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制权
搜索文档
控制权僵局待解 闻泰科技再发声明敦促安世荷兰“实质性”对话
中国经营报· 2025-11-23 22:25
彼时,闻泰科技敦促荷兰经济部正视本次事件的本质,尽快、彻底纠正其错误,其不仅应当永久性撤销 其基于《货物可用性法案》发布的行政令,撤回其对企业法庭的参与及支持,还应当确保中方股东的合 法控制权及中方人员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将安世恢复至2025年9月29日之前的状态。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声明中,闻泰科技方面重申了自身的建设性立场:"自荷兰经济部不当干预以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和 维护全球客户利益的原则,在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与推动下,我方已主动释放善意,明确表达 了愿意与安世荷兰方面就如何恢复闻泰科技的合法控制权、妥善解决当前争端进行建设性沟通。我们始 终相信,通过坦诚对话解决分歧,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营和全球芯片供应稳定的切实正确途径。"闻泰科 技方面表示:"令人深感遗憾与不解的是,尽管我方展现出最大诚意,安世荷兰方面迄今未对我方的沟 通提议作出任何实质性回应。" 闻泰科技方面要求,安世荷兰能在切实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如何恢复闻泰科技的合法控制权与 完整股东权利,提出具有建设性且真正富有诚意的解决方案。 这是闻泰科技在三天时间内第二次发布声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1月19日宣 ...
三天内第二次!闻泰科技再发声明
第一财经· 2025-11-23 20:18
事件背景与最新进展 - 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资产被冻结、控制权受限一事出现新进展,公司于11月23日傍晚发布声明,敦促安世荷兰回应沟通以解决控制权问题[3] - 这是闻泰科技在三天内的第二次声明,此前荷兰经济大臣于11月19日宣布暂停针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闻泰科技随后于11月20日晚间发布声明[3] - 荷兰法院企业法庭作出的紧急措施仍未取消,包括暂停张学政担任安世半导体控股公司执行董事、将闻泰科技子公司持有的股份以管理权形式托管给独立第三方管理等[5] 公司声明核心诉求 - 闻泰科技在11月23日的声明中指出,安世荷兰及相关方的一系列单方面行为已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稳定构成潜在威胁[3] - 公司要求安世荷兰在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如何恢复闻泰科技的合法控制权与完整股东权利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3] - 公司表示,尽管展现出最大诚意,但安世荷兰方面迄今未对沟通提议作出任何实质性回应[3] 行政令与紧急措施详情 - 被暂停的行政令由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于9月底发布,要求在一年内安世全球30个主体不得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进行任何调整[4] - 闻泰科技认为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6] - 闻泰科技在11月20日的声明中指出,行政令虽被暂停,但荷兰经济部有义务彻底、全面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公司作为股东的完整权利必须得到恢复[5] 潜在财务影响 - 安世半导体去年收入规模约147亿元[6] - 闻泰科技在第三季度报告中表示,若安世控制权在2025年末前无法恢复,公司可能面临收入、利润及现金流阶段性下调风险[6] - 闻泰科技在11月19日的公司公告中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并表示将继续与国际律师事务所团队沟通法律救济方案[5]
闻泰科技,最新声明!
证券时报· 2025-11-20 23:06
11月20日晚间,闻泰科技(600745)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荷兰经济部暂停行政令的声明。 声明称,闻泰科技作为股东的完整权利以及对安世的合法控制权必须得到恢复。荷兰经济部暂停行政令的举动虽走 出了妥善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但绝不是本次事件的解决方案。公司敦促荷兰经济部正视本次事件的本质,尽快、彻 底纠正其错误,其不仅应当永久性撤销其基于《货物可用性法案》发布的行政令,撤回其对企业法庭的参与及支 持,还应当确保中方股东的合法控制权及中方人员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将安世恢复至2025年9月29日之前的状 态。 公司坚决要求,任何真正的解决方案,都必须以恢复闻泰科技作为股东的完整权利以及对安世的合法控制权为基 础。闻泰科技绝不会接受任何将非法结果"合法化"的企图,也不会接受一个由非法程序制造的安世公司股权及治 理"新常态"。公司将采取一切法律手段,最大限度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据新华社消息,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9日发表声明,宣布暂停针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 11月19日晚间,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称,虽然上述部长令(Order)被宣布暂停,但2025年10月7日(荷兰时间)企业 法庭裁决依旧处于生效状态,其效力 ...
马斯克大战特斯拉股东,“万亿薪酬赌局”今晚对决!
格隆汇· 2025-11-06 16:24
股东大会与薪酬方案 - 特斯拉将于美中部时间11月6日下午3:00召开年度股东大会,核心议题是马斯克价值万亿美元的薪酬激励计划 [1] - 若新薪酬方案获通过,将成为企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薪酬方案之一,自9月5日方案提出至今,特斯拉股价已上涨36.49% [2] - 新方案旨在规避2018年560亿美元薪酬方案因董事会独立性被法院判决无效的历史争议,强化了目标与薪酬的绑定关系 [4] 薪酬方案具体目标 - 方案要求马斯克在未来十年内完成一系列里程碑目标,以换取最高1万亿美元的股票期权奖励 [4] - 具体目标包括:特斯拉市值突破8.5万亿美元、年销汽车1200万辆、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及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4] - 调整后盈利需从2024年的166亿美元跃升至4000亿美元,增幅超过23倍 [4] 主要股东持股与变动 - 马斯克目前持有特斯拉约15.31%的股份,若方案通过将额外获得逾10%的公司股份,控制权将增强 [6][7] - 截至2025年9月15日,主要机构股东持股情况为:先锋领航持股7.56%,贝莱德持股6.18%,道富银行持股3.41% [7] - 部分机构在近期有增持动作,如Geode Capital Management增持0.04%,摩根大通增持0.15% [7] 支持与反对阵营观点 - 支持方认为该计划能通过薪酬深度绑定马斯克与特斯拉的利益,巩固其控制权,董事长称马斯克的领导"至关重要" [5][6] - 反对方包括美国最大公共养老金CalPERS及投票顾问公司ISS与Glass Lewis,担忧薪酬总额、股权稀释及关键人物风险 [8] - 反对者认为方案可能严重损害普通股东利益,马斯克则回应称反对者为"企业恐怖分子"并积极争取支持 [8] 投票结果潜在影响 - 若方案通过,分析师预期在马斯克的执行力下,特斯拉股价将呈现超指数级增长 [11] - 若方案被否决,可能被市场解读为股东不信任投票,股票可能立即遭遇超过10%的抛售 [12] - 长期风险更为严峻,马斯克曾表示若方案失败可能辞去CEO职务,这将动摇公司吸引顶尖人才的能力并影响自动驾驶研发进程 [12] 公司近期业绩与市场表现 - 特斯拉最新总市值为1.54万亿美元,在投票消息影响下股价近期大幅波动 [2] - 公司第三季度营业利润暴跌40%,低于市场预期 [10] - 马斯克同时执掌多家其他企业,此前为收购推特曾出售大量特斯拉股票套现超300亿美元,导致当时股价下跌超12% [7]
马斯克公开威胁不给高薪就辞职,马斯克真这么在乎钱?
搜狐财经· 2025-10-24 08:50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以辞职相威胁,要求获得高额薪酬方案,其核心目的并非追求金钱,而是为了通过期权奖励增加股权,从而巩固对公司的控制权,以推动其长期战略愿景的实现 [1][3][16] 马斯克的薪酬方案与绩效目标 - 特斯拉为留住马斯克至少10年,推出了一项新的薪酬方案,价值万亿美元 [3] - 绩效目标设定为史诗级难度:公司市值最高需翻近8倍至8.5万亿美元,超越英伟达;利润最高需比2024年提高近24倍至4000亿美元,最低一档也需达到500亿美元;产品方面需累计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完成1000万个FSD活跃订阅用户注册,交付100万台特斯拉机器人,并投入运营100万辆Robotaxi [4] 企业家薪酬的普遍模式 - 科技行业企业家通常不依赖高额薪酬,其财富主要来源于持有的公司股权及增值,例如乔布斯、贝佐斯、扎克伯格等人年薪仅为象征性的1美元 [7] - 企业家的收入结构与公司长期价值绑定,更倾向于将利润用于再投资或股票回购,以推动股价上涨实现财富增长 [8] 马斯克在特斯拉的股权特殊性 - 马斯克虽被视为特斯拉的缔造者,但目前仅持有约12%的公司股份,远低于绝对控股标准,这源于公司多轮融资导致的股权稀释 [10][11] - 其股权地位相对脆弱,身份更接近于“职业经理人+大股东”的混合体,而非拥有绝对掌控权的传统老板 [11] 薪酬方案背后的控制权博弈 - 高额期权奖励的核心目的是让马斯克行权后增加股权,从而提升在董事会的话语权和公司经营决策的主导权 [13] - 在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竞争中,巩固控制权被视为确保其创新理念和技术愿景得以贯彻的必要条件 [13][14] 马斯克的根本动机 - 对于已实现财富自由的马斯克而言,金钱并非首要目的,其根本动机在于维持对特斯拉的控制权,以持续推进其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和实现可持续未来的宏大理想 [16] - 公开威胁辞职和争取高薪酬是其捍卫控制权的策略性行动,符合其个人行事风格 [16]
“宫斗”15年、技术创始人出局,厦大前讲师携优迅股份IPO
搜狐财经· 2025-10-11 20:54
IPO审核进程 - 科创板IPO申请于2025年6月26日获受理,经历两轮问询后于10月15日首次上会,但被暂缓审议 [1] - 首次上会被暂缓仅一个月后即火速获得第二次上会机会,从受理到最终上会全程仅116天 [2] - 上市委重点问询了公司毛利率持续下滑的风险、经营业绩的可持续性以及实际控制权的稳定性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3.39亿元先跌至3.13亿元,再反弹至4.11亿元;净利润从8140万元跌至7208.35万元,再反弹至7786.64万元 [2]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38亿元,净利润达4695.88万元 [2] - 公司将业绩波动归因于行业库存消化周期,2022年芯片紧缺客户积极备货,2023年转向去库存需求放缓,直至年底才逐步回暖 [2] 盈利能力与研发投入 - 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55.26%持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3.48% [3]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的21.14%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5.81% [3] - 同期可比行业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21.74%、31.65%、31.45%和24.54%,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已低于行业水平 [3] 业务与产品结构 - 公司产品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贡献了超过八成的收入,对单一产品存在高度依赖 [3] - 产品广泛应用于5G基站、数据中心、宽带接入网等场景 [2] - 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专注于光通信前端收发芯片的设计企业之一 [2] 供应链与客户集中度 - 向上游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比持续超过83%,高度依赖晶圆代工厂和封装测试企业 [3] - 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回升至65.53%,客户主要包括光模块制造商和通信设备厂商 [4] 经销体系与风险 - 经销体系采用“代理式经销”和“买断式经销”两种模式并行 [4] - 部分经销商同时开展两类业务,若定价管控不足,混合模式可能创造套利空间,侵蚀厂商利润并扰乱价格体系,此风险点被上交所重点关注 [4] - 公司回应称已与相关客户签订合同,明确约定了产品型号、目标客户和控制权转移等条款 [5] 公司控制权演变 - 公司曾因创始人徐平与董事会经营理念分歧,导致自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长达九年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1][8] - 创始人之一徐平(技术负责人)于2015年正式辞任总经理,但其作为股东仍拥有否决权,导致多项议案无法通过 [7] - 2022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调整,创始人柯炳粦及其子柯腾隆成为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27.13%的表决权 [1][13] 股权变动与代持清理 - 柯炳粦自2014年5月起从股东魏翔处受让14.37%股权并获得表决权委托,其中6.58%实则为代持16名自然人的股权 [11] - 柯腾隆通过担任三个员工持股平台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间接控制了公司11.63%的表决权 [11] - 2022年,徐平通过多次转让清空其全部直接持股;2023年底,柯炳粦长达近十年的代持关系通过新设持股平台及对外转让得以清理 [13] 法律纠纷 - 徐平离开后创立其他企业,被公司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所涉技术秘密为“测量跨阻放大器的跨阻增益的方法” [9] - 侵害商业秘密纠纷一案于2016年一审判决公司胜诉;2018年徐平申请再审被法院驳回 [9]
百能国际能源(08132)被指失控内地附属 证监会申请取消四名前董事资格
智通财经网· 2025-09-22 07:39
监管法律行动 - 香港证监会正申请对四名前董事发出取消资格令 依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14条提起法律程序 [1] - 法律行动源于公司失去对中国内地四家主要营运附属公司的控制权 证监会调查后采取行动 [1] - 三名前董事须对2014年通函负责 该文件包含中国大陆一家营运附属公司的不准确或误导性资讯 [1] 财务影响 - 四家主要营运附属公司自2019年1月1日起不再纳入综合入帐 [1] - 导致公司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年度亏损约1.84亿港元 [1] 董事行为指控 - 前董事被指未妥善监督四家内地主要营运附属公司 未以公司最佳利益行事 [1] - 长时间疏于监督最终导致无法综合入帐 造成庞大财务亏损 [1] 当前营运状况 - 截至公告日期 法律诉讼未对公司及附属公司业务营运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1]
希荻微: 希荻微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8-30 02:2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6645万元 同比增长10273%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469万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11754万元大幅收窄 [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86% 较上年同期-671%改善385个百分点 [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6657万元 较上年同期-8685万元有所改善 [5] 资产与股东结构 - 总资产1805亿元 较上年度末1810亿元微降029%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58亿元 较上年度末1603亿元下降279% [2] - 报告期末股东总数14232户 无特别表决权股东 [5] - 前三大股东分别为戴祖渝(2286%) 唐娅(1435%) 重庆唯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727%) [5]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TAO HAI和唐娅 变更日期2025年8月25日 [6] - 戴祖渝原持有股份由TAO HAI继承 重新签署一致行动协议 [6] - 佛山市迅禾企业咨询管理合伙企业与唐娅 TAO HAI存在关联关系 [5] 子公司重大事项 - 控股子公司Zinitix存在董事涉嫌不法行为 阻碍董事会改选 [6] - 公司通过美国希荻微 香港希荻微和韩国希荻微合计持有Zinitix 3444%股份 [7] - 对Zinitix特别决议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 但存在失去控制风险 [7][8] - 若失去控制将不再纳入合并报表 终止确认商誉并产生损失 [8]
金禄电子: 北京市中伦(广州)律师事务所关于公司相关股东一致行动协议到期终止事宜的法律意见书
证券之星· 2025-08-25 00:18
一致行动协议终止背景 - 金禄电子实际控制人李继林、周敏夫妇与股东叶庆忠、麦睿明、叶劲忠于2018年8月18日签署《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在董事会及股东大会表决权行使时与李继林、周敏保持一致,协议有效期至公司上市满三年之日止[5] - 公司于2022年8月2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根据协议约定,协议效力于2025年8月25日自动终止,各方无续签意向[6] - 协议存续期间各方均遵守约定未发生违约行为,终止行为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及创业板上市规则规定[5][6] 协议终止前控制权结构 - 终止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继林与周敏夫妇,二人通过直接持股及控制员工持股平台共青城凯美禄投资合伙企业合计持有公司39.36%表决权[8][9] - 李继林提名第一届董事会9名董事中的5席(3名非独立董事+2名独立董事),第二届董事会7名董事中的3名非独立董事,对董事会构成重大影响[7] - 李继林自2014年起持续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8] 协议终止后控制权变化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李继林、周敏直接及通过凯美禄投资间接控制表决权比例降至29.52%,仍显著高于第二大股东叶庆忠、叶劲忠合计持股12.90%[9][10] - 第三届董事会5名董事中,李继林提名2名非独立董事及1名独立董事,提名人数超过董事会半数[10] - 叶庆忠、叶劲忠、麦睿明出具《承诺函》,明确承诺不通过任何方式谋求公司控制权,不协助他人谋求控制权[11] 公司经营影响评估 - 协议终止未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日常经营管理仍由李继林与周敏共同主导[12] - 原一致行动人叶庆忠、麦睿明、叶劲忠均未在公司担任管理职务,一致行动关系终止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12] - 公司控制权保持稳定,符合《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7号》关于实际控制人认定的相关规定[10][11]
马斯克称可能失去特斯拉控制权,希望拥有25%公司股份
搜狐财经· 2025-08-11 13:23
马斯克对特斯拉控制权的担忧 - 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担忧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甚至被赶下台 [1] - 马斯克认为其当前约12.8%的持股比例不足以确保在公司拥有完全主导地位 [1] - 担忧源于未来特斯拉生产数百万台机器人后可能面临激进股东的挑战 [1] 马斯克的持股与投票权目标 - 马斯克澄清其目前没有以特斯拉股票为抵押的个人贷款 [3] - 马斯克拥有的股票期权税率接近45%导致其投票控制权净增长仅在4%左右 [3] - 马斯克希望拥有约25%的公司股份以获得足够影响力来引导公司发展方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