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度性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专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深圳综改新动作,为何要在这三个方面创新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4 21:07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 政策核心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通过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产学研"不协同 不融合"痛点 推动新兴产业更好发展 [1] - 改革突出超大城市治理升级与大湾区协同机制创新 首次将"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纳入总体要求 [1][3] 改革战略意义 - 2025年作为深圳特区45周年及综合改革试点5周年节点 政策具有三重意义:强化深圳改革试验田作用 推动全国制度性开放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 [2] - 深圳过往五年试点成效显著 通过系统集成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形成可复制的"杠杆效应"经验 [2] 科技创新领域突破 - 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模式持续深化 配套改革包括科研经费管理 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薪酬 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等 [7] - 人工智能 低空经济等新赛道通过特区立法推进 重点完善医疗辅助等应用场景的监管框架 [8]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 - 市场一体化关键在于规则衔接与要素流动 涉及产业 民生 商事等制度集成 包括跨境游艇自由行 涉税专业人士执业许可等具体场景 [9] -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 跨境直升机飞行等举措形成系统性改革清单 促进资金与人员要素流动 [9] 城市治理与营商环境 - 运用特区立法权开展人工智能 基因细胞等专项立法 以法治保障新业态发展 [4]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允许符合条件的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 形成要素市场改革叠加效应 [4]
全球金融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制度性开放与内需提振须“双轮驱动”
中国经营报· 2025-05-18 13:56
中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策略 - 中国正以制度性开放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双循环"战略破解内需不足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外资吸引力与外贸企业应对策略 - 尽管中美关税摩擦加剧了外贸企业压力,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减弱,资本永远流向高回报之地 [2] - 当前中国企业估值处于低位,经济基本面稳健,叠加庞大的高素质人口和全球最大工程师群体,形成了独特优势 [2] - 国家经贸、金融等制度持续开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2] - 近期中美关税战对外贸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下对这些企业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如税收减免、贷款减息等 [2] - 中长期来说,企业能否应对外来冲击,本质上还是要靠其自身的韧性 [2] - 外贸企业要做好两手准备:对内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对外"走出去",这是应对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 [2] - 贸易摩擦起伏将成为常态,企业需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通过"出海"投资构建多元化"朋友圈" [2] - 当前一些头部企业正在通过全球布局分散风险,而中小企业则需"苦练内功",提升供应链效率与科技竞争力 [2] "双循环"战略与提振内需 - "双循环"格局和战略非常具有前瞻性,特别是推进国内大循环对于应对当下不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3] - 当前构建国内大循环仍面临内需不足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居民消费意愿不振等方面 [3] - 建议进一步建设统一大市场,打通区域间人员、资本、数据等流动要素的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让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3] - 动态评估现有"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性,若实际效果未达预期,后续支持政策可能需要进一步加码 [3] - 继续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对国内大循环体系建设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3] - 《民营经济促进法》从草案到表决通过速度很快,体现了中央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非常重要 [3]
邓海清:很多人低估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价值,不要用“救市”的心态看法律出台
凤凰网财经· 2025-05-02 22:11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核心意义 - 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将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标志着从"政策性包容"向"法治化保障"的深刻转变 [1][3] - 法律名称中"促进"二字体现司法精神,为司法解释确立价值导向,要求司法机关在模糊地带案件中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为原则裁量 [1] - 将"两个毫不动摇"上升为法律规定,提供确定性保障,政策出台前需经法律审查,违反者面临违法追责 [3] 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三大优化方向 - **市场准入**:打破隐形"玻璃门",建立统一法律审查机制约束政策执行部门,消除选择性执法现象 [4] - **融资环境**:推动股权、应收账款等非传统资产担保融资,通过法律形式缩小民企与国企融资成本差异 [5] - **新质生产力**:保护知识产权并明确科技企业融资规则,以制度性保障替代短期补贴,激发长期创新投入 [5] 重点关注的金融与科技板块 - 金融层面需解决融资不平等导致的经营成本高企问题,防止金融机构集中抽贷等非系统性风险 [6] - 科技企业融资需突破传统实物担保模式,转向知识产权等要素,法律需为新型融资方式营造发展环境 [6] 应对关税战的制度性优势 - 通过法治化提升确定性,构筑开放型制度优势,对冲美国"小院高墙"策略造成的供应链不确定性 [7] - 对外释放制度稳定信号:向国际资本提供政策连续性的"定心丸",同时增强民企转型信心 [7][8] 消除不确定性的机制设计 - 将法律要求融入交易所制度、招商政策等现有体系,消除歧视性条款和双重标准 [8] - 确立法律优先于政策的原则,民营企业可依法对抗行政歧视,维权能力实现质变 [8] - 压缩执法自由裁量空间,完善司法援助机制,对违法执法行为定性为"知法犯法" [9] 法律名称的特殊导向意义 - "促进"体现积极政策取向,既消除历史枷锁又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彰显国家扶持决心 [10]
邓海清:很多人低估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价值,不要用“救市”的心态看法律出台
凤凰网财经· 2025-05-02 16:37
民营经济促进法核心意义 - 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 将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 标志着民营经济从"政策性包容"向"法治化保障"的深刻转变 [1][3] - 法律名称中"促进"二字体现司法精神 为司法解释确立价值导向 在模糊地带案件需秉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原则裁量 [1] - 将"两个毫不动摇"上升为法律规定 提供确定性保障 政策出台前需经法律审查 违反者面临违法追责 [3] 营商环境优化方向 - 打破市场准入隐形"玻璃门" 建立统一法律审查机制约束政策制定部门 消除选择性执法现象 [4] - 缓解融资不平等问题 支持股权/应收账款等非传统资产担保融资 法律形式推动公平融资环境 [4] -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明确科技企业融资规则 为创新提供"制度性保障" [4][6] 重点领域突破 - 金融板块着力解决民企融资环境不平等问题 如银行抽贷等制度性障碍 [5] - 科技板块推动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改变传统依赖房地产/设备等实物资产的担保模式 [6] - 法律对外释放制度确定性信号 增强国际资本信心 构筑开放型制度优势应对关税战 [7] 消除不确定性机制 - 法律优先于政策 民企可依据法律对抗行政歧视 改变以往维权困难局面 [8] - 为政策制定者划定红线 歧视行为从政治问题上升为违法行为 大幅提高违规成本 [8] - 压缩执法模糊空间 完善司法援助机制 对执法部门形成更强约束 [9] 立法导向特征 - 法律核心价值在于确立民企平等司法地位 而非特殊优待 通过消除制度枷锁体现国家支持决心 [1][10] - "促进"表述具有鲜明积极导向 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 增强民企发展安全感与确定性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