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卷式恶性竞争
icon
搜索文档
一财社论:法治是市场公平竞争的护身符
第一财经· 2025-07-16 21:39
外卖补贴竞争性质 - 需谨慎判断外卖补贴是否属于"内卷式"恶性竞争 需区分正常市场竞争与恶性竞争[1][3]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指出即时零售价格补贴大战扰乱市场秩序 导致实体商家经营困难 商品品质下降 服务标准降低 利润承压[2] - 遵义市餐饮行业商会曾倡议停止"内卷式"补贴 指出美团 淘宝闪购的低于成本价补贴使商家陷入"不参与无流量 参与则亏损"困境 但该倡议已被删除[2] 行业影响与市场反应 - 外卖补贴大战带来订单量激增 骑手工作负荷饱和 消费者获得实惠 部分商家借此开拓市场[2] - 行业协会强调需反对"二选一" 限制竞争 虚构原价等垄断行为 建议监管部门及时查处不正当竞争[3] - 若补贴导致商品品质缩水或服务下降 属于商家违规 协会应谴责并移交证据给监管部门[3] 竞争机制与法律框架 - 区分恶性竞争与正常竞争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参与主体受损或侵权行为[4] - 正常市场竞争应使所有参与者福利改善 需保护合法价格战作为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3][4] - 市场公平需依托《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 坚持法治化原则[4][6] 市场治理改进方向 - 需完善消费者集体诉讼 辩方举证 争议和解等制度 提升消费者博弈能力[5] - 强化监管部门执法与市场自律相结合 才能建立真正的公平竞争环境[5][6] - 法治是区分内卷与公平竞争的根本保障 最终目标是实现交易增进所有人福祉的制度[6]
知名品牌召回充电宝,企业竞争不能“卷”走安全底线
齐鲁晚报网· 2025-07-01 17:34
充电宝召回事件核心分析 - 安克创新、罗马仕等知名品牌召回超百万个充电宝 召回原因为产品存在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1] - 被召回产品采用"某供应商"部分批次行业通用电芯 供应商未经同意私自变更原材料 [1] - 多家知名品牌多款充电宝3C认证证书被暂停 [2] 行业竞争现状 - 充电宝行业存在"内卷式"恶性竞争 部分厂家为压缩成本对电芯供应商偷工减料行为视而不见 [2] - 行业竞争重点偏离质量与服务 转向低价厮杀 导致安全底线失守 [2] - 类似"内卷式"恶性竞争模式在其他行业也有出现苗头 [3] 质量问题根源 - 电芯作为充电宝核心硬件 其质量直接决定产品安全性 低价劣质电芯进入生产线导致质量问题频发 [2] - 品牌方作为最后质量把关者 对缺陷产品流入市场负有责任 不能完全归咎于供应商 [1] 行业发展建议 - 行业需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 坚守安全底线 重塑市场信任 [2] - 当前召回事件可作为"刮骨疗毒"契机 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2] - 需警惕无底线"内卷式"竞争对行业长远利益的损害 [3]
人民日报:有力有效整治“零公里二手车”
快讯· 2025-06-10 11:50
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分析 - 行业存在"零公里二手车"乱象,负面影响显著,需引起重视 [1] - 该销售模式虽有助于车企去库存,但压缩利润空间并加剧亏损 [1] - 乱象本质是汽车市场价格战的延续,反映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 [1] 行业治理建议 - 需正视问题并凝聚合力重拳治理,完善制度规范 [1] - 引导行业加强自律以营造良好市场秩序 [1] - 治理目标为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有力有效整治“零公里二手车”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00
零公里二手车现象分析 - 核心现象:市场上出现大量名义为二手车但实际行驶里程极低甚至为零的车辆,价格普遍比新车指导价低数万元,部分车型上牌时间仅一个月左右[1] - 产生原因:车企为冲销量将车辆大量售卖给第三方并完成上牌注册以计入业绩,形成变相降价手段[1] - 利益链条:车企通过激励政策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经销商为回笼资金将库存新车注册为二手车售卖,甚至直接伪装已售状态粉饰销量数据[1] 行业影响 - 车企影响: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加剧亏损,不利于产品质量提升和创新资源投入[2] - 消费者风险:丧失首任车主专属权益,存在电池健康度下降等隐患,转售贬值更多[2] - 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扰乱新车与二手车交易秩序,造成数据失真[2] 政策与治理 - 监管动向:国家发改委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商务部召集座谈会规范"零公里二手车"并引导二手车出口[2] - 治理建议:加强二手车注册监管,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严控上牌即转售行为[3] - 行业转型:车企需从拼销量转向拼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内在竞争力[3]
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头部车企要刀刃向内
第一财经· 2025-06-09 08:46
行业现状与问题 - 汽车行业面临内卷式恶性竞争,头部企业表达深刻忧虑并决心从自身做起消除这种现象 [2] - 产能无序扩大是内卷式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2025年一季度国内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1.9%,有超过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待消化 [3] - 部分资本不以长期健康发展为目的,通过价格战追求短期市值和股价,可能造成产业"赔本赚吆喝"的空壳 [4][5] 解决方案与行业共识 - 严格控制产能,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停止新建汽车生产工厂,避免重复建设,利用全球过剩产能展开合作 [3] - 企业需苦练内功,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信部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 - 相关企业需充分认识政策威慑力,规范自身行为,政府已多次提及防止内卷式竞争,行业协会发布倡议反对无底线"价格战" [7][8] 政策与监管动向 -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防止内卷式竞争,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2025年全国两会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7] - 工信部将加大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7] - 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显示出加大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决心,预计将出台更严厉监管措施 [8] 企业应对策略 - 企业需刀刃向内、主动控制规模,避免粗放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汽车行业投资规模大、消费者要求高,不能再交昂贵"学费" [4] - 企业应专注于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非业内互喷或嘴炮,需深刻反思并做好自我规范 [8] - 坚持守正创新、质量第一,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打造良好品牌形象 [6]
一财社论: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头部车企要刀刃向内
第一财经· 2025-06-08 22:11
行业共识与问题 - 头部汽车企业表达对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忧虑,并决心通过自身行动消除这种现象 [1] - 行业达成共识:需凝聚发展共识,维护公平有序市场,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1] - 产能无序扩大是内卷式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目前仍在蔓延 [2] - 2025年一季度国内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1.9%,有超过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待消化 [2] - 部分资本不以长期健康发展为目的,通过价格战追求短期市值和股价 [3] 企业应对措施 - 吉利控股集团将停止新建汽车生产工厂,避免重复建设,利用全球过剩产能展开合作 [2] - 汽车企业需苦练内功,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4] - 企业需深入思考掌握的核心技术及持续发展推动力 [4] - 李书福强调不走捷径,坚持求真务实,在车道、人道、天道的人间大道上探索 [4] 政策与监管 - 政府自2024年7月起多次提及防止内卷式竞争,2025年全国两会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5]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反对无底线的"价格战",支持正常市场竞争 [5] - 工信部将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 [5] - 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显示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决心和力度 [6]
吉利杨学良:行业自律是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
国际金融报· 2025-06-08 20:50
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 - 行业自律是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需要全行业加强自律并坚持公平竞争 [1] - 虽然行业已签订《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但签约方是否信守承诺存在争议 [1] - 企业是行业自律的主体,企业不自律行业不可能自律,行业乱象根源在于人性的恶被放大 [1] - 企业应依法合规经营,通过相互监督和尊重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1] 内卷式竞争的影响 - 内卷式恶性竞争威胁行业健康发展,消费者也将深受其害 [2] - 内卷式竞争正在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向集体沦陷的险境,是最低级的自杀式竞争行为 [2] - 部分企业以"卷王"自居,扭曲市场机制并扰乱公平竞争秩序 [2] - 内卷式竞争可能将国家财政支持培育的良好产业生态带向邪路 [2] 企业应对策略 - 吉利明确表态反对内卷式竞争,承诺永远不搞内卷式恶性竞争 [2] - 吉利将坚持走开放式良性竞争道路,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等 [2] - 法律在行业自律失灵时应及时发挥作用,确保行业在法律框架内运行 [2] - 必须确保汽车行业透明度,让非法犯罪行为无处可藏 [2]
贾可:两年了,是时候决断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6-07 22:35
行业竞争与内卷现象 - 中国汽车行业近年出现内卷式恶性竞争,表现为不正当价格战、抹黑对手、偷工减料等,导致全行业价值链亏损和亚健康状态[11][16][18] - 部分车企被指内外有别,国内销售车型与出口欧洲车型关键部件存在差异,涉嫌违反环保法规[16][24] - 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反内卷"写入政策文件,明确内卷式竞争为恶性行为[22] 企业间公开矛盾事件 - 长城汽车2023年举报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致排放不达标,比亚迪回应称检测程序存在瑕疵[11] - 2025年重庆论坛上吉利杨学良公开批评行业"贼喊捉贼"现象,呼吁依法解决争议,矛头直指比亚迪[5][7][41] - 比亚迪李云飞通过社交媒体隐喻回击长城魏建军,双方围绕"汽车界恒大"言论展开多轮隔空交锋[31][32] 行业领袖观点与倡议 - 广汽曾庆洪2024年提出反内卷需守住法律底线,反对通过抹黑对手获取流量,但遭遇网络暴力[18] - 吉利李书福2025年新年致辞强调不打价格战,主张技术战、品质战、道德战,呼应中央反内卷政策[26] - 长城魏建军警示行业存在"恒大式"风险,指部分企业过度追求市值而忽视产品本质,商业模式不可持续[28][30] 政策监管动态 - 工信部2024年多次发声整治内卷,指出无序竞争已威胁产业链稳定,需加强标准引领和行业自律[21][24] - 中汽协2025年发布公平竞争倡议,工信部支持整治无序价格战,明确其为内卷典型表现[34] - 国家发改委2025年5月表态将整治突破市场底线的内卷式竞争,维护公平秩序[2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2025年被视为品牌存亡关键年,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间取得平衡[45] - 部分观察认为需通过"劣币出清"实现行业洗牌,类比恒大事件才能重建健康生态[24] - 法治化成为共识,杨学良等呼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积压争议(如常压油箱事件),以恢复行业公信力[41][42]
吉利杨学良:行业自律不能全靠人性,法律是自律失灵时的坚实后盾
新浪财经· 2025-06-07 17:23
行业自律重要性 - 行业自律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企业需切实履行《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而非仅作为一纸空文 [3] - 行业自律需在安全、环保等核心问题上坚持公平透明原则,法治精神应在行业充分彰显 [3] - 内卷式恶性竞争(如价格战、人身攻击)破坏行业生态,是低级且自杀式的竞争行为 [3][5] 自律与法律的关系 - 企业是自律主体,其自律程度取决于人性约束,法律是自律失灵时的坚实后盾 [3][4] - 当前行业乱象源于人性负面因素未受遏制,需通过"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立约束框架 [3][4] - 常压油箱和排放不达标事件是典型违法案例,需公开结论以维护行业公信力 [4] 企业行为规范 - 企业应相互监督尊重,避免损害公共利益(如以次充好、假冒产品)破坏行业形象 [4] - 竞争应围绕价格、价值、技术、品质等多维度展开,而非无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 [5] - 吉利、长安等车企明确反对内卷,倡导开放式良性竞争与合作共赢 [5] 行业共识与全球影响 - 内卷被视为可持续发展杀手,企业需守住法律、商业道德、可持续发展三条底线 [5] - 随着中国汽车全球影响力提升,自律成为实现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5] - 行业呼吁以自律为基石,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展现实力 [5]
吉利汽车杨学良:加强行业自律 共筑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基石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7 15:42
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 - 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呼吁全行业加强自律,坚持公平竞争,共同维护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1] - 行业虽已签订《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但签约方是否信守承诺存在争议,行业自律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 [3] - 企业是行业自律的主体,行业乱象根源在于人性恶被放大及法律缺失或执行不力,需依法合规经营并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3] 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危害 - 内卷式恶性竞争是经济界和学术界公认的自杀式行为,可能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向集体沦陷的险境 [4] - 部分企业以"卷王"自居,扭曲市场机制、扰乱公平竞争秩序,并可能破坏国家财政支持培育的产业生态 [4] - 吉利汽车明确表态反对内卷式竞争,坚持走开放式良性竞争道路,聚焦价值、技术、品质、服务、品牌和企业道德战 [4] 行业呼吁与未来展望 - 杨学良呼吁全行业珍惜发展成就,避免为私利搞内卷式竞争,强调中国汽车工业成就得益于国家政策及财政补贴 [5] - 行业应团结一致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产业生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