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叙事

搜索文档
刘强东的机巧
钛媒体APP· 2025-06-19 15:01
公司战略与定位 - 京东近5年未推出新业务 以创始人回归管理为转折点重新回到行业舞台中央 [1] - 公司强调从供应链而非终端商品赚钱 破解行业对"卖菜业务"的争议 [1] - 战略转向支持品牌商 提出零售商社会价值低于品牌商 需将效率利润让渡给品牌方 [1] 财务与运营数据 - 公司年收入达1.1万亿元 但利润仅400亿元 通过对比突显业务结构差异 [3] - 十余年累计为员工缴纳超1000亿元五险一金 强调未采用合法外包方式节省成本 [3] 管理风格与行业影响 - 创始人采用"自贬式"表达策略 将零售商与品牌商价值对比 强化说服力 [1][3] - 提出加班与涨薪平衡论 跨境电商需本地化运营等具有强说服力的观点 [4] - 管理风格融合"鸡贼"与"实诚"特质 形成独特的企业传播策略 [3][4] 行业竞争格局 - 电商行业近年普遍转向工厂/白牌/产业带叙事 京东反其道强调品牌价值 [1] - 创始人言论展现议程设置能力 成功引导消费立场转向产业立场 [2][4]
CEO锦囊·出海季|出海欧洲,新机会来了?
36氪· 2025-06-06 19:05
欧洲市场新机会与特点 - 欧洲市场既是成熟市场又是多元市场 其内部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包括北欧、西欧、中东欧和南欧 每个区域在民族、语言、文化、消费能力和政策接受度上各不相同 [5][7][8] - 电商领域存在多元商业机会 TikTok等平台凭借本地化运营优势扎根欧洲 覆盖消费品、3C数码等品类 涉及B2C、B2B和B2G场景 [4] - 德国市场具有战略价值 其人口和GDP居欧洲头部 工业体系完备 且地理上可辐射周边国家 进入德国市场可获得欧盟标准背书 便于复制扩张 [5][7] - 匈牙利是进入欧洲的优选入口 作为欧盟成员国享有政策优势 供应链成熟且劳动力成本低 [7] - 北欧市场注重环保和实用性 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接受度高 是许多中国新能源企业的首站 [7] 欧洲消费趋势与结构性变化 - 欧洲消费者信心下降 消费行为趋于理性 更注重性价比和按需消费 已度过"物欲时代" [9][10] - 线下体验仍是重要渠道 欧洲消费者偏好实地感受产品后再购买 [9] -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消费者愿为环保属性和工艺内在价值付费 形成成熟的高阶消费观念 [10][11][12] - 消费分级明显 不同国家地区趋势各异 但整体追求功能需求与性价比的平衡 [10] 绿色消费与环保合规 - 环保既是合规红线也是品牌溢价工具 尤其在B2B领域 ESG表现可增强商业合作机会 [12] - 欧洲市场对环保包装要求严格 不可降解材料可能引发问责 需研发无塑料解决方案 [13] - 环保工艺需付出更高成本 但从长期看符合可持续性要求 能提升品牌价值 [13] 进入欧洲市场的难点 - 合规门槛高 需满足欧盟统一标准和本地化要求 包括商标注册、税收、产品认证等 [14][15] - GDPR隐私保护法规严格 用户数据处理需特别谨慎 [14][15] - 物流体系成本高效率低 面临罢工等不可抗力 需根据货物特性选择海运或中欧班列 [14][15][16] - 仓储物流分华人仓库和本地仓库两类 前者沟通成本低但数字化弱 后者效率高但对非标产品适配性差 [15] 品牌建设与本地化策略 - 品牌叙事需结合品类特性 功能性产品以产品力为核心 快消品则需强化品牌元素 [17][18] - 营销需差异化 北欧和德国侧重环保 其他地区可能更关注性价比 [17] - 3C电子产品是中国企业优势领域 凭借供应链敏捷性和成本控制力可打造"快时尚电子品" [18] - 建议减少全职雇佣 利用欧洲灵活用工文化 通过兼职或顾问模式控制人力成本 [19]
6月19日-20日,与吴晓波、王辉耀、津上俊哉、秦朔共答“贸易波动”下的出海考卷
吴晓波频道· 2025-05-12 08:30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中企出海新趋势 - 中美经贸摩擦加速全球供应链调整 中国外向型企业被迫进行分布式避险和全球化投资[3][8] - 中国企业出海从"产能迁徙"向"文明共生"升级 需重构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4]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出海核心动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12][13] - 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 从成本优势转向研发和服务优势[15] - 绿色发展成出海重要考量 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应用增强国际形象[16] 全球化3.0下的战略路径 - 科技驱动型企业需建立"真出海"能力 涵盖地理/认知/价值链三维空间[38][43] - 海外实体布局需升级为战略行为 工厂选址从成本考量转向地缘战略[40][42] - 品牌叙事能力决定出海成败 需解决"中国病"和逆品牌思潮问题[44][48] - 研发创新和核心零部件仍在中国 出海将反向扩大国内采购[22][24] -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 增强全球治理体系影响力[18] 历史经验与战略启示 - 日本《广场协议》教训显示需避免政策失衡 警惕"柔道式经济战"[28][34] - 美国制造业回流倒逼中国强化内需 同时扩大零关税等开放举措[21] - 产业能力+全球眼光构成新机遇 创新发展是对贸易保护的最佳回应[25] -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场的转型 叠加出海全球化构成双战略机遇[23] 行业实践与能力建设 - 消费电子/家电行业出海案例显示 核心技术和制造仍依赖中国基地[22] - 本地化运营需深度融入法规文化 避免认知陷阱实现持续成长[43] - 供应链升级需通过设计能力驱动 扶持本地供应商构建新价值组合[43] - 国际营销和研发中心建设 有效提升海外品牌影响力[17]
这一次,不要学海底捞
虎嗅· 2025-04-01 14:19
文章核心观点 - 以海底捞两次危机事件为例,分析其危机处理方式的优劣,指出危机公关不应营销化,企业应在危机中优化组织、修复声誉 [11][39] 海底捞品牌与著作 - 《海底捞,你学不会》首版于2011年3月,销量突破百万册,是中小企业内训热门教材和中国商学院经典教学案例 [2] - 书中“双手改变命运”等核心理念构建出品牌叙事结构,在重大危机处理上体现一致性 [3] 海底捞后厨卫生问题危机处理 - 2017年8月25日,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后厨卫生问题被曝光,公司迅速承认问题、发布致歉声明、承诺整改并公开检查结果,是危机处理典范 [5][6] - 该事件提升了行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投入,是行业提升的契机 [10] 海底捞上海某门店小便事件危机处理 - 今年2月24日,两名17岁男子在上海外滩海底捞包间向火锅内小便并上传视频,3月8日警方通报涉事男子被拘,海底捞首次回应称给未成年人机会,保留追究恶意传播者责任权利 [12][13] - 3月12日,海底捞二次回应,对涉事期间4109单顾客全额退款并支付10倍现金补偿,起诉涉事男子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14][15] 对海底捞小便事件回应的建议 - 建议删除“恶意传播者”一词,因其难以界定,声称追究责任会站在网民对立面,应明确起诉对象或删除该词 [18][23] - 海底捞首次回应错判公众对未成年人行为的期待,有转换焦点、避重就轻嫌疑,存在三重角色错位,应归位并秉持共情、沟通等特质 [28][31] 危机公关营销化问题 - 危机公关营销化趋势愈演愈烈,企业应谨慎根据热搜和网民意见决策,舆论战核心是价值观和议题之争,不应迎合、摇摆,不要消费和营销危机 [39][42] - 公关解决关系、组织有效性等问题,不解决营销问题,危机就是危机,不应将公关作为营销手段 [51][55] 企业在危机中优化组织 - 企业应在危机中优化组织,出清结构性缺陷,修复组织声誉,举措包括撤销无价值业务部门、弥补运营管理缺陷等 [58][60] - 企业应重视社交媒体维护和投入,危机后营销活动和新品发布可正常进行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