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场景拓展
icon
搜索文档
从100万跌至10多万,口腔CBCT狂打价格战,拖累上下游
36氪· 2025-11-14 09:04
行业市场概况 - 国内口腔CBCT市场迎来大爆发,国产化率迅速提升,产品具有价格优势,渗透率快速增长,在中小型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已成为标配[1] - 国内处于有效期的CBCT注册证共85张,其中国产占比达60%[2] - 2021至2023年是国产CBCT获批的高峰期,新产品大规模进入商业化阶段,市场竞争越发激烈[3] 价格竞争态势 - 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成为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3] - 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国内CBCT设备平均单价从102万元大幅下滑至57.23万元,降幅超过43%,部分产品价格年降幅甚至超过20%[3] - 头部企业美亚光电医疗设备板块毛利率从2019年上半年的60.82%持续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8.45%[4] - 2024年上半年,美亚光电医疗设备板块收入出现32.27%的大幅缩减[4] - 初创型中小CBCT企业为抢占市场,部分产品价格已压至10万元左右,并推出“零首付分期”等激进营销策略[6] 产业链影响 - 价格战导致设备厂商利润收缩,陷入经营困境,部分企业出现工厂停工、售后服务中断等问题[7] - 低价竞争压力下,企业可能缩减研发投入、降低零部件标准,导致设备存在影像质量不佳、运行不稳定等短板[8] - 价格战影响向上游供应链传导,核心零部件厂商面临坏账风险,如康众医疗起诉登特菲追讨近1600万元货款[10] - 核心零部件厂商若减少研发投入,将影响技术迭代,进而影响整机性能提升,形成恶性循环[11] 行业突围方向 - 行业意识到低价策略不可持续,开始着手构建合理价格体系,如登特菲在2025年初发布产品调价公告[12] - 企业需聚焦需求适配、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来突围,例如推出多合一功能的CBCT以降低诊所开业成本[13] - CBCT技术可向耳鼻喉等专科领域延伸,拓展精准放疗、骨科等应用场景,打开增量市场[14] - 核心竞争力需围绕影像质量、拍摄效率与辐射控制,并通过优化算法、提升售后服务、集成AI功能构建差异化价值[14][15]
2025年中国导光板‌行业产业链全景、发展现状、重点企业及未来发展趋势研判:下游应用空间持续拓展,超薄微结构主导技术革新[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10 08:46
行业定义与产品概述 - 导光板是一种利用光学级PMMA或PC板材通过特殊工艺制成可将线光源转为均匀面光源的光学组件 具备超薄 高透光等特点[1][2] - 核心原理是通过导光点对光线的折射 反射和散射作用破坏全反射条件使光线从正面均匀射出实现高效均匀的光传导[2] - 产品可按制造工艺分为印刷式 激光雕刻式和微结构注塑式按应用场景可分为显示背光类 照明类及特殊应用类[3]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以光学级基材及扩散剂 增亮膜等辅料为核心高端基材与增亮膜仍部分依赖进口但PMMA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正稳步提升[5] - 中游制造环节以长三角 珠三角为核心集群头部企业通过深度协同开发模式与下游面板厂紧密绑定并依托先进工艺推动产品升级[5] - 下游应用以消费电子为主导并不断向汽车电子 医疗设备 AR/VR等新兴场景延伸终端需求的多元化带动全产业链向定制化 高附加值方向演进[5] 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 2024年中国导光板行业市场规模达106.6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11.7亿元延续稳健增长态势[9] - 显示面板是绝对主导的下游应用领域2024年我国新型显示全产业链市场规模达69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约7200亿元为导光板提供稳定市场依托[10] - 车载显示成为核心增长点2024年我国车载屏显市场规模达125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505亿元直接拉动对曲面导光板等产品的需求[11]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呈现本土龙头细分领跑 国际势力高端卡位的差异化格局本土企业已形成以长三角 珠三角为核心的产业集群[12] - 头部企业在细分赛道构建壁垒例如天禄科技 南极光电子聚焦中大尺寸领域佳恩光电 三利谱在中小尺寸市场占据优势水晶光电主攻AR/VR及车载光波导等高附加值领域[12] - 行业竞争核心已从规模成本比拼转向技术创新与细分场景适配能力的较量本土企业正通过工艺升级持续缩小与国际企业的差距[12] 重点企业案例 - 天禄科技是本土中大尺寸导光板领域的领先企业产品尺寸覆盖8至86英寸厚度范围0.3-3毫米具备高度定制化能力客户涵盖联想 惠普 华为等全球主流品牌[14] - 2024年公司导光板产销量分别为8059.22万片和8005.75万片同比分别增长11.43%和11.23%展现出良好的业务韧性和市场竞争力[14]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是核心发展主线导光板正朝着高精度 轻薄化及环保化方向演进微结构加工精度持续提升材料体系向生物基树脂 可回收光学材料加速革新[15][16] - 需求拓展将重塑行业格局车载显示成为核心增量来源带动曲面 耐高温导光板需求激增医疗设备 AR/VR等新兴场景推动产品向定制化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17] - 产业生态呈现集群协同与高端突破的整合态势头部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打破日韩企业技术垄断高端产品国产替代进程加速[18]
三季报亮眼数据背后 社区央厨和场景拓展成锅圈未来发展关键词
犀牛财经· 2025-10-31 09:1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预计实现营收18.50亿元至20.50亿元,同比增长约13.6%至25.8% [3] - 2025年第三季度预计实现核心经营利润6500万元至7500万元,同比增长约44.4%至66.7%,增速远高于营收 [3] - 截至2025年9月30日,门店总数达到10761家,第三季度净新增门店361家,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长98% [3] 社区央厨战略 - 公司战略定位从“火锅烧烤食材供应商”升级为“社区中央厨房”,满足家庭“品质居家用餐”趋势 [2][3] - 通过自建工厂、中央仓及智能烹饪设备,将传统“前店后厂”模式升级为“社区央厨”,进行效率革命 [2] - 2025年上半年新增175个SKU,产品覆盖早餐、午餐、晚餐及夜宵等全场景,推出“毛肚自由Plus”等爆款产品 [4] 供应链建设 - 公司已建成7家自有工厂,覆盖调味料、牛肉等核心品类,2025年上半年自产产品销售占比提升至约20% [5] - 在全国布局19座数字化中央仓,构建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实现食材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6] - 供应链效率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缩短至41天,创历史最优水平 [8] - 通过C2F柔性供应模型,根据销售数据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如夏季增加小龙虾产能以应对需求 [7] 第二增长曲线探索 - B端业务增长迅猛,2024年收入达8.67亿元,同比增长50.8%;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飙升至125.1%,达5.60亿元 [11] - 渠道融合拓展服务半径,超过2000家门店完成24小时无人零售升级,匹配夜间消费需求 [10] - 公司审慎评估海外业务拓展,并计划于2026年初推出“锅圈小炒”项目,探索现炒菜肴社区落地 [11] 行业影响与公司定位 - 公司重新定义“社区商业”价值,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剔除中间环节,产品均价显著低于商超及社会餐饮渠道 [2][6] - 行业向套餐化、场景化方向发展,公司“多品类+多场景”战略增强了产品结构的韧性与抗周期能力 [9] - 公司发展路径标志着中国社区商业从渠道规模化迈向供应链与场景革命,精准捕捉县域经济崛起和在家吃饭品质化趋势 [12][13]
消费金融深耕场景 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金融时报· 2025-07-23 10:29
消费金融公司助力消费的核心功能 - 以灵活信贷供给激活居民潜在消费动能 [1] - 凭借专业化服务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1] 2025年上半年消费金融公司的工作成果 - "6.18"购物节期间分期免息成为关键消费手段 家电行业品牌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83% 美容仪品牌VONE分期免息交易额增长超100% [2] - 蚂蚁消金花呗覆盖全国超4000万商家 淘宝天猫平台数万款商品提供12期免息 支持高期数分期免息的商品量同比增长21% 累计超500万商家通过分期免息促进销售增长 [2] - 海尔消金智家分期产品接入1800家专卖店 平均提升门店销售额约35% [2] - 中原消金通过消费补贴和免息优惠 上半年累计发放241万人次 让利超2034万元 [3] - 蒙商消金累计发放贷款95.87亿元 同比增加36亿元 服务客户148万人次 同比增加34万人次 增幅30% 发放折扣券超420万张 促进消费贷款超1600万元 [3] 消费金融公司场景化布局 - 哈银消金聚焦养老消费场景 试验"养老分期+健康管理"组合产品 联合保险公司、养老机构等成立养老金融联盟 [4] - 马上消金未来聚焦三大方向:信贷支持公共服务、深化群体智能应用、探索直播电商等数字融合场景 [5] - 蒙商消金计划深入细分领域 布局绿色消费和新市民服务等新兴场景 [5] 行业专家观点 - 消费金融机构需持续创新场景拓展 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覆盖更多场景以提升用户体验 [5]
盛视科技:将从技术升级等方面降低Nao等系列机器人成本
快讯· 2025-07-21 08:55
公司动态 - 盛视科技表示将通过技术升级和供应链优化降低Nao等系列机器人成本 [1] - 公司将与合作伙伴发挥各自优势拓展机器人在更多场景的应用落地 [1]
一季度净利同比翻倍!“奶酪第一股”的“克难妙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4 18:36
业绩表现 - 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达115%,创近3年新高 [1][4] - 一季度营收12.33亿元,同比增长超6%,奶酪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17% [4] - 净利润增速远超营收增幅,呈现内涵式增长态势 [4] 行业挑战 - 液态奶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3.7%,伊利、蒙牛、光明液态奶业务营收分别下滑12%、11%、9% [5] - 生鲜乳收购价同比下跌13.1%,奶业主产省份价格跌至每公斤3.08元 [5] - 儿童奶酪棒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导致利润率持续走低 [5] 增长策略 - 产品创新:加速推出奶酪条、慕斯奶酪杯等多样化新品,巩固儿童市场同时拓展成人零食及家庭餐桌系列 [8][9] - 场景拓展:覆盖早餐、咖啡、烹饪等全天场景,并加强B端合作(如奶茶品牌厚乳芝士供应),渗透餐饮渠道 [9] - 成本控制:通过国产奶源替代降低5%成本,优化供应链协同,聚焦超级大单品(如奶酪小丸子)提升规模效应 [10][11] 产业链布局 - 开发乳清蛋白等高附加值副产品,切入运动营养市场,重构乳业价值链 [11] - 建立自主可控的奶源供应链,提升奶酪深加工转化率,释放百亿级产业红利 [11]