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争夺

搜索文档
康达尔股权大战终章:原董事长罗爱华获刑六年
华夏时报· 2025-08-27 08:12
公司控制权变更 - 京基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和要约收购最终获得康达尔71.5%控股权 [3][4] - 股权争夺历时多年 双方持股比例一度仅差0.01个百分点 [3] - 原实控人罗爱华通过华超公司掌控公司十余年 最终失去控制权 [2][4] 资金挪用案件 - 罗爱华挪用公司资金3650万元 其中1650万元用于金融公司董事长儿媳购房 [1][8] - 资金通过前海光信公司和中财汇金公司账户流转 [6][8] - 2019年7月1日全部归还挪用资金 [6][9] 司法审判过程 - 案件历经一审无罪 重审改判 最终二审定罪 [1][7][11] - 广东高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罚金40万元 [1][11] - 量刑调整考虑资金全额归还和被害单位谅解 [11] 行贿案件细节 - 向退休法官姚辉行贿250万元以干预案件审理 [10][12] - 姚辉因受贿罪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被判刑15年 罚金150万元 [12] - 行贿行为涉及约见检察官法官和打探案情 [10] 公司历史背景 - 公司前身为1979年成立的深圳市养鸡公司 1994年成为首家农牧上市公司 [2] - 曾用名"中科创业" 涉及2000年股价操纵案 从84元/股暴跌 [2] - 业务涵盖农业 房地产 公共事业和金融投资等领域 [2]
刚刚,又一位千亿级首富大佬,走了
商业洞察· 2025-08-16 17:23
核心观点 - 吴清亮从白手起家到打造世界级涂料王国,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商业博弈最终掌控日本涂料巨头日涂控股,完成"亚洲漆王"的逆袭[4][25] - 立邦品牌实际控制权归属吴清亮家族而非日本企业,但复杂股权结构导致消费者长期误认为日本品牌[6][7][16] - 专注涂料行业是吴清亮成功的关键,曾果断出售电子代工、地产等多元化业务回笼资金聚焦主业[43][57][59] 商业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 1950年以处理政府过期油漆起家,朝鲜战争期间实现2元成本创造400元收入的暴利[39][40] - 1955年赴丹麦学习涂料技术后,与日本涂料株式会社达成战略合作,获得新加坡经销权[8][9][10] - 1962年合资成立立时集团并控股60%,开启从经销商向制造商的转型[10][12] 扩张阶段 - 1990年受中新建交启发创立"立邦"品牌,注册地新加坡明确归属吴清亮而非日方[15][16] - 1993年进入中国首年即投入3000万广告费,持续保持12%销售额的营销投入[54][56] - 2000年以16亿新币出售电子代工企业Only Industry,2018-2020年通过股权交换最终控股日涂超50%[57][22][23] 关键商业决策 股权博弈 - 2006年日涂试图通过股权置换夺取立时控制权,吴氏家族反击增持至39%股权[17][18][22] - 2020年完成对日涂绝对控股,使后者全球排名从十名外跃居第四[23][24] - 通过股权交换而非现金收购实现控制权转移,被日媒评价为"窃取"[24] 战略聚焦 - 1971年结束与谢国民的多元化合作,出售300多家公司聚焦涂料[42][43][45] - 1999-2001年连续出售亮阁地产(1.75亿美元)、安利工业(10亿美元)等核心资产[58][59] - 中国员工占比超50%,2021年营收86.42亿美元距行业第三仅差15亿美元[60] 中国市场布局 - 1979年首次回乡捐建小学,1990年抓住中新建交机遇创立立邦品牌[49][15] - 初期因消费者缺乏涂料概念亏损严重,仍坚持每年12%收入投入营销[52][54] - 目前中国为最大生产基地和市场,2022年与第三名差距缩小至15亿美元[60]
刚刚,又一位千亿级首富大佬,走了
36氪· 2025-08-13 15:59
公司发展历程 - 吴清亮于1950年与日本涂料株式会社(日涂控股前身)合作,获得新加坡经销权 [4][7] - 1962年合资成立立时集团,吴德南集团持股60%并掌握控制权 [9][10] - 1990年受中新建交启发创立"立邦"品牌,注册于新加坡 [16][17] - 2014年吴德南集团持股日涂控股比例提升至39%,立邦系8家子公司并入日涂控股 [28] - 2020年吴清亮家族持股日涂控股超50%实现绝对控股,立邦系全部并入日涂控股 [29] 品牌控制权演变 - 立邦品牌实际控制人为吴清亮,但长期被市场误认为日本品牌 [18] - 2006年日涂控股试图通过股权置换获取合资公司控制权 [19][21] - 2008年吴德南集团通过增持成为日涂控股最大股东 [22][23] - 2018年吴学人出任日涂控股董事会主席 [29] - 通过股权交换获得日涂控股控制权,几乎未支付现金成本 [30] 业务扩张战略 - 以新加坡为核心向东南亚市场扩张,成为区域涂料霸主 [12] - 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首年即投入3000万人民币广告,每年持续投入销售额12%用于营销 [63] - 通过变卖非核心资产筹集资金:2000年以16亿新币出售电子代工企业Only Industry [65][66],1999年以1.75亿美元出售亮阁公司59%股份,2001年以10亿美元出售安利工业 [66] - 2021年立邦系营收达86.42亿美元,位列全球涂料行业第四 [67] - 2022年前三季度与第三名阿克苏诺贝尔差距缩小至15亿美元 [67] 创始人背景 - 吴清亮1927年生于新加坡贫民窟,14岁开始打工生涯 [34][36] - 1949年创立油漆作坊,通过处理政府过期油漆获得第一桶金 [43][47] - 1955年赴丹麦学习涂料技术,坚定行业发展信心 [48] - 1971年与谢国民分道扬镳,专注涂料主业 [53] - 以超过1400亿人民币财富成为新加坡首富 [1] 中国市场布局 - 1979年首次回乡探亲即捐赠12万元建设小学 [55] - 认定中国人口大国市场潜力,坚持"中国市场绝对不会失望"的判断 [57][62] - 目前中国员工占比超50%,成为最重要产地和市场 [67] - 在华拥有超过7500名员工(按1.5万员工总数50%计算) [67]
2015年股灾后,险资撤离了哪些上市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7-26 00:10
险资举牌与撤离背景 - 2015年股灾后保监会放宽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监管政策,鼓励险资发挥市场稳定作用[1] - 政策放宽后险资掀起举牌潮,大量买入上市公司股票,但后期部分险资选择撤离[1] - 险资投资策略转变反映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及被投公司经营状况变化[3] 宝能系与万科案例 - 万科因股权分散、股价低廉成为险资举牌焦点,2015年保监会提高险资投资蓝筹股比例上限为入市创造条件[3] - 宝能系通过前海人寿和钜盛华在2015年7月10日首次举牌万科,持股5%成为第二大股东[4] - 宝能系在2015年7-12月四次举牌,持股比例从5%增至20.008%,期间与华润展开股权争夺[4][5] - 万科管理层反对宝能入主,采取停牌、引入深铁集团等防御措施[6] - 中国人寿连续5个季度减持万科A,持股比例从2.16%降至0.73%,反映头部险资看淡地产股[6] 泰康系与阳光城案例 - 泰康系2020年9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受让阳光城13.53%股份,并设置15%年复合增长率的对赌协议[8] - 2021年阳光城业绩恶化,预计亏损45-58亿元,泰康系两名董事对三季报投反对票[8][10] - 泰康系2021年12月减持阳光城股份至3.99%,2022年计划继续减持至近乎清仓[9][10] - 阳光城2021年三季报营收同比下降18.24%,扣非净利润亏损17.52亿元[10] 大家人寿与金融街案例 - 原安邦人寿2014-2015年六次举牌金融街,持股比例达29.98%,耗资近200亿元[11][12] - 大家人寿2021年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减持金融街3.99%股份[14] - 2024年大家人寿继续减持金融街1.01%股份,持股比例降至9.1%,减持均价约3元/股低于初始成本[15] - 金融街2023年营收190.75亿元同比下降25.37%,净亏损110.84亿元[16] 雪松信托与西水股份案例 - 中江信托2016年2月以15.99元/股认购西水股份5.08%股权,期望分享保险业务发展红利[16][17] - 西水股份2018年营收232.15亿元同比下降23.25%,净利润3.78亿元同比下降84.23%[18] - 2019年雪松信托减持至4.999999%,每股亏损约6元,套现860万元但亏损逾500万元[20][21] 行业趋势分析 - 险资减持地产股主要因政策变化导致行业信用风险上升[7] - 险资投资逻辑围绕资金安全性、收益稳定性和资产流动性展开[22] - 地产行业下行周期中,被投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普遍下滑是险资撤离主因[7][10][16]
知情人士:宗庆后,不止这四个孩子
凤凰网财经· 2025-07-16 21:58
宗庆后家族关系 - 宗庆后除宗馥莉外还有6个孩子,包括与杜建英所生的宗继昌(1996年)、宗婕莉(1998年)、宗继盛(具体年份不详),以及与其他员工所生的子女 [1][4][5][6] - 2000年前后宗庆后与原配施幼珍离婚,2005年前后与杜建英登记结婚但后续已离婚 [2][8] - 2018年宗家编写年谱时确认了这些子女关系,但2009年宗庆后父亲曾考虑将宗继昌列入家谱未实施 [1][12] 遗产争夺战 - 杜建英所生三名子女已在香港、杭州提起诉讼,要求分割宗馥莉名下29.4%娃哈哈股权及18亿美元信托资金 [3][13] - 宗馥莉提交2020年遗嘱主张境外资产由独女继承,但原告方要求冻结汇丰账户并索赔数百万美元 [13] - 2023年宗庆后与宗馥莉因修改遗嘱发生激烈争吵 [15] 娃哈哈股权结构 - 当前股权结构:杭州上城区国资局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 [17] - 职工持股会由杜建英担任理事长,2018年曾实施股份回购变干股,2024年员工成立维权委员会诉讼要求"回购协议无效" [18][19] - 杭州政府曾与宗馥莉和杜建英分别洽谈46%股权收购事宜未果 [16] 公司控制权博弈 - 若职工持股会24.6%股权"回归",杜建英方可能通过收购政府46%股权实现绝对控股 [16][18][19] - 宗馥莉继承的29.4%股权正面临三名"同父异母弟妹"的继承权诉讼 [19] - 公司内部存在宗馥莉与杜建英两派势力博弈,员工普遍认为杜建英更适合掌权 [16][12]
67年国企老厂宏明电子IPO,募资19.5亿补流4.5亿,借力资本市场老树开新花
搜狐财经· 2025-07-02 18:00
公司历史沿革与股权结构 - 公司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国营第七一五厂,属于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历经多次名称变更后于202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3] - 改制初期自然人股东达4526名,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仍有522名自然人股东,存在代持及私下交易问题[9] - 历史上经历"中经开"旧部与"九鼎系"控股权争夺战,2016年九鼎系以55%持股比例成为实控人,2019年控股权转让给四川省国资川投信产(持股56.5%)[4][5] 历史遗留问题 - 存在违规使用中央拨改贷资金、安置费处理不当、未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等改制瑕疵[2] - 曾拥有医院、杂志社等非经营性资产,虽已剥离但仍存在关联交易(2022-2024年向宏明医院采购金额从243万元降至31万元)[9] - 部分房产产权证书缺失,经济适用房宏明锦苑小区因政策变化面临产权分户诉讼风险[10]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31.46亿元→27.27亿元→25.25亿元,净利润从6.9亿元降至4.18亿元,扣非净利润降幅达40%[11] - 综合毛利率波动明显:50.28%(2022)→53.49%(2023)→44.27%(2024),主因防务领域客户压价[12] - 研发投入持续缩减:2.95亿元(2022)→2.57亿元(2023)→2.08亿元(2024),研发费用占比从9.42%降至8.24%[13] 资本运作与IPO情况 - 成为2025年创业板首家IPO受理企业,但经历16轮漫长辅导期,主因历史瑕疵问题[8] - 报告期内累计现金分红2.8亿元(2022年1.07亿元→2024年0.73亿元),但本次IPO拟募资19.51亿元中4.5亿元用于补流[14][15] - 募投项目聚焦高储能脉冲电容器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建设等8大方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