房地产估值对贷款利率敏感改善价格预期 [10] - 理论不完备因流动性可能进入僵尸企业,购房决策需考虑收益存在门槛效应,预期改变需居民收入改善前提,实证支持低利率刺激房价但数据非低利率时期 [10] 日美低利率政策救市比较 - 日本救市仅单一降息,东京圈房价1991年第一季度开始下跌,央行1991年7月贴现率从6%下调至5.5%,1991至1995年9次下调至0.5%,期间房价下跌39.5%,1995至1999年继续下跌28.7% [12] - 日本财政政策未出手甚至紧缩,1991年出台税改提高固定资产税率,金融机构破产财政资金未救助,认为问题仅限中小银行且经济基础未受影响 [12] - 日本泡沫损失惨重,房价下跌周期持续22年,1992至2004年银行业累计利润86.4万亿日元,坏账损失96.4万亿日元,净损失10万亿日元,1994至2004年企业累计破产18.3万家,僵尸企业占比从1989年4%升至2001年25.5% [13] - 美国救市全方位,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底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0~0.25%共500基点 [13] - 美国2008年9月7日接管两房,因两房2007年年报亏损数十亿美元面临破产,两房为住房金融体系关键机构 [14] - 美联储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2009年3月18日宣布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8500亿美元机构债,共三轮量化宽松 [14] - 财政部救助计划包括布什政府问题资产救助计划7000亿美元购买担保金融机构问题资产,奥巴马政府金融援助计划1.5万亿美元清理银行有毒资产 [15] 低利率政策有效性要素 - 低利率政策能否促使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取决于降息速度、是否救助金融机构以及财政政策配合力度 [2] - 中国政策力度处于日美中间状态,需多方政策加力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避免发生日本病 [2]
最高法:依法有序出清僵尸企业,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快讯· 2025-04-27 12:08
司法政策导向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通知,要求坚持严格公正司法并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 [1] - 政策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旨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1] - 政策目标为依法有序出清僵尸企业,以释放和盘活市场要素资源 [1] 企业救助与退出机制 - 对涉企案件采取精准识别、分类施策的方法,坚持积极拯救和及时出清并举 [1] - 依法适用破产重整、和解程序,以帮助具有挽救可能和价值的企业恢复生机 [1] - 充分发挥中止执行、停止计息等制度功能,及时保全债务人财产并阻止债务继续膨胀 [1] - 在破产程序中探索推动一体解决企业家为企业债务提供担保问题,以有效化解企业债务链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