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均衡发展
搜索文档
三星第五工厂将于2028年投入运营,满足中长期存储芯片需求
巨潮资讯· 2025-11-17 21:40
三星电子平泽园区投资 - 三星电子敲定启动平泽园区第二区第五生产线的骨架施工 [1] - 第五工厂预计将于2028年投入运营 [1] - 投资目的为满足全球AI基建投资激增所引发的中长期存储芯片需求 [1] 三星集团区域投资计划 - 三星SDS计划在全罗南道建立大规模AI数据中心 [1] - 目标在2028年前确保15000个图形处理器 [1] - 三星电子考虑在光州市建立德国暖通空调公司弗莱克特的境内生产线 [1] - 三星SDI考虑在蔚山市投建下一代电池生产基地 [1] - 三星显示正在忠清南道牙山园区建设8.6代OLED生产线 [1] - 该OLED工厂预计将于明年中期起投入量产 [1]
人民财评:“融湾接海”,打破时空壁垒的粤东迸发生机
人民网· 2025-10-30 14:05
高铁网络建设与区域经济影响 - 赣深、广汕、梅龙等高铁线路相继贯通,为粤东地区注入“融湾接海”的强劲动能 [1] - 汕汕高铁汕尾至汕头南段于2023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将汕头纳入全国高铁网络 [1] - 高铁贯通使广州至汕头车程缩短至1.5小时,粤东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1小时经济圈” [1] 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与文化的促进作用 - 高铁打破时空壁垒,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使粤东从地理末梢转变为沿海经济带关键节点 [1] - 高铁网络为粤东丰富的文旅资源(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打开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2] - 以铁路为纽带串联文化脉络,助力文旅融合与区域振兴发展 [2] 行业运营维护与技术创新 - 行业通过智能检测站、综合维修车间等技术手段保障高铁运营安全 [1][2] - 维护工作包括钢轨毫米级精修、铁路大桥全身“体检”、钢轨探伤检查等,由专业人员守护 [2] - 行业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承诺,通过持续创新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
经纬江苏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4:17
产业能级跃迁 - 球衣材质从纯棉演变为高科技化纤,实现从重达数斤到轻便耐穿的转变,反映出材料科技的进步 [1] - 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凭借完整产业链可将国际赛事球衣订单交付期从20天缩短至15天,体现纺织业已升级为高科技产业 [2]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发布智能聚酯纤维T恤,其纤维能根据环境温湿度变化调控微结构,实现“越运动、越透气”的效果 [2] - 淮安市洪泽区将纤维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三联新材料采用“柔性生产+纤维超市”模式,佩浦科技攻关“生物酶解PET”技术,台华新材打造绿色高端化纤产业链 [3] - 中信泰富特钢研发的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盘条用于常泰长江大桥,材料强度可让一根直径7毫米钢丝吊起7辆小汽车,其高端轴承钢产销量全球第一 [4] 区域均衡发展 - 江苏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平衡格局,发展战略进入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新阶段 [5] - 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江苏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包括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等 [5][6] - 苏南地区作为“前锋”:苏州1至7月新增6款Ⅰ类创新药占全国14%,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达2512亿元,常州集聚4家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企业 [6] - 苏中地区作为“中场发动机”:南通海工装备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启东启航国内最大新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扬州工业投资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4.4%;泰州“中国医药城”成为生物医药引擎 [7] - 苏北地区作为“新生力量”:徐州拥有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徐工集团;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江苏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十四五”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 [7] 产业链协同融合 -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3000余家规上企业,形成南京、常州、盐城、扬州、苏州等整车生产基地及沿江八市零部件生产基地 [8] -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每4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其30%核心件来自常州本地,公司推进“近地化战略”形成紧密协同产业圈层 [8] - 无锡半导体产业链配套完备,新洁能附近有华虹宏力12英寸制造基地及英飞凌、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形成从设计到封测的闭环 [9] - 中国(南京)软件谷拥有36万软件从业人员和数千家企业,诚迈科技与附近汽车、手机领域大客户研发中心合作紧密 [9] - 传统纺织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融合,苏州纺织企业与扬州、连云港等地合作,转型为新材料和智能可穿戴公司 [9] - 苏州与宿迁探索“研发在苏州、生产在宿迁”模式,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项目生产基地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研发总部入驻苏州“科创飞地” [10]
21社论丨外贸逆势增长彰显中国出口全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06:22
总体外贸表现 - 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3.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 [1] - 出口额19.95万亿元,增长7.1%,进口额13.66万亿元,下降0.2% [1] - 进出口增速逐季加快,一季度增长1.3%,二季度增长4.5%,三季度增长6%,已连续8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1] - 9月当月进出口4.04万亿元,增长8%,远超市场预期 [1] 出口产品结构 - 机电产品出口12.07万亿元,增长9.6%,占出口总值的60.5%,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 [1] - 高技术产品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1.9%,对同期整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成 [1] - 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品及“新三样”、铁道电力机车等绿色产品增速均达两位数 [2] - 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的相关产品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 区域外贸发展 - 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5省市进出口合计增长5.2%,对全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八成 [2] - 西部地区进出口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去年进出口首次突破4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比重达9.2% [2] - 西部地区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出口均呈现高速增长,得益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通道枢纽建设 [2] 出口市场多元化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37万亿元,增长6.2%,占进出口总值的51.7%,比重提升1.1个百分点 [3] -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 [3] - 部分企业从欧美规模性订单转向满足客户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做细市场以拓展增长空间 [3] 新兴贸易业态 - 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6.3%,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 [3] - 跨境电商主要销售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饰鞋包及珠宝配饰、数码产品及配件、家用办公电器及配件 [3] 全球竞争力与产业优势 - “新三样”等产品在全球具有不可替代优势,且全球需求持续高速增长 [2] -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占据世界大多数市场份额,因成本低且全球替代选择有限 [2] - 随着各国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中国中间品需求不断上升 [2] - 制造业能力在多个维度均有很强全球竞争力,新兴产业全球引领地位及传统领域超强性价比将推动竞争力持续增强 [3] 贸易政策立场 - 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显示敞开大门鼓励更多进口的态度 [4] - 坚决维护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立场,反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 [4]
经济大省半年报展现新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00:36
经济总量对比 - 江苏2025年上半年GDP达66967.8亿元 同比增长5.7% 广东68725.40亿元 同比增长4.2% [2] - 两省GDP差距从2024年同期的1916.2亿元缩小至1757.6亿元 为近六年同期最小差值 [2] - 江苏GDP有望在2025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 [6] 工业表现 - 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2] - 13个设区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正增长 [2]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 较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 [2] 外贸表现 - 江苏上半年出口增长9.4% 总额达1.88万亿元 [3] - 广东出口增速仅为1.1% 尽管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 [3] 消费市场 - 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 [4]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06元 同比增长5.2% [4] 区域发展特点 - 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城市百强 拥有5个GDP万亿级城市 [5] - 形成"研发在苏南 制造在苏北 物流通全省"的协作模式 [5] - 昆山 江阴 张家港等县级市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6] 产业特点 -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2] - 苏州生物医药 常州新能源等产业集群释放新动能 [2] - 广东在科技创新 金融服务等领域保持优势 [6]
江苏的“均衡发展”,其他省可以复制吗?
虎嗅· 2025-06-06 10:24
江苏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式 - 江苏是全国唯一所有地级市GDP均进入全国前100的省份,13个地级市合称"十三太保"[1] - 江苏被视为区域均衡发展的理想样板,被认为可避免省会"虹吸效应",让中小城市居民安居乐业[1] - 江苏人均GDP最低的宿迁市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全省发展水平整体较高[7][8] 人口与地理条件优势 - 江苏平均每个地级市人口651.9万,是五省中唯一没有300万人口以下地级市的省份[4] - 江苏全境以平原为主,人口密度接近800人/平方公里,分布均匀[7] - 相比浙江、福建、广东等山区占比高的省份,江苏没有人口密度极低的"面积大市人口小市"[7] 工业发展基础条件 - 江苏具备发展工业的三大关键要素:低成本土地、低成本运输和低成本劳动力[9] - 江苏沿江八市货运量达28.5万吨,超过上海和浙江海运吞吐量之和(24.8万吨)[10] - 沿江八市集装箱吞吐量超1900万TEU,远超长江上游六省市总和(897TEU)[11] - 沿海航运吞吐量5.63万吨,盐城1.71万吨超过长江九江以上所有港口[11] 产业布局特点 - 江苏沿江八市控制了长江流域钢铁、石化、化纤、造船等重工业的支配性产能[11] - 苏北城市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如淮安有富士康,盐城有起亚汽车生产基地[12] - 宿迁依托京东成为全国重要电商客服中心,并拥有洋河、双沟等白酒产业[13] 发展模式独特性 - 江苏的均衡发展本质是市场选择,源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14] - 其他省份难以复制江苏模式,因其缺乏江苏的平原、水网和交通条件[15][19] - 江苏类似德国的一马平川地理结构,而山地国家如日韩只能选择重点区域开发[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