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单克隆抗体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创:国产破伤风新药登上医学顶刊Nature Medicine
生物世界· 2025-07-10 11:24
破伤风全球现状与疫苗需求 - 2019年全球破伤风死亡人数达34684例,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国家和疫苗接种不完善地区[1] - 2022年全球1430万婴儿未接种首剂DTP疫苗,620万仅部分接种,显示疫苗覆盖率存在显著缺口[1] - 破伤风潜伏期中位数仅7天,现有主动免疫疫苗生效周期长,暴露后需依赖被动免疫提供即时保护[1] 现有被动免疫疗法局限性 - 马破伤风抗毒素存在5%-30%过敏反应风险,0.001%致命性休克风险,半衰期仅两周[2] -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虽替代马抗毒素,但面临供应短缺、价格昂贵问题,单剂成本达250国际单位[2][9] - HTIG存在病原体传播风险、批次差异及0.9%过敏反应率等缺陷[2][14] 重组单克隆抗体技术突破 - 珠海泰诺麦博开发的斯泰度塔单抗(Siltartoxatug)为全球首个破伤风特异性全人源IgG1单抗,靶向毒素AB片段[7] - 采用CHO细胞生产,通过阻断毒素转运和VAMP-2酶切实现被动免疫,工业化生产标准化程度高[7][6] - 2025年Nature Medicine发表的3期临床显示其12小时抗体滴度达标率达95.4%,显著优于HTIG的53.2%[10] 临床数据对比分析 - 3期试验纳入661例患者(单抗组440人vs HTIG组221人),单抗剂量10mg较HTIG 250IU展现全面优势[9] - 几何平均抗体滴度比值显示:12小时达6.02倍,28天升至7.13倍,90天仍维持5.38倍[12] - 长期保护性更突出:90天时单抗组91.5%患者维持有效抗体,HTIG组仅10.1%[12] 商业化进展与行业影响 - 斯泰度塔单抗2025年2月获中国NMPA批准上市,适应症为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16] - 不良事件发生率38.2%与HTIG相当,过敏反应率0.2%显著低于HTIG的0.9%[14] - 单抗技术可解决血浆依赖问题,潜在市场规模覆盖全球1430万未接种婴儿群体[1][15]
金融工程日报:A股午后放量下行,TMT全线回调、离境退税概念逆势大涨-20250610
国信证券· 2025-06-10 22:46
根据提供的金融工程日报内容,该报告主要涉及市场表现、情绪指标和资金流向的统计分析,但未提及具体的量化模型或因子构建方法。以下是可提取的关键指标分类整理: --- 市场情绪指标 1. **封板率** - 构建思路:反映涨停股的封板稳定性[17] - 计算公式: $$封板率=\frac{最高价涨停且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最高价涨停的股票数}$$ - 测试结果:当日封板率62%(较前日下降4%)[17] 2. **连板率** - 构建思路:衡量涨停股的连续性[17] - 计算公式: $$连板率=\frac{连续两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昨日收盘涨停的股票数}$$ - 测试结果:当日连板率29%(较前日下降4%)[17] --- 资金流向指标 1. **两融交易占比** - 构建思路:评估融资融券交易活跃度[22] - 计算方式:两融交易额(融资买入+融券卖出)占市场总成交额比例 - 测试结果:当日占比9.1%,近一年均值8.8%[22] 2. **大宗交易折价率** - 构建思路:反映大资金交易情绪[26] - 计算公式: $$折价率=\frac{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当日成交份额的总市值}-1$$ - 测试结果:当日折价率6.04%,近半年均值5.50%[26] 3. **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 - 构建思路:衡量期货市场对现货的预期[28] - 计算公式: $$年化贴水率=\frac{基差}{指数价格} \times \left(\frac{250}{合约剩余交易日数}\right)$$ - 测试结果: - 上证50:19.15%(近一年中位数1.44%)[28] - 沪深300:19.78%(近一年中位数3.16%)[28] - 中证500:21.60%(近一年中位数8.97%)[28] - 中证1000:24.29%(近一年中位数12.10%)[28] --- 机构行为指标 1. **龙虎榜机构净流入/流出** - 构建思路:追踪机构席位资金动向[36] - 测试结果: - 净流入前十包括富春股份、中超控股等[36] - 净流出前十包括跨境通、广康生化等[36] 2. **陆股通净流入/流出** - 构建思路:监测外资通过沪深股通的交易[37] - 测试结果: - 净流入包括百利电气、恒宝股份等[37] - 净流出包括盈峰环境、锦江航运等[37] --- 其他市场指标 1. **ETF折溢价** - 测试结果: - 溢价最高:半导体ETF南方(1.23%)[23] - 折价最高:沪港深500ETF基金(-0.70%)[23] 2. **行业/概念表现** - 测试结果: - 最佳行业:银行(+0.48%)、医药(+0.33%)[7] - 最差概念:移动转售(-7.92%)、边缘计算(-4.36%)[10] --- 注:报告中未涉及量化模型或因子构建的详细方法论,以上均为市场统计指标[1][2][3][4][5][6]。
来凯医药LAE102肥胖症I期试验启动皮下注射研究,预计年内完成单次剂量递增研究
IPO早知道· 2024-10-17 21:15
核心观点 - 来凯医药自主研发的LAE102(ActRIIA单克隆抗体)已在中国启动针对超重/肥胖的I期临床试验皮下注射部分 [3][4] - LAE102具有全球首创性 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可增加肌肉并减少脂肪 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用可进一步减少脂肪并降低肌肉流失 [5] - 公司全面布局ActRII通路 除LAE102外 还研发LAE103(ActRIIB选择性抗体)和LAE123(ActRIIA/IIB双靶点抑制剂)用于肌肉再生及相关疾病 [5] 临床试验进展 - I期临床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 评估静脉输注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 [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 静脉输注队列已完成过半给药 低剂量组观察到靶点结合早期迹象和预期PD生物标志物变化 [4] - 皮下注射部分已启动 预计2024年底前完成单次剂量递增研究 [4] 产品管线布局 - LAE102已获中美两国针对肥胖适应症的IND批准 I期临床全速推进 [5] - LAE103和LAE123为ActRII通路其他候选产品 分别针对ActRIIB和ActRIIA/IIB双靶点 用于肌肉再生及相关疾病 [5] 市场反应 - 10月16日及17日 来凯医药股价涨幅分别为8 44%和16 2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